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蘇軾貶到杭州做了什麼
擴展閱讀
配偶隨遷天津戶口要多久 2025-05-21 19:11:48

蘇軾貶到杭州做了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12 19:22:18

Ⅰ 蘇軾在被貶杭州時候,做過最讓人稱贊的好事是什麼

蘇東坡曾經兩次到杭州當官,1071年,蘇東坡到杭州擔任通判,這個職務名義上是杭州的二把手,主要是負責監督當地的知州,蘇東坡和知州陳襄一見如故,二人工作配合默契。共同主持為杭州修復了六口井,引來西湖之水,解決了當地的吃水問題。

1089年,蘇東坡來到了杭州擔任太守,這時,西湖已經滿目瘡痍,半個湖面都是草,蘇東坡上書給朝廷,得到了批准,蘇東坡只是向朝廷要了一百道度牒而已,投入了二十萬人力,蘇東坡發揮聰明才智,治理了西湖,完成了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從而美名傳千年。

Ⅱ 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的故事

蘇東坡曾兩度在杭州做官。

1、第一次到杭州任職的時間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蘇東坡36歲,因反對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錢法,被貶謫黃州,後又被貶到杭州,任職通判,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任職3年。

到任之後他便開始致力於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發展的調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決於六井的暢通,對杭州的六井進行大規模的通暢修復。公元1070年,修復六井工程剛剛開工,蘇東坡就被調離杭州。

2、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是16年後的公元1086年,那年,杭州先遭澇災,又遇乾旱;於是54歲的他對於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願望又一次被提了出來,當時的西湖情況十分糟糕,湖面因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面臨湮廢的邊緣。

杭州的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人民生活和整個城市的發展都受到了威脅。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田將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水生物也將完全喪失。當時,杭州是全國釀酒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廢,釀酒業必定無以為繼,朝廷也將失去巨額酒業稅源。

另外,杭州當時有茆山和鹽橋兩條運河,它們縱貫南北,都和江南運河相溝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脈。在湖水充沛的時期,它們以西湖為水源,不僅河道通暢無淤,而且河水還可以為城市居民所取用。

但隨著湖水的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鹵,而且大量泥沙會隨著咸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西湖的湮廢,杭州城居民將陷於鹹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問題。面對著這樣嚴重的威脅,具有城市建設發展遠見的蘇東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興修杭州水系的計劃,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籌措工程經費,開始對西湖進行大規模的疏浚。

拓展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參考資料: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網路

Ⅲ 蘇軾被貶期間做了那些事詳細點的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 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

寫下了《 赤壁賦》、《 後赤壁賦》和《 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3)蘇軾貶到杭州做了什麼擴展閱讀

蘇軾的成就

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 黃庭堅、 米芾、 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 王僧虔、 徐浩、 李邕、 顏真卿、 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繪畫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Ⅳ 蘇軾得罪王安石後被外調杭州,做的通判究竟是個什麼官

通判,可以看作是知州的副職。蘇軾在變法一事上與王安石等一派人政見不合,於是主動請求調任出京,第一站就是調到蘇州當通判。通判的全稱叫做「通判州事」或者「知事通判」,是宋太祖為了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專擅作大而設置的官職,主要對地方官起到監察和控制的作用,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州政。

從的通判作用來看,有點像現在的中央特派員,或者是紀委書記。因此蘇軾被調到杭州,雖然遠離了朝廷,但權力還是有的。

Ⅳ 蘇軾被貶時做了什麼

王安石變法期間,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廷經常受到排擠。蘇軾看到自己的主張得不到支持,主動請求外調,先到杭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等地做刺史。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興修水利,減輕賦稅,提高生產,做了很多對人民有益的事情。

Ⅵ 蘇軾被降職到杭州最後怎麼了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Ⅶ 蘇軾外放杭州做了什麼

蘇軾曾兩度到杭州做官,合計大約五至六年的時間。
公元1069年,蘇軾三十六歲時,第一次到杭州任職,因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上書駁斥新法弊端,被黨人排擠,自請下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蘇軾到任以後,致力於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發展的調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決於六井的暢通,蘇軾決定對杭州的六井進行大規模的通暢修復。

公元1070年,修復六井工程剛剛開工,蘇軾就被調離杭州。
十六年後,公元1086年,蘇軾五十四歲時,第二次來到杭州,此次是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願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來,當時的西湖情況十分糟糕,湖面因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面臨湮廢的邊緣。杭州的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人民生活和整個城市的發展都受到了威脅。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田將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水生物也將完全喪失。當時,杭州是全國釀酒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廢,釀酒業必定無以為繼,朝廷也將失去巨額酒業稅源。另外,杭州當時有茆山和鹽橋兩條運河,它們縱貫南北,都和江南運河相溝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脈。在湖水充沛的時期,它們以西湖為水源,不僅河道通暢無淤,而且河水還可以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隨著湖水的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鹵,而且大量泥沙會隨著咸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西湖的湮廢,杭州城居民將陷於鹹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問題。面對著這樣嚴重的威脅,具有城市建設發展遠見的蘇軾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興修杭州水系的計劃,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籌措工程經費,開始對西湖進行大規模的疏浚。

在這次對西湖的大規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蘇軾下令撤廢了湖中私圍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帶全湖景深之處,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圍內養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來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築了一條溝通西湖南北岸的長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於是,六橋煙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無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後,全湖又充滿了一泓碧水,於是又在運河與西湖溝通之處建築閘堰,使縱貫城市中心的鹽橋運河專受湖水,與江潮隔絕,而使城市東郊的茆山運河專受江潮,兩河互不幹擾,做到了潮不入市。與此同時,蘇軾還徵用士兵及民工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暢,清水遍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