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太子樓什麼時候造的
擴展閱讀
萬豪在杭州有哪些酒店 2025-08-17 10:27:30
福州原醬油廠在哪裡 2025-08-17 10:25:52
天津公交951到終點站多久 2025-08-17 09:43:49

杭州太子樓什麼時候造的

發布時間: 2022-07-29 01:18:57

Ⅰ 懿德太子墓是哪個朝代

中國唐代中宗長子李重潤的墓。位於乾陵東南隅,在今乾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乾陵鄉韓家堡村北面。1971年發掘 。李重潤於大足元年(701)與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則天杖殺。

神龍二年(706),中宗復位後陪葬乾陵,並號墓為陵。該墓地表有雙層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長56.7米.東西寬55米,高17.92米。整個陵園南北長256.6米,東西寬214.5米,陵園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闕一對。闕南有石獅一對,石人兩對(一對只殘留底座)。

石華表一對(已殘,倒塌後埋入土中)周圍設圍牆,南面有土闕、石獅、石小人、華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個過洞、7個天井、四對小龕、前後甬道和方形前後磚室組成。全長100.8米。葬具置於後室,為廡殿式石槨,外壁雕飾頭戴鳳冠的女官線刻圖,墓壁滿繪壁畫,保留約40幅。

墓道兩壁以樓闕城牆為背景繪太子出行儀仗,過洞繪馴豹、架鷹、宮女、內侍等。第一、二天井繪列戟,為天子之制。甬道及墓室壁面繪持物宮女、伎樂等宮廷生活畫面。墓頂繪天象。該墓已遭盜掘,仍出土文物1000餘件。有太子哀冊、俑、三彩器和鎏金銅馬飾等。

(1)杭州太子樓什麼時候造的擴展閱讀

陪葬乾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潤,是中宗李顯(哲)的長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長孫。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封為皇太孫。684年中宗失位,李重潤被廢為庶人。

武則天大足元年(7O1),為人讒構,與其妹永泰公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竊議面首張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宮中」,被武則天殺害,死時年僅19歲。李顯復位後,於神龍元年(705)追封為「懿德太子」,神龍二年將其靈柩由洛陽遷到乾陵陪葬,特恩「號墓為陵」。

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里跳珠一詞寫出了雨的什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目錄
其一
[注釋]
[解析]
[作者簡介]
其二的詩意
其三至其五

[編輯本段]其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編輯本段][注釋]
1.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寧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
3.黑雲翻墨:烏黑的雲像打翻的墨汁。遮:遮蓋,掩蓋。
4 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跳珠:形容雨點像珍珠一樣跳入水中。
6.白雨跳珠: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8.卷地風:風從地面捲起。
9..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10.未遮山:還沒有把群山遮住。
11.望湖樓:樓名,在杭州錢塘門外西湖上。
古詩今譯
烏雲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卷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作者的意思:
風雨過後,會很漂亮。每件事都會有它最完美的結局。
[編輯本段][解析]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亂入船」這幾處寫出了雨下得很急,烏雲還沒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點便好似珍珠一般亂蹦亂跳地竄上了船。雨才剛剛下了一會兒,忽然卷地而來的一陣大風就把雨和烏雲吹得無影無蹤,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寫黑雲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後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麼迅速,詩人用筆又多麼神奇。
名句賞析——「白雨跳珠亂入船。」
這首詩歌,作者描寫了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後的景色。作者先從暴雨臨前寫起,其景象是天上黑雲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翻轉,遠處的山巔在翻騰的烏雲中依稀可辨,這個時候,如注的驟雨就已經來到。大雨裹挾著白色的雨點砸在船上,水花四濺,彷彿千萬顆珍珠,從天上傾倒而下。正在人們感受暴雨的壯觀場面的時候,一陣狂風席地卷來,一下子吹散了烏雲和大雨。雲開日出,望湖樓下水面平靜如鏡,空氣清新,遠遠望去,水天一色。詩人善於渲染氣氛,從陰雲壓近湖面、急雨驟降的壯闊,寫到煙消雲散,雨過天晴,用筆跌宕起伏,而又從容不迫,描寫天氣變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頗有戲劇性場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最為傳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說:「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足見他對這首詩的喜愛。
望湖樓——在杭州塘門外西湖邊。
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風,忽而雨,千姿百態,分外迷人。這首小詩就是描寫乍雨還晴、風雲變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兩句寫雲、雨:墨汁一般的濃雲黑壓壓洶涌翻騰而來,還沒來得及遮住湖邊的山巒,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腳敲打著湖面,水花飛濺,宛如無數顆晶瑩的珍珠,亂紛紛跳進游入的船艙。「黑雲翻墨」和「白雨跳珠」,兩個形象的比喻,既寫出天氣驟然變化時的緊張氣氛,也烘託了詩人舟中賞雨的喜悅心情。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捲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雲飛。「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最後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凈,一色的蔚藍。風呢?雲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且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嘉佑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軾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峰。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後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是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游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後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編輯本段]其二的詩意
其二 ·蘇軾
放生魚鱉逐人來,
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
風船解與月徘徊。
詩意:
放生的魚鱉跟隨人來,池塘里荷花到處開放。
從水中看山如倒過來,開船隨風在月下徘徊。
[編輯本段]其三至其五
其三·蘇軾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菰裹綠盤。
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蘇軾
獻花游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
其五·蘇軾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里跳珠一詞寫出了雨的什麼?
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看出這首詩描寫的是夏季景象?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寫出了雨的調皮可愛。

2.從詩題中的「六月」可以看出這首詩描寫的是夏季景象。

3.表達了詩人喜愛大自然的情感。

Ⅲ 昭明太子閣在哪

鎮江的南郊,有座山叫招隱山,山上有一處坐北朝南的三間小平房,窗明幾凈。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澗。這就是昭明太子讀書台。昭明太子怎麼放著九五之尊的帝王不做,跑到深山幽林、杳無人煙的招隱寺來讀書呢? 昭明太子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叫蕭統。傳說他自幼就喜愛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到了十幾歲,已經是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了。他在宮里什麼事都不問,只知道埋頭讀書,再好的東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宮里,光藏書就有三萬卷,但他還不滿足,成天纏住梁武帝,要走出建康城,遍找讀書處,讀一輩子書,做一輩子學問。梁武帝可不是這樣想的,他想叫兒子繼承皇位,安邦定國。可是昭明太子偏偏就不喜歡做皇帝。梁武帝愛子心切,沒法子,只好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昭明太子離開建康城,頭一站就到了揚州。他在揚州,看到一處地方,雖然離城較近,但竹林茂盛,繁花似錦,還算清雅,就在這里造了一座文選樓。然後又沿江向東,到了常熟。他看到常熟的虞山,風景秀麗,怪石林立,也覺得不錯。最後,到了鎮江。 在鎮江,他找到了遠離城市的招隱山。剛進山裡,他就被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下去,一峰靠一峰,一山連一山,山裡有山,山外還有山,峰巒疊嶂,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幽靜得很。他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這里造房起屋,讀書選文。 昭明太子剛到招隱山,山上只有幾間東倒西歪的破房子,這是東晉末年音樂家戴顒在這里隱居時留下來的。除了這破房子外,這里什麼也沒有。就連吃水還要從山下的珍珠泉一步一步地往山上挑。梁武帝知道以後,心疼得要命,就派了不少宮娥彩女、太監侍從,帶著珍珠寶玩和山珍海味來到招隱山。梁武帝的意思,是招隱山太荒涼了,送些珍珠寶玩,可以讓昭明太子鑒賞把玩,散散心;派些太監、宮娥,一來可以多一些人侍候太子,二來還可以讓那些宮娥彩女為太子吹簫彈琴,唱歌跳舞,解解悶。哪曉得,昭明太子什麼都不要,對派來的大臣說:「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只留下八個太監,並且叫大臣回稟梁武帝:「父王如果痛惜孩兒,只要把東宮的三萬藏書運來就夠了。」 昭明太子一心撲在該書上,哪有什麼閑情雅緻去欣賞歌舞,把玩古董呢?只是,不看歌舞,不玩古董可以,沒有水吃卻難了。 一天夜裡,昭明太子正在一盞青油燈下專心致志地看書,忽然聽得外面有響聲,像是刮風,又像是什麼東西在吼叫,他就走出門外,順著有聲響的方向朝前走。那時候的招隱山,峰奇山險、峭壁懸崖,一條羊腸小道,高高低低,坑坑涯涯。走起來,深一腳,淺一腳,一腳踏空,就會摔到山下的深洞里去。昭明太子想看個究竟,不顧險阻,還是一個勁地走去。他走呀走的,突然停了下來。他在月光下,清清楚楚地看見有兩只大老虎趴在地下扒土。他嚇了一跳,不敢再向前走了。他定定神,再向前望望,連老虎的影子都沒有。只看見從地下冒出來一條像白線一樣的東西,這條白線越來越粗,越來越長,還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他連忙走到近處一看,原來是泉水,他高興得不得了。打那時候起,山上就有了泉水,因為是老虎扒出來的,所以叫「虎跑泉」。 又有一天夜晚,昭明太子看書看累了,就站在門外,伸伸腰,蹬蹬腿,舒舒筋骨。突然,看到山上有幾個頭戴黃冠,身穿白衣的姑娘,在樹叢里轉來轉去。他心裡很奇怪,父皇派來的宮娥彩女早就打發走了,哪裡來的年輕姑娘呢?她就三腳兩步地爬上山去,想看個究竟。哪曉得,等他上了山,眼睛一眨,老母雞變成了鴨,定睛一看,哪有什麼白衣姑娘,原來是幾株又大又高的樹,開著雪白金黃的花,香噴噴,水靈靈的,著實好看咧!據說這種花叫玉蕊花,是天上的仙花,幾百年才開一次花,可惜這種花到唐代末年就杳無蹤影了。後人為了紀念她,就在這里蓋起一座「玉蕊亭」,離玉蕊亭不遠的地方還有一處「玉蕊仙蹤堂」遺跡。 過了幾個月,讀書台造好了。在讀書台邊,還造了一座雕欄畫柱、寬敞明亮的五開間小客廳,起名叫「增華閣」。傳說舉世聞名的《昭明文選》,就是在這里編纂成功的。房子造好後,昭明太子整天和當時一班文人:沈約、庾信、鍾嶸在增華閣里讀書談心,編選文章。那時候,《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已經在鎮江城裡的彌陀寺出家當了和尚,昭明太子時常把他請到招隱山,當面求教。他還常常在山下的聽鸝山房,接待四面八方來訪的文人。 他在山上住了十一年,終於編成洋洋灑灑三十卷的文選稿本。據說由於他勞累過度,不到三十歲,雙目就失明了,三十一歲過早地離開了人間。他身邊的八個太監相繼死去,死後,葬在附近的一個山洞裡,當地人稱它為「八公洞」。直到現在,在招隱山上的昭明太子讀書台,還保存著一塊當年昭明太子讀書的石案,上面鐫刻著八個大字:「普通元年、歲在庚子」。

Ⅳ 故宮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Ⅳ 峨眉山,太子殿是哪裡

摘要 太子坪位於七里坡上,初創於明代,稱萬行庵。祀明神宗太子牌位。清順治十年(年)行僧聞達正式建寺,置太子樓,塑造神像。遊人以錢置之,中者生男。故俗稱太子坪。現殘存木結構一幢,為清代順治時遺物。

Ⅵ 求本樓的來歷

立本樓,方形土樓,蘇氏民居,始建於清嘉慶二年(公元1822年),坐東朝西,佔地約2100平方米。高4層,內通廊式。全樓設一個大門、4道樓梯,內有2口井水。祖堂設於內院中間。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冬毀於戰火,僅存主樓殘牆。主樓前弧形

Ⅶ 太子樓是誰抗元的歷史見證

是南宋朝臣陸秀夫和南宋大將張世傑。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5月,趙昰在福州稱帝,當時由於元兵進逼,11月與他弟弟趙昺等逃亡南澳,在澳前村東面修建行宮住下,「太子樓」便是當時的行宮之一。
隨從還在東南面沙灘上挖了三口井:供皇室飲用的「龍井」、供文武官員飲用的「虎井」、供將士軍馬飲用的「馬井」。於是,澳前村至今尚存「太子樓」、「宋井」等古跡遺址。「太子樓」已不存在。在太子樓遺址石壁上刻著幾行字,字跡不清,內容難辨。傳說宋皇室離島時,曾於石室內藏有金銀財寶,若有能將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釋其義者,則石壁會自動開啟,裡面的寶藏歸他所有。時至今日,石壁上文字歷歷在目,但太子樓藏金仍不見被取走。

Ⅷ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花萼相輝樓究竟是一棟怎樣的建築

據我所知這個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最喜歡的一個樓宇,在當時是建在長安城中的興慶宮中,這個花萼相輝樓的建成意味著唐朝的興盛以及當時皇帝那種睥睨天下的氣勢,所以說這個花萼相輝樓在當時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建築,因為這個建築的地理位置以及建造手藝都是唐朝比較先進的,所以說這個樓宇的價值是非常大的,而且這樣一個樓宇是用來接待貴客用的,一般情況下也是不開放的。

花萼相輝樓還有好多的說法,這個說法只是我所了解的,但就此而看這個樓宇就是一個實力的象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