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杭州西湖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1500多年的歷史了
西湖生成的原因,據記者去歲(一九一九年)夏間的觀察,加以東西書籍的參考,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斷定是一個瀉湖。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為山所圍繞,惟有東面是一個沖積平原,浙江省城就在這個沖積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統是錢塘江帶下的沉澱積成。大凡河流所帶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就要沉下來,一則因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減縮;二則因為海水含鹽分,鹽分能減少河水分子的凝聚力。有了上述兩層原因,凡是長江大河,如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以及我國黃河、長江,到了入海地方,均成有三角洲。照這樣看來,杭州附近沖積平原,不過是錢塘江所成的一個三角洲。我們若再進一層來考察西湖近旁的地質,就曉得不但西湖東面有沖積土,就是西面也有沖積土,假使我們能追想錢塘江初成時候情形,一切沖積土尚未沉下來時,現在杭州所在地方,還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過是錢塘江口左近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錢塘江沉澱慢慢的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瀉湖。初成的時候,里湖的面積比較現在的外湖還大。後來因南北諸高峰川流匯集,如玉泉、兩峰澗、龍井等溪水所帶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以後,速率頓減,就淤積起來。里湖因在靠山這一邊,所以淤積得快。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處,就是溪流帶下的沖積土所成的。倘使沒有宋、元、明、清歷代的開浚修茸,不但里湖早已受了淘汰,就是外湖恐怕也要為淤泥所充塞了。換言之,西湖若沒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現在我們尚能徜徉湖中,領略勝景,亦是人定勝天的一個證據了。在夏季時候,外湖的水平均不過四英尺深,里湖因靠近山邊,所受的沉澱比外湖較多,所以水亦較外湖淺。惟蘇堤六橋、玉帶橋、西泠橋之下,水度略深,最深的地方大約在六英尺左右。這是因為湖中水平如鏡,流動極緩,水中所含最微渺的泥粒,也都沉下來。獨堤上諸橋為湖水交通咽喉,自里湖流入外湖必經之路,湖水流行較速,水中微細的泥土不能沉降。試觀西湖各處,香灰泥堆積很深,獨在西泠橋上,注目俯觀,水清澈底,能見岩石,即因水流湍急,香灰泥不能留足之故。現在西湖情形照上面看來,是由於錢塘江帶下泥土淤積,塞住原有的灣口而成。至於西湖生成的年代,離現在有多久,這個問題,卻不容易解決,從歷史上眼光看起來,西湖生成時代是很久遠。唐代以前,雖則寂然無聞,自從李鄴侯、白居易、蘇東坡先後服官武林以來,西湖的名就聲聞全國。但從地質學上眼光看起來,西湖生成卻是很近來的一樁事,在地質學上最近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沖積時代。世界人類的產生,在洪積時代的末期,沖積時代的初期,所以西湖的生成,當然在世界有了人類以後。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統是很老。西北方面如葛嶺、寶石山等,系粗面岩所構成的。粗面岩是一種火成岩,它的分布在我國南部濱海非常廣大。據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之考察,自寧波至香港南海一帶,斑岩(粗面岩與石英斑岩是一類的岩石)之多,可稱世界第一。這種石英斑岩與粗面岩,是火山所噴出而成的。噴出時期,據美國地質學家威利斯之推測,大概在三疊紀與侏羅紀之間。西湖的南部同西部,如九曜山、石屋嶺、南高峰以及靈隱等,統是砂岩及石灰岩所造成的,其中尤以石灰岩分布最廣。石灰岩所成的山峰,最足驚心動目的,要算雲林寺面前的飛來峰,蒼翠玉立,突兀崢嶸,它上面還刻有許多佛像,宛如天成的一座假山。西湖近旁岩洞很多,如玉乳洞、石屋洞等,也是石灰岩生成的。石灰岩與砂岩生成的年代,比北部的粗面岩還要久遠,大約在古生代的石炭二疊紀(離現時差不多有三億年)。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雖然很古,但西湖東岸的泥土卻是很新,是在沖積時期才成的,我們要曉得西湖生成年代的久遠,只要曉得錢塘江排泄的沉澱,把現在杭州淤積為大陸的時候就是了。自從西湖生成以來,錢塘江的三角洲漸漸在海中推廣,到現在已達杭州灣口,離杭州省城約有一百二十英里之遙。假使我們去推測錢塘江三角洲每年在海中伸張的速率,那末西湖生成的時代就不難知道了。錢塘江河身的長短,河域的大小,同歐洲隆河與坡河不相上下,從下面可以看出來:隆河河身長五一○英里;坡河四一八英里;錢塘江四○○英里。隆河流域平方英里九四八○○;錢塘江二四○○○。隆河取源處高度一二○○○——一五○○○英尺;坡河一二六○八英尺;錢塘江五九○○英尺。隆河同坡河流入地中海,河口海底深度,同波浪強弱,與錢塘江口情形差不多。獨坡河與隆河取源均在阿爾卑斯山上,比較錢塘江取源安徽黃山的高度,有兩倍多,所以錢塘江三角洲生長速率,應該沒有隆河同坡河的三角洲這樣快。隆河的三角洲,在一千五百年中增長十五英里,平均每百年增長一英里。坡河的三角洲在一千八百年中增長二十英里,每百年增長也差不多一英里。若使錢塘江的三角洲增長同坡河、隆河一樣快,每百年增長一英里,要積一百二十英里長的沉澱,就要一萬二千年。照這些算來,西湖的生成,至少在一萬二千年以前了
㈡ 杭州西湖有多少年的歷史
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
張岱《西湖夢尋》記載:「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2)杭州西湖歷史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范圍共計3322.88公頃,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准包括:
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
㈢ 西湖的歷史背景、基本現狀
歷史:
史載,「秦朝時期湛江轄地歸屬象郡。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雷州,統管廣東雷州半島三縣:遂溪、海康(今雷州市舊稱)、徐聞。」當時,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故有「南蠻之地」稱謂。這種地方,人跡罕至,地處中原文化圈的人士是不願意來的,不過這邊遠之地常被朝廷用來流放不聽話的臣子。書上說,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秦觀、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大文豪們先後接踵而至。
基本現況:
西湖位於杭州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濘處有5米多,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西湖水體是四類至五類。
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蘇白兩堤,桃柳夾岸。兩邊是水波瀲灧,遊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濛,青黛含翠。此時走在堤上,你會被眼前的景色所驚嘆,甚至心醉神馳,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了世外桃源。
而西湖的美景不僅春天獨有,夏日裡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後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濛中的樓台------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
㈣ 杭州西湖的歷史
歷史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
長慶二年(822)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一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後,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濟,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宋仁守時代(1023——1063)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
後者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蘇軾於熙寧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蘇軾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
簡介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於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十個之多,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杭州西湖歷史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鍾」改為「南屏曉鍾」。
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麴院風荷」、「南屏晚鍾」、「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片語,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范圍大於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徵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
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2、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3、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岳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台》、《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御茶》等傳說。
㈤ 杭州西湖成於歷史上哪個朝代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
㈥ 杭州西湖建於哪個朝代
沒有西湖就沒有杭州。白(居易)堤蘇(東坡)堤,還有幾近湮沒不為人知的楊(孟瑛)公堤,使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
關於這個過程,前輩學者已經早有論述,並由一九七五年的鑽孔證實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積。為此,西湖的上述發展過程,已經毋需再論,值得繼續探討的是,從海灣、瀉海而至於湖泊以後,自然發展的過程並不就此結束。對於一個天然湖泊,因為注入這個湖泊的河流的泥沙沖積,在地質循環和生物循環的過程,必然要發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斷變淺的現象,而最終由湖泊而沼澤,由沼澤而平陸,這就是湖泊的沼澤化的過程。
但西湖從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這當然是由於它的沼澤化過程受到了人為遏制的結果。也就是竺可楨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說的「人定勝天」。為此,歷史時期人為活動對於西湖的影響很有討論價值。
特別還要看到達這個地區,許多古代湖泊,如餘杭的南下湖、蕭山的臨浦、紹興的鑒湖、寧波的廣德湖等,它們的面積,有的比西湖大至數十倍,但都循著沼澤化的發展規律,最後遭到人為的圍墾而淹廢。
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與西湖相連的下湖以及臨平湖、詔息湖和尚有爭論的明聖湖等等,也都循著沼澤化的過程先後淹廢。
對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夠眾廢獨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假使社會條件沒有特殊的變化,則必然與這個地區的所有湖泊一樣,由其本身的沼澤化過程,加上日益強烈的人為活動的影響而淹廢,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錢唐縣是秦會稽郡二十六縣之一,其位置據劉宋縣令劉道真所撰的《錢唐記》一書中所說「縣在靈隱山下」,當在今西湖群山之中。當時,錢唐湖在縣境東部,自然絕無西湖之名。假使錢唐縣的地理位置長期不變,穩定在西湖群山之中。
也就是說,這個湖泊一直以錢唐湖為名,則它必然如同這個地區的其他許多湖泊一樣,早已淹廢成為農田。
西湖之所以能夠眾廢獨存,從地名上說,恰恰是因為它最後能冠上西湖這個名稱。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為此必須首先把錢唐縣的發展稍加探索。
秦錢唐縣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廣闊的平原地帶,卻要局促到狹隘的崎嶇的西湖群山之中,這當然是因為平原地帶當時尚無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鹵。也就是劉道真在《錢唐記》中所說的「昔一境逼近江流」。
在這樣的地方,當時連飲水與燃料等基本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更不必再說墾殖土地,發展生產了。但是,時日推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口的增長,水土資源豐富的平原地區,畢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後漢,這里就開始修建了「防海大塘」。
假使當時縣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則修塘就並非必要。在古代技術條件甚低的情況下,要修建如此一條堤塘,正是說明人們對平原已經墾殖利用,修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也說明後漢的錢唐縣治有可能遷入平原。即使後漢錢唐縣是否已經遷入平原的問題尚缺乏佐證,南北朝初期的錢唐縣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區,因為劉道真在《錢唐記》中已經明白寫出:「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
這個「縣」是後漢錢唐縣當然還可商榷,但它是劉宋的錢唐縣卻是無可置疑的了。假使當時縣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釋,在今靈隱寺附近一帶,則向東一里許,絕對到不了與修防海大塘的江邊或海邊,這說明劉宋錢唐縣必已進入平原,只是由於記載不詳,故其具體位置,
㈦ 西湖名字最早來自於那個朝代
西子湖(西湖)名字的由來
杭州西湖是我國三十一處(一說「天下西湖三十六」)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最引人入勝的一處。地質學家竺可楨認為,西湖是在一萬二千年以前形成的「瀉湖」。古老的神話中有「西湖明珠自天降,龍飛鳳舞到錢唐」的說話,西湖才有了「明珠」這雅號。關於「西湖」的名稱最早始於唐朝。漢時稱武林水、時聖湖;唐時稱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等。到了北宋,詩人蘇東坡當杭州太守時,他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七絕中贊美西湖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於是,西湖又多了個「西子湖」的美稱。
從山洪過沖積的瀉湖到波光漪漣的西湖,歷史上有過不少賢人治理西湖的記載,其中數唐白居易、北宋蘇東坡、明楊孟瑛、清李衛、阮元的功績最為顯著,並在西湖上留下白堤、蘇堤和湖中三島等勝景。如今的西湖,東西寬二點八公里,南北長三點三公里,周長十五公里,面積六點零三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為五點六六平方公里。西湖平均水深一點八米,最深處為二點八米。西湖中的蘇堤和白堤,將整個西湖劃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等五個湖面。外湖的三潮印月(即小瀛洲)、湖心亭及阮公墩三個人工島嶼,又恰似神話中的蓬萊三島,鼎足而立,各顯風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杭州是浙江省會,已全面實施「大杭州,大旅遊、大產業」的發展戰略。如今,杭州成為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實施了「碧水、藍天、綠色、清凈」四大工程。西湖浚深,並引錢塘水灌溉,環湖山林綠化,四季花團錦簇。原有「斷橋殘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花港觀魚」「麴院風荷」、「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雙峰插雲」等「西湖十景」都進行了擴建;「南屏晚鍾」新建鍾樓和巨鍾,洪亮鍾聲,重播山谷;倒坍七十多年的雷峰塔正在興建,「一湖映雙塔」,「雷峰夕照」的景觀也將重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西湖又評選出「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和「寶石流霞」等
「新西湖十景」。西湖這顆東方明珠更加絢奪目,成為世界的文化遺產,國際友人嚮往的旅遊勝地。
㈧ 西湖盛於哪個朝代
西湖在唐朝和宋朝時候興起的。唐朝時期的白居易。宋朝時期的蘇東坡。在很多名人都去游覽西湖。
㈨ 杭州西湖有多久歷史
杭州西湖,最早據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記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而發源於這一帶的南澗,北澗等山澗匯合為金沙澗,東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見於記載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此時衍生出西湖較早的另外兩個古稱:明聖湖和金牛湖。
約東漢時,一名叫華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東地帶築塘抵捍錢塘江咸潮而得名錢塘湖。這是唐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稱。白居易詩文中每每提及錢塘湖,如《答客問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塘瀉綠油」。詩人張祜也有詩作題為《早春錢塘湖晚》。
出現「西」湖之稱,是由於早前的錢塘縣城,隋以後從位處西湖之西,遷建到西湖之東,也就是原來在城東的錢塘湖,現在位於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這和全國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樣的。至遲在唐代,「西湖」這個稱呼已經被頻繁使用,同樣是白居易詩文,就經常用「西湖」一詞,如其詩題有《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西湖別》等等。
北宋詩人蘇軾(東坡)在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後,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即春秋時越國的絕代佳人西施。比較天下數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惟有杭州西湖當得起如此盛譽。南宋時,西湖出現了畸形的繁華艷麗,偏安江南的統治集團不思恢復故土,卻沉湎於湖光山色,奢靡享樂之中,一擲萬金,花天酒地,西湖於是又被人稱為「銷金鍋」,非常恰當,也非常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