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啊
1、包粽子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後,漁民怕魚咬食他的肉身,就包了粽子投到江里,這樣魚吃了就不會再咬食屈原的肉身了。傳到後來,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傳統了。
2、飲雄黃酒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比較多,毒氣也就上升了,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有艾草味兒的香包能驅邪解毒,使這一方法從春秋戰國時期延續至今。也成為每年端午節時候的一種習俗。
3、佩戴香囊
在中國端午節時有佩戴香囊的習俗,老人父母們都會做幾個小香包給小孩掛在身上,她們管這種習俗叫做「壓午」。小孩佩香囊後,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② 杭州的端午節習俗是什麼急!!!
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燒菖蒲,帶香袋!
1、掛艾草招福驅邪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
據了解,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從我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葯功能而來。而菖蒲則主要因為民間方士將其象徵成可以鏟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驅邪卻鬼。
2、吃「五黃」轉運
這是流行於杭州等地的風俗習慣。農歷五月,老杭州人稱之為「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字的食物在這個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據傳統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杭州人必須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人稱「吃五黃」。當然,因為雄黃帶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會用紹興出產的黃酒來代替雄黃酒。
吃「五黃」的最佳時刻是端午節的中午,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一刻,藉助「五黃」驅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3、「鬧龍舟」祈福平安
「鬧龍舟」勝會是杭州西溪濕地傳統的端午節民俗活動,源於明朝,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因為西溪溪流狹窄,賽龍舟人群眾多,與普通龍舟賽有所不同,五常賽龍舟更注重劃船技巧與鬧龍舟的氛圍,這一帶的居民也常常把「賽龍舟」一說改成「鬧龍舟」。每逢端午節,上萬觀眾在兩岸搖旗吶喊,熱鬧非凡。據老杭州人的理解,龍舟賽最重要的就是講究熱鬧,在歡聲笑語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悅,從而祈福平安。
4、掛香囊保健康
民間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在端午節佩戴平安香囊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時一般是長輩送於晚輩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端午節獨有的民間工藝品,成為節日互贈友人的禮品。
在杭州,每縫端午節到來,城裡的胡慶余堂、方回春堂、張同泰等老字型大小國葯房以及部分歷史文化景區便會提早開門,向市民免費贈送特製的香囊,祝願市民健康平安。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成百上千的杭州市民便會排隊領取香囊,場面頗為壯觀。據考證,這個習俗從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了,而它的發起者正是杭州張同泰國葯館。
5、粽子最受歡迎
端午節吃粽子,是現在大多數人僅存的比較了解的一個端午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漸演變成一種深受大眾喜歡的美食。剛踏入農歷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開始浸糯米了,緊接著是洗粽葉、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餡料品種一般都十分傳統純正,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差不多就不會再出現其他種類的餡料。如果不想自己動手,那麼杭州一些知名的老字型大小店如「知味觀」、「樓外樓」等都會有口味不錯的粽子售賣。(完)
③ 浙江這邊端午節都有什麼風俗習慣,有好的節目沒
1、掛艾草招福驅邪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
據了解,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從我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葯功能而來。而菖蒲則主要因為民間方士將其象徵成可以鏟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驅邪卻鬼。
2、吃「五黃」轉運
這是流行於杭州等地的風俗習慣。農歷五月,老杭州人稱之為「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字的食物在這個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據傳統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杭州人必須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人稱「吃五黃」。當然,因為雄黃帶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會用紹興出產的黃酒來代替雄黃酒。
吃「五黃」的最佳時刻是端午節的中午,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一刻,藉助「五黃」驅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3、「鬧龍舟」祈福平安
「鬧龍舟」勝會是杭州西溪濕地傳統的端午節民俗活動,源於明朝,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因為西溪溪流狹窄,賽龍舟人群眾多,與普通龍舟賽有所不同,五常賽龍舟更注重劃船技巧與鬧龍舟的氛圍,這一帶的居民也常常把「賽龍舟」一說改成「鬧龍舟」。每逢端午節,上萬觀眾在兩岸搖旗吶喊,熱鬧非凡。據老杭州人的理解,龍舟賽最重要的就是講究熱鬧,在歡聲笑語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悅,從而祈福平安。
4、掛香囊保健康
民間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在端午節佩戴平安香囊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時一般是長輩送於晚輩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端午節獨有的民間工藝品,成為節日互贈友人的禮品。
在杭州,每縫端午節到來,城裡的胡慶余堂、方回春堂、張同泰等老字型大小國葯房以及部分歷史文化景區便會提早開門,向市民免費贈送特製的香囊,祝願市民健康平安。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成百上千的杭州市民便會排隊領取香囊,場面頗為壯觀。據考證,這個習俗從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了,而它的發起者正是杭州張同泰國葯館。
5、粽子最受歡迎
端午節吃粽子,是現在大多數人僅存的比較了解的一個端午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漸演變成一種深受大眾喜歡的美食。剛踏入農歷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開始浸糯米了,緊接著是洗粽葉、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餡料品種一般都十分傳統純正,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差不多就不會再出現其他種類的餡料。如果不想自己動手,那麼杭州一些知名的老字型大小店如「知味觀」、「樓外樓」等都會有口味不錯的粽子售賣。
望採納o(∩_∩)o...哈哈
④ 端午節有哪些特色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有時還稱為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因為古代有於是日蘭湯沐浴的風習,故稱。五月又稱蒲月,端五則稱蒲節,這是因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懸蒲於門首、或以菖蒲浸制葯酒飲用之俗。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葯用的雙重價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習俗。艾蒿歷來被製成艾人、天師艾、艾虎等厭勝之物。艾人早見於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該書記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天師指道教法師張(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俗傳他善於捉鬼降妖。
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師艾說道,「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說:宋代的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天師像販賣外,又作泥塑的張天師像,以艾為須,以蒜作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葉編成的,有的則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葉。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⑤ 端午節杭州有那些習俗
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燒菖蒲,帶香袋!
⑥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舟,還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舟,還有很多習俗,如:
1、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⑦ 端午節杭州人吃什麼
吃「五黃」轉運。這是流行於杭州等地的風俗習慣。農歷五月,老杭州人稱之為「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字的食物在這個月份上市而得名。
根據傳統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杭州人必須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人稱「吃五黃」。當然,因為雄黃帶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會用紹興出產的黃酒來代替雄黃酒。
(7)杭州過端午有什麼風俗擴展閱讀
端午節杭州人其他風俗:
1、掛艾草招福驅邪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
2、「鬧龍舟」祈平安
「鬧龍舟」勝會是杭州西溪濕地傳統的端午節民俗活動,源於明朝,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因為西溪溪流狹窄,賽龍舟人群眾多與普通龍舟賽有所不同,五常賽龍舟更注重劃船技巧與鬧龍舟的氛圍,這一帶的居民也常常把「賽龍舟」一說改成「鬧龍舟」。每逢端午節,上萬觀眾在兩岸搖旗吶喊,熱鬧非凡。
⑧ 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
「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的來歷
說法一、
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說法二、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
老杭州人過端午節
老杭州人過端午節也有很多習俗,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艾草、吃五黃、掛香袋、賽龍舟,還有便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粽子。眾多的習俗,目的卻不外乎一個:辟邪。
1、掛艾草招福驅邪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
據了解,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從我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葯功能而來。而菖蒲則主要因為民間方士將其象徵成可以鏟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驅邪卻鬼。
2、吃「五黃」轉運
這是流行於杭州等地的風俗習慣。農歷五月,老杭州人稱之為「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字的食物在這個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據傳統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杭州人必須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人稱「吃五黃」。當然,因為雄黃帶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會用紹興出產的黃酒來代替雄黃酒。
吃「五黃」的最佳時刻是端午節的中午,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一刻,藉助「五黃」驅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3、「鬧龍舟」祈福平安
「鬧龍舟」勝會是杭州西溪濕地傳統的端午節民俗活動,源於明朝,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因為西溪溪流狹窄,賽龍舟人群眾多,與普通龍舟賽有所不同,五常賽龍舟更注重劃船技巧與鬧龍舟的氛圍,這一帶的居民也常常把「賽龍舟」一說改成「鬧龍舟」。每逢端午節,上萬觀眾在兩岸搖旗吶喊,熱鬧非凡。據老杭州人的理解,龍舟賽最重要的就是講究熱鬧,在歡聲笑語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悅,從而祈福平安。
4、掛香囊保健康
民間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在端午節佩戴平安香囊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時一般是長輩送於晚輩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端午節獨有的民間工藝品,成為節日互贈友人的禮品。 5、吃粽子紀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是現在大多數人僅存的比較了解的一個端午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漸演變成一種深受大眾喜歡的美食。剛踏入農歷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開始浸糯米了,緊接著是洗粽葉、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餡料品種一般都十分傳統純正,豆沙、鮮肉、火腿、蛋黃。。
⑨ 杭州端午都有什麼活動
賽龍舟 在端午這天要吃粽子、涼糕的。為了紀念屈原。
⑩ 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端午節馬上到了,各地風俗不一,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希望大家喜歡!更多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請關注出國留學網節假日欄目!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劃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葯。」。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采葯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草葯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躲端午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
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跳鍾馗
跳鍾馗、鬧鍾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2.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鍾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嘆不已。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