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到宣古道多少公里
擴展閱讀
福州銀行一條街在哪裡 2025-08-25 11:11:15
北京城市值多少錢 2025-08-25 10:14:52

杭州到宣古道多少公里

發布時間: 2022-07-18 10:29:37

1. 請問這條古道是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饅頭嶺"古道,下面是我從網上找的東西,僅供參考.
杭宣古道,《元和郡縣圖志》所列杭州西北至宣州496公里。在餘杭境內,自餘杭鎮向北行,經長樂、雙溪、黃湖、百丈至獨松關,長百餘里,出境後經安吉至安徽宣城。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唐寶歷二年(826)餘杭縣令歸珧築甬道,通西北大路,高廣鏡直百餘里,行旅無山水之患。」出關後為山間小道,可直達南京。此路為歷代軍事要道,南宋建元三年(1129),金兵取此道占杭州。明代前設有驛站,今獨松關遺跡尚存。民國後,築成餘杭至泗安公路,今為04省道,繞出獨松關。

2. 徽杭古道的古道路線

  • 古時候,能冠以徽、杭兩府名頭的古道,就是指古徽州府所在地歙縣到杭州的官商通道。績溪現在被稱為「徽杭古道」的只是其中一條支道,相當於縣鄉道。從徽州府的府城歙縣出發的才是國道/省道,從歙縣出發,過王茂蔭故里——杞梓里,越老竹嶺,最後經徽州歙縣與杭州交界處的昱嶺關出境。

  • 說歙縣的徽杭古道為官道,還因為這里留下過濃重的官方印記。歙縣到杭州的徽杭古道,途徑老竹鋪、冷水鋪、吳山鋪、王干司、鄭坑店等地,這些名稱可以追溯到宋代,是歷朝歷代的「鋪、店、司」等的沿襲稱謂,就是官方的驛站或類似機構,供過往官員、使者、行人中途休憩、住宿、換馬喂料,也有軍事用途和郵件貨物傳輸等功能,這類機構,也只會在非常重要的官道才會設置。清末驛站功能喪失、取消,但作為地名被習慣性保留了。

  • 績溪縣這條「徽杭古道」,以前其實是從績溪縣東北鄉逍遙岩到昌化馬嘯的一條山道。1998年版《績溪縣志》中表述為「逍遙岩道」,屬「鄉道」,入浙江境後,再接徽杭古道到杭州。

  • 其實,明代一些驛站的權威史料記載,如黃汴《一統路程圖記》、程春宇的《士商類要》所記「江南陸路」,是根本查不到績溪的這條鄉道的,歙縣的這條徽杭古道倒是經常出現在一些歷史文獻中。

  • 不過得承認,績溪縣這段「鄉道」的遺存相對完好,且前些年超前得到開發了,人文旅遊的發展意識夠強,也因此,這條鄉道以「徽杭古道」的名義,較早的被外界熟知,網路鋪天蓋地的宣傳推介了,還以此申報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3. 求求求助~徽杭古道出來,從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怎麼坐車到臨安東站

1小時26分鍾 約98.4公里 | 3個紅綠燈 | 暢通
打車約365元 | 途經:杭徽高速、錢王街

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

吉浙線
20.5公里

102省道
1.3公里

杭徽高速
74.1公里

錢錦大道
255米

錢王街
2公里

農林大路
237米

臨安東站
1小時51分鍾 約95.6公里 | 13個紅綠燈 | 暢通
打車約355元 | 途經:102省道、杭徽高速

4. 請問從杭州市中心的武林門怎麼坐公交到杭宣古道的起點半山村

公交線路:535路,全程約13.6公里

1、從武林門步行約1.1公里,到達武林廣場站

2、乘坐535路,經過5站, 到達廻龍村站

3、步行約1.1公里,到達半山

5. 茶馬古道滇藏道,川藏道,青藏道興起的時間分別是什麼時候關於川藏茶馬古道的可以多一點。謝謝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川藏茶馬古道始於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在交通方面,元中央王朝卻十分重視川藏茶馬古道[4]的通暢。為通達邊情,宣布號令,加強對藏區的治理,開辟從內地到西藏的交通線路,至使川藏茶馬古道成為正驛,並設置驛站。凡持有璽書驛卷及藏區土司文牒的僧侶官員,便可在藏區和內地之間乘驛往來。元代,川藏茶馬古道共設19處驛站。到了明代,對驛站進行繼續維護和擴建。及至清代,區內驛站增擴至87處。瀘定、康定成為川藏交通之咽喉。及至明代,初行「金牌信符」制度,後改「引岸」制度。除此而外,明中央王朝還對藏族僧俗首領施行了朝貢制度,這種制度又被稱為「貢馬賜茶」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出於明朝政治統治的需要,同時也是其時漢藏茶馬貿易的一個必要補充。清朝開國,「踵前朝故事」。及至乾隆時期,「茶馬互市」制度宣告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與茶馬互市有相同意義,但貿易范圍更加廣泛、基本形式有較大變化的「邊茶貿易」制度。邊茶貿易制度的核心是改官營為商營;以「引岸」制度代替「榷茶」制;內地仍以茶葉為主要交易商品,此外,其他與藏族人民相關的生產、生活資料進入市場的比例大幅增加,而藏區輸出的交換商品已不再僅限於馬,主要是當地生產的皮革、葯材、黃金等土特產品。邊茶貿易制度一直實行到建國初期。自宋朝以來,甘孜州就是從四川至康區、西藏的川藏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要沖地帶。明初,從川西到康藏的川康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邛崍至名山、雅安、滎經、漢源、瀘定、康定(藏語名打折多),然後出關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進入西藏。從邛崍至康定段俗稱「大路」,由此道進入康定的茶稱「大路茶」。明際,黎、雅、碉門(今天全)成為川西茶馬互市的最大市場,史書中有「秦巴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五千餘里皆用之」的記載。明洪武年間,又開通了一條從碉門經瀘定嵐安、烹壩的茶馬貿易通道,於岩州設市,置岩州衛,保護市易。川西茶馬互市的市場從黎州西移至岩州(今瀘定縣嵐安鄉)。該道在歷史上俗稱為「小路」,沿此道運往打箭爐的茶稱「小路茶」。明末,岩州市廢,打箭爐市興。人清後,打箭爐成為藏區盛極一時的漢藏貿易中心。同時也成為漢藏文化交流的中心,歷代中央王朝治藏的重鎮。在歷史上,川藏茶馬古道既是一條經濟路和政治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在這條古道上,藏族土司頭人,高僧大德,漢族、滿族、蒙古官兵,漢、,藏商賈,漢藏苦力背夫、馱腳常年往來其間。康定、瀘定作為漢、藏民旅交匯的地帶,隨著漢、藏貿易的發展,帶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在康定這一漢藏貿易的中心地,多元文化並存的現象十分突出。風靡海內外的歌曲——《康定情歌》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並存的結果:這首歌的雛形來自康定三道橋民間,屬於流行於康定的許多民歌中的一首歌曲。在這首歌曲中,人們既能感受到藏族民歌的韻味,又能體察到漢族民歌的影子。集中地體現了多元文化交融升華的產物。入清以來,人藏和來康的文人雅士、官吏逐漸增多,來到康區,因事因景而感發抒懷之詩詞、文章、著作漸增,並流行於世。例如姚瑩的《康輔紀行》、查騫的《邊藏風土記》、陳渠珍的《芄野塵夢》等著作。又如岳鍾琪的《瀘定橋詩》,劉贊廷的《懶兵詩》,康定頭道水「小天都」瀑布的摩崖石刻及孫士毅惠齡、和寧等人的《詠小天都瀑布》詩等膾炙人口。此外,康定地名和瀘定橋來歷的傳說中,既有漢族的傳說故事,也有藏族的傳說故事。時至今日,兩種傳說依然在民間流傳,而無厚此薄彼之非議。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幹、吳作人也曾到康定采風作畫;著名民族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任乃強先生在康區多年,為後世留下了不少著作;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書舫、舞蹈家戴愛蓮等地曾在康定進行過藝術表演……這種文化現象不僅成為康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光點越發明亮。一首《康定情歌》和一座「瀘定橋』』使康定和瀘定兩座城市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歷史名城,成為甘孜州人文旅遊資源最閃亮的品牌。川藏茶馬古道文化在四川從川古的邛崍一至延伸到金沙江畔,其中康定、瀘定成為茶馬古道文化的核心區,漢、藏文化的交匯點。
青藏道也就是唐蕃古道,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內。開始於唐朝初期。唐蕃古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它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6. 杭州東站到環興路350

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 → 593路,全程約21.3公里

1、從杭州東站步行約160米,到達火車東站

2、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11站, 到達江陵路站

3、步行約220米,到達共聯村站

4、乘坐593路,經過3站, 到達江南大道誠業路口站

5、步行約360米,到達古道瓦罐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