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良渚文化最大的玉璧是多大
10000000000公頃
㈡ 良渚有哪些玉文化
良渚古玉被命名為「中華玉」
5000年前的王者之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與原創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形器等三件玉器,在良渚玉文化產業園開園日正式被命名為「中華玉」。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形體原創意義的器物,是同時代輻射面最寬、影響力最大的玉器;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單位面積最大的器類,《爾雅》記載「璧圓象天」,其形制涵括了「天」與「日」兩個概念,是日、月在天上繞行軌跡的物化表現;玉三叉形器也為良渚文化獨創的玉器器形,是男性顯貴者頭部冠帽上特有的禮儀性裝飾,其獨特的造型,以及神人獸面圖像的琢刻,充分顯示出其別具一格的抽象化與象徵性意義。
基於良渚文化玉器在中華玉文化發展史上的輝煌地位,中華玉文化中心和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選擇了其中最具代表性與原創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型器三種器類,將其組合在一起,作為「中華玉」代表器型,以昭示「禮、德、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核,彰顯「文明之光,和諧之器」的象徵意義。
㈢ 湖州發現的最大玉璧竟與良渚文化有關,其中有什麼淵源
湖州南潯區菱湖鎮出土了良渚文化玉器,湖州市文物局高度重視此事,及時與菱湖鎮宣傳文化系統負責人取得聯系,在了解情況後,菱湖鎮立即採取行動及時追索,最終找回玉璧。湖州發現的最大玉璧竟與良渚文化有關,其中有什麼淵源?
良渚文化專家說玉琮、玉璧、玉鉞,是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的玉重器,這塊玉璧是湖州地區至今發現的最大玉璧。
尤為重要的是,這其中發現了大量玉料,在2000多件中有1600多件是玉料,玉器半成品、成品、殘件約200件,石器200餘件,其中有50多件是燧石、磨石。
根據考古發現,德清中初鳴制玉作坊群面積大,年代明確,雖然產品種類單一,以玉錐形器、管等小件玉器為主,檔次比較低,但生產規模大。中初鳴玉器生產的方式,類似於金屬生產,是一種遠距離的、多方合作的生產模式,進一步證明了良渚古城和良渚文明,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成熟階段。
你若是發現了這樣的玉璧,你會怎麼處理?
㈣ 良渚的良渚古玉
良渚古玉被命名為「中華玉」。
5000年前的王者之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與原創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形器等三件玉器,在良渚玉文化產業園開園日正式被命名為「中華玉」。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形體原創意義的器物,是同時代輻射面最寬、影響力最大的玉器;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單位面積最大的器類,《爾雅》記載「璧圓象天」,其形制涵括了「天」與「日」兩個概念,是日、月在天上繞行軌跡的物化表現。玉三叉形器也為良渚文化獨創的玉器器形,是男性顯貴者頭部冠帽上特有的禮儀性裝飾,其獨特的造型,以及神人獸面圖像的琢刻,充分顯示出其別具一格的抽象化與象徵性意義。
基於良渚文化玉器在中華玉文化發展史上的輝煌地位,中華玉文化中心和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選擇了其中最具代表性與原創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型器三種器類,將其組合在一起,作為「中華玉」代表器型,以昭示「禮、德、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核,彰顯「文明之光,和諧之器」的象徵意義。
㈤ 有人知道北京奧運會紀念品金章玉璧現在價格多少嗎謝謝啦
金章玉壁應該是350萬人民幣左右
㈥ 南越王墓出土了多少件玉璧,其中最大的一塊玉璧是什麼
南越王墓有各種玉璧56件,僅主棺室就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璧的喜愛。特別是主棺室的一件大玉璧,是墓中所有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緻,紋飾古樸莊重,頗有帝王之氣,是我國已知玉璧中體形最大、龍紋飾最多的一塊,被稱為「璧中之王」。
㈦ 杭州最大的翡翠市場
白馬湖珠寶。
杭州有賣翡翠原石的,也就是所謂的賭石行。它的名稱,叫杭州收藏品市場,位於杭州市湖墅南路103號(原杭州第二百貨大樓)。分一區玉石天地、二區古越樓、三區古萃堂、四區古匯堂;地攤集市3000 平米。經營項目為:玉器、陶瓷器、書畫、雜件郵票、錢幣、磁卡及工藝品類等。只知道古玩市場...吳山通寶城(吳山廣場);二百大收藏品市場(湖墅南路與文三路交叉口)...以及天工藝苑也有不少賣珠寶黃金的.
㈧ 天龍八部第一冊無量玉璧的內容大意是
玉璧月華明
無量山劍湖底的玉璧映出仙人影子的事,實際上是逍遙派的身影。無量派爭奪玉璧所有權。
㈨ 誰知道關於良渚文化的傳說 速度啊~
在對良渚文化研究上,不因以一個小地域或一個小范圍的「中心」來論良渚文化、來對良渚文化「保護」,這種「保護方式」卻正是對此文化的局限、不到位的認識的基礎上對此「中心」外各文化遺址點的事實上的其他區域位置的「任其自生自滅」而倍受到侵蝕與破壞,這樣下,有一個十分必要的問題:這是對良渚文化的保護還是破壞?西海的中心浮玉山已經受到了巨大的破壞,這是歷史之過?還是現代人的無知、無能、無果?而因對各小地域文化間、眾多的文化遺址來全盤研究良渚文化的「水域性」,來認識「西海」才是解答歷史、解答人類文明度最根本的治學之道,才能真正地對歷史解答與認識。
在《山海經》中,記述著我們民族的源頭地在一個「西海」之地,這是華夏文明的源地;西海在那?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地理學家。。。一直在尋找著,尋訪遍及了中華大地的大江南北,但一直對「西海」的具體方位、地域位置不得其蹤跡。西海在那裡?怎麼會在歷史記載上有那麼一個突出的位置與千古的歷史文化傳承?當我們對幾千年前歷史上的西海具體地理面貌已經不能從現有的地理面貌表象中來尋覓時,我們能否從其他的途經來對「西海」進行一種人文的追溯呢?對西海的未果時,我們能否從一個對應的「東海」的地理位置上來探尋西海之地嗎?「東海」在長江口以東,那東海所對應的西部是否有一個「西海」的存在可能?如在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上,對一個以太湖流域沙埂洲的形成歷史由來上,以一個夷地沙洲埂帶為一個地理位置的坐標系原點話,一個長三角的環太湖東岸的沙埂洲以西之地水域,就存在著一個「西海」――大西海,此「大西海」就是五六千年前的大太湖。
要證實一個「西海――大西海」的存在,通過對太湖流域的民間口頭語言及地名的稱謂上,卻在良渚、餘杭、塘棲、臨平之地百姓,清楚地從歷史口頭語言傳承的地域名稱中,把臨平與塘棲這西邊的區域叫「西海」;良渚、餘杭、大陸、瓶窯、三墩的百姓從歷史口頭語言傳承的地域名稱中,稱自己生活在西海海域中,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福地(佛地)是西域之地。「西海」這一地名在餘杭區內就有四、五處,就在西溪濕地的五常西壩村就有一個「西海」地名。大陸陸財浜南有一處「西海崗」、東塘黃泥堆有一處「西海」,瓶窯栲栳山的西海寺(西安),這都是一種歷史人文的沉積,都是一種歷史的沿承,都是對西海歷史傳承的真實體現(歷史反饋)。
從整個餘杭區的塘棲、半山以西一線的低窪水域「(小)西海」來看,在從杭州武林、古盪、蔣村、五常、和睦、閑林、餘杭一線北,西線為舟枕、長樂、潘板以東,北線為彭公、石鴿、瓶窯、長命、安溪以南,東線至半山(皋亭山),在這其間是一個巨大的水域濕地,是一個小西海地域位置。而西溪只不過是西海之南的一小角;從現今看,和睦、閑林一帶是濕地(在餘杭至北大橋運河的西溪溪道以南一線全是水域濕地),南湖、北湖一線是濕地(在苕溪以西),倉前、高橋、大陸、雙橋、三墩、良渚一線也是濕地,雲會、獐山、塘棲一帶也是濕地(這是一條霅溪的走向上);今天里,我們所建設的西溪,只不過是一個西海的一小部分(一角)。這在西溪與西海的相互關聯之處,與其地位上認識過程的歷史再現。
而真正上,當我們認識到一個西海良渚文化存在於一個大華夏文明的主殿堂時,一個大濕地的西海(規劃、保護、建設),才是我們西溪濕地和西溪文化建設的最終歸宿。西溪建設只不過是我們掀開西海文化(良渚文化)面紗的序幕。十平方公里的西溪濕地是一個「小巫」,而一個八百至一千平方公里的西海才是「大巫」,一個大太湖流域的大西海才是解答太湖流域文化產間的最好解答。如同良渚文化研究上,良渚文化是一個「小巫」,而華夏文明者才一個我們民族的最大「大巫」。
我們在研究西溪文化、建設西溪濕地公園時,建設者們需要的是一種擴大視野,以一種開拓者的情懷解放思想,胸懷歷史,縱橫上下五千年,這才能立足於一個「西溪濕地公園」建設,並為一個更大的建設工程,那就是一個「西海濕地、西海文化中的良渚文化暨華夏文明的歷史研究」建設工程。研究西溪文化、建設西溪濕地公園的背後,可有一個大工程,我們不但為這一小小的濕地作貢獻,而更要為我們民族的歷史研究上作出貢獻,並把在歷史研究上的新發現、新理論為西溪文化、西溪濕地公園建設服務,借一個良渚文化研究的台級、升華到華夏文明研究的大舞台上,來把西溪文化、建設西溪濕地公園建設得更美好、更富有生命力和歷史人文的體現。
現在,當把「西溪濕地公園」建設提升到一個歷史高度時,我們就是要全面地認識與定位西溪文化,來認識西溪文化的歷史由來、及文化的縱深度上的挖掘工作,為規劃、設計、展示西溪文化、西溪濕地、濕地的歷史人文上大手筆操作,可以把西溪建設的外延擴展得更大、更廣,來趕超西湖、來超越西湖的文化內涵,來追溯西海文化的本質和華夏文明的實質。這是您我所要承擔的不可推卸的歷史責職。西溪濕地建設的理念,是應該把「西溪濕地」置身於一個大的地理位置上,從一個歷史人文角度,來演澤西溪文化、運河文化、西海文化,來推動良渚文化研究,來促進華夏文明的認識一與史學進步。
在西溪濕地建設上,追憶西溪的歷史過去,西溪是怎樣形成的?西溪有著怎樣的一片歷史背景?西溪文化背後深藏著怎樣的人文秘密?西溪人是怎樣一些的人群?有怎樣的文化特徵?那就是對吳越文化前的良渚文化研究,是對史前文化的研究,是對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及良渚古人的研究,是對這一水域濕地的西溪主人的研究,是從一個語言文明的國度下陶器時代竹木世界時的語言說話蚩尤漢民族的研究。
從一個地域上,西溪濕地東南部是杭州城,是一個現代的而富有歷史的城市。但我們能否穿越歷史時空隧道,追憶杭城的發育之地在那?杭州是因什麼而生?其是怎樣的一個生成、發展過程?我們能否透視過這近代一二千年的杭州西湖文化、來追憶二千年前的吳越文化的演變,追憶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下的演變?更進一步來對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歷史的演變過程的研究?
或許說,在對歷史研究上或對良渚文化的認識上,作為一個西溪的建設者、經營者、管理者,從學識上、專業上、興趣上,並不一定能有一個比較深的學識、認識度、研究度,但基於一個西溪濕地建設上,一種良知、一種對西溪濕地建設的熱誠心,對揭示西溪濕地的文化與歷史背景有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職責。在對西溪濕地的建設上,我有一種不太成熟的強烈的建設規劃與總體設想,這對西溪濕地的建設設計與人文歷史認識上無疑有著重大的參考價值。
把一個西溪文化(西溪濕地建設)置身於一個良渚文化下來進行有實質性的研究,從一個歷史高度來審視一個文化的源頭,那麼對於西溪濕地建設上將有著無窮無盡的人文、歷史(價值)可挖掘、可充分利用比宋、明、清更為早期的歷史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一個在有史文化之前的良渚文化時期。並且隨著對良渚文化深入研究上,我們能從一個更為神奇的華夏文明歷史研究面上,來對我們華夏民族的歷史深入認識與歷史展開破解;這在良渚文化的研究上,一個已經普遍使史學研究上所不容否定的認識:「良渚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但史學家們,對其來龍去脈上不能如何來清楚地加以有效的說明,不能說出一個所以然來,為此,只有加其中二個字:「之一」這就是對一種歷史的不清楚、是一種對歷史解答的無力、是不能真正地來說清楚、來解答一個歷史文化的來龍去脈。
良渚文化在華夏文明的地位上,其歷史的文明度與年代上,已經是不可置疑的。但如何來把這一歷史過程說清楚、解釋明白一直是史學研究者們力不從心之處,因為他們無法解開良渚文化的人文歷史謎底――這是對良渚古人根本屬性不能識別、不知良渚人的習性。在歷史史學研究上,在史家間及在理論創建上有許多有待於重新打破並另起鍋灶的歷史變革,並建立一套正確的理論思想(指導),才能來真正地回歸到華夏文明的研究軌道上。當真正地把一個西海文化和一個大良渚文化的「水文化」創立並確立時,我們的史學研究和社會研究才能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這關繫到運河、西溪、西湖和西海文化的方向定位。當運河文化、西溪濕地建設上能把這一偉大的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結合在一起時,那麼運河文化和西溪濕地建設的內容、內涵上將有無限的文化底蘊,這才能充分體現水文化下和西溪文化、西溪歷史,才能更加深入地把西溪濕地建設上增添旅遊觀光項目、增添人文歷史,更能從一種文化源頭、源地上來緬懷、吸引更充足的旅遊人氣,這是一種對民族源頭水文化的朝聖,是一種水文化的回歸,是一種水人文的識別,這才能使西溪濕地的品牌在全國內直至全世界內,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濕地(水文化)」。
在良渚文化研究者的最高權威人士――夏鼐、蘇秉琦、嚴文明中,已經斷定――古航城在良渚以西的瓶窯間長命鄉莫角山一帶。杭州之城市的原缽體是在良渚文化中,並發育於良渚文化,杭州與航舟間就是一個良渚水文化下的一個最直接的聯系,紐帶是水,是一個水域的生活習性,那就是在四、五千年前的一個聞明語言社會下的真實的原生活,是在水域生活的水人,良渚文化玉琮圖騰刻符偶意正強烈地體現了這一思想主題:水文化、舟文化、龍文化、玉文化――這些都是一個華夏文化的主線。
還沒有寫完..裡面多
㈩ 介紹一下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小標題)發現「中華第一城」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的良渚遺址是其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從1936年發現至今,在這40餘平方公里的遺址范圍內,考古科研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過,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為配合良渚遺址重點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基建項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一帶發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南北向河溝。考古人員順藤摸瓜,以這一發現為基點,開始向南北進行延伸鑽探調查和試掘。經過18個月的努力,考古人員在莫角山四周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完整的古城牆基址。11月29日,考古人員宣布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據介紹,這座古城位於莫角山四周,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東西長約1500米-1700米,南北長約1800米-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約40米-60米,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根據城牆外側疊壓的堆積中出土的陶片判斷,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 盡管古城的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古工作後判斷,但考古人員發現,古城建城的位置是經過精心勘察與規劃的。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介紹說,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小山,則分別被用來作為城牆西南角和東北角的制高點。 (小標題)良渚文明找到「都城」 確定文明發展階段 這是一座令考古界期待已久的古城。 在良渚遺址4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多年來已相繼發現墓地、祭壇、制玉作坊、建築基址、防護工程、聚落遺跡等各類遺跡135處。遺址分布密集、規模宏大、類型齊備、級差明顯,顯示出一個龐大而完整的帶有史前都城性質的空間形態和聚落布局。一個疑惑也由此環繞考古學界多年:「遺址規模這么大,反山、瑤山上又有高規格的墓地,難道沒有中心嗎?」 良渚古城被認為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其發現串連起良渚遺址中多年來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令良渚文明最核心區域格局更為清晰。關注良渚文明多年的知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介紹說,古城所環繞的莫角山一直被推測是良渚遺址的中心。其西北角是反山,其中發掘的12號墓出土過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大玉琮等500多件玉石制器,據推測是王一級的墓葬;莫家山的東北角是馬金口,出過六七米長的大方墓遺址;山的東南面是鍾家村,出土過重要的大玉璧。「現在看來,這些重要遺址建築都在古城內,城外則分布著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等重要遺跡。」嚴文明說。 之前,考古界一直認為,良渚文化發展水平是即將進入文明或者初步進入文明的階段。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則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都城正是其重要標志。 嚴文明表示,有明顯職能分工與布局規劃的良渚古城的發現,猶如畫龍點睛之筆,改變了考古界原來對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小標題)考古意義相當於發現殷墟 考古學者認為,良渚古城的發現,不僅改變了對良渚文化文明發展階段的認識,對中國乃至世界史前文明研究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知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在實地考察後明確指出,良渚古城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中國目前所發現史前文明時期規模最大的古城,可稱為「中華第一城」,其意義不亞於殷墟的發現。據介紹,我國已經發現了60多個史前古城,面積一般為10萬至20萬平方米,其中大型古城只有兩個,一座位於湖北天門,面積約120萬平方米,一個是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面積約280萬平方米,「不過其西城牆不存在了,所以只是個估數。」嚴文明說。 嚴文明表示,良渚古城的考古意義之所以重大,不止在於其規模第一,更因其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國家文物局曾明確提出,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良渚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主體范圍在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就是莫角山、古城以及外圍的良渚文化遺址群;擴張區則北至江蘇北部,南到浙江南部,西至江西、安徽;影響區則從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南到廣東。「其影響范圍佔了半個中國,並被後世中國的主體文化明顯繼承,如果沒有比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嚴文明說,「只有在這個大背景下,古城的意義才充分凸顯。」 據了解,考古人員接下來將仔細勘探古城,如找城門、找道路,了解裡面的格局,必要時有的部位會進行解剖性的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