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朝的通判是什麼官蘇軾為什麼要去杭州做通判呢
通判是協助知府和知州的工作,等於就是二把手,蘇軾是自己請求出京為官的。在宋朝一地之主基本上都是知府或者知州這樣的,他們都是負責當地的主要政務算是一把手了。但是作為皇帝肯定不能讓你一家獨大,所以就有通判。明面上說是通判是協助知府他們工作,但是實際上通判是為了監視知府的工作。而且他們辦公的地方都不是在同一個辦公廳。並且很多通判都是皇帝親自挑選的。畢竟派去監視知府的,所以忠誠性一定要高。
他在杭州時,也在竭力為百姓辦好事,所以當地百姓無人不說他的好。
㈡ 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的故事
蘇東坡曾兩度在杭州做官。
1、第一次到杭州任職的時間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蘇東坡36歲,因反對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錢法,被貶謫黃州,後又被貶到杭州,任職通判,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任職3年。
到任之後他便開始致力於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發展的調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決於六井的暢通,對杭州的六井進行大規模的通暢修復。公元1070年,修復六井工程剛剛開工,蘇東坡就被調離杭州。
2、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是16年後的公元1086年,那年,杭州先遭澇災,又遇乾旱;於是54歲的他對於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願望又一次被提了出來,當時的西湖情況十分糟糕,湖面因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面臨湮廢的邊緣。
杭州的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人民生活和整個城市的發展都受到了威脅。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田將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水生物也將完全喪失。當時,杭州是全國釀酒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廢,釀酒業必定無以為繼,朝廷也將失去巨額酒業稅源。
另外,杭州當時有茆山和鹽橋兩條運河,它們縱貫南北,都和江南運河相溝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脈。在湖水充沛的時期,它們以西湖為水源,不僅河道通暢無淤,而且河水還可以為城市居民所取用。
但隨著湖水的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鹵,而且大量泥沙會隨著咸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西湖的湮廢,杭州城居民將陷於鹹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問題。面對著這樣嚴重的威脅,具有城市建設發展遠見的蘇東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興修杭州水系的計劃,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籌措工程經費,開始對西湖進行大規模的疏浚。
拓展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參考資料: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網路
㈢ 蘇軾請求出京任職,為什麼要去杭州做通判
蘇軾跟杭州是很有緣分的,曾經兩次被調往杭州任職,一次通判一次知州。蘇軾到達杭州,吸引了多少作家文人前來薈聚,這個城市的文化氛圍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㈣ 蘇軾為什麼到杭州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
㈤ 誰知道蘇軾在杭州做了兩次大官的故事,分別為我們做了什麼啊
蘇軾曾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於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兩次。上詩即是他第二次到杭州所作。
蘇軾在杭州的故事太多了,這里不一一列舉,只大體說說史實。
1、他修井:蘇軾第一次來杭州任通判之職時,恰逢供給市民飲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蘇軾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與知州陳襄對六井進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飲六井水。
2、他賑災:蘇軾第二次剛到杭州,就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冬春水澇,之後又遇大旱。蘇軾決定把用來修葺官舍的錢,先買米賑濟飢,又反復上疏,奏請朝廷減輕本路賦稅,免除積欠,加大常平倉米的購入,以備飢荒。由於蘇軾的反復請求,朝廷決定撥本路上供米二十萬石賑飢,寬減上供米三分之一,並賜度牒三百道以助賑飢。結果米價漸落,元佑5年春沒有人餓死。
但是,一些地方官吏無意恤民,專事獻媚,看到元佑5年春沒有死人,就立即報告朝廷,聲稱本年豐收,別無流民,要求收回度牒錢糧。
蘇軾反駁道:「去歲災傷之甚,行路備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猶恐未補瘡痍;而況三夏之交,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轉(提刑轉運官)如何見得今年秋熟,便申豐稔?」
五六月間,浙西數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淹沒,六七月份米價再次上漲,「災傷之勢,恐甚於去年」。因為去年之災,如人初病;今年之災,如病再發。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氣早傷,便難支持。加之這年春夏之交,風調雨順,家家典賣負債以事田作,想奪一個大豐收。現在淫雨風濤,把將熟的農作物摧折殆盡,「民之窮苦,實倍去歲」。即使這樣,一些地方官仍忌諱言災。秀州嘉興縣的官吏,因不受災傷詞狀,以致踩死四十餘人。蘇軾卻接連多次向朝廷報告災情,要求寬減本路上供米,並高價收購常平米,以備來年出糶救飢。
應蘇軾之請,朝廷撥上貢米二十萬石賑飢,置飯舍以待飢者;設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元佑四五年的災情,比熙寧八年的災荒還要嚴重,但因蘇軾救災得力,使飢者得食,病者得醫,米價未能暴漲,後果要輕得多,而賑災費用也少得多。
3、他治病:元佑四五年災荒之際,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陸交會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別處都高。蘇軾派人作稀粥、葯劑,救活了很多人。考慮到杭州重鎮,蘇軾捐了五十兩黃金,加上公費,合起來辦了一個病坊,叫做安樂坊,收納貧困病人,為其治病。蘇軾親率醫生分坊治病,得醫而愈者千餘人。在古代官方慈善醫療事業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4、他浚湖:蘇軾元佑四年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時,西湖的沼澤化已經十分驚人了。根據蘇軾的觀察,對比他十六年前離杭時的情況,他說:「熙寧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蓋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間,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雲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而西湖起著為百姓和農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後民足於水,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後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咸苦,勢必耗散。」直接影響著杭州的存亡。面臨著這樣的嚴重的威脅,蘇軾立即著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順便指出,這個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
蘇軾主持的這次疏浚工程是規模空前的,他拆毀湖中私圍的葑田,全湖進行了挖深,把挖掘出來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處築成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長堤,後人稱為蘇公堤。又在全湖最深處即今湖心亭一帶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圍內養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淺,後來演變成「三潭印月」。呵呵,東坡肉的故事就是因浚湖而發生,有人已經講了,我就不多嘴啦。
5、他開河:杭州中貫運河,舟行市中。但長期以來,地方官貪圖方便,引引潮水入河,海潮每至,泥沙淤積,漕河失利,舟行困難,不得不三年一淘,勞民傷財。蘇軾親自視察杭之水系後,帶領人民疏浚茅山、鹽橋二河各十餘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幾十年來浚河從未達到的深度。又根據精通水利的蘇堅的建議,在兩河間築堤閘,控制河水與潮水。自後潮不入市,河道不淤,舟楫常行。
6、他引水:上次修好的六井和沈公井再度廢堙,杭州人飲水非常不便,一斛水甚至賣到八錢。蘇軾決心徹底永久解決百姓用水問題,親謁茅廬拜求前次參與治井現已年過七十的老僧。蘇軾採納了老僧的建議,用瓦筒取代竹管,並盛以石槽,使底蓋緊密,經久耐用,並且還利用多餘的水量在仁和門外離井最遠處新建二井,以瓦筒把六井水直接引至千家萬戶,並擴大了供水范圍。從此,「西湖井水,殆遍全城」。
他在杭州還認識了一群好朋友,連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都是在杭州是發現的。
至於那些傳說,更不是我能說的完的了,德澤雅韻滿餘杭啊。當然,杭州沒有虧待蘇軾,杭州的山山水水,喚起了詩人的才情,不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還是「白雨跳珠亂入船」,或是「遊人腳底一聲雷」,杭州已編織在詩人的夢里。
不能想像沒有蘇軾的杭州,不敢想像沒有杭州的蘇軾。
㈥ 蘇軾外放杭州做了什麼
蘇軾曾兩度到杭州做官,合計大約五至六年的時間。
公元1069年,蘇軾三十六歲時,第一次到杭州任職,因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上書駁斥新法弊端,被黨人排擠,自請下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蘇軾到任以後,致力於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發展的調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決於六井的暢通,蘇軾決定對杭州的六井進行大規模的通暢修復。
公元1070年,修復六井工程剛剛開工,蘇軾就被調離杭州。
十六年後,公元1086年,蘇軾五十四歲時,第二次來到杭州,此次是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願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來,當時的西湖情況十分糟糕,湖面因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面臨湮廢的邊緣。杭州的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人民生活和整個城市的發展都受到了威脅。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田將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水生物也將完全喪失。當時,杭州是全國釀酒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廢,釀酒業必定無以為繼,朝廷也將失去巨額酒業稅源。另外,杭州當時有茆山和鹽橋兩條運河,它們縱貫南北,都和江南運河相溝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脈。在湖水充沛的時期,它們以西湖為水源,不僅河道通暢無淤,而且河水還可以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隨著湖水的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鹵,而且大量泥沙會隨著咸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西湖的湮廢,杭州城居民將陷於鹹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問題。面對著這樣嚴重的威脅,具有城市建設發展遠見的蘇軾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興修杭州水系的計劃,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籌措工程經費,開始對西湖進行大規模的疏浚。
在這次對西湖的大規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蘇軾下令撤廢了湖中私圍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帶全湖景深之處,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圍內養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來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築了一條溝通西湖南北岸的長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於是,六橋煙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無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後,全湖又充滿了一泓碧水,於是又在運河與西湖溝通之處建築閘堰,使縱貫城市中心的鹽橋運河專受湖水,與江潮隔絕,而使城市東郊的茆山運河專受江潮,兩河互不幹擾,做到了潮不入市。與此同時,蘇軾還徵用士兵及民工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暢,清水遍全城。
㈦ 蘇東坡在杭州做了什麼
做知縣造福百姓 造了蘇堤 還有有名的東坡肉是他發明的吧
㈧ 蘇東坡被貶杭州,發生了哪些事情,寫了哪些詩
蘇東坡被貶杭州,主要發生了如下事情:清理運河的淤泥、新建新水庫、清理西湖、建蘇堤、興建三潭印月、賑濟災民、建醫院等。
蘇東坡被貶杭州時,寫的詩有:《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湖上夜歸》、《夜泛西湖》五首等等。
(8)蘇東坡去杭州做什麼擴展閱讀:
1、蘇東坡清理運河的淤泥:
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交匯,錢塘江的水帶進許多淤泥,杭州城內的運河淤泥每隔四五年就要挖一次出來,否則河床升高,影響船運。淤泥一挖出來就被堆在居民門口,臟亂不堪。
蘇東坡想辦法把錢塘江的水先引入人口稀少的茅山運河,經過茅山運河流了三、四里地,淤泥沉澱下來,再流到市中心的運河裡的水就是干凈的了。
市中心的運河的河位比茅山運河低四尺,蘇東坡又在餘杭那裡開了一條新運河,讓他與西湖的水相通,這樣就永久性的保證了運河的水位。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賞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北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白話譯文:
上涌,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卷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詩人蘇軾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㈨ 蘇東坡在杭州都做過什麼官
1071年 任杭州通判 三年 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也就是市長之職
㈩ 蘇軾在被貶杭州時候,做過最讓人稱贊的好事是什麼
蘇東坡曾經兩次到杭州當官,1071年,蘇東坡到杭州擔任通判,這個職務名義上是杭州的二把手,主要是負責監督當地的知州,蘇東坡和知州陳襄一見如故,二人工作配合默契。共同主持為杭州修復了六口井,引來西湖之水,解決了當地的吃水問題。
1089年,蘇東坡來到了杭州擔任太守,這時,西湖已經滿目瘡痍,半個湖面都是草,蘇東坡上書給朝廷,得到了批准,蘇東坡只是向朝廷要了一百道度牒而已,投入了二十萬人力,蘇東坡發揮聰明才智,治理了西湖,完成了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從而美名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