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南湖水閘怎麼樣
擴展閱讀
杭州西湖三重塔叫什麼 2024-04-25 08:41:25

杭州南湖水閘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17 22:23:50

A. 從湖北省武漢火車站到武昌區南湖怎麼做公交車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南湖花園松濤苑
線路1: 從八鋪街出發,乘坐910路(武昌火車站-金水閘),
在武泰閘換乘573路(梨園-江南庭院),抵達中央花園. 約4.76公里
線路2: 從八鋪街出發,乘坐910路(武昌火車站-金水閘),
在武昌火車站換乘570路下行(武昌火車站-玉龍島花園),
抵達中央花園. 約5.03公里
線路3: 從八鋪街出發,乘坐910路(武昌火車站-金水閘),
在武昌火車站換乘59路上行(南望山-江南庭院),
抵達中央花園. 約5.71公里
線路4: 從八鋪街出發,乘坐564路(東湖新村-四坦路),
在十五中換乘543路下行(東方明珠-虹頂花園),抵達中央花園. 約9.88公里

B. 蘇州河1-4灣的名字以及名字的由來,由來要詳細一點。

上海是江南水鄉,歷史上多河道港汊,因此,上海的許多地方與水有不解之緣。上海的地名習慣是,當河流發生急彎時,陸地外凸的部位像禽獸外凸的嘴,會被叫作「嘴」,比如今浦東的「陸家嘴」,浦西楊樹浦底的「周家嘴」;外凸的部位面積不大,形狀較尖,很像動物的角,於是會被叫作「角」;而凹進去的地方則會被叫作「灣」,只是在「彎」字旁加了「三點水」,表示河灣而已。舊諺有「龍華十八灣,灣灣見龍華」之說,黃浦江流經龍華時曲折多彎,形成了眾多的灣,而龍華寺塔又是這里最高的建築物,站在任何一個灣口都能看見龍華寺塔的佛光普照,此諺與西方的「條條道路通羅馬」異曲同工。

蘇州河流入北新涇後至長壽路橋段,曲折多彎,粗摸算來約有十八灣,乘遊艇游蘇州河可以讓大家從蘇州河了解上海的歷史、文化,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巨變。本文就「普陀十八灣」的歷史,講述一些有趣的故事。

一、吳家宅灣私家花園書卷氣濃

凱旋路附近的蘇州河兩岸分屬長寧區和普陀區。進入華東政法學院後,往北可以走到蘇州河邊,這里是一個尖尖的「角」,歷史上被叫作「吳家宅角」,「角」的東側則是一個「灣」,舊稱「吳家宅灣」。

今中山公園一帶舊名「吳家宅」,是以吳姓人集中居住而得名的一個自然村落。據記載,上海開埠後不久,英商兆豐洋行老闆霍格購進了吳家宅的近千畝土地,打算在這里建立一個種植場,但由於中外簽訂的條約規定,僑民不得在租界外開展經營性的項目,所以,這塊土地一直空置著。1879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以6500兩白銀的價格從霍格手中購進了吳家宅北端臨蘇州河的工地,並將聖公會在虹口的培雅書院(Baird Hall)和度恩書院(Duane Hall)遷往新址,成立聖約翰書院(St.John』s College),它就是聖約翰大學的前身,這使蘇州河染上濃濃的書卷氣。1914年,工部局又購買了霍格的另一塊土地,興建了兆豐公園,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今中山公園附近有不少被冠名「兆豐」的里弄、別墅、樓盤,就是沿用了「兆豐」舊名,不過,許多人並不知「兆豐」名稱的來歷。

歷史上吳家宅灣有聞名遐邇的小萬柳堂,它的主人就是近代史上被尊為「英傑」的廉泉和其夫人吳芝瑛。廉泉(1863-1932),字南湖,無錫人。據記載,其二世祖廉希憲在元朝任右丞相,謚文正,封恆陽王,他在京城有一座被稱之萬柳堂的花園,元朝書畫家曾做客那裡並作詩曰:

萬柳堂前數畝池,平鋪雲錦蓋漣漪。

主人自有滄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詞。

手把荷花來勸客,步隨芳草去尋詩。

誰知咫尺京城外,便有無窮萬里思。

廉泉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895年)舉人,官禮部郎中,與孫中山關系密切,後辭官回鄉,在無錫創辦俟實學堂(今連元街小學)和競志女學(今無錫第十二中學),在上海創辦文明書局。夫人吳芝瑛是「曾(國藩)門四弟子」之一的吳汝綸的侄女,在北京期間與秋瑾相識,並鼎力支持和資助秋瑾赴日本留學。1907年秋瑾在紹興遇害後被拋屍街頭,無人敢為她收屍,吳芝瑛在丈夫的幫助下,不顧個人安危為秋瑾收屍,並在杭州為秋瑾建墓,時人稱之「俠女」。

小萬柳堂顯然套用了其祖先萬柳堂之名,《民國法華志》中記:「小萬柳堂在九果園對河吳淞江(即蘇州河)南岸,金匱(無錫)舉人廉泉與妻吳芝瑛偕隱所,有帆影樓諸名勝。廉、吳以詩、書、畫名海內,古帖、古畫多珍藏,中外人士來訪者觴詠品題,殆無虛日。」看來,這小萬柳堂還是上海中外文化人的「沙龍」。小萬柳堂在1933年吳芝瑛逝世後衰落,筆者曾在上世紀70年代到過「小萬柳堂」舊址,這里已成為蘇州河邊的一個石灰堆棧,舊址在今華陽路向北延長線的蘇州河邊。

九果園在蘇州河北岸,與小萬柳堂隔河相望,是吳家宅人吳文濤的私家花園。據說是因園中種了九棵名貴的果樹而得名。據記載,吳文濤還特地從徐光啟後人處拓得米芾書寫的《英光堂帖》,吳之壑書寫的《歸去來辭帖》,復刻後嵌入室內的牆上,不知這些東西現在何處。

二、朱家灣從平民村到鎮坪路

今江寧路橋北堍兩側叫「朱家灣」。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准許日本人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建廠,任何與中國訂有「最惠國條約」的國家同時獲得這一權利。於是日商的「內外棉」多家工廠在蘇州河畔建立,外資企業的出現也推動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在朱家灣西岸先後出現阜豐、福新麵粉廠、大有榨油廠、申新紗廠、中央造幣廠、大隆機器廠等多家中、大型企業,工人數近10萬。就這樣,朱家灣一帶形成居民集結點,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在今光新路橋處形成一個叫作「朱家灣」的鎮市,今光新路舊名「朱家灣大街」即以此得名。

1928年,剛成立的上海特別市政府通過了一項改善工人住房法案,並成立「籌建平民住所委員會」,由政府籌資興建一批低檔住宅,平價或低價出售或出租給工人住。於是上海就有了許多叫作「平民村」的住宅區,如打浦橋平民村,其美路平民村(今四平路幸福村),普善路平民村,大木橋平民村(後改稱「市民新村」),建在朱家灣今鎮坪路上的即中山路平民村。

中山路平民村規劃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位於今中山北路北,光新路西,相當於今「秋月楓舍」住宅小區。1936年完成第一期,共建有57排,330個單元。住宅均為磚木結構,朝南前排為一層平房、緊依的是二層閣。但這個平民村還沒有全部交付使用,抗日戰爭就爆發了,平民村成了日軍的兵營和馬廄。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平民村名義上由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收還,而實際上早已被附近工廠的工人和流民搶占,這平民村成了人口密集的「貧民窟」。

上世紀80年代,普陀區人民政府有計劃開始對平民村及周邊地區改造,1987年將原平民村的81個單元住宅拆除後辟築馬路,取名「鎮平路」,顧名思義就是要消滅平民村、消滅貧窮之義,但是,「鎮平」也容易被人誤解為「鎮壓平民(村)」,不久,根據普陀區路名原則上使用陝西省行政地名的原則,經上海市地名辦公室注冊,正式以陝西省鎮坪縣(就是發現華南虎的「周老虎」所在的縣)命名為「鎮坪路」。

90年代後,上海房地產業頗有名氣的「沙田物業」獲得「平民村」工地建設權,分二期興建「秋月楓舍」住宅小區。軌道3、4號線,以及即將開通的7號線均在鎮坪路設有車站,如今的鎮坪路已是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的住宅區。「朱家灣」這個地名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逝,也許,「普陀十八灣」計劃的實施,會激活「朱家灣」。

三、潭子灣上海最古老的地名

江寧路橋向東,昌化路橋北堍的兩側分別是「潘家灣」和「潭子灣」。在《乾隆真如里之》中已有「潭子」和「潭子灣」的記錄。據傳,「潭子」即東晉時名將虞潭(字恩奧),會稽餘姚人,是三國名士虞翻的孫子。晉成帝即位(326年)後,他出任吳興太守,詔轉吳國內史,當時天下大亂,百姓飢餓,他就開倉賑濟;盤踞浙江的五斗米道從海上出發,沿吳淞江西上進攻蘇州,他「又修滬瀆壘,以防海抄,百姓賴之」。他也被百姓尊稱為「潭子」。「滬瀆壘」是東晉時在原吳淞江口建造的軍事堡壘,也是上海有記載的最早的古戰場遺址,約在宋末元初被江水沖垮,據資料推斷,舊址應該在今光新路延長西路一帶,八九年前,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在光新路與志丹路建設工地地下8米處發現古代「水閘」遺址,此被列入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成就之一,所發現的「水閘」很可能就是「滬瀆壘」遺址。而今天的「潭子灣」距志丹路「水閘」僅1公里,也許,「潭子灣」得名與虞潭以及他建造的「滬瀆壘」並不是「據傳」,而是「史實」。同樣,上海簡稱「滬」,也不是得名於那個捕撈用的「滬」,而是直接得名於「滬瀆壘」。

如今,潘家灣和潭子灣之地已被中遠集團投資興建為市中心的集中住宅區——「中遠兩灣城」,感謝「中遠」還保留了「兩灣」之名。上世紀的朱家灣、潘家灣、潭子灣加上「葯水弄」合稱「三灣一弄」,是上海棚戶區的代名詞,中遠兩灣城的建設中,擔心「潘家灣」、「潭子灣」地名的出現會影響樓盤銷售,將原「潘家灣路」、「潭子灣路」合並而改稱「清水灣路」。「潭子灣」是一個歷史地名,也許,人們會希望恢復它的名稱。

四、叉袋角被兩大麵粉廠占據

蘇州河流經昌化路橋僅幾百米,突然來了個120度的大轉彎,改向南流,在浜南形成一個銳角三角形,這一帶叫作「叉袋角」。

「叉袋」實際上是一種麻織的大口袋。從元朝黃道婆在上海傳授紡織技術,改進紡織工具,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棉花就是上海近海地域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採摘、包裝、運輸棉花要用一種大口袋,如清秦榮光《上海竹枝詞·歲時)中說:

七月初三夜要晴,蒲包十萬價銷贏。

怕看月雲雲羅密,棉地秋收要減成。

上海農諺:「七月初三天下雲,十萬蒲包九萬陳。」古人以為,七月初三晴,預示今年棉花豐產,大量的蒲包一定熱銷,裝棉花的蒲包是用麻織成的,大小與今麻袋相似,但袋口上設有「耳朵襻」,像現在使用的「馬甲袋」,棉花裝滿後,將襻打結,就算封袋了,袋上的襻相當於褲子的「開叉」,又用於交叉打結,於是被叫作「叉袋」,而蘇州河這一段的形狀很像叉袋,於是其南岸外凸的地方叫作「叉袋角」,在上海歷史上也是一個頗著名的地名。

近代以後,「叉袋角」被中國第一家機器麵粉廠——阜豐麵粉廠,以及榮家的福興麵粉廠占據,解放後,這兩家麵粉廠公私合營而改稱「阜豐、福新麵粉廠」,即後來的上海麵粉廠,廠址的舊建築已被列為「工業遺產舊址」得到保護,並在這里建立「創意園區」,也許,把這里定名為「叉袋角創意園區」,其地名知名度會更高一些。

C. 杭州西湖有多少年的歷史

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

張岱《西湖夢尋》記載:「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3)杭州南湖水閘怎麼樣擴展閱讀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范圍共計3322.88公頃,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准包括:

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

D. 杭州南山路好玩嗎,杭州南山路景點怎麼樣

南山路,位於杭州市老城區的核心地段,西湖南線風景名勝區的東南面,東靠西湖大道、河坊街、吳山、萬松嶺,北起解放路與湖濱路相連,南接玉皇山路折而往西,與虎跑、西山路相接,因西湖南部諸山統稱南山,路環湖傍山而行,故名。南山路是西湖風景區中環境容量最大、歷史積淀深厚,景點類型最完整的景區。這里有漢代傳說的金牛出水池、唐代李泌開鑿的引水閘遺址、奉祀吳越三代五王的錢王祠、南宋皇家花園聚景園、明代回族詩人丁鶴年墓石亭、清代八旗子弟騎射練武之地,還有古代城門遺址、民國名人舊居,豐富的歷史遺跡與美麗的神話傳說,充分體現了這里的歷史遺韻。

E. 杭州西湖城隍廟歷史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鎖定
同義詞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稱
杭州西湖
外文名稱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
中國浙江杭州市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約6.4平方千米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級別
國家A級風景名勝區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評西湖十景
遺產名錄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湖泊長度
3.2千米(南北)
湖泊寬度
2.8千米(東西)
湖泊面積
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2.28米
庫容量
1429萬立方米
湖岸線長度
15千米
經緯度
30°14′45″N 120°8′30″E
名 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湖中一山
孤山
湖中二塔
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島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
白堤,蘇堤,楊公堤
環湖名街
北山街,南山路,湖濱路
建議遊玩時長
3-6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3-5月、9-11月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名稱由來
▪ 秦漢到唐
▪ 五代兩宋
▪ 元明清時期
▪ 近代時期
▪ 解放後
▪ 21世紀
▪ 列入世界遺產
2 地質
3 山水西湖
▪ 一山
▪ 二塔
▪ 三島
▪ 三堤
▪ 西湖十景
▪ 環湖街道
4 人文西湖
▪ 宗教藝術
▪ 文學作品
▪ 美術
▪ 民間傳說
▪ 名人故居
▪ 西湖遊船
5 生態西湖
▪ 植物
▪ 動物
▪ 人工治理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西湖圖出自《咸淳臨安志》清同治六年補刊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 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秦漢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朝,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為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泛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兩宋
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於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游覽勝地。由於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鏐於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游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明清時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昇平的「銷金窟」。據《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游覽的增多。最為聞名的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游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朝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游覽范圍比宋朝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後期,西湖疏於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盪。
直到明朝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佣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盪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築環形長堤,形成的獨特景觀。三十九年,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覽,並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雲」、「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覽范圍進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使偏僻山區的龍井風景為遊人注目。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游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游書籍。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面積廣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近代時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遷台前時期,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遊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遊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遊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記載,民國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
民國時期杭州旅遊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跡不斷增多。政府將孤山的清朝行宮中的御花園辟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辟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隱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岳王廟、岳墳。民國12—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並構築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
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於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里的湖濱公園共分為一至五公園。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湖舉行特別會議,決定有條件地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史稱「西湖會議」。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六公園。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別在第三公園碼頭、第二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有近千年歷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長期遭盜挖而倒塌,驚動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兩度撰文評論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無實。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參觀人數總計達2千餘萬人次。博覽會會址設在斷橋、孤山、岳王廟、北山等沿湖地區,旨在提倡國貨、獎勵實業,除全國一千多個代表團外,還有美國、日本、英國、印尼等國組團參觀,為民國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盛會。1937年3月下旬,蔣介石與周恩來在西湖邊的煙霞洞舉行秘密會談,商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史稱「西湖會談」。[3]

解放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辟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涌金公園,整修靈隱寺、凈慈寺、岳廟、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風景點,在亭子里還可以看見好多的魚。修築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國遊客1,400餘人,港澳同胞2,300餘人,國內遊客500餘萬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青睞。這其中尤以毛澤東經常下榻的劉庄(現為西湖國賓館)、汪庄(現為西子國賓館)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現為浙江賓館)最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劉庄(一說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2年2月末,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劉庄的八角亭內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後,來西湖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賓、港澳同胞共計5.3萬人次,國內遊客約有600萬人次。1983年5月,國務院明確杭州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198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部的旅遊中心和國際上第一流的風景旅遊城市」。此後,杭州政府修復靈隱寺、天竺寺、凈慈寺、岳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跡,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麴院風荷等公園,開辟「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游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遊活動。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很難暢行。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間,西湖還進行了環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體的質量。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由於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此後,西湖博覽會被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1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共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並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濕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工程將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閑購物步行街。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通過本次整治,景區恢復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麴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開始對包括西湖景區在內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以實現「還湖於民,還園於民,還景於民」的反腐和走群眾路線工作目標。

列入世界遺產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范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凈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跡均在這個景觀范圍之內),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准包括(ii)(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iii)(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vi)(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地質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朝《西湖游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九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潟湖說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岩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根據岩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構成,岩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岩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還有橫亘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條目:孤山
中山公園原為清朝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朝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
孤山位於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為棲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三:「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今山上林木蔥蔚,多歷代人文古跡留存。孤山東西分別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且島上名勝古跡甚

F. 請問杭州有什麼新景點景點都是在哪個方位的景點的特色是什麼

杭州:新景點特色游

浙西第一漂———世外桃源相思河

臨安有臨安「世外桃園」之稱的相思河風景區「五一」建成迎客。它由相思河、卧龍溝、柳葉湖、河橋老街組成,是一個既具有原始山水峽谷風光,又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綜合性風景區。遊客在游覽卧龍溝、觀賞柳葉湖、參觀河橋老街後,一定要去相思河漂流一番。相思河水清谷幽,奇石嶙峋,兩岸瀑布飛掛,神秘而秀麗。遊客坐在竹筏上,順流而下,時而穿峽谷,時而過碧潭,有驚無險,十分愜意,故稱「浙西第一漂」。

新葉明古屋———露天建築博物館

建德5月1日,位於江南懸空寺大慈岩旁的新葉明古屋正式向遊人開放。被譽為「露天明清建築博物館」的新葉明古屋現存明代建築15幢,清代建築150多幢,整個布局錯落有致,每幢建築又都有自己不同的格局,製作精緻,體現了古代傳統的耕讀文化的思想及儒家文化中陰陽相生、尊卑有序的思想,是我國鄉土文化考察的「活化石」。這次開放的景點包括摶雲塔、是亦居、崇仁堂、有序堂、雙美堂、明古屋等。

千島湖石林———幽迷奇險景天成

淳安新開放的千島湖賦溪石林位於淳安縣賦溪鄉,由藍玉坪、玳瑁嶺、西山坪石林3部分組成。景區以「懸崖、怪石、靈洞、古道」見長,整體構成「幽、迷、奇、險」四大景觀特色,其面積之廣、規模之大、高度之高,在中國四大石林景觀中僅次於雲南路南石林,被譽稱為「華東第一石林」。

石林景區內,餐飲突出「土、野、農」特色;奇石館各種奇石琳琅滿目;新修建的石林迷宮,深邃幽雅,奇石盤踞,景緻天成。

東方文化園———故宮文物珍寶展

蕭山故宮國家一級文物珍寶展「五一」期間在東方文化園萬佛金塔地宮展出。主要展品有清代宮廷督造的鎏金無量壽佛樹,刻有《清明上河圖》、五百羅漢像等的國內最大象牙雕刻,緬甸佛界贈送的6米長、2米高白玉佛像等等。園內還舉行每天兩場的越劇演出,並穿插蓮花落、江南絲竹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節目。「五一」節開始,杭州吳山廣場每10分鍾發一班旅遊專線車直達東方文化園。

新西湖的三大新景觀,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每一個地方都值得遊客逗留一整天

新湖西楊公堤串起西山景
游歷時間:上午8點—12點
楊公堤景區涉及7個景點,從北到南,依次是麴院風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花港觀魚,其中楊公堤景區內有23個歷史文化景觀將被首批推出,分別是: 荷香酒溢、環碧湖舍、燕南寄廬、趙公堤、天澤樓、小隱園、蘭苑、茅鄉古道、五峰草堂、趙之謙紀念亭、大麥嶺蘇東坡摩崖題記、於謙墓(祠)、俞曲園墓、子久草堂、武狀元坊、黃篾樓、法相唐樟、松鶴山莊、紅櫟山莊、景行古橋、玉澗橋、永福橋、楊公堤碑亭。 而醉白樓、都宅雲錦(都錦生故居)等少數景點目前還在抓緊建設施工,要等國慶後才能完工開放。本區景觀將以全新形式呈現在遊客面前,沿堤兩岸,尚有劉庄、郭庄風韻依然,花圃風光目迷心醉,燕南寄廬引人懷舊……適宜細細品,慢慢玩,好好看。
★楊公堤
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堤長3328米,寬約12米。系明正德三年(1508年)時任杭州知府的楊孟瑛疏浚西湖,用湖中淤泥堆築於湖西山麓的一條長堤。後人為紀念他開浚西湖的功績,稱為楊公堤。堤上亦有六橋,俗稱「里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璧、流金、卧龍、隱秀、景行、浚源。與西面的蘇堤六橋前後呼應,合稱為「西湖十二橋」。清朝以後,里湖逐漸淤塞,田桑擴大,楊堤被廢。1947年,在楊堤的舊址上修築西山路。2002年12月開始,「西湖西進」工程啟動,楊公堤歷時十月完工。
★荷香酒溢
位於麴院風荷內。南宋時,杭州即有官家酒作坊。該景區用場景復原、壁畫、微縮景觀、實物陳列等手段,生動展示南宋御酒製作流程、宮廷酒宴、民間酒肆、賽酒會等內容。遊人在此不但可了解南宋酒文化的內涵,而且還可品嘗到南宋名酒。
★環碧湖舍
20世紀30年代,上海文人王曉籟在楊公堤第一橋環璧橋橋畔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園別墅,取名「環碧湖舍」。因西山路舊時稱仁壽路,故環碧湖舍又稱「仁壽山莊」。現別墅已恢復舊觀,且三面臨水,只有一座石板曲橋可入湖舍。
★燕南寄廬
在趙公堤上。系京劇名家、「江南活武松」蓋叫天一生大多數時間生活的地方。「文革」中被占為民居,現圍牆角尚存「百忍堂張界」界碑。故居大廳叫百忍堂,堂中宮燈古桌古椅,側廳陳列蓋叫天與家人朋友的照片。室中楹聯十分精彩,如「不大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尋常人物能文能武能聖賢。」
★金沙港
東隔西山路與麴院風荷相對,南接花圃,西北以靈隱路為界,金沙澗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整個景區以體現酒文化與京昆藝術為主,結合趙公堤、蓋叫天故居等人文景觀資源,開設小酒店、小食坊,設置京昆藝術的戲場,讓遊人在暢游景區的同時細細品味京昆藝術文化的深厚底蘊。
★於謙祠
沿三台山路往前不遠,便是於謙祠。於謙祠共分三進殿,建在於謙墓道一側。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舊跡。於謙(1398—1457),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著名的民族英雄,與岳飛、張蒼水,共稱「西湖三傑」1457年2月,於謙以「謀逆」罪被冤殺於北京。後歸葬於故鄉杭州西湖三台山山麓。留有《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茅家埠
沿三台山路一直前行,在三台山與龍井路交接地段。它是以江南漁村風貌為特色,茅家埠水面景觀為主體的一處較為開闊的景觀空間。它通過楊公堤上卧龍、隱秀兩橋與西里湖水面貫通,將相對分散的各個村落實現有機的關聯。景區內栽種了大片桑樹林、果園,展示了江浙水鄉的田園風光。
★烏龜潭
位於於謙祠景區對岸,這是一處人與動植物和諧共生的自然濕地生物群落景觀。通過修復的景行橋與西里湖相通,開闊的水面,自然式駁岸,浸入水中的周圍自然山體,以及廣種各類水生濕生植物、中上層木本開花植物和漿果類植物等,形成了豐富的景觀層次。水中小島聳立,並以園橋、亭橋與水岸相連。
★浴鵠灣
在法相寺遺址整理與保護的基礎上,種植桃李杏等植物於谷內,由西山路復線引路經六通賓館至山谷中,並修葺恢復原法相探春古道。於五老峰山巔建五峰觀景閣,與雷峰塔遙相呼應,成為一處幽深、靜謐、充滿野趣的最佳景觀點。
★麴院風荷
位於西湖西岸金沙澗流入西湖處。南宋初,這里設有宮廷酒坊,湖面種養蓮荷,夏日清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下飄逸,遊人身心俱爽,不飲亦醉。佔地28公頃,東接岳湖,西傍西山路,南到趙公堤,毗鄰郭庄、竹素園。
★花港觀魚
位於蘇堤南段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西側,南瀕小南湖,北接西里湖。有花、有港、有魚,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一。園內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等。
★天澤樓
取名天澤廟,始建於宋以前。南宋後,多在此求雨,屢求屢應。恢復天澤樓,本意是保留西湖上的祈雨文化蹤跡,全木質的天澤樓精雕細琢,令人拍掌叫絕。
★小隱園
位於杭州花圃,與天澤樓隔水相望。始建於宋代,初名適安園。史料記載,南宋內廷曾有位菊夫人,能歌善舞,曾在適安園住過。復建後的小隱園欲以菊為題,辟為觀賞菊花、展示菊花文化及遊人休憩散步的休閑景點。
★蘭苑
杭州花圃內,在原花圃蘭苑基礎上改造而成。苑內根據蘭花的生態習性,以山林之蔭翳創造半陰的條件,並伴有較大的空氣濕度和穿谷微風傳播幽香,創造出更宜於蘭花生長和展示的山形水勢。同時,著重將蘭花文化注入其中,利用石刻題詠、匾聯唱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子久草堂(黃公望故居陳列室)
位於三台山路旁,元代畫壇著名「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故居。《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是黃公望的傳世之作。茅廬周圍風景怡人,倚門眺望還能見雷峰塔之景貌。現於舊居原址附近設黃公望故居陳列室,以紀念這位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
★松鶴山莊
又名松鶴庄,位於法公埠(西山路東側)。原為盛杏蓀妻庄氏所有,現存建築為民國時期所建。面闊三開間,歇山坡屋頂,高兩層。建築正門兩側飾有愛奧尼亞柱式風格的門柱,門窗裝飾為巴洛克風格。

★紅櫟山莊
俗稱高庄。在楊公堤畔花港公園原魚樂園內易地恢復。
★黃篾樓
位於浴鵠灣附近。文獻記載赤山埠水曲為浴鵠灣,元代著名文學家張雨居於此,並名曰「黃篾」。劉邦彥有詩雲:「春水初生浴鵠灣,篾樓高枕對青山。鳥聲啼足忽飛去,門掩綠陰清晝閑。」現在浴鵠灣附近重建黃篾樓,遊人到此歇腳閑坐,靜賞四周天然美景,可以喚起對往昔動人意境的美妙想像和感受。
★楊公堤碑亭
位於楊公堤,建紀念亭及雕塑紀念楊孟瑛。楊孟瑛,字溫甫,弘治十六年(1503)出知杭州。在任時浚湖築堤,借鑒、繼承了自唐李泌、白居易以來杭州地方官注重西湖保護的優良傳統。但浚湖築堤卻觸犯了一批占湖豪強的利益,楊孟瑛因此遭到地方惡勢力的強烈嫉恨,最終被降職調任為順天府丞,離開杭州。後人在論及西湖治理方面,將楊孟瑛與李泌、白居易、林逋、蘇軾相提並論,並為他們五賢塑了「五賢祠」。交通線路:乘公交車K7路至岳王廟下車,從北端的花圃進入楊公堤游覽;或乘公交車K4路至蘇堤下車,從南端的原西山路上的花港觀魚進入楊公堤游覽。游覽本區,可以楊公堤為紐帶,步行為佳,從北端花圃、麴院風荷兩側進入,一路上卧龍橋邊看郭庄,景行橋上觀花港,再從南端出口,沿途新景迭出,古風猶存,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此外,還可盪舟湖上,從茅家埠下船,搖船前往靈隱。

新梅家塢休閑茶鄉農家
游歷時間:中飯時間趕到,品茶吃飯,一直到下午3點
梅家塢茶文化村,正在以「十里梅塢」自然山水環境為依託,以茶文化為底蘊,成為杭州對外的一塊「金字招牌」。 穿過梅靈隧道,便見山上、田裡處處是茶,路邊茶社連著茶社,漂亮的房子在青山的襯托下,美得像一幅畫。
梅家塢茶文化休閑旅遊項目方案中,規劃范圍北起梅靈隧道南出口,南至梅靈大道渡橋,包括梅竺漁村。該規劃將梅家塢旅遊區分為一條景觀大道———梅靈大道。梅靈大道由北向南貫穿景區,形成梅家塢內四個山塢,一個漁村的一線多點的景點分布模式。
茶文化休閑旅遊項目分若干個景觀小區:鄉村茶文化旅遊中心(老村),茶鄉新農村休閑旅遊區(新村)、小牙塢家庭旅館休閑度假區,象鼻岩山村旅遊區、梅竺漁村、白沙塢自然茶園風光區、天竺塢壺中天地休閑度假區、十里琅璫古道旅遊區等八大區域。
作為杭州一個具有獨特性品牌的旅遊新亮點,梅家塢茶文化村已挖掘開發了周恩來紀念室、琅璫嶺、禮耕堂等三個歷史文化景觀。
★周恩來紀念室
1953年至1962年期間,周總理曾先後5次來到盛產龍井茶的西湖梅家塢村視察、指導工作,其中有3次是陪同外賓來的。周恩來紀念室就是由當地村民捐款,將接待過總理的老樓改建而來的。樓上作接待室,樓下為展覽廳,分八個部分展出周總理視察梅家塢的史料、照片和實物,以及董必武、陳毅、鄧穎超等中央領導視察梅家塢的照片、題詞及書畫作品。每年清明節,這里的村民都用當年最好的茶葉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來總理的遺像前。作為歷史人文景觀,前段時間,周恩來紀念室已被翻修一新。
★十里琅古道入口
長久以來因農舍的阻擋,使得十里琅璫入口處難覓,遊客只有穿過農舍,才能望見悠長的山林游步道,領略山林美景。為了挖掘這里的文化亮點,梅家塢茶文化村建設辦公室拓寬了十里琅璫入口處的道路,同時建造了一座石牌坊,並對周圍環境進行整治,還古道以幽靜、整潔的風貌。
★禮耕堂
古宅禮耕堂也還原了晚清時的風貌,在沿街的粉牆黛瓦中顯得格外大氣。禮耕堂三字由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題詞,字形方正,筆力雄渾。張照曾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三朝為官,現岳陽樓內的一幅《岳陽樓記》,就是由他所書。交通線路:經過站點梅家塢的線路有:324路、游5線、游4線、游5線(區間)。

新湖濱城市客廳迷人眼
游歷時間:下午3點—6點
改建後的湖濱新景,景區范圍為聖塘閘沿白沙路、環城西路、湖濱路至湖濱一公園沿湖用地,總面積10.85公頃,湖岸線長1.2公里。景區分布的10個景觀點,分別是唐李泌引水紀念標志、風波亭(風波橋、孝女井)、清旗營和練兵場、聖塘路別墅建築群、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志願軍雕像、新泰飯店、惜別白公、馬可·波羅與杭州紀念雕塑、聖塘閘等。
整治後,寬6米的湖濱路將是一條半封閉步行街,兩邊種植大型法國梧桐;而平海路上則是42株15米高的銀杏樹,以營造強烈的休閑廣場性質。
湖濱路原來的雙向四通道就如同一條強有力的隔離帶把西湖與城市隔絕開來。整治後湖濱路變成了一條加寬的單行線,東邊布置了寬闊的步行道。沿湖濱而行,可遇到多個里弄或小巷通向內院,巧妙地完成了湖濱向城市內部的過渡。
南山路休閑街業態定位相錯互補。「湖濱休閑帶」定位以中檔特色餐飲為主,引入稀缺性的餐飲品牌,並兼顧中高檔休閑餐飲和中低檔快速餐飲,將「湖濱休閑帶」打造成強勢餐飲品牌的密集區。
★杭州市民惜別白居易群雕
詩人白居易於唐朝長慶二年任杭州刺史,大規模疏浚治理西湖,並築堤建閘,灌溉農田。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深受百姓愛戴。唐長慶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滿赴洛陽之際,出現了依依惜別的動人場面。位於北山路邊綠地的「杭州市民惜別白居易」雕像,表現了杭城市民在白居易離任時送別這位「老市長」的情景。
★唐李泌引水紀念裝置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任杭州刺史的李泌,因置六井而名垂青史。李泌到任之前,杭州人普遍飲用鹵水,他組織民工自涌金門至錢塘門分置水閘,掘地為溝,溝內砌石槽,石槽內安裝竹管(北宋時改為瓦筒),引西湖水至城內各地,並置六個出水口,俗稱六井,今尚存相國井。新湖濱景區設李泌引水紀念裝置,以示紀念。
★馬可·波羅與杭州紀念雕塑
位於聖塘路口。馬可·波羅是義大利著名旅行家,十三世紀的元初曾到過杭州,並把杭州稱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城市」。高2.2米的馬可·波羅人物青銅雕像,身穿羅馬式長袍,風塵僕僕地來到杭州。這一雕塑在新湖濱景區的設置,體現了杭州不僅是國內著名的旅遊城市,更是一座國際化的旅遊都市。
★風波亭(孝女井)風波亭
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遇害處,史料記載,風波亭在今小車橋附近,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在此殺害,史稱「風波冤獄」。後人為表達對這位抗金英雄的敬仰之情,在原址附近按宋代風格建造風波亭。同時恢復的還有風波橋,以及岳飛之女銀瓶投井自盡的孝女井,這一歷史遺跡的恢復,豐富了新湖濱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
★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1932年1月28日,日寇在上海發動淞滬事變。駐扎在滬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抗戰。為支持十九路軍,駐浙國民革命軍陸軍在張治中將軍率領下馳援上海,血戰兩晝夜,重創日軍,創造了淞滬抗戰中我軍最輝煌的戰績。1934年,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創作了「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碑的頂部站著兩名士兵,一人攙扶著另一人,刻畫了戰友情深的主題思想。台座鑲嵌四塊浮雕,表現愛國志士英勇抗戰和人民對殉難者哀悼的情景。這是我國第一座表現抗日戰爭的紀念碑。
★聖塘路別墅建築群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官僚資本家在位於杭州湖濱聖塘路臨湖一隅,營建了各種西洋小樓別墅。現湖畔居周圍尚存幾幢歷史建築,如石函精舍、九芝小築等,每幢建築都有一段豐富的歷史。新湖濱景區將恢復其歷史原貌,使人們切實地觸摸到西湖的歷史文脈,感受舊貌換新顏的時代情趣。
★聖塘閘
與北側石函閘和龍閘並稱為西湖三閘,是西湖歷史的見證。南宋咸淳六年,在昭慶寺東曾建九曲昭慶橋。明代稱溜水橋,橋下設閘,根據西湖水的盈縮進行開閘或閉閘。原通九曲下湖,後入新河。民國元年,拆除沿西湖城牆時,將錢塘門外的水城門改建為現在的聖塘閘。1950年,聖塘閘木製閘門改為鐵門,泄水口改建成混凝土暗渠。1984年,聖塘閘由人力啟動改為電力啟動,上建聖塘閘亭。該閘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是溝通杭州城區內河的主要通道。
★湖濱廣場及休閑綠地
廣場位於平海路口,系湖濱地區中心地帶,主景是湖埠的看台。遊人漫步廣場,可近看湖中噴泉,遠觀大型激光水幕電影。瀕湖休閑綠地除有與地下機動車道相通的一些通道、草坪、花卉、瀕湖觀景鋪裝地外,還包含大量的室外休閑設施如休閑露天咖啡座、茶座、露天雕塑園、畫廊等設施。
★清代杭州城區圖
位於湖濱一公園北端,一塊正方形的地面上溝壑縱橫,迷你型的房屋街道清晰可見,它以清代中期的杭州城池和街坊地圖為藍本,將當時的十座城門和主要街坊用花崗岩石鐫刻在地坪上,成為歷史的印證,供市民和遊客作古今對照,在此領略杭州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交通線路:湖濱是杭州的「城市客廳」,交通十分方便,公交車K4路、K7路、游1線、游2線、游3線均可選乘。湖濱路傍西湖東岸有多處遊船,畫舫和出租自劃船碼頭。湖濱新景建設竣工後,其游賞功能將大為增加,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游覽,可兼睹杭州湖城結合的獨特風貌。

附:南線自然人文相輝映
本區是2002年經整合後開放的一處景觀,遊人可沿長約3公里的湖畔游覽,沿途分為湖濱一公園,涌金門、柳浪聞鶯、學士橋和長橋5大區塊。其中一公園區域空靈寬敞,是城市的客廳。涌金門區塊以民俗為紐帶,體現了浪漫傳奇色彩。柳浪聞鶯區塊則處處透露了濃厚的文化氣息,自然和人文結合得最為完美,其中錢王祠是亮點。學士橋區塊為紀念蘇東坡而命名,為一自然過渡帶。長橋區塊是南線尾聲,既凸顯了古代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現代經濟理念。曲折的「雙投橋」是眺望雷峰塔的最佳觀賞點之一。因版面所限,南線景點不一一展開介紹,南線的24個景點是:
★亭灣騎射★澄廬★林靄漫步★西湖天地★柳浪聞鶯★涌金池★「金牛出水」雕塑★張順塑像★涌金樓★錢王祠★翠光亭御碼頭★劉松年書畫廊★清照亭★水南半隱★唐雲藝術館★雙投橋★朱娘酒店★凈慈寺★南屏晚鍾★雷峰夕照★章太炎紀念館★張蒼水祠★蘇東坡紀念館★太子灣公園
交通線路:公交車4路、游1路、游2路、游3路、游5路,K808路均可選乘。全長約3公里的環湖風光帶,共分5大區塊近20處景區,步行最佳,可邊游邊賞,美不勝收。

推薦湖西5條旅遊路線
1.麴院風荷———金沙港———雙峰插雲———植物園———靈隱———北高峰
2.花圃———茅家埠———龍井問茶———九溪煙雨———六和塔———靈隱———北高峰
3.楊公堤———三台山———花山霞鵑———法相探春———南高峰———滿隴桂雨
4.金沙港———雙峰插雲———花圃———茅家埠———三台山———花山霞鵑
5.水上路線:蘇堤上跨虹橋改造後,外西湖的遊船可直入西里湖並進入「金沙港」、「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景區

G. 南京的玄武湖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玄武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22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從公元前221年 的先秦到西漢玄武湖分別稱作秣陵湖、蔣陵湖。南朝時,玄武湖進入它在歷 史上的鼎盛時期。出於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又由於宋元嘉年間湖中 兩次出現所謂的「黑龍」,湖名開始改為「玄武」。
從東晉到梁代,玄武湖先後有過昆明湖、飲馬塘、練湖、習武湖、練武 湖等名稱。隋唐以後,玄武湖隨著都城的北移,逐漸衰落下來。
宋熙寧八年(1075年),江寧府尹王安石奏准宋神宗泄湖得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經過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正三年(1343年)的兩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圖上出現,但面積已大大縮小,大約只有六朝時期的三分之一了。
到明朝玄武湖的命運再度發生變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選中玄武湖作為明朝中央政府黃冊的存放
地,建後湖黃冊庫(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檔案館)。玄武湖從此作為一代禁地,與外界隔絕了二百六十多年。
明亡以後,玄武湖重新對外開放,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均曾來此游歷並留下詩詞。清朝同治以後,玄武湖有了一些園林建築,其兩江總督曾國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廟,並增建湖心亭、大仙樓、觀音閣、賞荷廳。後清大臣左宗棠還 修築了連通孤凄埂與梁洲的長堤,解決了游玄武湖「必自太平門出,令舟而行」的不方便狀況。清宣統元年(1909),端方、張人駿開辟豐潤門(今玄武門),築新堤,擴大湖內綠地,徐紹楨又建陶公 亭及湖山覽勝樓。
進入民國,玄武湖開始有了相應管理機構,1928年9月又改園名為「五洲公 園」。1934年4月,重改「五洲公園」為「玄武湖園」,綠地面積進一步擴大,花 卉品種增多,一批建築如玄武廳、諾那塔、凇滬抗戰紀念塔等先後落成。
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對玄武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造,遷出湖民,廣植花 草,多增景點,面貌全新。現為江蘇省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江蘇省環境教育 基地、南京市三星級公園、南京市青少年綠色環保教育基地。2005年底,景區獲 得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
高層來訪:景區先後接待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溫家寶、朱鎔基、吳
邦國、黃菊、錢偉長等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西哈努克親王、金日成、前蒙古人民黨總書記、前馬紹爾國家總統、
前越南國家副主席等國際友人。

H. 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設備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設備管理有限公司是2014-03-13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浦塘村94號101室。

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設備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10609519015XE,企業法人邵小林,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設備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海塘、堤壩、水閘、泵站、水電站、山塘水庫、農村供水工程、灌區工程及附屬配套設施、建築勞務分包、設備的運行和服務(上述經營范圍涉及資質的憑資質經營);承接:市政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涉及資質的憑資質經營);機電設備安裝、維護、管理;服務:水面保潔,河道保潔,道路保潔,物業管理,綠化養護。(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浙江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44376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8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設備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I. 辛亥革命為什麼會發生在武漢

與革命黨人聯絡會黨、策動新軍組織武裝起義的同時,全國各地群眾的抗租、抗糧、抗捐、抗稅、搶米、反洋教等自發斗爭,也呈現急劇高漲的形勢。據統計,1909年自發的群眾反抗斗爭為一百三十多次,1910年猛增到二百九十多次。參加斗爭行列的有各民族和各階層的人民,具有極大的廣泛性。有些斗爭還把反清和反帝結合起來。蓬勃發展的全國人民的反抗斗爭,預示著革命的高潮即將來臨。為了阻遏風起雲涌的革命風暴,清王朝於1906年又拋出了「預備立憲」的騙局。結果,不僅遭到革命黨人的激烈反對,而且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分裂。1908年,光緒帝和那拉氏相繼死去,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改年號為宣統,由其父載灃攝政。載灃積極推行集權於皇族的政策,首先將掌握軍權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罷黜回籍。接著,載灃自任代理陸海軍大元帥,並任命其弟載洵為海軍大臣,載濤為管理軍諮處事務大臣,兄弟三人總攬了軍政大權。同時,對各省督撫的軍權財權作了種種限制。1911年5月,清政府頒布新訂內閣官制,任命奕劻為總理大臣,成立了所謂「皇族內閣」。結果引起漢族官僚的普遍不滿,清朝親貴集團的處境更加孤立。至此,清政府的「預備立憲」騙局,已被徹底戳穿。資產階級立憲派多次請願,要求參政的希望成了泡影,其內部也發生了分化,多數對清政府產生了離心傾向,少數開始同情或參加革命。特別是「皇族內閣」成立後,為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於1911年5月悍然宣布所謂「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強行接收廣東、四川、湖北、湖南四省商辦鐵路公司,將人民多年爭得的路權重新拍賣給帝國主義。這一賣國行徑,更激起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其中尤以四川最為激烈。四川同盟會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人數不下二十萬。隨之全省沸騰,各地保路同志軍揭竿而起,攻州占縣,形成聲勢浩大的群眾起義。吳玉章、王天傑還在榮縣宣布獨立,建立革命政權,揭開了辛亥革命戰爭的序幕。為了撲滅四川的革命火焰,清廷派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各省革命黨人在四川保路斗爭的鼓舞下,積極准備起義。湖北革命黨人乘時而發,首義武昌,一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風暴終於來臨了。

清政府鑒於武漢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對該地的設防一向十分重視。189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仿效西法,編練了兩鎮裝備齊全、訓練有素的湖北新軍。1906年,按全國陸軍編制序列,第一鎮改稱陸軍第八鎮,張彪任統制;第二鎮改稱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黎元洪任統領。兩部共有官弁兵夫一萬七千二百五十九人(第八鎮一萬二千零七十一人,第二十一混成協五千一百八十八人)。此外,在武漢及湖北各地還駐有相當數量的巡防營、水師營等舊軍①。巡防營由張彪兼管;水師營統領為陳得龍,歸長江水師提督程允和管轄。武昌起義前夕,新軍在武漢的部署情況是:約有三千人分駐武昌城內,四千人駐武昌城外南湖、塘角等地;約有千餘人駐漢口;約有五百餘人駐漢陽。另有武裝警察二千人和巡防營、督署衛隊等舊軍,駐武昌城內。當時的湖廣總督瑞澄在武漢駐扎重兵,目的是為了鎮壓革命。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新軍已被革命黨人所控制,瑞澄等文武大員已經坐在火葯桶上而不自知。

為了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和湖北各地的反清群眾,1911年9月上旬,瑞澄等奉命將第八鎮第三十一標及第三十二標兩個營調赴四川(少數人留守武昌),另將第四十一標和第二十九標的幾個營、隊分別調往宜昌、襄陽、鄖陽和湖南嶽陽等地。新軍的調動,固然分散了一部分革命力量,但也使湖北反動統治的腹心地區兵力空虛,有利於發動起義。同年9月14日,在同盟會中部總會②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消除門戶之見,聯合武裝反清。兩個革命組織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軍事方面,由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政治方面,由劉公任總理,設軍務、參議、內務、外交、理財等部,負責製造炸彈,起草文告、印信,趕制旗幟、符號等工作。同時,派人往上海邀請黃興、宋教仁等來漢主持起義。黃興得知武漢的有利形勢後,便致電在國外的孫中山,介紹了湖北革命黨人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起義的決心,提出了「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後勁,寧、皖、陝、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的起義方針,認為如此則「大事不難一舉而定」③,並要孫中山迅速籌款接濟。黃興對形勢的估計,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但他沒有及時去武漢領導起義。這時,瑞澄等已聞到起義的風聲,開始四處搜捕革命黨人,加強了防範。在這緊急情況下,孫武等人便於9月24日召開了六十餘人參加的骨幹聯席會議,討論了起義日期和總動員計劃,制定了起義方案。會議確定於10月6日(陰歷中秋節)舉行起義,並推舉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對各標、營的任務確定如下:

(一)混成協輜重、工程兩隊負責在塘角放火作為發難信號;同時掩護該協炮營進占鳳凰山炮台及青山,攔擊海軍艦船。

(二)第八鎮工程第八營負責攻佔中和門內楚望台軍械庫,並佔領中和門,迎接南湖炮隊入城。

(三)第八鎮二十九標二營和三十標一、三營以及測繪學堂學員見到信號後,立即趕往楚望台,協同工程第八營向總督署發起進攻。

(四)第八鎮炮兵第八標在三十二標(留守部隊)掩護下,從中和門進城,在楚望台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總督署轟擊。

(五)第八鎮和混成協的騎兵,負責城外警戒和通訊聯絡。

(六)第八鎮三十一標、混成協四十一標(留守部隊)負責佔領蛇山,掩護炮隊佔領發射陣地。

(七)混成協四十二標駐漢口的部隊佔領武勝關;四十二標駐漢陽兵工廠的部隊控制兵工廠和佔領龜山炮台。

(八)憲兵營起義者,負責偵察官方情報,將軍事要點之防備情況隨時報告起義總司令部。

此外,派人通知湖南的焦達峰,請他按原定成約,屆時起事響應。

會議當天,發生了南湖炮隊少數參加革命團體的士兵反抗長官壓迫而企圖暴動的事件,引起了湖北統治當局的注意。10月3日,湖廣總督瑞澄召集首縣①和管帶以上文武官員緊急會議,決定調巡防營、教練隊等駐守督署及附近各要道;令張彪、黎元洪督率所部日夜巡城;派艦船游弋江面;對楚望台軍械庫加派人員監守;收繳士兵子彈,實行械彈分離。革命黨人鑒於清軍已有戒備,加之湖南策應起義的准備工作尚未就緒,遂決定延期起義,並派人催促隨隊前往岳陽的蔣翊武速回武漢。

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十四號配製炸葯時,不慎引起爆炸。孫武受傷被送入醫院,其餘人員倉促轉移。俄國巡捕聞聲趕赴現場,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印信等物,並轉交總督署。瑞澄立即下令關閉四城,急調巡防營分守各街巷,四齣搜捕革命黨人。在風雲突變之際,適蔣翊武從岳陽趕回武昌起義總機關,當即與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①等研究對策。劉復基認為「與其坐而被捕,不如及時舉義」。蔣翊武亦認為,「再無別法,只有前干,或可死中求生。」②遂決定於當晚12時,以城外南湖炮隊鳴炮為號,發動起義。蔣翊武根據原定計劃,以臨時總司令名義下達了起義命令,重新明確了各標營的具體任務。不料就在當天,楊宏勝往工程第八營運送炸葯時不幸被捕;起義總機關也突然被軍警包圍,劉復基、彭楚藩等人被捕,蔣翊武乘隙逃脫,離開武漢。武昌戒備森嚴,城內外交通斷絕,起義的命令未能及時送達城外的炮隊,城內的部隊亦未全部接到命令,結果南湖的炮聲未響,各標營均未行動,起義計劃遂告流產。

10月10日清晨,瑞澄下令將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三人殺害;加強督署的防衛及要道的巡邏;傳令各標營停止操課,子彈一律上交,禁止官兵出營。在巡警的搜抄下,又有一些革命機關遭到破壞,三十多名革命黨人和不少無辜群眾被捕入獄,武昌城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一)工程營首先舉事,奪占軍械庫

瑞澄採取嚴厲鎮壓措施,武漢革命黨領導人有的被捕,有的走避,對武裝起義無疑是個沉重打擊。瑞澄洋洋自得地電奏清廷,聲稱他「不動聲色,一意以鎮定處之」,「俾得弭患於初萌,定亂於俄頃」,「現在武昌漢口地方一律安謐」。①愚蠢的瑞澄對形勢作出了完全錯誤的估計。

由於革命黨人在新軍中的工作比較深入,組織比較隱蔽,各標營中的革命組織未遭破壞,革命力量未受大的損失。在危急關頭,第八鎮二十九標、三十標的革命黨人蔡濟民、吳醒漢與工程第八營的熊秉坤、金兆龍等秘密聯絡,約定於10月10日晚,以槍聲為號,按原計劃發難,並立即分頭通知各標營。駐城外的混成協輜重隊的革命黨人也不約而同地進行了舉義的部署,與附近的炮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取得了聯系。

當晚,工程第八營的革命代表將收集所得的數盒子彈分發各革命黨人,打死了反對武裝起義的軍官,並連放三槍作為起義信號。熊秉坤等急率數十人趕赴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庫,該營左隊守庫的革命黨人立即響應,順利地佔領了該庫。楚望台軍械庫為湖北新軍的重要軍火庫,儲有從國外購買的雙筒毛瑟槍一萬余支,單筒槍一萬五千支,漢陽造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起義軍首先佔領該庫,對武昌起義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工程第八營佔領楚望台後,陸續集合了二百餘人,推舉原日知會幹事、隊官(相當於連長)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吳便整理隊伍,作了如下部署:以兩個排防守軍械庫;以兩個排襲擊軍械庫東西兩側的三十標及憲兵營的旗兵;以一個隊奪佔中和門,迎接炮隊入城;派數人向通湘門、中和門一帶偵察敵情,並切斷敵人的電話線;派人分頭遞信,催促各營響應;指揮部設在軍械庫南端,預備隊在軍械庫北端集結待命。與工程營起義同時,駐城外的第二十一混成協輜重隊的革命黨人李鵬升,亦舉火發出了起義信號。炮兵營與工程隊立即響應,並同輜重隊一起向武勝門挺進,因城門緊閉,一部繞道至中和門,直趨楚望台。

(二)各標營立即響應,迅速攻佔總督署

當工程第八營打響起義的槍聲,混成協輜重隊點燃革命的火焰後,其它各標營的革命黨人紛起響應。二十九標的蔡濟民、三十標的吳醒漢等分別率領部分士兵,沖出營門,趕往楚望台;測繪學堂的近百名學兵也迅速向楚望台集中。其它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先後率眾起義。清軍軍官大部逃逸,部分士兵自動走散。這時,武昌城內除防守督署等機關的舊軍仍企圖頑抗外,已有近三千人參加起義;但大多散處各地,到楚望台集中的僅約七八百人。吳兆麟與熊秉坤、蔡濟民等商議,認為單純防守楚望台,不迅速進攻,待至天明,清軍集兵反撲,處境將很危險,遂決定兵分三路,趁夜向總督署及緊靠督署的第八鎮司令部發起進攻。

武昌城東西長約五里,南北長約六里,周長約二十二里。蛇山橫亘其中,將城區分隔為山南山北兩部分。山南東部為各標營駐地,西部有督署及第八鎮司令部,山北有藩署(布政使所在地)。當時,守衛督署的部隊,計有巡防隊三個營、教練隊一個營、武裝消防隊一隊、騎兵一隊、機關槍一隊及部分督署衛隊和警察。瑞澄、張彪在得知起義消息後,又急忙將輜重第八營調入城內,總兵力約有三千人。其部署如下:輜重第八營為左路,以長街為主要防線,前沿伸至王府口街、南樓一帶,防禦由武勝門入城及從閱馬場西進之起義軍;巡防隊、消防隊為右路,以保安門正街為主要防線,前沿伸至津水閘一帶,防禦城內及從南湖入城之起義軍;警察則分布在督署以北及長街以東各街巷,前沿達閱馬場、紫陽橋一帶。

起義軍的進攻部署是:第一路由工程第八營一隊、二十九標一排及其它零星部隊組成,從紫陽橋經王府口街進攻督署後院;第二路由工程第八營一隊組成,從水陸街進攻第八鎮司令部及督署翼側;第三路由工程第八營一隊及二十九標、三十標各一部組成,從津水閘經保安門正街進攻督署前門。同時,令已入城之炮八標迅速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轟擊。其餘人員編為預備隊,在楚望台待命。

晚10點30分,起義軍開始進攻。因事先未將敵人的部署偵察清楚,加上兵力有限,南湖炮隊尚未完全進入陣地,不能給步兵以有力支援,以致初次進攻受挫。第一路進至紫陽橋附近時,遭敵軍猛烈射擊,傷亡較大,一部退回楚望台。第三路之一部進至津水閘,遭敵頑抗,前進受阻;另一部雖進抵保安門附近,亦被敵擊退。

正當起義軍進攻受挫時,又有一部分起義士兵自動前來參戰,炮隊也已進入蛇山陣地,開始射擊,於是士氣更加高漲。

晚12時後,起義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第一路向紫陽橋發動猛攻,戰斗異常激烈。第三路之一部轉至大朝街,對紫陽橋守敵形成翼側威脅,迫使其向西撤退。起義軍乘勢追擊,一舉突破敵人防線,向督署進逼。這時,四十一標一部起義隊伍已攻佔官錢局和藩署,隨即分兵一部南攻督署;第二路及第三路之一部已進至水陸街西口,接近督署;第三路之另一路進至保安門正街恤孤巷時,遭敵伏擊,進攻受阻。為了突破敵人防線,第三路起義軍組織了四十餘人(一說一百人)的敢死隊,向前猛沖。其餘部隊攀登保安門城樓,沿城牆西進,配合敢死隊實行上下夾擊,迫使保安門正街之敵節節敗退。這時,第二路已進至水陸街西口外大街,與第一路會合,南向進攻督署,並聯絡第三路,在督署和鎮司令部後門以及前門鍾鼓樓等處放火,使蛇山和中和門的炮隊對督署的射擊更加准確。三路起義軍緊緊包圍了督署及鎮司令部,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一舉沖入署門,將大堂點燃。企圖依託圍牆進行頑抗的守軍,見大勢已去,一部投降,大部潰散,督署及鎮司令部遂被起義軍佔領。

在起義軍快要逼近督署時,瑞澄慌忙率少數衛兵從後牆鑿洞,逃往「楚豫」號軍艦,並在艦上致電湘、豫兩省速派巡防營來鄂「會剿」,又電奏清廷,「請派大員,多帶勁旅赴鄂剿辦」①。張彪也率兵一部倉皇逃往漢口劉家廟,黎元洪則躲藏在其僚屬家中,布政使連甲逃匿。清軍失去指揮,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11日黎明,武昌城內各官署、城門均為起義軍所控制;當日上午,一些處於觀望狀態的清軍士兵也陸續向楚望台集中,聽從革命黨人指揮。革命黨的十八星旗幟飄揚在黃鶴樓上,宣告了武昌首義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