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說乾隆下江南走水路要多長時間
一、乾隆六次下江南。
二、乾隆帝於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寧(南京)、蘇州、杭州、揚州,後四次還要到浙江的海寧。
三、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歷相繼下了兩道上諭,講述欲於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點:一是江浙官員代表軍民紳衿恭請皇上臨幸;二是大學士、九卿援據經史及聖祖南巡之例,建議允其所請;三是江浙地廣人稠,應該前去,考察民情戎政,問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後,游覽名勝,以盡孝心。
四、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是:江浙兩省經濟條件和人文條件都在全國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兩省上交的賦銀賦糧分別達到全國賦銀總數的20.8%和賦糧總數的 30%,鹽課銀佔全國鹽課銀總數的68%,關稅佔全國稅額總數的一半。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國文化最發達地區,才子學者之多,數倍數十倍於其他省份。僅以關繫到政局和學術文化界的科舉而言,從順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裡,共舉行了61科,其中,江浙兩省出了51位狀元,佔全國狀元總數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總數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總數77%。再就大學士九卿督撫來看,江浙兩省出了很多大學士和尚書總督巡撫,像狀元出身的呂宮、徐元文、於敏中等都任至大學士。另一方面,江蘇、浙江又是明末遺民活動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斷,發生了多起文字獄。沒有江蘇、浙江這兩個省巨大的財政收入和紳衿支持,清朝的統治是很難鞏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來發展其「盛世「。
B.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幾次去了杭州
清乾隆皇帝(即高宗弘歷)在位六十年,不但曾於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二)、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六次南巡,到過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徽州、江寧等江南許多地方,而且還將他的「南巡」視作其平生最重要的兩件大事之一。他在《御制南巡記》中說:「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為什麼乾隆皇帝要如此興師動眾地南往北返、一連六下江南呢?有說是乾隆皇帝「艷羨江南,乘興南遊」的,有說是「搞清自己的出身真相」的,有說是「希望南巡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新的一種說法,就是我們在此紹介的「徽菜說」,即:乾隆皇帝一下江南之後的多次江南之行,實在是為了能再次親臨揚州等地、再來品嘗江春為他提供的接駕徽菜等盛宴佳餚而來。那一席又一席的「江春徽菜接駕宴」上的「徽菜」等江南美味佳餚,不但是他平生所從來沒有品嘗過的,甚至於連聽也沒有聽說過、見也沒有見到過,因此好奇心大獲滿足,並且一嘗而不可收、不能忘。回京後,好幾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餚,幾次旨令御廚烹制,卻始終難以如願,總是做不出那個味。於是,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再下江南、再見江春,才能嘗到那個味、一解那個饞,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吃」,才是天下最大的大事兒。
C. 乾隆多次下杭州,為何竟然對豆腐青睞有加,竟還親賜」皇飯兒「
當時乾隆被雨淋濕了,全身又冷又餓,得到小販的幫助,魚頭豆腐吃起又鮮又嫩,多年之後,乾隆對這個味道很懷念,再遇到他的時候感念他當時的幫助,就賜了他“皇飯兒”三個字。
之後的故事就簡單了,王潤興靠著乾隆的賞賜和三個大字,把魚頭豆腐湯這道菜作為主菜做起了飯館。不排除乾隆當時是因飢餓才對道魚湯的味道念念不忘,而王潤興卻是因為自己的善良而得到了好的回報,不知這道魚頭豆腐你們吃過沒呢?
D. 乾隆一生六次到達江南,一般都會住在什麼地方
一般來說,乾隆下江南都是住在修建的行宮里,而且修建的行宮大部分都比較奢華,這也符合乾隆好大喜功的人物性格。如果說大清哪個帝王命最好的的話,那麼一定是非乾隆莫屬。他順順當當的就繼承了大統,而且這個時期的大清可以說是國富民強,他爺爺為他開疆拓土,他爹為他充盈國庫,所以乾隆算是趕上了好時候。正是因為這會大清正處於盛世,所以乾隆才能這么肆無忌憚的吃喝玩樂。
康熙下江南雖然也會修建行宮,但是他居住在官員家裡得時候比較多,這也就避免了一些開銷。但是乾隆這個大豬蹄子可沒有他祖父那麼節儉,乾隆下江南一般都是住在行宮里,所以每次乾隆下江南都得先為他修建行宮。大興土木是一件很勞民傷財的事情,但是乾隆喜歡,所以底下的官員只好照做,從一點看,乾隆真的沒有康熙那麼節儉和體恤百姓。
E. 乾隆皇帝下江南走的是哪條運河
京杭運河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省、江蘇,浙江等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隨著經濟向海洋時代邁進,運河沿線的一些城市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輝煌。但是在數百年前,運河沿線的杭州、湖州、蘇州、常州、揚州、鎮江、淮安等都是國內名列前茅的大都市。
中國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5)乾隆到杭州走多久擴展閱讀: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
自從中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向南方逐漸傾斜後,大運河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尤其到了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後,遷都洛陽。
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這片魚米之鄉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他組織大量民力疏通了「永濟渠」、「通濟渠」等。經過疏通後,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如今,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東濟寧市以南、江蘇和浙江三省。這條千年歷史的古運河,至今仍然在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著力量。
F. 乾隆皇帝幾次到杭州
4次。乾隆六下江南、四到龍井,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1762年,他第三次南巡時首到龍井,品茶後感覺很好。此後每下江南,必到龍井。如今龍井茶室下方牌坊上的門聯就取自乾隆《再游龍井》一詩:問山得路宜晴後,汲水烹茶正雨前。
G. 乾隆下江南:從北京----杭州是多少天
要二個月時間,是坐船的。
H. 乾隆皇下江南遊歷多少年間
乾隆曾經先後六次下江南。1、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以督察河務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江南民間疾苦,第一次南巡江浙。離京,經過直隸、山東到達江蘇清口。同年二月八日,渡黃河閱天妃閘、高家堰,下詔准許興修高家堰的里壩等處,經過淮安,命令將城北一帶土堤改為石工;然後由運河乘船南下,經揚州、鎮江、丹陽、常州至蘇州。同年三月,到達杭州。此次往返,走的京杭大運河。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後起鑾出京,開始第二次南巡。到達天妃閘,閱龍木;二月十三日,到達范仲淹高義園;二月二十日,到達蘇州,又奉皇太後臨視織造機房,在嘉興和石門鎮閱兵;二月二十七日,奉皇太後到達杭州。返程,到到江寧府,祭明太祖陵;四月四日,到徐州閱視河工,降旨截流漕糧;孫家集閱視堤工,命令將河堤改用磚砌;四月六日。到荊山橋、韓庄閘巡視;四月十日,到達曲阜,拜謁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圓明園。後一段,顯然是走京杭大運河。3、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乾隆第三次南巡。這一次南巡,正值直隸、山東、安徽等地受災,乾隆經過時,免去了這些地方的額賦,又撥了一些物資款項賑災。然後去審查了前兩次命令修的工程的進度,並且對兩淮的鹽商賞賜有加。經過杭州後,到海寧閱海塘、登觀潮樓、閱福建水師;和前兩次一樣巡視織造機房和祭拜明太祖。回京的時候檢閱了徐州的河工;到鄒縣祭孟子廟;再次去孔廟拜謁,登泰山的玉皇頂燒香。同年五月,到達涿州,賑災免賦,然後回到圓明園。顯然走的京杭大運河。此次返程,過了山東境後,應該走的陸路。4、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乾隆開始第四次南巡。此次南巡在時間、路線和主要行程安排與第三次大體相同。5、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乾隆從京師出發,開始第五次南巡。乾隆說這次南巡的目的是「省方觀民,勤求治理」。南巡途中,他多次頒發諭旨,免去直隸、山東等地應征地丁錢糧的十分之三;凡是老民老婦,均加恩賞賜;到達山東後,他派遣官員祭祀了孔子;沿途他還派官員祭祀那些已故的興修河道的官吏;此外,還在杭州、江寧等地閱兵。這次南巡,返程再一次拜謁朱元璋孝陵。五月九日,班師回京。顯然與第二次南巡線路相同。6、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乾隆開始了最後一次造訪江南。減免所經之地的地丁錢糧;准許各地曾經犯過案文武各官的案子重新審核,沒有案子的,可以加一個等級;經過德州時,在晏子祠行宮寫成了《濟文考》一文;拜謁孔子廟;視察江浙境內沿海工程;接見越南使臣;派官員祭明太祖陵。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京師這次南巡路線,也與第二次相同。
I.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 究竟為什麼執著於下江南
乾隆帝名叫弘歷,是雍正皇帝第四子,25歲即位,89歲辭世,做皇帝做了60年。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野史上說乾隆下江南,是為了尋找自己的漢人生母,因乾隆是雍正與一名漢族女子所生,因當時清政府執行的是滿漢不能通婚,所以當生下乾隆後,乾隆被抱回宮中撫養,而他的生母則遺落民間,所以乾隆就六次下江南尋訪生母!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乾隆下江南,首要原因是江南風景秀麗,蘇州杭州天下獨絕。乾隆帝下江南當然有飽覽江南秀美山川之意,其實還有以下原因:
其一、視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
其二,要和祖父比比。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帝也想在江南巡上和乃祖一決高下。
其三,找美女。有人說蘇杭多美女。民間傳說乾隆喜歡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時少不了尋花問柳。所以皇後天天和他吵鬧,乾隆一氣之下,將皇後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時,將皇後遣送回京確有其事,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檔》中就有記載。瓊瑤小說《還珠格格》裡面的夏雨荷不就是江南美女嗎?
其四,乾隆皇帝一生以詩人自居,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這些詩歌自然不能光在頤和園皇宮里寫吧。乾隆要出去走走,自然要選擇山川秀美的江南,反正車旅費實報實銷。既有美女相陪,又能產生靈感,何樂而不為?
其五、閱兵。滿族歷來有重視騎射、崇尚勇武的傳統,歷代帝王也都熟練掌握騎馬射箭。乾隆歷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乾隆本想通過閱兵,訓練士兵,扭轉頹敗的風氣,並向江南人民顯示大清朝的力量。
其六、籠絡人心。首先凡是他經過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減免了賦稅。其次來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官員恢復原職。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參、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功名。再次南巡途中乾隆在各地的孔廟行禮,對前來拜見的文人士子,他親自命題考試。他出的不少考題,擺脫了科舉考試的八股陋習而注重實際應用。由於江南一帶人才薈萃,讀書應試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給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官辦學府增加名額。《四庫全書》告成後,他個人掏腰包讓人抄錄了三份,藏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並命令地方官吏允許學子們拿出來抄錄傳看。這些舉措,對江浙一帶的文化事業,起到了推動作用。最後當年清兵入關,在江南殺掠太重,「嘉定十日」、「揚州三屠」等,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康熙、乾隆等均將籠絡當地士民人心作為重要事件處理,如重修史可法廟等措施。
總體來說,乾隆六巡江南,排場一次比一次大,耗費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國庫的枯竭,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認識到南巡的錯誤,《清史稿·吳熊光傳》載,乾隆說:我當皇帝六十年,自認為自己沒犯什麼大錯。惟有六次南巡,勞民傷財,把好事辦成了壞事。是呀,後人在演繹小說時,也把乾隆下江南當成去尋找美女,看來還真有點冤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