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擴展閱讀
廈門哪裡有香瓜批發 2025-05-24 23:42:19
廣州速賣通怎麼發貨 2025-05-24 23:41:23
北京水平儀哪裡買 2025-05-24 23:41:12

杭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7-15 22:30:46

Ⅰ 南方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南方冬至風俗如下:

1、吃糍粑: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

2、吃甜丸: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3、吃湯圓: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4、吃燒臘: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5、吃九層糕: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節「補冬」在台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

6、吃年糕: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

7、吃紅豆糯米飯: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物候現象

中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太陽高度自此回升、白晝逐日增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冬至



Ⅱ 冬至有什麼習俗

各個地區冬至時的習俗都有所差異,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風俗;南方沿海地區有祈福、宴飲的習俗。廣東地區有吃燒臘與姜飯的風俗習慣;杭州地區冬至時會吃年糕;四川地區冬至時常吃羊肉湯;湖南湖北

Ⅲ 冬至節氣有哪些習俗

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很多地方對冬至很重視,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很多習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漢代,晚的也多見於唐宋,並主要表現在飲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
吃餃子、餛飩或湯圓。冬至這一天,北方時興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喜歡吃湯圓和麻松。冬至的湯圓又稱「冬至團」,有粉團和粉圓兩種,裡面要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清嘉錄》記載道:「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饋贈親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講究吃湯圓,有一首古詩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京一帶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有一個故事。相傳漢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中有兩個部族首領分別姓渾和屯,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的音,把它們叫做「餛飩」,然後恨恨地全部吃掉。藉此表達對他們的痛恨之情,希望早點把他們消滅。因為做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一天,於是就流行冬至吃餛飩。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時,當時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一個叫周密的人說,杭州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
說到祭祖,就不得不說說廣東一些地方,那裡冬至祭祖的習俗很盛,甚至還有「冬節不回家無祖」的說法。因此冬至這一天,出門在外者,都要盡可能回家過節祭祖。一般的習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全家老少把甜丸湯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錄》所說的「無餡而小者」,類似現在商場賣的小丸子。有的人家還在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在門上,俗稱「敬門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稱為「頭丸(圓)」,冬至丸稱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著全家人整年一切圓滿。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葷素五味;晚上還得祭祖,供品中必須有嫩餅菜。

Ⅳ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官員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冬至習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飢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

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准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Ⅳ 關於冬至的習俗還有哪些

冬至做為節氣與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到冬至節家家戶戶都會過冬至,而冬至最明顯的習俗就在於吃,家家戶戶都會准備當地的冬至美食,如北方准備餃子,南方准備湯圓,都有著團圓的期盼,那麼冬至還有哪些特點呢?

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介紹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傳統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或一氣,一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關於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志著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地面向空間發散的少,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
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的。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一天,被稱為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
節日習俗
1、祭祖
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4、吃冬至團(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5、吃餃子,喝羊肉湯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Ⅵ 冬至除了吃餃子,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習俗

冬至的時候,人們為了迎接冬至的到來,會有許多的活動,每個活動都有它不同的寓意,那麼冬至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呢?民間民俗活動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鞋帽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著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綉,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綉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綉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保鮮,又可入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人們用鐵釺自河中鑿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多,稱為一方。在冬至這天將冰藏窖中,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在市上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南方沿海居民,也習慣在冬至後修繕冰窖,儲藏冰塊,以便第二年打魚期間為魚保鮮。

以上就是關於冬至節氣的風俗習慣的分享,想必大家還有更多關於冬至的習俗叭,那麼就在下方留下你的足跡,讓我們在冬至這一天燥起來!

Ⅶ 冬至習俗有哪些

1、「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2、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3、吃燒臘與姜飯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燒臘,冬至這天,曬制好的燒臘就成為兩廣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歲。冬至日,吳川人素有冬至「吃薑飯」的習俗。

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節,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先秦時期,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各異,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節日有歷史,乏記載。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著作上鮮有記載。

Ⅷ 杭州冬至吃什麼

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每年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8)杭州冬至習俗有哪些擴展閱讀: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滕州羊肉湯主要將羊骨頭一起投入大鍋里熬湯,再將切成砣的新鮮羊肉與清洗干凈的羊雜一起投入湯鍋中煮。

煮熟後撈起來瀝干,然後切成薄片放入滾開水裡一氽,再倒入湯碗中,沖入滾燙雪白的羊湯水,撒上碧綠的蔥花,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羊肉湯就做成了。配上一個由辣椒油、花椒面、鹽、味精等調和就成羊肉湯。

Ⅸ 「冬至」節氣來臨,各地都有哪些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冬至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相對於北半球,太陽光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從今天以後,白晝時間將逐漸變長。這一天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素來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全國各地在冬至這一天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冬至這天用來祭祀,有的地方通過食用特殊的飯菜來躲過這一天,有的民族也會通過特殊的活動來度過這一天,下面就來盤點以下各地在冬至這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一、祭祀祖先

在我國的南方,冬至日這一天一直都有祭祀祖先的習慣,因為古人認為冬至這一天太陽回到了起始點,從這一天開始天氣逐漸一天冷過一天,以九天為一個基準,度過九個九天後,天氣就會轉暖。這一天標志著太陽的新生,所以將這一天用來祭祀祖先,表達對祖先的養育之恩,也有希望祖先獲得新生之意,祭祀完祖先後就會舉辦宴會活動。

你知道冬至這天還有哪些習俗呢?歡迎留言討論。

Ⅹ 冬至習俗有哪些 冬至有什麼習俗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北方: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