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杭州的傳統過年吃什麼
湯圓
湯圓的種類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買速凍的,在超市湯圓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大的、小的,甜的、鹹的應有盡有,不過春節的湯圓基本上以中間包糖為多。在自己家做湯圓也是不錯的選擇,湯圓的做法很多,也比較簡單,買上糯米粉、芝麻餡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年糕
農歷新年必吃年糕,這也是紹興人的一個習俗,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湯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
粽子
紹興人習慣在春節包裹粽子,紹興人一般用箬竹葉片(也叫粽葉),此葉片燒煮後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葉包成的粽子,有濃濃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純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現在還有不少味道好的鮮肉蛋黃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為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餃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紹興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面條
長面,也叫長壽面,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2. 杭州民俗
杭州風俗
春節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浙江各地的風俗與全國一樣,新春佳節也特別隆重、熱鬧、慶祝活動以吉祥為核心,豐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風俗。
1、初一必講吉利話:
《西湖瀏覽志》載,明代杭州等地春節每家每戶在廳堂上把柏樹的枝桿插在柿餅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應「百事大吉」之句;因為柏、柿、桔即「百事吉」諧音。
2、小年夜的習俗:
蘇杭一帶把正月初三作為「小年夜「的習俗,這一天不能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這天每戶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備香火,素菜供奉於井欄旁,並將除夕在井欄上新貼的紅紙封條揭去,名曰:「開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戶戶購買「寸金糠」供祖宗,討個「日進寸金」的吉利。
元宵節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與京都燈會相比美:
「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又延為五天,以應「五穀豐」的吉兆。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詩人朱淑貞曾寫下《元夜》詞說:「花市如燈晝。」府衙門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萬化,琳琅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成網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的無骨燈。此燈製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並東市西坊搭台,上,坐觀,台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隻各式精製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後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
「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餘年後,老眼重來看太平。」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後,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節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端午節的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故又稱端午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不一,浙江一帶在魏時期已開始成為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動。明清時期,杭州西湖龍舟競渡尤盛。據《杭俗遺風》載:西湖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均為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若做勝會,大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魚貫而行。如拋物件,各龍舟水手爭搶。最難搶的是錢和鴨子二物。錢下水則沉,鴨子下水則游,各舟你爭我逐,大為可觀。「據康熙《杭州府志》載:龍舟在祀神享先之後,各至河於湖上以觀競渡,龍舟多至數十艘,崖上人如蟻,近日半山龍舟爭,俱於朔日奔赴,遊人雜沓,不減西湖中。
乞巧節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是傳說中天上的牛朗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在民間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又名「乞巧節」或「少女節」。
朗讀織女的神話故事經千年的流傳,日益完整而美麗動人,引人入勝。就是到現在浙江各地也流傳甚廣在紹興等農村,這一夜許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如能聽到牛朗織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這一夜據《荊楚歲時記》載:「婦女結綵樓
七孔針或以金銀五石為針、陳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有符應。」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動,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紹興、杭州則盛水一碗在露天中過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陽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結了一層薄衣,投入一枚小針浮其上,看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狀則婦女能得巧。或出現書影,則認為讀書有出息,如遇見帽影認為會嫁給做官的人。
中元節的習俗
夏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傳上元節為人節,中元為鬼節,又稱七月為鬼節。
「中元節」又稱「蘭盆節」,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舉行的不同節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宮。天宮賜福、地宮赦罪、水宮解厄。蘭盆(即盂蘭盆會)是佛教真誠為追薦祖生而舉行的儀式。「盂蘭盆」三字是梵文的譯音,意即「救倒懸」,這與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有關。在浙江,「中元節」祭祀儀式各地大同小異。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念經稱為「拜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麵粉皮裹雪裡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折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里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束。
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或稱「仲秋節」。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圓,故把它看成團圓的象徵,又稱為「團圓節」。浙江各地,中秋節看得很重,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又因這季節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時光,所以中秋之夜顯得既活潑又隆重,並十分美麗。
在杭州,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栗子等類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設案、點起香。有伴唱文書的,說唱古今書籍,編成七字句,一人彈弦而唱之。不過此各儀式,今已失傳。中秋賞月的勝地,在西湖「三潭月」。所謂三潭,實際上是三個建在湖中的三個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個等園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點上蠟燭,五個孔用紙封好,這樣在湖中就有15個似月亮的倒影,連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個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時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團坐,喝酒賞月,出門在外的都盡力設法回家團聚,俗稱「團圓節」。家家戶戶吃月餅,月餅是圓的象徵合家團圓。
重陽節的習俗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因為九是陽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陽。這是中國的傳統節目。
傳說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災難,你馬上回家,做些綵衣袋,內裝,每人一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聽了,便照著辦。第二天回家一看,雞犬都死了。以後,「重九」登高可以免災得福在民間傳開並成風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處於深秋之季,金風送爽,天高雲淡,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在杭州,這一天早上許多賣小吃及賣糕餅的店均有「重陽」出售,糕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紅綠紙剪成的小旗。家家都買此當早餐,以應節日。
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寶石山、葛嶺初陽台等。認為登高之後運氣好,萬事如意,節節升高。此俗一直到現在盛行。
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是一年24個氣節中較重要的氣節,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我省都處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在杭州,吃年糕習俗從古到今還是未變,有吃湯年糕的,有韭芽肉絲炒年糕的。也有買紅色的嵌有豬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鍋中蒸著吃。吃年糕在早餐較多,取萬事開始吉利之。
歷史民情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是隨著杭州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發展,不斷地由廣大人民所創造、所豐富而逐步衍變而成的。它為杭州增添獨特的江南風情。
從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說明,杭州最早人類活動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徵的民情風俗。他們有的在山上構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設適應地勢低窪的干欄式屋舍。他們利用石頭打磨石犁、石錛,從事稻穀、芝麻等農耕生產;利用弓箭、石刀,從事狩獵活動;鑿刻獨木舟,編織漁網,進行捕魚作業,形成了原始農業生產上的一整套習俗。他們還能用石輪紡織麻布,用石針縫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燒制陶器,來改善、裝飾自己的生活。
春秋戰國時,杭州地屬越國或吳國,後並於楚。秦漢時杭州地開始建縣,當時的錢唐縣是武林山麓一個小縣,臨江濱海,以水為鄰。《漢志》載:「吳粵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劍,輕死易發,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數與楚接戰,互相兼並,故吳越風俗,略與楚同。」
隋朝置杭州,興建州城,開鑿江南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發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飢餒,信鬼神,喜淫祀。」又載:「吳郡餘杭,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並輳。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自唐以後,杭州進入全國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區從城南的江干擴大到城北的武林門。城市人口從原來的1.5萬戶猛增到10萬余家。經濟繁榮,還與日本、朝鮮等國建立通商貿易關系,杭州已成為「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社會風俗也漸趨都市化,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喪、歲時、慶典、禮儀等民情風俗,都有了相應變化。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詩中,謳歌唐代杭州「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社會風俗,「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歲時風俗,「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遊」的西湖夜遊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自北宋以後,變化較大。首先,杭州曾經歷我國歷史上兩次人口南遷的影響,形成南北風俗的大融合。西晉時,北方屢遭戰亂,晉室南遷,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隨之紛紛渡江,雲集富庶的三吳(吳興郡、吳郡、會稽郡)地區,南方大片土地都成為東晉貴族的田莊。因此,北方風俗也影響杭州。特別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貴族入侵中原,趙宋政權南遷,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將原有的家法禮俗一並帶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風俗起了很大變化。
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後,經濟日益繁華,社會風俗更加多樣。當時,杭州已成為北方商賈集中的地方,尤其從汴京遷來的軍器製造、土木營造、紡織、印刷等工業和手工業作坊,紛紛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賈也紛紛開店設肆。雲集的商品,豐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現許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魚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燈市、珠寶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著許多相關的街巷地名。《武林舊事》等書記載當時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條橫貫南北的御街,或稱「天街」,從北首的斜橋向南,一直通到鳳山門,路面均鋪石板,兩旁商肆林立,「無一家不買賣者」。南宋《夢粱錄》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不但白天營業,夜市也與日間無異。「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趁早市者,復起開張」。
當時杭州最多的是飲食行業,市民宴飲、品茗成風。據《都城紀勝》記載:「京城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設。」這些店鋪都還保持北方飲食習慣,以適應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連南宋皇帝趙構也懷念鄉情,要去品嘗一下宋五嫂親手烹制的北方魚羹美味,因此,「宋嫂魚羹」這道名菜一直流傳下來。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飯為主食,後因北方流寓人多,麵食驟然增加。北宋京師上層社會婦女的衣飾,南渡後也傳到杭州。連最時髦的「瘦金蓮」、「方瑩面丸」、「遍體香」等化妝品,也在杭州逐漸流行起來。《夢粱錄》「民俗」條曾記載這樣一件事:「自淳祜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
南宋杭州的歲時風俗,在南渡初年,與北方風俗還有很大差異。但到南宋末年,經一百五址多年長期的揉雜以後,南北風俗已漸趨於融合。如將吳自牧《夢粱錄》中所記南宋末年杭州歲時風俗,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北宋汴京歲時習尚作一比較,幾乎兩者之間,沒有很大差別。明人沈士龍為《東京夢華錄》作序中說:「余嘗過汴,見士庶家門屏及坊肆闔扇,一如武林,心竊怪之。比讀《東京夢華錄》所載:『南京士女小轎不垂簾幕,端陽賣葵蒲艾葉,七夕食油麵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綵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社,及貧人妝鬼神逐祟』,悉與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風尚所漸也。」
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滿月、百日、周歲的儀式禮節,也滲入了中原的習俗,娛樂風習也有不少是繼承北方遺留下來的習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後的杭州也出現了游樂場所「瓦舍」,而且為數眾多。影戲的初時只以素紙雕形,南渡後用羊皮加上彩色裝飾。說唱諸宮調的,汴京有孔三傳編傳奇靈怪,人曲說唱,後杭城有女藝人熊保保及後輩女童仿效學唱。隨著北人的南來,連奉祀的神廟,也遷建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園林,也成為南宋官僚階層的一種習尚。當時,西湖四周都建起園苑。《夢粱錄》中說:「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兩峰,亭館台榭,藏歌貯舞,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矣。」元朝李果《風俗通義》題辭中說:「上行下效謂之風,眾心安定謂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樂湖山,過著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階層「四時幽賞」、行樂西湖的風氣。
杭州都市風俗經過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產、生活、婚喪、歲時、娛樂等方面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風俗習尚。
元、明、清三代都繼承、發展了這些風俗。同時,元、清兩代因少數民族掌握中央政權,影響所及,杭州民情風俗還滲透、融合了蒙、滿族的部分風俗。清時還有因對清廷統治不滿,專敲穿黃馬褂的清貴族的竹杠,出現了「刨黃瓜(褂)兒」等杭州俗語。
杭州的民情風俗,在長期封建統治下,具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但自鴉片戰爭以後,杭州的近代風俗受到西俗的影響,經常出現舊俗中有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舊的形式等新舊交錯的復雜現象。辛亥革命後,杭州舊的封建倫理道德和婚姻禮教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社會、禮儀習俗,相應起了變化,但是,由於民間風俗的傳承性,有的習俗仍在延續。而且,在接受外來西方文明的同時,有些壞風陋習也傳人進來。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風俗起了除舊布新、移風易俗的巨大變化。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歪風邪氣、陋俗惡習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締,新的社會風氣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社會體制的建立,使舊的家庭體制起了相應的變化。原來杭州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牆門結構已基本解體。隨著《婚姻法》實施,男女婚姻自由,封建包辦、強迫和買賣婚姻制度已經廢除,晚婚和計劃生育,以及尊老愛幼,正成為新的社會風尚。喪葬方面,也作了改革。春節、端午、重陽、冬至等傳統的古老歲時節令,大部分都保持原來的習俗,並增添一些新內容,如春節前後的「擁軍愛民」、「擁政愛民」,向離退休老幹部、職工慰問拜年;清明時節青少年祭掃革命烈士墓,等等。此外,還新增「三八」婦女節、「三一二」植樹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五一四」母親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九九」老人節、「九十」教師節、「十一」國慶節等新的節日。
但是,在出現大量新風的同時,還有許多舊俗,甚至陋俗,不時沉渣泛起。為把杭州建設成為美麗、清潔、文明、繁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優良傳統,改革陳規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樹立一代新風尚。
3. 杭州富陽東洲大年糕的烹飪方法
好像挺簡單的,太久沒看過了,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兒時親眼所見,好像是什麼米浸泡一段時間,然後放進機器,出來就是一根根的年糕了
4. 杭州傳統年糕的做法是什麼
原料:糯米粉500公克、台糖金砂糖380公克、拉油3大匙、年糕紙1張、一個6吋活動蛋糕模、蒸籠;
詳細做法如下:
1、蒸籠洗凈備用;
2、將糯米粉、金砂糖、沙拉油混合拌勻至無顆粒狀,靜置15分鍾後即為糯米煳;
3、將蛋糕模底部墊入年糕紙,放入蒸籠;
4、蒸籠加蓋用中小火蒸約90至120分鍾,蒸的過程可加適量熱水,直至將糯米蒸熟即可。
5. 廣東冬至吃什麼
1、冬至吃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置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裡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鹹肉、熏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
2、冬至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州人還有個習俗,就是在冬至當天的中午,要做湯圓,一家人一齊吃了,以示團圓。
3、冬至吃鴨湯
廣東冬至的美食還有鴨湯。冬至是最宜養生,最宜食補的時候,如果說在冬至前適宜吃當歸生薑羊肉湯以對抗陰氣,那麼,在冬至後則可選擇老鴨湯來滋陰潤燥,平抑體內的熱氣。
(5)杭州年糕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6. 年糕什麼樣子
年糕: 年糕是北京春節的傳統小吃,據說早在遼代,北京的正月初一,就有家家必吃年糕的習俗。 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北京小吃中的年糕,是用黃米或江米面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很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 過去北京的年糕一般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應,除年節大量供應外,平時亦有供應,但數量和品種都比春節時少。年糕不僅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滿族跳神的祭品。 年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幹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寓意著年年高升,再加上有著多種多樣的口味,幾乎成了新年家家必備的食品。年糕的式樣有很多,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從前的年糕全憑手工製作,提前一天就要把糯米浸泡好,用石磨磨成米漿,裝進干凈的布袋,用力擠壓,等水份瀝干後,將米團取出,加上配料、調味品,然後以炭火慢慢蒸熟。想蒸出色、香、味俱全的年糕,就絲毫馬虎不得,每一個步驟都得拿捏得恰到好處。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南方的年糕是甜咸兼具。如杭州及寧波的年糕,以上等的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片炒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則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再依個人口味加上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油炸。 廣東的的年糕與眾不同,有蘿卜糕、芋頭糕,先將蘿卜或芋頭切碎,混合炒香的臘肉、蝦米、冬菇等作料,再加入米團後蒸成。馬蹄(荸薺)糕也是廣東名產,作法是荸薺去皮磨成粉,加米粉和白糖蒸成。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東北人蒸年糕主要用粘高粱米加一些豆類,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蒸制年糕時還有一些禁忌,相傳年糕蒸的成敗關系著來年運氣的好壞,所以蒸年糕時,不準說不吉祥的話,不準大聲吵鬧等。 年糕的來歷 年糕有兩千多年歷史,馳譽南洋歐美不衰,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建成後,大宴眾將群臣慶功。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後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後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並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
求採納
7. 杭州冬至吃什麼呢
杭州冬至吃年糕。
老杭州人在冬至這天,家家都是要吃年糕的,而且要一日三餐地吃。他們早餐喜歡用年糕蘸著芝麻粉白糖吃;中午喜歡吃肉絲炒年糕;晚餐吃年糕時。
1、年糕里往往配的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杭州人冬至這天吃年糕,不僅僅是因為喜歡吃這口兒,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圖吉利。當然,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美食也是相互融合、影響的。
2、年糕一種用黏性大米或米粉製成的糕點,不僅味道鮮美香醇,還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因為地域與家庭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鍾愛的年糕口味和做法。
3、早期,年糕被用來祭神或者供奉祖先,後期年糕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年節必備的佳餚。而除了吃年糕,冬至祭祀也是杭州人的老傳統了,在祭祀的時候,年糕也是少不了的。
8. 為什麼都在說杭州的點心很好吃了,值得一嘗嗎
推薦幾個我喜歡吃的吧
1.桂花糕講到杭州怎麼能不講桂花糕!這口感簡直!雖然很土但我還是要說!什麼叫入!口!即!化!含在嘴裡感覺含住了整個秋天!整個桂花樹!整個嫦娥.總之好吃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好吃到飄起來啊
2.條頭糕
沒錯是他!雖然長得細細長長軟塌塌得很日和!但對我來說簡直是「調頭糕」每次吃完一個還要「調頭」再去買一個!外面的皮子像糯米年糕!Q彈略微粘牙,但一口咬下去,溫熱的豆沙就立刻從嘴裡噴涌而出一去不復返!
推薦:一般買杭州傳統老糕點的地方都有。
3.吳山酥油餅好吃到痛!哭!流!涕!抹都抹不及!神馬馬卡龍!神馬少女的酥胸!這才是我大杭州少女的酥胸,哦不,真愛好嗎!!這貨全身都是綿綿軟軟的棉紗糖,入口酥酥脆脆又帶點清涼甜味,一口下去整個人酥麻到像陷進了男神歐巴的懷里!!
4.定勝糕萬水千山總是情,杭州沒你怎麼行!來沒來過的人應該都聽過杭州的定勝糕!剛蒸完的時候,白嫩嫩紅粉粉還冒著熱氣,燙得只能左手換右手,右手換左手,手忙腳亂間一口咬下去,簡直!幸福到雙眼淚汪汪!好吃到想與世隔絕!!!!!給我一塊定勝糕我願意放棄整個世界的節奏!!
9. 冬至節氣有什麼小吃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