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城隍廟供奉的哪位神仙
城隍。
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
(1)杭州哪個神仙最大擴展閱讀:
城隍是中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從資料記載看,城隍神最早見於周代《禮記》天子八蠟中的水墉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城隍信仰不斷增強,王曲城隍祭祀活動亦不斷興盛。進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經蔚然成風,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澇天災時,代表一方民眾祭祀城隍。
王曲城隍緊鄰唐長安城,更成為官府及民眾祭祀的對象,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祭祀活動的盛況。
宋代以後,城隍信仰已是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隨著城隍信仰在我國民間的發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樣化,大多以當地人民普遍認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
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國眾多城市均仍祭祀漢高祖大將軍紀信,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現如今,粗略統計,全國仍有奉紀信為城隍的城隍廟三十多處。
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陝西陽曲、興元、戶縣,安徽蕪湖、寧國,甘肅蘭州、天水、西固,河南鄭州、方城、固始、滎陽、密縣,江蘇鎮江,浙江臨安、慶元,湖北襄陽,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復州,四川南充,廣西太平等等。
其中,甘肅天水、四川南充、陝西戶縣都把紀信視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廟以供奉。河南因是紀信行軍戰斗的主要戰場所在地和最終詐降現身的地方,紛紛立廟拜紀信為城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隍廟
⑵ 杭州市上城區供奉什麼神仙
杭州上城區有一座吳山,上面又叫城隍山,供奉的是城隍。杭州上城區凈寺,是佛教聖地。
⑶ 西湖的神話是梁三伯與祝英台嗎
當然是許仙和白素貞啦!
其它西湖的傳說
說起西湖的來歷,有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其實,西湖是一個瀉湖。根據史書記載:遠在秦朝時,西湖還是一個和錢塘江相連的海灣。聳峙在西湖南北的吳山和寶石山,是當時環抱著這個小海灣的兩個岬角。後來由於潮汐的沖擊,泥沙在兩個岬角淤積起來,逐漸變成沙洲。此後日積月累,沙洲不斷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擴展,終於把吳山和寶石山的沙洲連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沖積平原,把海灣和錢塘江分隔了開來,原來的海灣變成了一個內湖,西湖就由此而誕生了。
關於「西湖」這個名稱,最早開始於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聖湖、金牛湖、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等名稱。到了宋朝,蘇東坡守杭時,他詠詩贊美西湖說:「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別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美人西施,於是,西湖又多了一個「西子湖」的雅號。
西湖民間傳說故事
在西湖邊上,從前有一個杏花村,杏花村裡有一個聰明能乾的姑娘名叫杏嬋。
杏嬋七八歲的時候,一個初夏的晌午,她在村前杏樹林里的草地上放牛。這時,樹上的杏子已經成熟了,一顆顆紅的杏子落下來,剛好落在杏嬋腳前。她拾起杏子,正想送進嘴巴去吃,卻聽到一個清脆的聲音在說話:「小姑娘,小姑娘,別咬,放了我。」
杏嬋看看四周,靜悄悄地一個人也沒有,是誰在和她說話呢,她心裡驚疑,手一松,杏子就掉一地來。說也奇怪,那杏子竟變成了一個天上少有的美女,立在她面前,原來是杏仙出來啦!
杏仙從頭上拔下一支光彩奪目的金釵,交到杏嬋的手裡,笑咪咪地對她說:「勤勞好心的小姑娘,送給你這支金釵吧。等你碰到急難的時候,只要敲敲金釵,叫三聲杏仙,我就會來幫助你的。」說完,杏仙就又變成一個頂大頂紅的杏子飛到樹上去了。
杏嬋長大後,嫁給宋老爹的第九個兒子做媳婦。她嫁到宋家,小兩口過得很和睦,公婆也喜歡她。別樣都好,只是家裡人多心不齊。你要往東,他要往西;你要吃甜,他要吃咸。公公是老實人,管不了九個又長又大的兒子;婆婆好說話,也做不了媳婦們的主。杏嬋見公公平時謀慮的事情多,常提個一言半語,她的主意,總是又對又好。若是婆婆忘了什麼,她也都想得起來。因此,公婆有事都愛和她商量。
這一來,卻惹得那八個媳婦不高興,以為公婆偏疼小嬸子,她們就暗地裡嘀咕起來。
一天,輪到杏嬋做飯了。她剛煮好一鑊飯、一鑊老豆腐,大嫂子就在廚房門口向她招手,要她去剪個鞋樣。她剛一出去,二嫂子輕手輕腳走進廚房,往灶洞里加了幾塊大木柴,又往豆腐里撒了幾把鹽。等到杏嬋回廚房的時候,只聞得一陣撲鼻的焦味,揭開飯鑊蓋看看,一鑊好飯都燒焦了。再掀起菜鑊蓋,嘗嘗豆腐的味道鹹得發苦。她一猜度,心中都明白了,卻一聲不響地往飯鑊里加上勺水,煮成一鑊鑊焦粥;又往豆腐鑊里加了些水,調些菱粉,煮成了一鑊豆腐羹。開飯的時候到了,下田的人都回來了,伢兒們也忙著搬桌子板凳。八個嫂嫂站在一邊,擠眉弄眼地等著吃焦糊飯、咸豆腐,看笑話兒。這當兒,杏嬋笑吟吟地端出了飯菜來,對大家說:「天氣熱,我給大家煮了鑊焦粥,好解解渴。這老豆腐大家也吃膩了,我變個法子,煮成豆腐羹讓大家換換口味。」
公公、婆婆、大伯、小侄子、小侄女……一家人都吃得高興起來,一邊吃,一邊誇那豆腐羹味道好,說那鑊焦粥又香又解渴,把兩鑊子飯菜吃得精光。
經過這一回,嫂嫂們也真心佩服杏嬋了,又看她敬重公婆,體貼丈夫,待人和氣,就公推她來當這個家,讓年老的公婆把擔子松一松。
杏嬋當家以後,從來也不拿大,有事總是和大家商量,把一切田裡事、家務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那九個弟兄專做地里的生活,家裡事一點也不要他們操心。家裡頭,妯娌九個,紡紗織布,縫衣做鞋,每天把飯食安排得好好的。婆婆專管那些幼小的伢兒,公公專管上街趕集。那大一些的伢兒,放牛、割草、砍柴、拾糞,也都有事做。這樣,一家人吃不愁,穿不愁,生活慢慢地好起來,房屋也翻了新。
杏嬋管家管得很公平,吃的穿的,從不厚這個薄那個,總是人人都有份。全家老小,老人愛小輩,小輩敬老人;弟兄間,妯娌間,也都和和氣氣,連那小伢兒們也都變得乖了。
杏嬋又最樂意幫助人家,鄰居們缺少柴米、用具的時候,她總是不等人家開口就借給他們。所以,周圍村莊里的人們,都敬佩杏嬋。人們教訓起女兒媳婦來,總是說:「你看看人家杏嬋!」
你了誇杏嬋,我也誇杏嬋,傳來傳去,皇宮里的皇帝也得知了。皇帝不信真會有這么能乾的媳婦,就派一個欽差大臣,送一粒杏仁去給宋老爹一家人吃,看看杏嬋拿它怎麼辦。
宋老爹一家人聽了聖旨,都驚呆了。只有杏嬋不慌不忙地從欽差大臣手中接過杏仁,說道:「欽差大人,辛苦了。請在堂屋裡坐坐,看我們一家吃了這杏仁再走吧。」
杏嬋搬來磚頭,當場在堂屋裡迭起一座灶,灶上安一口大鑊,燒了滿滿的一鑊滾水。她把杏仁放在鑊里煮爛了,又往鑊里加了一些紅糖,就一勺一勺盛起來。哈!不多不少,正好均均勻勻地每人一碗,全家大小都吃到了杏仁茶!
欽差大臣回報了皇帝,還說:「這杏嬋不但聰明能幹,而且是個天仙般的美人哩!」皇帝聽說有這么一個美人,就不管三七二一,叫欽差大臣帶上三千御林軍,去把杏嬋搶進宮來。
這一大群人馬,浩浩盪盪地來到西湖過,把宋老爹的屋子都團團圍住。欽差大臣進屋去宣讀聖旨,宋老爹一家人都哭叫起來了:婦女伢兒們牽著杏嬋的袖子裙子啼哭,男人們七嘴八舌地和欽差大臣說理爭吵,亂嘈嘈地鬧成一片。杏嬋雙手攔住了家裡人,向欽差大臣說:「請你們在門外稍等一會兒,讓我收拾收拾,換身衣裳就隨你動身。」
杏嬋走進房裡,從頭上拔下金釵,在桌沿上敲敲,叫了三聲「杏仙」。杏仙就站在她面前了。她就向杏仙說:「杏仙啊,現在我到了急難的時刻,請你幫助我吧!」
杏仙說:「好,讓我把你的家搬到西湖的底下去,永遠過平安的日子吧!」
杏嬋點點頭。杏仙把袖子輕輕一拂就呼呼地颳起狂風來,把宋老爹全家從口,連帶著房屋、牛羊、農具……統統都吹進西湖裡去了。
狂風把欽差大臣和三千御林軍吹得七零八落。等到風平浪靜,他們趕到湖邊去看時,還望見一根煙囪露在湖面上呢!一會兒,煙囪也不見了,宋老爹一家就這樣安安穩穩地沉到西湖底下去了。
自從杏嬋他們搬到湖底,鄰居常常惦記著他們。有一個鄰居想試試看,他們是不是還在湖底下活著,就在湖邊喊了一聲杏嬋,向她借一張耕田的犁。過一歇歇辰光,真的有一張犁浮上水面來啦。以後,村裡人缺少什麼物件應用,就用這方法向湖底去借。若是外地來的陌生人,游西湖走乏了想歇歇力,也只要向杏嬋講一聲,馬上就會有桌椅板凳浮上來給你坐。這樣過了許多年。有一次,不知是哪個貪心的人借了杏嬋家四條板凳,竟搬回自己家去。大概是杏嬋生了氣,從此以後,人們就再不能向湖裡借到東西了。
尋太陽
很早很早以前,在西湖邊寶石山腳下,有個小村莊。村裡住院著一對年輕的夫妻,加的叫劉春,女的叫慧娘,男耕女織,勤勤儉儉,日子過得很甜蜜。前村後村的鄉親們都誇他們是一以對好夫妻。
有一天早晨,東方現出一片朝霞,通紅通紅的太陽長起來啦。劉春背起鋤頭,下田去幹活;慧娘也理好絲,坐到機上去織錦。這時候,忽地颳起一陣狂風,天上黑雲滾滾,剛升起的太陽一下又縮回去啦。
從此,太陽就不再升起來了。沒有太陽,又黑又冷的,樹葉不綠了,花朵不紅了,莊稼不長了,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趁著黑暗,到人間來行凶作惡。這樣的日子怎麼過呀?人人都發愁來。
太陽哪裡去了呢?只有那一百八十歲的老公公才知道。他說,東海底下有個魔王,魔王領著許多小妖,這些妖魔鬼怪最怕太陽,太陽一定是被這個魔王搶去了。
劉春看見大家在黑天黑地里過日子,心裡很難過,他天天摸著輕工業,走前村走後村,挨家挨戶地去問寒問暖。他走到這家,這家說:「劉春呀,沒有了太陽,我們快要凍死啦!」他走到那家,那家產:「劉春呀,沒有了太陽,大家都快餓死啦!」劉春聽了這些話,心裡象刀割一樣難過。他回到家裡,對慧娘說:「慧娘呀,世上沒有太陽,人們都快要凍死餓死了,我打算去把太陽尋回來!」慧娘聽了,想了想說:「你要去就去吧,我不留你。家裡的事你不用牽掛,只要你能把太陽尋回來,大家就有好日子過啦!」
慧娘從自己頭上剪下一綹長發,和在麻絲里打成一雙草鞋,又縫了一件厚厚的棉襖,給劉春帶著。她把丈夫送到門口,忽見天邊金光一閃,遠遠飛來一隻金鳳凰,落在劉春的肩膀上。劉春撫摸著金鳳凰說:「金鳳凰呀金鳳凰,跟我一道去尋太陽吧!」金鳳凰轉了轉眼睛,點了點頭。劉春又拉住慧娘說:「慧娘呀,尋不到太陽我就不回來。即使死在路上,我也要變成 一顆明亮的星星,給下一代尋太陽的人指引道路!」
劉春帶著金鳳凰走了。慧娘天天摸著黑,爬到寶石山頂上瞭望。盼呀,望呀,不知道盼了多少日子,可是世上還是墨黑墨黑的,不見一絲陽光。有一天夜裡,慧娘忽然看見一顆亮晶晶的星星,飛起來掛在天空上;過不一會兒,金鳳凰飛回來了,垂著頭停在她的腳邊。慧娘一看,就知道劉春在路上死了,她心裡一陣難過,不覺昏倒在地上。
慧娘醒來的時候,她懷著的孩子已經生下來了。這嬰兒風就長,一陣風吹來,會說話啦;二陣風吹來,會跑路啦;三陣風吹來,就長成一丈八尺高的彪形大漢!慧娘見了真歡喜極了,她給孩子取了個名字,叫做「保淑」。
慧娘領了保淑回家,望望兒了,想起丈夫,不覺撲簌簌地掉下眼淚。保淑見了問:「媽媽,你為什麼哭呀?」慧娘忍不住悲痛,就把他阿爸尋太陽死在路上的事講給他聽。保淑聽了,就說:「媽媽,讓我去把太陽尋回來吧,」慧娘看看兒子,捨不得離開。但又想到世上沒有太陽,人們都在受苦受難,總得爭個出頭的日子。想到這里,就點點頭答應了。
慧娘又從頭上剪下一綹長發,和著麻絲打成一雙草鞋,再縫一件厚厚的棉襖讓保淑穿上。保涉走到門口,那隻光燦燦的金鳳凰又飛來了,停在他的肩膀上。慧娘指著天上那顆亮晶晶的星星,對保淑說:「兒呀,那顆星是你阿爸死後變的,你只要朝著它指引的方向走,就不會走錯路了。」保淑點點頭,慧娘又指著金鳳凰對保淑說:「這只金鳳凰曾陪伴你阿爸去尋找太陽,你還是跟它一道去吧!」保淑點點頭,說:「媽媽,我走後,不論時間過了多久,你千萬不要難過呀!價錢要是一掉淚,我的心就會顫抖起來,再也沒有力氣去尋太陽了!」
茶祖宗
很早以前,龍井是個荒涼的小村莊,在山嶴嶴里,稀稀拉拉地住著十來戶人家。人們在遠山上栽竹木,在近山上種六穀,一年到頭累死累活的還吃不上一頓飽飯。
在村邊有間透風漏雨的破茅屋,裡面住著一個老大媽。老大媽沒兒沒女,孤苦伶仃一個人。她年紀老了,上不了山,下不了地,只能照管照管屋子後面的十八株老茶樹。這些茶樹還是她老伴在世的時候栽的,算起來也有幾十年啦。老茶樹缺工少肥,新葉出得很少,每年只能采上幾斤老茶葉。
老大媽是個好心腸的人,她寧願自己日腳過得苦點,每年總要留下一些茶葉。天天燒鑊茶水放著,還在門口涼棚下擺上兩條板凳,給上山下嶺的過往行人歇力時解渴。
這一年除夕,天落大雪,左鄰右舍多少都辦了點年貨,准備過年。老大媽家裡實在窮,米缸也快空啦,除了瓮里剩的幾把老茶葉,別的什麼也沒有啦。但她仍舊照著老規矩,清早起來,抓把茶葉在鑊里,發旺火,坐在灶前燒茶。這時,忽聽「喉呀」一聲,茅屋的門推開了,進來一個老頭兒,身上落滿雪花。老大媽忙站起身來招呼道:「老大伯呀,這山上風雪大,快進屋裡坐!」
老頭兒撣撣身上的雪花,走進屋裡,一面向灶洞烤火,一面跟老大媽搭開話:「老大媽,你鑊里燒的啥東西呀?」
老大媽說:「燒的是茶哩!」老頭兒驚異地問道:「今天除夕,明天就過年啦,人家都忙著氽三牲福禮,你家怎麼燒茶呢?」
老大螞嘆口氣,說道:「噯,我是個孤老太婆,窮呀!辦不起三牲福禮供神,只好每天燒鑊茶給過路人行個方便。」
老頭兒聽了哈哈大笑道:「不窮,不窮,你門口還放著寶貝哩。」
老大媽聽了很奇怪,伸出頭去向門外看看。仍舊是松毛搭的涼棚,底下兩條舊板凳,還有牆角落頭一隻破石臼,破石臼里堆滿了陳年垃圾——一切還是老樣子。
老頭兒走過來指指那隻破石臼,說道:「喏,這就是寶貝呵!」
老大媽只當老頭兒跟她尋開心,就笑著說:「一隻破石臼也算寶貝?你喜歡,就把它搬走好啦。」
「喲,我怎麼好白拿你的寶貝呢!把它賣給我吧,我這就去叫人來抬。」老頭兒說完,就樂呵呵地冒著大雪走了。
老大媽望望破石臼,心想,石臼這么臟,叫人家怎麼搬呀!就把裡面盛的陳年垃圾扒進畚箕里,埋到屋後那十八株老茶樹的樹根上,又到龍井拎來一桶清水,把破石臼洗刷得乾乾凈凈的,洗下來的污水也潑在老茶樹的樹根上。
她剛把破石臼弄清爽,那老頭兒卻帶著人走來了。他到門口一看,不禁大聲叫了起來:「哎呀,寶貝呢?哎呀,寶貝呢?」老大媽弄得糊塗了,指著破石臼說:「這——這不是好好擺著嗎?」老頭兒頓著腳說道:「噯,你把裡面的東西弄到哪裡去啦?」老大媽說:「我把它倒在屋後的老茶樹根上了。
老頭兒繞到屋後一看,果然如此,不禁連連頓腳道:「可惜,可惜,這破石臼的寶氣就在那陳年垃圾上, 你既然把它埋在茶樹根下,那就成全這十八株老茶樹吧。」說完話,就領著人走了。
過了除夕和新年,很快,春天又到了。這年,老大媽屋子後面那十八株老茶樹,竟然密密麻麻地爆出許許多多蔥綠的嫩芽來。採下的茶葉,真是又細又嫩又香。
鄰居見老大媽的茶樹長得這樣好,大家就砍掉竹木,收了六穀,用這十八株茶樹的籽,在遠遠近近的山頭上發起茶樹來。一年一年,越發越多,越發越旺。到後來,龍井這一帶地方漫山遍野都栽遍了茶樹。
因為這一帶地方出產的茶葉又細又嫩又香,吃起來味道特別美,所以「龍井茶」便在各地出了名。直到現在,茶農們都說,那老大媽屋後的十八株茶樹,是「龍井茶」的祖宗哩。
東坡肉
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後,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地的莊稼得一大豐收。老百姓感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
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這辰光又見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高興:「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那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通通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
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一夠賣呢,加的菜館老闆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後來,經過同得公認,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來就很恨他。這時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裡更不舒服。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就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里吃午飯。堂倌遞上菜單,請他點菜。他接到菜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
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可有什麼證據嗎?」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皇帝本來就是個糊塗蛋,他一看菜單,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掉職,遠遠地發配到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象過去一樣贊揚他。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明珠西湖
相傳很久以前,在天河東邊的石窟里,住著一條雪白的玉龍;在天河西邊的大樹林里,住著一隻彩色的金鳳。
玉龍和金鳳是鄰居,每天早晨,他們一個鑽出石窟,一個飛出樹林,打個照面就忙著各做各的事兒去了。有—天,他倆一個在天空飛,一個在天河游,不知不覺來到一個仙島上。在仙島上,他們發現了一塊亮閃閃的石頭。金鳳很喜歡,就對玉龍說:「玉龍玉龍,你看這塊石頭多好看呀!」玉龍也很喜歡,就對金鳳說:「金鳳金鳳,我們把它琢磨成一顆珠子吧。」
金鳳點頭答應,他倆就動工了。玉龍用爪子抓,金鳳用喙子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過去了,他倆真的把石頭琢成了一顆滾圓滾圓的珠子。金鳳飛到仙山上銜來許多露珠兒,滾到珠子上,玉龍游到天河裡汲來許多清水,噴到珠子上,慢慢地這顆珠子就變得明光閃亮了。
從此以後,玉龍喜歡金鳳,金鳳也喜歡玉龍。玉龍和金鳳都喜歡他們的明珠。玉龍不願回天河東邊那個石窟去了,金鳳也不願再回天河西邊那個樹林。他倆就住在天河當中的仙島上,日夜守著自己的明珠。
這顆明珠真是一顆寶珠,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常青,百花齊放,山明水秀,五穀豐收。
一天,王母娘娘走出宮門,一下就看見這顆明珠的寶光,心裡非常羨慕。到半夜辰光,她就派一個天兵,趁玉龍和金鳳睡熟的時候,悄悄地把這顆明珠拿走了。王母娘娘得到明珠,喜歡得不得了,連看也捨不得給人家看一看。她把明珠藏到仙宮里頭,外面關起九重門,上了九道鎖。
玉龍和金鳳一覺醒來,發現明珠不見了,他倆真著急呀!玉龍找遍了天河底下的每一個石窟,沒有找到;金鳳尋遍了山上的每一個角落,也沒有尋著。他倆傷心極了,可還是日日夜夜地到處尋找,一心想把心愛的明珠找回來。
王母娘娘生日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趕到仙宮來祝壽。王母娘娘擺下盛大的蟠桃會請眾神仙。神仙們喝著美酒,吃著蟠桃,齊聲祝賀王母娘娘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王母娘娘一時高興,就對眾神仙說:「各位仙長,我請你們看一顆珍貴的明珠,這可是天上難找、地下難尋的寶珠啊!」
說著,就從衣帶上解下九把鑰匙,打開九道鎖,走進九重門,從裡面取出那顆明珠,用金盤端著放在廳堂中間。明珠亮晶晶,光閃閃,神仙們看了都嘖嘖叫好。
這時,玉龍和金鳳正到處尋找他們的明珠。金鳳發現了明珠放出的亮光;就忙叫玉龍:「玉龍玉龍快來看,那不是我們的明珠放出來的亮光嗎?」玉龍從天河裡鑽出頭來,一看:「是呀,一定是我們的那顆明珠,快把它找回來!」
玉龍和金鳳立刻朝著明珠的亮光找去,一直找到王母娘娘的仙宮里。那些神仙正在伸頭探腦圍著明珠叫好。玉龍上前說:「這項明珠是我們的!」金鳳也說:「這顆明珠是我們的!」王母娘娘一聽火了,沖著玉龍、金鳳,張口就罵:「胡說!我是玉皇大帝的親娘,天上的一切寶物都該是我的。」
玉龍和金鳳一聽也來了火氣,一同向王母娘娘說:「這顆明珠不是天上生的,也不是地下長的,是我倆辛辛苦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琢磨出來的!」
王母娘娘一聽,又羞又惱,脖子氣粗了,臉也漲紅了,伸手護住放著明珠的金盤,喝叫天兵天將把玉龍和金鳳趕出去。金鳳見王母娘娘不講理,撲過去就搶明珠;玉龍見王母娘娘不講理,也沖上去搶明珠。三雙手都抓住金盤,誰也不肯放鬆。你拉我扯,金盤一搖晃,明珠滾了下來,滾到階沿邊,從天上掉到地下去了。玉龍和金鳳見明珠往下掉,急忙翻身跟下來保護。玉龍飛著,金鳳舞著,他倆一忽兒在前,一忽兒在後,一忽兒在左,一忽兒在右,保護著這顆明珠,慢慢地,慢慢地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這顆明珠一落地,立刻變成了清清的西湖。玉龍捨不得離開自己的明珠,就變成一座雄偉的玉龍山來守護它;金鳳捨不得離開自己的明珠,就變成一座青翠的鳳凰山來守護它。
從此,鳳凰山和玉龍山就靜靜地卧在西湖的旁邊。直到今天,杭州還流傳著兩句古老的歌謠:「西湖明珠自天降,龍飛鳳舞到錢塘。」
⑷ 什麼神仙最大
第一名 浮黎元始天尊
下來
中央玉皇大帝
⑸ 哪個神仙最大
有句俗語叫先有盤古後有天,鴻鈞道人還在前。應該是鴻鈞道人吧。
⑹ 城隍廟得城隍是哪位神仙
城隍爺是道教的神袛,屬於冥界的基層幹部,地位相當於人間的縣太爺,因此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城隍。
各地祭拜的城隍爺,都有生前的原型。人們捨不得他們,為了紀念他們,給他們以新的職務任命,讓他們繼續發光發熱。
城隍爺起源於周朝,興盛於唐朝,人格化於宋朝,制度化於明朝。宋朝開始,多以死去的有高尚情操或忠肝義膽的名人命名城隍,明朝對城隍爺的職稱和職能都做了詳盡的規定。
京城的城隍封王,省、府的城隍封公,州城隍封侯,縣城隍封伯,不管什麼職稱的城隍,職能都是護佑城池、兼掌管下界的司法工作。
(6)杭州哪個神仙最大擴展閱讀:
部分地方供奉的城隍爺
一,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按出生年月來說,這位城隍爺年紀算最大的。
二,杭州城隍文天祥、周新。
三,上海是一線大城市,多了幾個城隍編制,分別是老城隍霍光、二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
四,北京城隍楊繼盛、文天祥。
五,福州城隍陳文龍、福建省都城隍周苛。
六,澳門城隍張之洞。
⑺ 中國最大的神仙是哪位
權力最大的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功力最好的有元始天尊,如來佛。武功好的有二郎神,斗戰勝佛。總的來說最大的應該是玉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