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方氏是哪裡人
擴展閱讀
上海師范一年經費多少 2025-08-16 15:06:58
廣州時代男籃以前叫什麼 2025-08-16 14:33:09
華聯電子深圳怎麼樣 2025-08-16 14:27:30

杭州方氏是哪裡人

發布時間: 2022-07-29 13:08:08

『壹』 介紹一些方氏家de歷史人物

1、方干(809—888年),字雄飛,號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從小愛吟詠,深得師長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歡喜雀躍,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廬章八元愛其才,招為過門女婿,遂居家桐江白雲源(今桐廬縣蘆茨鄉)。唐寶歷中,參加科舉考試不第。以詩拜謁錢塘太守姚合。初次見面,因其容貌醜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讀過方干詩稿後,為其才華所動,於是滿心歡喜,一連款待數日。開成年間,常與寓居桐江的喻鳧為友,並與同里人李頻唱和,詩來歌往,關系甚篤。大中年間,流寓會稽鑒湖。咸通年間,浙東廉訪使王龜慕名邀請,一經交談,覺得方干不僅才華出眾,且為人耿直,於是竭力向朝廷推薦。終因朝廷腐敗,忌賢妒能,不被起用。後人贊嘆他「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里」。方干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會稽,歸葬桐江。方干門人搜集他的遺詩370餘篇,編成《方干詩集》傳世。《全唐詩》編有方干詩6卷348篇。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守睦州,繪方干像於嚴陵祠配享。
2、方回(公元1227—1307年) 宋末元初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字萬里,一字團甫,號虛谷,一號陽山人。甫宋景定進士,媚於權相賈似道,似道敗,又反而彈劫之。累官知嚴州、元軍至,舉城迎降。入元為建德路總管。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為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著作有《續古今考》、《文選顏鮑謝方詩評》、《桐江續集》,分類編選唐宋兩代律詩為《贏奎律髓》,流傳於世,甚有影響。

3、方臘(?-1121年),又名方十三,歙州(今安徽歙縣)人,一說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相傳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較強的組織才能,自身又出身貧苦,所以能號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他於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在當時影響很大,1121年夏起義失敗,方臘被俘,被朝廷處死。
4、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禮部右侍郎,祖籍今樅陽牛集鄉方皋庄。苞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僕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後調任興化縣教諭。父仲舒,國子監生,青年時耕牧於樅陽黃華,家境日落,後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生3子:長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5、方清(?-766)唐中期農民起義領袖。
6、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浙江寧海人(寧海古古稱緱城,故時人稱其為「緱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正五品)宋濂,歷任陝西漢中府學教授(從九品1392-1398),翰林侍講(正六品1398-1399),侍講學士(從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禮》更定官制,將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皆為從五品)合並為文學博士,並升任文學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間(1399-1402)擔任建文帝的老師,主持京試,推行新政。在「靖難之役」期間,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擬即位詔書,剛直不屈,孤忠赴難,被株10族。
7、方國珍(1319-1374),元末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人。第一個反元的農民起義領袖。比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早兩三年,比郭子興(後來朱元璋加入)起義早四年。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方國珍卒,葬於南京城東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為《神道碑銘》為祭。
主要是以上幾個,還有的我就說下名字
方從哲、方孔炤、方以智、方聲洞、方逢時
我學歷史的,有什麼不懂的我們可以互相交流

『貳』 方氏的祖先是誰

方氏的起源始祖有:姜雷、姬方叔、翁乾度。

(一)、源於姜姓

出自遠古帝王神農氏裔孫雷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及《世本》等的記載,相傳上古帝王神農氏之代孫帝榆罔之子雷,在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立下大功,封於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氏,稱為方雷氏,後逐漸省文簡化分衍為方氏、雷氏。

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該支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二)、源於姬姓

1、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方相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方相氏,傳說為黃帝時期嫫母之後,擅長巫醫之術,世代相襲。到了西周時期,以其特長設置了方相氏之官,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專職掌管驅除瘟疫厲鬼。

在春秋後期,隨著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的逐漸認識,方相氏之中巫、醫漸分,漸漸對立起來。方相氏之官職到了戰國後期,逐漸消失。在方相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相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相氏。

2、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記載,在西周後期的周宣王姬靜執政時期,屬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他在征伐淮夷、獫狁,

特別是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中居功至偉,為此,周宣王封方叔於洛(今河南洛陽)。在姬方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方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方氏正宗。

(三)、源於官位

1、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方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方士,是西周初期始設置的一種官稱,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專職負責掌管王族子弟、公卿大夫封邑之地內的獄訟。有時還要調節各封邑之間的糾紛。

在方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氏。

2、出自先秦時期時期官吏方伯,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遠古時期,各諸侯中的領袖被稱為「方伯」。從戰國時期開始,郡制之下的一州之最高行政長官被稱作方伯,直到東漢以後才改稱為刺史,但人們仍尊稱其為方伯。

到了唐朝時期,人們將承帝王之指令進行尋訪督察的采訪使、觀察使等稱作方伯。而在明、清時期,稱布政使為方伯。總體來講,歷朝歷代,一般將一方行政區之最高行政長官尊稱為方伯。在方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

3、 出自秦朝時期官吏尚方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尚方氏,是秦朝時期所設置的官位,別稱為「上方」、「上峰」、「尚峰」,最高長官稱尚方令,其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宮廷御用器物的製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機構。

尚方令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屬下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別有分類匠署,分轄有若干名匠人、役史等。在尚方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尚方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尚氏。

(四)、源於翁姓

源於翁姓,出自唐代後期 、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後代翁乾度之後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翁姓避亂改姓是方姓的又一來源。

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

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

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

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後改姓方 ;

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有"六桂聯芳"之譽。

(五)、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方佳氏,滿語為Fa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奉天(今遼寧沈陽),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方氏。

(六)、源於其他少數民族改姓名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傣族、回 族、土家族、朝鮮族、高山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方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方,世代相傳至今。

(2)杭州方氏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方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二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五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1%左右。

方氏族人最早以河南省為發祥地,後來南方各地出現的方氏族人有些成為望族,均是河南方氏族人向南播遷的結果。先秦時期,方姓活動於河南,但一直不活躍。直到西漢末,方姓東遷安徽北部後,開始發達起來,形成了大族。

唐朝時,方姓已經分布於中原、華東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時期,方姓的足跡出現在海南、廣東、福建等地,清初進入了台灣。宋朝時期,方姓大約有4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

當時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方姓總人口的37%。方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福建、安徽、浙江,這三省方姓大約佔全國方姓總人口的78%,其次分布於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總人口的12%。全國形成了以福建為中心的閩、浙、贛、皖、湘、渝方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方姓大約有44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長幾乎停頓。

當時方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這二省方姓大約占方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布於江西、江蘇、福建、湖北,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

浙江為方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方姓總人口的36%。宋元明期間,方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由南向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浙江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方姓分布特點,方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北移動。

『叄』 方氏家譜的各地祠堂

敦睦堂:桂林方氏,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進士方桷任溧陽令,卒葬溧陽,孫子紹宗來溧守墓,後世繁衍至今800餘年,總祠敦睦堂位於5A景區天目湖桂林村,後世分五房:貴一公後裔居桂林及周邊村莊、溧陽城南方家村、城東葛渚村、天目湖橋山下、石獅廟、馮家邊、宜興和橋北庄村、高塍新莊村、上海、西安、香港九龍、澳門等地,貴一公另有分支遷徙至南京、浙江湖州、安徽廣德、江西等地;貴四公後裔居桂林及周邊村莊、台中、高雄、美國等地;貴二公後裔居溧陽城北楊庄村、溧陽南渡姜笪村、黃山村等、金壇指前標方家村、溧陽戴埠趙墅村、戴埠集鎮、宜興張渚集鎮、鯨塘董渚村、徐舍灣梗村、歸徑蒲墅村、句容袁巷上桿村;貴五公後裔居下桂林村;貴三公後裔居宜興新建段庄村、楊巷王家圩、雲南昆明、宜興城內東撒珠巷、浙江杭州、丁家頭、溧陽南渡平陵村等。
敦義堂:始遷祖諭(智盳),宋太祖乾德間自睦州桐廬白雲源(或雲自江西新建縣白雲源)遷居祁門竹溪墩。建橋於水口山下,名赤橋,之後支分派別。
敦倫堂:始遷祖秩,明洪武間以武功尉州衛百戶,由茶陵改屯湘潭縣九十二都。
敦敘堂:始遷祖沉,北宋末年自淳安白雲源遷至義烏川塘。
敦厚堂:船溪方氏,始遷祖方台生(明)。該族散居太平、祁門、黟縣、石棣、貴池等地。
敦本堂:安徽歙縣府前方氏
雅趣堂:安徽歙縣瀹潭方氏,北宋靖康之亂遷至歙縣,始遷祖汴京方子華公。明萬曆年間,武英殿大學士許國立方氏宗祠,宗祠碑文為許國所親撰,寫碑者乃賜進士第嘉議大夫南京總督糧儲戶部右侍郎、詩人方弘靜,碑額篆文為武英殿供奉管理校正書籍事務中書潘緯。
敦雅堂:始祖干,晚唐詩人,世居桐廬白雲源。
滋本堂:江蘇常州毘陵芳茂里方氏
大訓堂:浙江奉化大橋方氏
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
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友慶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
立本堂:湖北黃岡方氏,始遷祖為方萬一(明初)。兄弟九人方萬二、方萬三、
方萬四、方萬五、方萬六、方萬七、方萬八、方萬九自江南豫章豐城
遷至黃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韓福通以紅巾倡亂,蘄黃等處盡為屠陷。
兄弟星散,萬一、萬二、萬七遂居於黃岡。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蹤。此
為萬一子孫堂號。
永錫堂:浙江淳安,遂安。始遷祖煥,唐乾符間,避兵自桐廬白雲源徙居遂安南
墩,再遷縣城進士坊。
永思堂:浙江諸暨,暨陽。始遷祖度,世居諸暨花山白門里,南宋淳皊元年贅高
湖湯家塾湯氏,遂別為高湖支。暨陽盧家溪方氏始遷祖堂,明後期自諸
暨陡徙居本邑盧溪。
白雲堂:安徽歙縣瀹坑方氏。
玉粹堂:湖南,臨湘,湖北,嘉魚。始遷祖皅,吳越錢氏光祿大夫,避難攜族散居
鄂岳屬邑,皅自家於臨湘小源堡天井村。傳八世岳,遷居嘉魚。
發祥堂:浙江,淳安
世恩堂:河南方氏
壯猷堂:安徽,潛山。始遷祖淵,元至正間陳友諒屯兵鄱陽,避戰火,由江西鄱
陽之瓦屑壩渡江,遷安慶?山車輞坂。
克猷堂:安徽蒙城。始祖方杲字東升,大明員外郎。明嘉靖元年(1522)由河南永城謝家湖遷蒙定居瓦埠。至今480餘年族史。子孫繁衍22代,人口已逾二萬,戶數達六千餘。
觀禮堂:浙江淳安山路口方氏
陽牧亭:浙江臨安,於潛
倫敘堂:1、浙江,寧波。始遷祖季仁,世家慈溪金川鄉,南宋淳皊間入贅四明孫氏,
因家焉。
2、湖南寧鄉方氏始遷祖孔成,原姓李氏,明宣德間由江西永新縣徙居
楚南寧鄉一都三區趙家河,傳至四世,值明清鼎革之際,以李姓差
徭繁重,乃改姓方。
光遠堂:
光啟堂:醴西黃崗方氏
孝恩堂:桂林方氏
河南堂:1、福建湄州、台灣(彰化芳苑)河南堂方氏始遷祖方義。
2、福建平和、台灣嘉義始遷祖方民敬(五世來台祖)、方苞(十五世)
3、長沙柞山方氏始遷祖竹泉,先世居江西浮梁縣,明朝中葉徙居長沙。
4、岳陽方氏之始遷祖澄,五代後唐同光二年,由南昌播遷岳陽;至六
世別而?沙陂、潼溪、楊林三派。
松柏堂:湖北新洲縣綠化鄉謝店邨
忠孝堂:江南方氏統宗譜。該宗望出河南,遠祖弦,官吳中,避王莽亂,因家歙
縣東鄉(即後世之淳安)。孫儲,三子,遂啟嚴、衢、徽、滁、婺、九江、
宣、池、秀州及莆田等諸派。
忠恕堂:始遷祖軫,北宋徽宗時以劾蔡京貶官鄞縣令,後謝事,挈家由閩之莆田
遷居慈溪北鳳浦;傳至十一世復由鳳浦遷居堰頭。又十世,應鳳公遷鎮
海庄市。
忠貞堂:始遷祖萬鎰、禾(一名嘉禾),明清之際由歙縣羅田鄉同遷江陰周庄鎮。
誦芬樓:始遷祖李,明洪武初年自蜀地以軍職隨西平侯沐英入滇,後釋甲歸農,
卜居晉寧州治西之?睢廠。
思福堂:安徽休寧珊溪方氏分支
重慶堂:安徽河南方氏,該族散居歙縣、涇縣等地。
恩誠堂:安徽績溪城南方安灣方氏
積慶堂:浙江臨安唐昌天水方氏
乘裕堂:浙江慈溪慈東方堰方氏
萃渙堂:安徽歙縣,浙江淳安,兩地方氏十二派
崇孝堂:湖北黃岡方氏
崇讓堂:湖北方氏,始遷祖方萬一(明)
崇本祠:
逸河堂:始遷祖彰德,南宋景炎中,見國危勢蹙,遂由杭州移家上虞縣清潭裡。
歷世既長,支分派衍,進而擴散至虞、嵊二縣各地。
敬義堂:始遷祖鳽,元朝初年自淳安梓桐源徙居壽昌城後街。
敬投堂:安徽歙縣歙西拓源方氏
聚遠堂:始遷祖景珍,北宋初年自嚴州桐廬白雲村遷至永康長安鄉化街。
聚樂堂:安徽懷寧,始祖睴,明洪武初由豫章領部頒印照下屯池州東流縣八都鄉;
傳十數世至諱德先者,復於清雍正元年由東流徙居懷寧縣西門,別為懷寧
始祖。
德馨堂:浙江淳安,遂安,始遷祖瓊,北宋咸平間自桐廬白雲源徙居遂安鳳林鄉罛
霄里大墅。
德盛堂:安徽歙縣瀹坑方氏仙源德盛堂,街川吳公嶺仙源支方氏
榴耕堂:先族為蘇州人氏,明朝洪武年間為除害平遼,引起本地為戰場,兵荒馬亂,
加之黃水奪淮,遍地無收,人逃散與傷亡。被洪武趕散於全國各地。傳至
十六世,由於文化大革命,譜牒被焚,遂亡其先世記載。1998年乃公議從
安徽的龍崗,江蘇的卞塘、崗坂、南望三地始緒,簡要分三大門重修家譜
世德堂:江蘇常州、揚州、高郵、安徽天長方氏
風雅堂;浙江蘭溪女埠前方村
方正堂: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鎮上吳方村
永同公祠:浙江開化縣蘇庄鎮唐頭村
正學堂: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葛塘街道東方村

『肆』 方氏家譜的介紹

方氏聚居於江蘇溧陽天目湖桂林、安徽歙縣一帶,南宋至民國,人才輩出,族人遍布蘇南(溧陽、宜興)、浙江、安徽等地;周邊歷史較長的宜興方氏、金壇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陽,溧陽方氏又出自桐廬,桐廬之前則是淳安一帶。民國二年(1913年)方光奎(肖斐)、光策(振徇)、時敘(頌虞)等人考證來歷圖附於12修譜,因故值此14修譜之際,尋找方肖斐女兒後人;方振徇孫子方為祖(居杭州)、曾孫方毅;振徇長婿蕭開誠(安徽水利電力廳副廳長蕭開瀛兄弟)後人;次女方寶璇、女婿狄勤源(字如川,浙江餘姚大嵐小學退休教師)後人;方頌虞長女方雙修(居漢口)、長婿徐培澤,長孫徐公望、孫媳鄧嘉怡、曾孫徐駿,次孫徐公尚、孫媳方誌、曾孫女徐謙;頌虞次女方邁隨舅父徐志衡、表兄弟徐洪慶、徐仁慶、徐賢慶居宜興高塍集鎮;頌虞幼女方新(南京東南大學副教授)後人;本房宜城方耀奎、方鴻庚、方東升、方彭來、方南升、方彭緒後人共商族務。另有岳陽縣高壠石墨港竹山坡一帶,清朝中葉人才輩出,出了不少官場人物。

『伍』 誰知道方這個姓氏的由來!

一. 方氏朔源
[編輯本段]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 出自方雷氏。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 西周宣王時,方雷子孫方叔將軍,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大獲全勝,為周室中興立下不朽功勛。故後世一些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方氏在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時就承詔定譜,東晉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方氏血脈譜》被御批為「名家盛典」,並敕諭方氏子孫,「世代藏傳,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中記載:「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無別出也。江南、閩廣之方,俱自歙之東鄉,無別出也。歙之東鄉,則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譜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難序耳,世祖黟侯之墓與廟在淳者,子孫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廟,郡志載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鄺姓. 廣東及海外許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鄺" 溯源堂組織. 方、雷、鄺三姓「源同一脈,衍以三宗」.

二、方氏概述
[編輯本段]

西漢末,丹陽縣令方紘因王莽篡權,為避亂,從河南遷居安徽歙縣東鄉(今為浙江淳安),成為徽嚴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紘二傳為儲, 其後代繁衍於嚴、婺、越、九江、滁陽、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儲有三子,其長子儀之後,遷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興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覿、季子洪之後流布亦廣。 漢唐間居住於歙東鄉及浙江省交通便利處的方氏,主要是覿與洪的後代。方氏為名門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縣為第3大姓, 淳安為第1大姓.漢唐間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幾千年間都是名人輩出. 主要有東漢名宦方儲,唐代農民起義領袖方清,唐才子詩人方干,宋代農民起義領袖方臘、狀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學家方回,詩人方岳, 明代醫學家方有執、制墨名家方於魯,大學士方逢辰, 清代文學家方士庶、戲劇家方成培,當代「中華第一刀」硯雕大師方見塵等等。

最早遷福建莆田的方姓為唐時方叔達官泉州, 後居莆田方山,後裔稱"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遷莆方姓為古歙人方廷范官長樂,被封金紫光祿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時稱"六桂聯芳",尊方廷范為"六桂之父", 後裔稱"金紫六桂方氏".該支方氏的一些外遷支派以"六桂堂"為堂號. 宋明時期, 莆田方氏科舉盛況空前,科甲人物競達360(進士和舉人)多人.兩宋方氏有28對父子、26對兄弟中進士, 進士多達132人.居莆田諸姓之冠.莆田歷史上6大藏書樓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宋朝方氏出名的藏書樓有:方氏望湖樓、白杜萬卷樓、方萬一經堂、方漸富文閣、方於寶三餘齋,方崧卿藏書也都達數萬卷之多。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萬卷樓"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 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由於科舉盛況, 很多族人在外為官,後裔遂定居他鄉異地,以廣東最多,其中惠來縣莆裔方氏達17萬人. 莆田因而也成為繼古歙縣後,方氏遷徙的又一個重要中轉地和發源地. 蚊髕浼淦翁?A target=_blank name=snap1>方氏家業繁盛,名士、高官輩出,「儒業功名,指不勝舉」主要名人有:宋藏書家方竣,方略,刑部尚書方衡,考據大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學家書法家方士鷂,詩人方惟深,元名醫方焗,明刑部尚書方良永等等。

桐城(今為桐城和樅陽)方氏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魯谷共方」即「獵戶方」 和「會宮方」.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風衍長,幾百年不衰,有人認為是我國明代中葉以來,學術文化與道德上,歷史貢獻最著的家族。直到當代, 桐城方氏都可謂是名人輩出,名家如雲,形成一個龐大的學者群體. 其中較為知名的如:理學家方學漸, 經易學者方大鎮, 理學家方孔炤、詩人方維儀、思想家方以智、學者方中德,數學家方中通、學者方中履,詩人方文, 文學家方登峰、方式濟, 文學家方孝標, 方拱乾,書畫家方亨咸, 文學家方世舉、方貞觀,桐城派始祖方苞,文學家,政治家,水利專家方觀承, 文學家,總督方維甸,文學家方宗誠、方東樹、學者方守粦, 方守敦, 文學理論家方孝岳, 民國要員方治,「一代大哲」方東美, 作家方令孺,詩人方瑋德,學者方珪德(舒蕪), 新聞學者方祚德(方言),畫家方鴻壽,演藝家方子哥,政治家方兆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學學派", 而且開創了主導清文壇兩百多年的"桐城派"。對名滿天下的書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實秋道:「桐城方氏,其門望之隆也許是僅次於曲阜孔氏。」當代學者錢理群說,"桐城方氏是繼曲阜孔氏之後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家族,是中國文化世家的一個絕唱"。台灣作家高陽贊:「方氏一門,忠孝節義,四字俱全,為中國第一等的詩禮之家 」. 在《影響百年中國的文化世家》一書中,桐城方氏被譽為中國第二大文化名門。

中華方姓以河南為發源地, 以古徽洲為中心向四周擴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東南省份.最多是安徽達100萬多, 其次是浙江約55萬, 第三是廣東約40萬,其他較多的省份為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西,雲南,江蘇,台灣等,在北方省份方姓人口稀少, 在河南排86位.人口最多的縣市為廣東惠來縣,該縣方姓聚族達17萬之多,其它人口較多的聚居縣市為福建雲霄縣,莆田縣,浙江淳安縣,桐廬縣,金華縣,安徽桐城,樅陽,歙縣,休寧,湖南平江,岳陽,廣東普寧,開平,東莞等等,人口最多的鎮是廣東普寧洪陽鎮,方姓約7萬人,約佔50,是真正的"方半鎮" 。 韓國溫陽方氏為唐代從中原河南遷過去的,人口10多萬,.始遷祖唐朝翰林學士,新羅文化大史方智.泰國方姓多為潮汕移民人口6萬.明代方孝孺拒絕為篡位的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暴君誅殺10族,被害人數達八百多人.株連流放的族人也高達萬人.這是方氏歷史上最大的災難.為了逃難,許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國各地.也有不少逃離魔掌的族人改為他姓, 如六,何,才,張,施, 旋,余,汪等等. 方姓在宋代列為第35位大姓,人口約45萬;佔全國0.59, 元朝列為第28位大姓;明代為49位,人口約44萬。佔全國0.47.最新統計當代方姓人口排全國第63位, 佔全國0.36.

歷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輩出,名家豪傑如雲. 宋狀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譜中贊曰: "方氏之顯於周, 漢以達我朝,聲光顯赫,流澤及後者,何其盛哉!蘇東坡題詞"文章華國, 詩禮傳家",蘇洵題"文武世裔, 千古流芳" .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為代表的方氏詩禮世家更是使方氏的聲譽達到了鼎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方姓歷代名人242名,占名人總數的百分之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百分之0.8,排二十五位;著名醫學家佔百分之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達百分之147.22.(依次:錢顧陸崔汪沈史蕭杜孔方孟鄭范姚)。方氏歷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漢名宦方儲, 唐詩人方干, 宋農民起義領袖方臘, 愛國詩人方岳,元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學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學家方東樹,英烈方聲洞, 革命領袖方誌敏, 抗日英雄方振武將軍, 方先覺將軍. "一代大哲"方東美, 國務院副總理方毅,還有"方氏三聖": "墨聖"方於魯, "聯聖"方地山, "骨聖"方先之.等等.

『陸』 方姓的祖籍是哪的啊

河南。

方氏族人最早以河南省為發祥地,後來南方各地出現的方氏族人有些成為望族,均是河南方氏族人向南播遷的結果。先秦時期,方姓活動於河南,但一直不活躍。直到西漢末,方姓東遷安徽北部後,開始發達起來,形成了大族。唐朝時,方姓已經分布於中原、華東和江南各地。

方姓一直以中原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時期,方姓的足跡出現在海南、廣東、福建等地,清初進入了台灣。宋朝時期,方姓大約有4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當時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方姓總人口的37%。

(6)杭州方氏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方姓名人:

1,方望:東漢平陵人,曾為西漢末地方割據勢力隗囂的軍師,後離開隗囂,擁立孺子劉嬰為天子,戰敗之後被更始政權殺害。

2,方陽:方望之弟,因怨恨更始帝殺其兄方望,勸赤眉軍首領樊崇另立劉氏宗室,以與更始政權抗衡,後不知所蹤。

3,方儲:浙江淳安人。任博士遷議郎、洛陽令、太常卿,死後追贈尚書令、黟縣侯,葬淳安城內.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廟。

『柒』 方氏故里是哪裡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黃帝神農氏裔孫雷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及《世本》等所載,相傳上古黃帝神農氏之裔孫雷,封於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姓,稱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應該說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2、出自姬姓,為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獫狁,特別是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中居功至偉,周宣王封方叔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為神農氏第8代孫帝榆罔子雷之後,以地名為氏。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傳至8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省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名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省方氏(疑與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後所分。據《元和姓纂》所載,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後裔),生有六子,皆進士。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數民族有方姓。如現今的滿、蒙、傣、回、土家、朝鮮、台灣土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農氏第九代孫。黃帝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陝西省隴縣)。夏代時,其部落遷至今河南葉縣南、方城縣東北一帶,其後子孫有以封邑為氏者,稱方姓,他們尊姬方雷為方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方姓以河南省為發祥地,後來南方各地出現的方姓有些成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遷的結果。西漢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為避王莽之亂,遷移到安徽歙縣東鄉安家,其三孫之長子方贊的子孫繁衍播遷於嚴、衢、婺、越,贊之二弟方觀的子孫繁衍播遷於九江、滁陽、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孫則分衍於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東省淄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一帶及北方的一些地區,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間,都督長史方王叔自安徽歙縣回遷河南固始方龍山居住,方王叔有孫名廷滔,其後裔有遷饒、信、江、蘇諸郡;另一孫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亂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並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進士及第,後其子孫中有的與阿拉伯人通婚,並信奉伊斯蘭教,後從中分出一支於宋元之際為避亂遷至海南島瓊州定居。此際有一支方姓從河南省固始避亂南遷,先達福建省福州,再遷漳州之龍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難,燕王誅殺方孝孺,同時滅其十族(九族加上學生),受株連而死者達八百七十餘人,被充軍者數以萬計,有逃至河南省鈞州(今禹州)者,後發展成大族。同時,方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至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陝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龍溪一支遷入台灣省,不久閩、粵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後有飄洋過海落籍異邦者。可見,方姓不僅在中原發展繁衍,而且多次南遷,相當廣泛地分布於江南各省,有些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約佔全國漢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遼寧、江蘇、福建、雲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約佔全國漢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方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六。
三、歷史名人
方 干:新定(今浙江省建德)人,唐代詩人,因缺唇,故在科舉中不被錄取,於是隱居會稽鏡湖,終生不仕。其詩聞名江南,多以流連風物和格調低沉為主題,死後追賜及第,有《玄英先生集》傳世。
方 清:唐代農民起義領袖。唐代歙州人(歙州治所在今歙縣)。762年,江南發生大規模疫災,百姓民不聊生,方清率領歙州飢民揭竿而起,憑借山區險要地形同官軍對抗,一時應者如雲,隊伍在很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了數萬人。763年,方清率領農民軍進軍貴池秋浦的烏石山,與廣德一帶的陳庄、陳五義軍會合,採取積極進攻的態勢,連克周圍縣邑。765年正月,方清的軍隊屯紮石埭縣,並乘政府軍准備不周時,勇猛進擊,攻克歙州,擒殺刺史龐浚,一時威振江南。此後,方清在黟縣赤山鎮修築城池,自建閶門縣。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唐王朝派大將李光弼進剿,唐軍主力部隊又得到了豪紳吳仁歡數千民團的幫助,方清雖據險扼守,但寡不敵眾,戰敗犧牲。
方 會:俗姓冷(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先作小官,不稱職,出家,從楚圓學禪法。後在楊歧山和雲蓋山弘法,言行常常更加離奇。如上堂說:「舉古人一轉公案,布施大眾。」過一會說:「口只堪吃飯。」又如:「慈明忌辰設齋,眾才集,師於真(畫像)前以兩手捏拳安頭上,以坐具畫一畫,打一圓相,便燒香,退身三步,作女人拜。」可見教法還是臨濟宗和雲門宗的奇警一路。嗣法弟子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他死於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年五十八歲。臨濟宗兩支派之一的楊岐宗由方會禪師創立,楊岐宗是臨濟的正脈,方會以後,臨濟一系延綿不絕。
方 臘: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人,一說歙州(今安徽省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1120年率眾起義,自號「聖公」,建元「永樂」。起義軍攻陷數十縣,東南震動。次年夏,被俘後在開封就義。
方 岳:宋代詞人。字巨山(1199-1262),號秋崖,新安祁門(今屬安徽省)人。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曾為文學掌教,後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權要史嵩之、丁大全,賈似道諸人,終生仕途失意。工於詩,多描寫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質朴自然。其詞多抒發愛國憂時之情,風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詞集有《秋崖詞》。
方 鳳:南宋詩人。字韶卿(1241-1322),一字景山,浦江(今屬浙江省)人。宋 末任容州文學,入元歸隱於仙華山。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有《存雅堂遺稿》。
方 回:宋末元初詩人。字萬里(1227-1307),號虛谷,歙縣人。宋景定進士,知嚴州。降元,授建德路總管。後罷官,往來杭歙間。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為生。曾編《瀛奎神髓》。著有《桐江集》等傳世。
方 苞:字鳳九(1668-1749),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省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康熙年間進士,1711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當時頗有影響。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著名的《獄中雜記》,記述了在獄中耳聞目睹的種種丑惡事實,暴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
方 薰:字蘭坻(1736-1799),一字懶儒,號蘭士,又號蘭如、蘭生等,浙江省石門(今崇德)人,清代書畫家,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尤工寫生。蘭士幼慧敏,自小同父親周遊浙江全境,眼界開闊,又廣學博取,得以成就其繪畫的大業。與畫家奚岡齊名,世稱「方奚」。著有《山靜居論畫》傳世。
方從義:貴溪(今屬江西省)人,元代畫家,以擅寫雲山著稱,筆墨蒼潤。方回:安徽歙縣人,元朝文學家,標榜江西詩派,並倡一祖(以杜甫為一祖)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之說。曾編《瀛奎律髓》,評選唐宋以來的律詩,今存《桐江集》。
方克勤:字愚庵,浙江省寧海人,明時曾任濟寧(今屬山東省)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戶口倍增。因犯「空印案」被誅殺。明代禮部給事方言直,與方克勤為兩兄弟,為避免株連,方言直把其宗族一脈遷居贛南於都上方,當地也叫溪上方,溪下王,以紀念自己與方克勤血肉兄弟之間的感情。方孝孺被株連後,浙江寧海方氏余脈皆遷居贛南。孝孺兩孫被言直之子營救成功逃至贛南一帶。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人稱正學先生,方克勤之子。浙江寧省海人,明初文學家。幼聰穎,及長從學宋濂,有「小韓子」之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薦授漢中府教授。建文初,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士,更定官制後,改文學博士,總裁《太祖實錄》等書。力主復古改制,創行井田,對建文朝政影響較大。靖難之役中,朝廷詔檄多出其手。曾致書燕世子朱高熾,謀離間燕王父子,以緩燕師,均未成。燕王奪位後,命起草登基詔,堅執不從,被滅十族。但是方孝孺並不絕後,因為當地流傳仲愚、仲憲的故事至今。著作甚富,有《孝經誡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等。永樂中禁藏其書,犯者至死。後人輯其所遺成《遜志齋集》。
方以智:安徽省桐城人,明末清初學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檢討,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後,出家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識》、《東西均》等。
方維儀:名仲賢,字維儀,明末清初安徽省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媽,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風閣集》,又編歷代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國梁:元末清初名醫。方國梁原習儒,因科舉失意,遂棄儒習醫,自研《醫宗金鑒》、《外科正宗》等醫籍,專事外科實踐,名播欲、績溪、昌化、淳安等地,求醫者甚眾。其子緒寶、孫以祝、曾孫成春均承其業,以醫名世。來孫家萬(字德章),繼承祖傳外科,在洪琴村開設春生堂葯店,醫名大盛,求診者絡繹不絕,著有《德章祖傳外科秘本》。家萬子正光,孫德猖、德善,曾孫善滋承其學,善滋年逾古稀,仍在野雞塢專事外科。野雞塢外科對發背、腰疽、五腫傷寒、乳疽、療瘡等無名腫毒有特效,葯到病除。方氏認為外科疾患皆因"風從上受,濕從下注"而致,須內、外並治。施治除精製祖傳各種丸散膏丹外敷,還注重內服。並提出外科疾患並非都由火熱之毒而生,除療瘡外,很少用清熱解毒葯。
方玉潤:字友右,又字黝石,自號鴻蒙子。1811年出生於文山州廣南縣城西街。寶寧(今雲南省廣南)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和書法篆刻家。在文化領域有多方面的成就。方玉潤自幼喜歡攻讀詩書,博學多才,卻對科場考試之經學反不著意。他的父親為此將他鎖禁於書房,強令致力於經學,以期科場高中,光宗耀祖。曾官至隴州州判。光緒九年(1883年)鳳翔知府李勤伯特委任方玉潤先後代理過千陽、麟游縣令,尚未到任,就於1883年8月24日病故,終年73歲。
方聲洞:福建省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學,並加入同盟會,其兄方聲濤和姨、兩嫂及妻皆為同盟會會員,後參加廣州起義並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誌敏:江西省弋陽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六大當選中央委員,1934年率紅十軍作為抗日先遣隊北上,後因叛徒出賣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時年56歲。遺著有《可愛的中國》。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新安郡:秦初置縣。晉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後移治安徽省歙縣一帶。
2、堂號
正學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為漢中教授,蜀獻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師。建文時候,入京做侍講學士,名他的書宣叫「正學堂」,人們稱他"正學先生"。燕王朱棣奪位,強迫方孝儒寫即位詔,他堅決不寫,結果被殺殉國。
此外,還有堂號:「河南堂」、「六桂堂」、「敦本堂」、「觀禮堂」、「倫敘堂」、「乘裕堂」、「敦必堂」、「思誠堂」、「紹遠堂」、「重慶堂」、「崇考堂」、「義德堂」、「溯源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方姓得姓早,但歷史上的名人卻不多見,尤其在唐宋以前。
2、方姓多剛烈之士,愛憎分明,捨身取義,寧折不彎。
3、方姓多文人學士,書香門第,滿腹經綸,詩書傳家蔚然成風。
4、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1915年方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譜》,江蘇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為:「應克先人志,榮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續修《方氏家譜》,安徽天長方姓一支字行為:「高倫序定,紹法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