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四眼井在哪裡
擴展閱讀
上海青每畝產量多少 2025-05-19 21:16:49
天津常年的濕度如何 2025-05-19 21:13:03

杭州四眼井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6-18 08:57:21

1. 西湖區虎跑路四眼井44號屬於哪個街道

西湖區虎跑路四眼井44號屬於
西湖街道滿覺隴村的

2. 杭州四眼井在哪裡

在虎跑路上,四眼井村靠虎跑路和滿覺隴路交叉口兩側。靠近動物園、少兒公園

3. 杭州哪個賓館周圍景點多

虎跑路四眼井,這里是杭州近年興起的旅遊住宿聚集地,大大小小有二三十家青年旅舍和個性酒店。此地離西湖景區僅一公里左右,而在方圓三、四公里的范圍內,卻分布了西湖老十景五個:【花港觀魚】、【蘇堤春曉】、【雷鋒夕照】、【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新十景五個【九溪煙樹】、【龍井問茶】、【滿隴桂雨】、【虎跑夢泉】、【玉皇飛雲】;再加上新新十景的【楊堤景行】、【三台雲水】、【萬松書緣】、【六和聽濤】四個;西湖三十景近一半都在附近。四周圍是九曜山、玉皇山、虎跑山、南高峰、青龍山等西湖群山層嵐疊嶂,山景獨特,視野卻非常開闊,這在西湖周邊旅遊住宿地是絕無僅有的。四眼井是西湖東、南、西三面景區的中心地區,住在這兒,旅遊出行非常方便,而且這里的旅舍酒店大多以親情化服務見長,老闆就住在店裡,跑里跑外,忙這忙那為顧客服務,因此住在這兒,你會感覺像在家裡一樣,很舒服。到四眼井長居短住、休閑度假都是非常適合的。
比較出名的有:江南驛、茶香麗舍、馬燈部落等。

4. 杭州西湖城隍廟歷史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鎖定
同義詞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稱
杭州西湖
外文名稱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
中國浙江杭州市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約6.4平方千米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級別
國家A級風景名勝區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評西湖十景
遺產名錄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湖泊長度
3.2千米(南北)
湖泊寬度
2.8千米(東西)
湖泊面積
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2.28米
庫容量
1429萬立方米
湖岸線長度
15千米
經緯度
30°14′45″N 120°8′30″E
名 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湖中一山
孤山
湖中二塔
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島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
白堤,蘇堤,楊公堤
環湖名街
北山街,南山路,湖濱路
建議遊玩時長
3-6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3-5月、9-11月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名稱由來
▪ 秦漢到唐
▪ 五代兩宋
▪ 元明清時期
▪ 近代時期
▪ 解放後
▪ 21世紀
▪ 列入世界遺產
2 地質
3 山水西湖
▪ 一山
▪ 二塔
▪ 三島
▪ 三堤
▪ 西湖十景
▪ 環湖街道
4 人文西湖
▪ 宗教藝術
▪ 文學作品
▪ 美術
▪ 民間傳說
▪ 名人故居
▪ 西湖遊船
5 生態西湖
▪ 植物
▪ 動物
▪ 人工治理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西湖圖出自《咸淳臨安志》清同治六年補刊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 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秦漢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朝,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為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泛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兩宋
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於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游覽勝地。由於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鏐於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游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明清時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昇平的「銷金窟」。據《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游覽的增多。最為聞名的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游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朝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游覽范圍比宋朝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後期,西湖疏於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盪。
直到明朝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佣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盪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築環形長堤,形成的獨特景觀。三十九年,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覽,並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雲」、「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覽范圍進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使偏僻山區的龍井風景為遊人注目。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游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游書籍。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面積廣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近代時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遷台前時期,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遊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遊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遊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記載,民國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
民國時期杭州旅遊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跡不斷增多。政府將孤山的清朝行宮中的御花園辟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辟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隱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岳王廟、岳墳。民國12—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並構築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
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於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里的湖濱公園共分為一至五公園。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湖舉行特別會議,決定有條件地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史稱「西湖會議」。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六公園。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別在第三公園碼頭、第二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有近千年歷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長期遭盜挖而倒塌,驚動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兩度撰文評論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無實。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參觀人數總計達2千餘萬人次。博覽會會址設在斷橋、孤山、岳王廟、北山等沿湖地區,旨在提倡國貨、獎勵實業,除全國一千多個代表團外,還有美國、日本、英國、印尼等國組團參觀,為民國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盛會。1937年3月下旬,蔣介石與周恩來在西湖邊的煙霞洞舉行秘密會談,商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史稱「西湖會談」。[3]

解放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辟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涌金公園,整修靈隱寺、凈慈寺、岳廟、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風景點,在亭子里還可以看見好多的魚。修築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國遊客1,400餘人,港澳同胞2,300餘人,國內遊客500餘萬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青睞。這其中尤以毛澤東經常下榻的劉庄(現為西湖國賓館)、汪庄(現為西子國賓館)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現為浙江賓館)最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劉庄(一說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2年2月末,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劉庄的八角亭內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後,來西湖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賓、港澳同胞共計5.3萬人次,國內遊客約有600萬人次。1983年5月,國務院明確杭州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198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部的旅遊中心和國際上第一流的風景旅遊城市」。此後,杭州政府修復靈隱寺、天竺寺、凈慈寺、岳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跡,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麴院風荷等公園,開辟「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游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遊活動。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很難暢行。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間,西湖還進行了環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體的質量。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由於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此後,西湖博覽會被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1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共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並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濕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工程將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閑購物步行街。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通過本次整治,景區恢復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麴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開始對包括西湖景區在內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以實現「還湖於民,還園於民,還景於民」的反腐和走群眾路線工作目標。

列入世界遺產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范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凈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跡均在這個景觀范圍之內),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准包括(ii)(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iii)(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vi)(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地質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朝《西湖游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九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潟湖說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岩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根據岩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構成,岩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岩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還有橫亘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條目:孤山
中山公園原為清朝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朝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
孤山位於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為棲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三:「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今山上林木蔥蔚,多歷代人文古跡留存。孤山東西分別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且島上名勝古跡甚

5. 游覽杭州十五奎金巷歷史遺跡,有什麼獨特之處

杭州的十五奎巷就像是生活博物館,別具一番趣味,其中最令人感動的其實是蘊藏其中的歷史古跡和民人間煙火。

(一)名稱來源

十五奎巷東起中山南路,北與鼓樓灣相對,西至城隍樓牌巷接丁衙巷,宋代曾經叫做竹竿巷。而十五奎巷之所以有這么一個獨特的名稱,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巷子徽州會館內有一大石龜,俗稱石烏龜巷,因嫌其不雅,改稱十五奎巷。

另一說,明代嘉靖年間,巷人多習騎射,科舉考試時一舉得十人,故稱為十五魁,而最終被諧音成了十五奎巷。

這里也成為孕育杭州美食的搖籃,很多美食在這里出名並發揚,例如游埠豆漿、鼓樓蔥煎包、等等。畢竟,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很多人在這里流連忘返,除了喜歡其本身的古韻外,能在平淡生活中享受美食,也是一種美好而恬淡的生命體驗。

6. 杭州火車站到虎跑路四眼井十號怎麼坐車多長時間

你好!
以下的內容供您參考:

地鐵1號線 4路
43分鍾(8.5公里)| 步行398米 | 4元
時間短上車站城站(A2口進)

杭州站
步行 118米 至 城站(約2分鍾)
地鐵1號線(臨平方向)
城站 上車(A2口進)
龍翔橋 下車(D4口出)
首:06:04 末:22:50 約8分鍾/趟 2站
步行 199米 至 龍翔橋(約3分鍾)
4路(方家畈方向)
龍翔橋 上車
動物園 下車
首:06:00 末:22:30 約10分鍾/趟 9站
步行 81米 至 終點(約2分鍾)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虎跑路四眼井10號
地鐵1號線 31路假日專線
45分鍾(9.5公里)| 步行292米 | 4元
上車站城站(A2口進)
7路/108路等 822路
45分鍾(7.4公里)| 步行227米 | 5元
步行少上車站城站火車站
108路 4路
48分鍾(7.3公里)| 步行344米 | 4元
上車站城站火車站

打車31元 約26分鍾

祝您開心每一天!

7. 杭州東站到四眼井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 → 287路,全程約14.9公里

1、從杭州東站步行約310米,到達火車東站

2、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6站, 到達龍翔橋站

3、步行約260米,到達龍翔橋站

4、乘坐287路,經過4站, 到達動物園站

5、步行約290米,到達四眼井

8. 有游西湖的最佳路線嗎

路線:錢王祠(柳浪聞鶯)-涌金廣場-湖濱-風波亭-保俶塔(實心塔,在下面看看就行)-岳廟(門票15還是25的)-斷橋-白堤-西冷印社-樓外樓吃飯(銀子富裕的話)-蘇堤-雷峰塔(門票40)-凈寺(在雷峰塔對面,「南屏晚鍾」就在這)-柳浪聞鶯(正好一圈)。還車,步行去吳山廣場、河坊街(10分鍾)晚餐,飯後可看西湖夜景,如湖山還有船的話可西湖遊船(160-180元/船,可坐4人)。這就算很充實的一日遊了。
西湖二日游
虎跑路四眼井,這里是杭州近年興起的旅遊住宿聚集地,大大小小有二三十家青年旅舍和個性酒店。此地離西湖景區僅一公里左右,而在方圓三、四公里的范圍內,卻分布了西湖老十景五個:
【花港觀魚】、【蘇堤春曉】、【雷鋒夕照】、【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新十景五個【九溪煙樹】、【龍井問茶】、【滿隴桂雨】、【虎跑夢泉】、【玉皇飛雲】;再加上新新十景的【楊堤景行】、【三台雲水】、【萬松書緣】、【六和聽濤】四個;西湖三十景近一半都在附近。四周圍是九曜山、玉皇山、虎跑山、南高峰、青龍山等西湖群山層嵐疊嶂,山景獨特,視野卻非常開闊,這在西湖周邊旅遊住宿地是絕無僅有的。
四眼井是西湖東、南、西三面景區的中心地區,住在這兒,旅遊出行非常方便,而且這里的旅舍酒店大多以親情化服務見長,老闆就住在店裡,跑里跑外,忙這忙那為顧客服務,因此住在這兒,你會感覺像在家裡一樣,很舒服。到四眼井長居短住、休閑度假都是非常適合的。
西湖三日游
行程:杭州三日游
第 1 天
靈隱寺-飛來峰 - 中國茶葉博物館 - 龍井問茶 - 斷橋殘雪 - 白堤 - 孤山 - 平湖秋月 - 西泠印社 - 三潭印月 - 麴院風荷 - 岳廟
上午在火車站或湖濱乘7路赴靈隱,在靈隱寺、飛來峰造像游覽後,仍乘7路至洪春橋,轉27路到茶葉之鄉龍井。然後乘27路至營嶺,步行至斷橋殘雪,漫步白堤,游孤山、西泠印社,接著在中山公園碼頭上船游湖,先赴湖心亭,再游三潭印月,最後到岳湖碼頭上岸後游麴院風荷公園(夏季)及岳王廟。如返回市區仍乘7路車至湖濱或火車站均可。
第 2 天
宋城 - 六和塔 - 錢塘江大橋 - 虎跑夢泉 - 滿隴桂雨 - 太子灣公園 - 花港觀魚 - 蘇堤春曉 - 南屏晚鍾 - 中國絲綢博物館 - 柳浪聞鶯
早晨乘504路公共汽車至宋城,游畢至六和塔,登塔眺望錢塘江大橋,參觀中華古塔博覽苑,午後乘504路車依次到虎跑、花港觀魚和凈慈寺游覽,(秋季可去滿隴桂雨,情侶可去太子灣公園和蘇堤,攜帶兒童的遊客可去杭州動物園和海底世界),接著乘游3路至中國絲綢博物館參觀,然後乘38路至柳浪聞鶯,至此,西湖之旅圓滿結束。

第 3 天
你可以去延安路商業街逛逛,購購物。 你想吃小吃的話,建議你去吳山廣場附近的河坊街,那裡有條巷子專門做小吃的,你也可以去黃龍體育中心,那邊也有不少風味小吃。

9. 四眼井是什麼朝代的

四眼井為浙江省杭州市最為古老的水井,,昔日街民皆以此井為生,井深約3公尺、徑約2公尺,井口有石板覆蓋,僅留四個圓形的取水口,因而得名。是老杭州們都知曉的景點之一,有超過200年的歷史。

杭州古代臨海,加上錢塘江咸潮侵擾,河湖港汊的水很咸。為解決居民的飲用水問題,在當時是頭等善事。相傳1600多年前的東晉,有位叫郭璞的學者善識地下泉脈,開鑿了第一眼水井,引得四方居民從大老遠的地方跑到這兒來汲水。

1220多年前,唐朝宰相李泌在杭州任刺史時,又開鑿了包括「相國井」在內的6口井。從此,杭州人成了全國挖井最積極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