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是什麼節
擴展閱讀
廣州時代男籃以前叫什麼 2025-08-16 14:33:09
華聯電子深圳怎麼樣 2025-08-16 14:27:30
福州健身中心在哪裡 2025-08-16 14:26:37

杭州是什麼節

發布時間: 2022-07-29 12:18:07

⑴ 中秋節杭州不知道能幹嘛有什麼習俗嗎

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栗子等類時令食品。
杭州的中秋節有燒斗香的習俗。 西湖月景:杭州中秋賞月有個自古聞名好去處----西湖。明代就有了中秋夜到西湖觀賞月色、遊玩娛樂的習俗。西湖十景中有三個是月景,即「平湖秋月」、「三潭映月」、「月岩望月」,可見西湖賞月習盛。
錢塘江觀潮:每年中秋時期,特別是農歷八月十五,杭州、紹興、餘杭、海寧等錢塘江附近的人們,有到錢塘江下游觀潮的習慣。

⑵ 杭州的煙花節一般在幾月份舉行

一般都是在10月份,2009年的杭州煙花節是在10月24日舉行的,2011為10月23日,時間可以給你參考一下
金度旅遊網
祝您旅途愉快!
旅遊找金度,省錢又舒服

⑶ 杭州的端午節習俗是什麼急!!!

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燒菖蒲,帶香袋!
1、掛艾草招福驅邪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

據了解,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從我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葯功能而來。而菖蒲則主要因為民間方士將其象徵成可以鏟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驅邪卻鬼。

2、吃「五黃」轉運

這是流行於杭州等地的風俗習慣。農歷五月,老杭州人稱之為「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字的食物在這個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據傳統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杭州人必須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人稱「吃五黃」。當然,因為雄黃帶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會用紹興出產的黃酒來代替雄黃酒。

吃「五黃」的最佳時刻是端午節的中午,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一刻,藉助「五黃」驅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3、「鬧龍舟」祈福平安

「鬧龍舟」勝會是杭州西溪濕地傳統的端午節民俗活動,源於明朝,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因為西溪溪流狹窄,賽龍舟人群眾多,與普通龍舟賽有所不同,五常賽龍舟更注重劃船技巧與鬧龍舟的氛圍,這一帶的居民也常常把「賽龍舟」一說改成「鬧龍舟」。每逢端午節,上萬觀眾在兩岸搖旗吶喊,熱鬧非凡。據老杭州人的理解,龍舟賽最重要的就是講究熱鬧,在歡聲笑語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悅,從而祈福平安。

4、掛香囊保健康

民間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在端午節佩戴平安香囊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時一般是長輩送於晚輩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端午節獨有的民間工藝品,成為節日互贈友人的禮品。

在杭州,每縫端午節到來,城裡的胡慶余堂、方回春堂、張同泰等老字型大小國葯房以及部分歷史文化景區便會提早開門,向市民免費贈送特製的香囊,祝願市民健康平安。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成百上千的杭州市民便會排隊領取香囊,場面頗為壯觀。據考證,這個習俗從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了,而它的發起者正是杭州張同泰國葯館。

5、粽子最受歡迎

端午節吃粽子,是現在大多數人僅存的比較了解的一個端午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漸演變成一種深受大眾喜歡的美食。剛踏入農歷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開始浸糯米了,緊接著是洗粽葉、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餡料品種一般都十分傳統純正,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差不多就不會再出現其他種類的餡料。如果不想自己動手,那麼杭州一些知名的老字型大小店如「知味觀」、「樓外樓」等都會有口味不錯的粽子售賣。(完)

⑷ 杭州都有些什麼節日

每年都會有西博會,一般從每年的10月中旬開始,為期一個月左右。活動很多,主要的活動有狂歡節,煙花節,小吃節,房展車展等等。
另外還有中國國際動漫節,連續三年都在杭州舉行,也放在西博會里,一般11月開始
今年還有休博會,從4月22日開始到10月22日結束。主要有休博園和嘉年華

⑸ 杭州春節習俗有哪些

俗話說百歲「年」為首,從錢王定都臨安算起,杭州人過年少說也有千把年的歷史了。至於杭州過年習俗,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濃郁的古都遺風和淳厚的文化氛圍滄桑般地溶入喜慶、歡快、團聚、祥和的氣氛當中,杭州過年習俗也不盡相同。

1、臘八粥

農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十碗頭

杭州人老底子過年時,很講究吃的菜,其中「十碗頭」要從年三十吃到元宵節,包括元寶魚、元寶肉、白斬雞、彩蛋、暖鍋兒、八寶菜、如意菜、長生果、藕富、豆沙春卷等。

3、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4、討口彩

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

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於有富。

⑹ 杭州過了7月有什麼節日

杭州過了7月還有以下節日:中秋節、教師節、國慶節等。
1、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2、九月十日教師節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會議決定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1985年9月10日,是中國第一個教師節。
根據社會的分工和以學校教育為主要教育形態的事實,把教師定義為:受社會的委託,在學校中對學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響,把其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以此為主要職責的專業人員。
3、十月一日國慶節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民進首席代表馬敘倫在全體會議上發言,表示「用最大的努力,從事於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共同建立光輝燦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許廣平委員發言:「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主席(在這次會議上當選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
當天會議一致決議,通過《請政府明定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舊國慶日》的建議案,送請中央人民政府采擇施行。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議》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的這個建議是符合歷史實際和代表人民意志的,決定加以採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茲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

⑺ 杭州特有的節日有那些

桂花節(每年桂花開的時候)

西博會(應該是杭州最具有代表性的了)

煙花節(每年10月份)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