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林徽因是什麼地方的人福建還是浙江
查得
林徽因 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林微因是誰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漢族,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建福州),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華大學教授,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傑出女性」。
民國九年(1920年)隨父林長民赴歐洲游歷。民國十二年(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民國十三年(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後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
民國十七年(1928年)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與梁思成圈閱批註中國營造學社藏本《大唐西域記》(數百處唐代建築及地名),發現唐代建築——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後,林徽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著有《林徽因詩集》《林徽因文集》。
人物貢獻:
1、新中國國徽設計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築系的10名教師一起參加了國徽的圖案設計工作,她將自己的心血和學識全部傾注於這項設計。他們的設計方案於1950年6月被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大會選定為國徽。
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1951年,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和花圈浮雕的任務。後來人們將她設計的花圈圖案草稿(一小塊碑石)放在八寶山她自己的墓碑前紀念她。
2、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1949年,政協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徵求紀念碑設計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張,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應以碑的形式為主,以碑文為中心主題。1952年5月,參加設計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以下簡稱碑建會)委員。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中,林徽因不僅承擔美術設計方面的任務,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整個設計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對於紀念碑的整體造型、結構都提出了原則性的意見。
林徽因承擔了設計小組的組織工作並親自為碑座和碑身設計了全套飾紋,特別是紀念碑小須彌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環浮雕。從總平面規劃到裝飾圖案紋樣,林徽因一張一張認真推敲,反復研究。在設計風格上,林徽因主張以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唐代風格為藍本。
❸ 林微因出生於
林徽因(1904—1955),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女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❹ 林徽因祖籍在哪
生於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
❺ 林徽因的簡介 林微因早年經歷
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漢族,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建福州),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華大學教授,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傑出女性」。
民國九年(1920年)隨父林長民赴歐洲游歷。民國十二年(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民國十三年(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後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 民國十七年(1928年)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與梁思成圈閱批註中國營造學社藏本《大唐西域記》(數百處唐代建築及地名),發現唐代建築——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後,林徽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著有《林徽因詩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與世長辭,享年51歲。
2、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族叔林覺民是民主的先驅。父親林長民是在政治上較為活躍的人物。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長民的大女兒。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民國三年(1914年),林徽因與祖父來京,與父親同住在前王公廠。
❻ 林則徐、林覺民、林祥謙、林徽因,籍貫
1、林則徐:福建侯官縣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歷史治水名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2、林覺民:福建閩縣
林覺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一說5月3日]),字意洞,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中國民主的先驅,革命烈士。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後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3、林祥謙:福建閩侯尚干
林祥謙(1892年10月19日—1923年2月7日),福建閩侯尚幹人,中國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和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當選為京漢鐵路江岸分工會委員長。1923年2月7日,林祥謙與十幾名工會領導人和工人代表被北洋軍閥逮捕。最終慘遭殺害,年僅31歲。2009年9月14日,林祥謙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4、林徽因:福建閩侯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建福州),出生於浙江杭州,建築學家、詩人和作家。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在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林徽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主要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領導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