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安"此名稱的來歷..
臨安的名字來源是因為臨安山,西晉太康元年(280)因境內,"臨安山"出名而更名臨安縣。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
沒有相關的典故。
歷史沿革: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臨安府(杭州)。
臨安區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並。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
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
唐屬杭州餘杭郡。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於西墅保錦山下。
自宋以後,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清因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屬於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後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
2014年,杭州市政府徵求意見稿提出,推進臨安撤市設區工作。
2016年7月11日,杭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決定同意臨安撤市設區。
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同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8月10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9月15日,杭州市臨安區正式掛牌成立 成為杭州「第十區。
(1)杭州臨安區是什麼時間成立的擴展閱讀:
臨安區的風景名勝:
1、大明山
大明山位於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大明山區內林木覆蓋率高,名貴樹種較多,有黃山松、雲錦杜鵑及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的夏臘梅。距杭州市區116千米,緊靠杭昱一級公路。最高峰大明頂海拔1489.9米,擁有32奇峰、13幽澗、8條飛瀑、3個千畝以上的高山草甸。
2、太湖源風景區
太湖源風景區位於杭州市臨安區目山南麓,太湖的主源頭坐落於此,故名太湖源。景區十里長谷,主要景點有:龍須壁、雲碧潭、思源廊、千仞崖、神風谷、雙龍潭、古佛院、百丈漈、仙人台、祭源壇等十五個景點。景區內生態、原始與九寨溝相似,故被譽為小九寨溝。
3、浙西大峽谷
浙西大峽谷位於浙皖接壤的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內。地處浙江西北部而名"浙西"。峽谷境內山高水急,山為黃山延伸的余脈水為錢塘江水系的源流。峽谷旅遊區為線型環帶狀,全長80千米,共分三個景段。第一景段自龍崗地塔起至魚跳八仙潭止,俗稱"龍井峽"為巨溪流經的塢谷,長約18千米。
2. 臨安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臨安區是杭州市轄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臨安區地處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區,東鄰餘杭區,南連富陽區和桐廬縣、淳安縣,西接安徽省歙縣,北接安吉縣及安徽省績溪縣、寧國市。臨安區境東西寬約100千米,南北長約50千米,總面積3118.77平方千米;轄5個街道13個鄉鎮298個行政村。區人民政府設在錦城街道。
古代的臨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9個縣。當時人口已達20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
(2)杭州臨安區是什麼時間成立的擴展閱讀:
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同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8月10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9月15日,杭州市臨安區正式掛牌成立 成為杭州「第十區。
3. 臨安的歷史沿革
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為「臨安府」,級別為「行在」(只是陪都而不是首都,南宋法定的首都與北宋一樣都是汴梁,但是當時已經在敵占區)。臨安縣為其屬縣,「杭州」時稱「臨安」有三說:一是南宋偏安江南,有「臨時安置」之意;二是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對杭州的歷史功績,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三是寓有「君臨即安」之意。臨安市(縣)名從西晉太康元年一直沿用。
臨安市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並。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
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陽郡,領縣有於潛,東漢更名為於潛縣。昌化屬於潛縣境。晉時臨安、於潛(含昌化)同屬吳興郡,隋時同屬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與臨安、於潛同屬杭州餘杭郡。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稱昌化縣。
唐屬杭州餘杭郡。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於西墅保錦山下,明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
自宋以後,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清因之。
民國元年( 1912年)廢府,直屬於省。民國24 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後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1958年,撤銷餘杭縣,並入臨安縣;撤銷於潛縣,並入昌化縣;同年12月,撤銷建德專區,臨安、昌化劃歸嘉興專區。1960年撤銷昌化縣,並入臨安縣,劃歸杭州市領導。1996年臨安撤縣建市。
4. 臨安是什麼歷史
臨安市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並。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 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唐屬杭州餘杭郡。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於西墅保錦山下,明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陽郡,領縣有於潛,東漢更名為於潛縣。昌化屬於潛縣境。晉時臨安、於潛(含昌化)同屬吳興郡,隋時同屬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與臨安、於潛同屬杭州餘杭郡。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稱昌化縣。
自宋以後,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清因之。民國元年( 1912年)廢府,直屬於省。民國24 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禁區。民國37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後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1958年,撤銷餘杭縣,並入臨安縣;撤銷於潛縣,並入昌化縣;同年12月,撤銷建德專區,臨安、昌化劃歸嘉興專區。1960年撤銷昌化縣,並入臨安縣,劃歸杭州市領導。1996年臨安撤縣建市。
5. 臨安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7年,臨安區轄5個街道、13個鎮。
5個街道分別為:錦城街道、玲瓏街道、青山湖街道、錦南街道、錦北街道;
13個鎮分別為:板橋鎮、高虹鎮、太湖源鎮、於潛鎮、天目山鎮、太陽鎮、潛川鎮、昌化鎮、龍崗鎮、河橋鎮、湍口鎮、清涼峰鎮、島石鎮。
(5)杭州臨安區是什麼時間成立的擴展閱讀:
臨安的歷史沿革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臨安府(杭州)。
臨安區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並。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
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陽郡,領縣有於潛,東漢更名為於潛縣。昌化屬於潛縣境。晉時臨安、於潛(含昌化)同屬吳興郡,隋時同屬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與臨安、於潛同屬杭州餘杭郡。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稱昌化縣。
唐屬杭州餘杭郡。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於西墅保錦山下。
自宋以後,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清因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屬於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後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
1958年,撤銷餘杭縣,並入臨安縣;撤銷於潛縣,並入昌化縣;同年12月,撤銷建德專區,臨安、昌化劃歸嘉興專區。1960年撤銷昌化縣,並入臨安縣,劃歸杭州市領導。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城市。1996年臨安撤縣建市。
2014年,杭州市政府徵求意見稿提出,推進臨安撤市設區工作。
2016年7月11日,杭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決定同意臨安撤市設區。
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同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8月10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9月15日,杭州市臨安區正式掛牌成立 成為杭州第十區。
6. 臨安區塊的介紹
臨安區是杭州市轄區,位於杭州市西部。2017年8月11日,臨安正式撤市劃區。確實,從G20成功舉辦以來,杭州看上去備受寵愛,但事實上杭州在科教文衛、人口規模、經濟總量、高端人才等方面,距離像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區域調整前,杭州市區規模偏小,4874平方公里,不僅如此其中還包括了大量的景區面積。您可能沒什麼概念,拿北上廣給您做個比較:北京市市區面積差不多是三個杭州市區的大小,或者像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市區面積也都是杭州的1.5倍左右,因此杭州之前的市區能承載的人口和產業都十分有限。而在臨安成為杭州第十個區後,杭州市市區的面積一下子猛增至原來的兩倍,能夠容納更多慕名而來的大企業和高精尖人才。對於剛撤市劃區的臨安來說,交通的作用舉足輕重。所以為了加快臨安區的建設,政府迅速規劃並建設輕軌、快速路、高速、高鐵,為的就是大大縮短臨安區到市區的車程,以便能讓臨安更快的融入進來。另外,目前杭州在城西打造了科創大走廊,這條30多公里的大走廊,東起浙江大學,西到浙江農林大學,中間串聯起了阿里巴巴、未來科技城、以及眾多特色小鎮,將這些創新創業基地連點成線。這條線路不僅承擔對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任,也肩負著吸引高精尖人才和招攬高端企業的任務。而臨安是這條科創大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未來科技城的蓬勃發展勢必會帶動臨安的發展。
7. 臨安什麼時候成杭州的區
宋室南渡後,建都於杭州,改稱臨安府
隋朝前稱錢塘
隋唐為
杭州,餘杭
南北宋為臨安府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
明代改杭州府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