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南美嗎
當然。是真的想人家說的那樣小橋流水,烏瓦白牆。具體像蘇州園林、杭州西湖我有去過,真的很美。不過有些經過開發已經失去原有的淳樸,太商業化了,像烏鎮、西溪,極富盛名。
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閣、湖南嶽陽市的岳陽樓和湖北武漢市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江南三大名樓」。
體現江南精神的12種風物
1烏篷船——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地域的象徵,烏篷船配上氈帽,更兼雙腳劃江南烏篷船漿,手中甚至還擎著一隻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這種特色的,大概誰都會立即想到紹興。只有紹興,才有腳劃的烏篷船。 「船頭一壺灑,船尾一卷書,釣得紫鱖魚,旋洗白蓮藕。」這是放翁老人在古鑒湖中的閑情 2 大閘蟹——陽澄湖哺養的美味 江南多蟹。江南的蟹當以陽澄湖所產最為出眾,其名為「大閘蟹」。如近代大學者章太炎夫人湯國梨老太太的兩句話來得爽快、直白:「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 3 輯里絲——江南絲中極品 江南古鎮南潯,地處太湖與運河臂環,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占據小鎮面積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小的絲織物——4700年前新古器時代的絲綢殘片,就早在附近的錢山漾遺址出土了,如果要說到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世界上也許沒有比這里更好的了。 4 龍泉劍——鐵英淬鑄的冷兵君子 劍被稱為冷冰器時期的 「百兵之君」,史傳劍由黃帝和蚩尤製造,所以他們亦被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兵主和戰神。吳王金鉤越王劍,江南吳越在春秋時期,已經是劍道獨步天下之處。其中的歐冶子,被奉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為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越國人,在浙江西南方崇山峻嶺中的龍泉,鑄成了龍淵、太阿與工布這三把名劍。 5 藍印花布——鄉野的氣韻 輕軟飄逸的藍印花布,與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綠柳紅桃,及淡淡的茶煙氤氳、輕輕的弦索彈唱,一起構成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 藍印花布,古人稱為「葯斑布」,屬於民間傳統的手工印花織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國各地,但在江蘇、浙江尤其盛行。 6 油紙傘——消失的精緻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半日子都在雨水裡泡著。元代詩人虞集對此曾下過結論,叫做「杏花、春雨、江南」。這可以說代表了古人對江南地域文化的認識。油紙傘之所以在江南有著廣大的市場,除了價格低廉、分量輕巧、取用方便等特點外,更深層的因素在於地域特色的制約。那裡每年近20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變化無常的氣候,決定了它角色空間的不可限量。 7 黃泥螺——此味只應江南有 泥螺取食,以三個季節為佳,桃花開時,殼軟味美;梅雨時,脂膏滿腹,適合泡黃酒,浸個—兩宿,「膏溢殼外,瑩皆若水晶」;中秋時,泥螺雖已肉硬膏少,味道不及桃花泥螺,卻粒大脂豐,腌食別有滋味。市場上賣的一般都是桂花泥螺。天下泥螺,寧波泥螺的盛名。 泥螺也是一味中葯,其肉入葯,以鹽、酒漬食,有補腎益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潤燥之效,《本草綱目拾遺》即說:「吐鐵能潤喉燥、生津。」 8 龍井茶——一杯清茶有山水 不知是龍井成全了這里的茶,還是這里的茶成全了龍井?凡到杭州的人,都不忘來龍井一游,拾級登山,閱盡滿坡的茶色,而—身汗出,誰都會叫開半掩的農戶門扉,坐到咿呀作響的竹椅上,跟熱情的主人討—碗剛沏好的龍井茶喝,這時的景象,則是「令人對此清心魂,—啜如飲甘露液」(明·屠隆《龍井茶》)的了。 9 霉乾菜——陽光曬出的家鄉菜 魯迅《風波》里寫的蒸得烏黑的干萊很誘人。這種烏黑而誘人的乾菜,在魯迅老家紹興叫霉乾菜,因為色黑,也叫烏乾菜,是當地有名的「三烏」之一:烏篷船、烏氈帽和烏乾菜,活脫是一幅舊時江南水鄉紹興的寫照。 10揚州澡堂——江南那池「忘憂湯」 據考證,有文字記載的江南公共浴室最早出現在11 世紀初,即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至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清代時,揚州城內外澡堂數以百計。江南沐浴業之興旺可見一斑。 揚州人天天泡澡,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對揚州人來說,下午上浴室泡個澡,讓大爐膛燒出來的水和蒸汽包裹住全身,那種「水包皮」(上午喝茶叫「皮包水」)的銷魂滋味,真是賽過神仙啊。洗完澡還可以品茗、聊天,再捶揉敲摩,此時,任何憂愁煩悶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11 紫砂壺——紫砂泥土蘊乾坤 茶壺的功能,本為蓄茶,然而所蓄之茶,早巳不單為人的生理解渴,而更多地則作用於精神的滋潤。那盛茶的器皿,自然在這樣的理念統領下,在藝術的聖殿登堂人室,安身立命了。紫砂壺就是在這樣的審美理念下誕生的。它是江南的風物,更是中國的美器,乃至於人類創造的瑰寶。 紫砂在原材料上基本壟斷於江蘇宜興。從明萬曆到清乾隆的一百多年,是紫砂藝術的黃金歲月。紫砂壺發展至今,經過藝術加工,從造型上說可分成三大類:一是光貨,也就是光器,是以茶壺器型為代表的,根據幾何形變化而來,素雅端莊,潔凈深沉,是傳統精神中的「正宗法祖」。二是花貨,也就是花器,取材於植物、動物、器物和人物的造型,注重精氣神韻,神形兼備的藝術特點。三是筋紋貨,也就是筋紋器,是將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雲水紋等形體分為若干份,把筋紋納入設計之中,使作品具有強烈的節奏韻律之美。 12 紹興酒——鑒湖水的精華 紹興酒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歷史與啤酒、葡萄酒同樣悠久。 紹興酒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太雕等多個品種。元紅又名「狀元紅」,因酒壇外表塗朱紅色而得名,是紹興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加飯酒是在元紅酒的基礎上加料厚制而成。善釀酒則是以元紅酒為「水」釀成的雙料酒。香雪酒則是以黃酒的酒糟蒸餾出的白酒代水發酵所釀成的黃酒。太雕酒則是以其他黃酒勾兌為主的調和酒。 紹興酒色澤:正、透、純、亮;口味:甜、酸、辛、苫、澀,五味調和,鮮美醇厚。香氣:濃郁而又清雅,柔和而又老沉。除了口感獨特,酒體飽滿之外,紹興酒在營養學卜還具備增加營養與調節營養的雙重功能。紹興酒多種氨基酸的總含量每升高達677.9毫克,尤其內含人體必需的、本身不能合成、只能依靠從食物中攝取的8種氨基酸的數量,是啤酒的11倍,葡萄酒的12倍。
Ⅱ 急求高手:聽說角麂肚治胃病的效用比野豬肚還好,請教高手如何製作:謝謝!!!!
crc胃 您 *
病 可 黑
可 以 河
以 試 紅
食 試 茶
療 黑 菌
治 河 *
特 *
產許多人通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烏蓬船、氈帽、社戲、孔乙己、茴香豆等來了解紹興,現在許多東西雖已消失,但是飲食文化的許多精華猶存。
紹興菜的品種分腌菜、臭菜、霉菜三大系列,且聽我道來。
紹興人對「霉」字似乎情有獨中,霉乾菜,霉千張,霉毛豆,霉豆腐等,霉乾菜是地道的紹興傳統菜,浙江的霉乾菜屬紹興最地道。霉乾菜用水浸泡,再瀝干水分,干燜發酵等法製成。要吃的時候,將霉乾菜擺在碗里,面上放幾片金華火腿或是五花肉,幾片筍,點上幾滴女兒紅(黃酒),上鍋蒸透。夾上一筷子,感覺肉的香味和筍的清甜爽口滲入乾菜中,清香鮮美,肥而不膩,是下飯的佳餚。霉乾菜一定要趁熱吃,配上米飯或者饅頭,誘人食慾,真能讓人多吃上半碗飯。
醬菜腌菜,紹興喜歡以醬腌的方法來製作萊餚,是把魚肉雞鴨,各種內臟,或醬或腌,在戶外日曬風吹,直至水分被風干。每逢臘月年邊,大街小巷,戶戶屋前,家家廊下,醬腌製品掛曬滿竿,給水鄉平添了一份過年的氣氛。醬魚干,蒸出鍋之後,香氣四溢,口感極妙。醬魚乾的肉不同於醬雞鴨那麼硬,容易塞牙,加熱後更是松軟可口,細細嚼來,滋味獨特。
臭菜有臭冬瓜、苷菜桿、臭豆腐乾等,到了咸亨酒店門口,撲鼻而來的是沖鼻的臭味,那是油炸臭豆腐的味道。臭豆腐可謂極不入鼻,但只要有膽量吃下第一塊,覺得外脆里松,臭的迷人,抹上辣醬甜醬後賣相更是誘人,從此就與它結下不解之緣了。紹興街頭、小巷深處常常傳來沖鼻的油炸臭豆腐臭味,那麼多人心甘情願地頂著沖鼻的臭味站在街邊吃著油炸臭豆腐。
紹興酒是用純糧製造的低度酒,糖酸適中,營養豐富,適量飲用能起到生津活血,促進新陳代謝,兼有提神、開胃、消除疲勞之功效。黃酒的飲法:紹興酒的飲法頗有講究。夏暑之季,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塊,注入少量的黃酒,最後加水稀釋飲用。有的也可放一片檸檬入杯內,此曰冷飲。冬日溫飲,將盛酒器放入熱水中燙熱,或隔火加溫。溫飲的顯著特點是酒香濃郁,酒味柔和。但加熱時間不宜過久,否則酒精都揮發掉了,反而淡而無味。待到加熱,酒色濃厚,香氣四溢,飲後暖胃活血,令人陶然。
佐酒佳配: 飲酒時,配以不同的菜,則更可領略黃酒的特有風味,以紹興酒為例:干型的元紅酒,宜配蔬菜類、海蜇皮等冷盤;半干型的加飯酒,宜配肉類、大閘蟹;半甜型的善釀酒,宜配雞鴨類;
太雕酒是紹興咸亨酒店注冊專利的黃酒,經八年以上的陳年貯藏,按最佳方法勾兌,酒質淳厚、香氣濃郁,回味無窮。5公斤裝的壇子太雕190~288元。
我們這次去咸亨酒店FB,是因為我公司領導來視察,客戶接風,我們還是堅持要土菜,點了霉乾菜扣肉、霉千張、霉毛豆、霉豆腐、醉雞罐、臭桿子蒸豆腐、清蒸魚、炸臭豆腐乾、白灼河蝦、火腿玉米湯等,1斤八年的太雕,菜泡飯(這里的菜泡飯也很地道,加入了火腿),大家吃得其樂融融,酒足飯飽。了解了紹興飲食文化中的部分精華。
黃酒度數不高(11~15度),但是後勁大,不要好喝貪杯,醉得不省人事歐。
紹興境內飲食店、酒館、茶店、小吃店,向以量多、分散、規模小為特點。1949年,僅10萬人口的紹興市就有各類飲食店844家;紹興縣人口超百萬,各類飲食店多達2406家。紹興釀酒、制茶行業發達,產量多,質地優,民間素有飲酒、喝茶的傳統習慣,酒館、茶店特多。飲食店大多分布在城區和農村集鎮或交通要道。與飲食店至為相關的菜餚烹飪,品種多、烹制方法多獨特之處,傳統的就有:焐、熯、醉、燉、霉、腌等32種技法,五花八門,各領風騷。1990年,全市有飲食企業6152家,從業人員13950名。
第一節 飯店 小吃店
�
紹興烹飪,源遠流長。《史記·貨殖列傳》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記載。南宋紹興人童岳薦的廚膳秘籍《調鼎集》,影響至今。
清同治年間(1862~1874),紹興城內蘭香館(由攤改店),在大江橋腳開業,近200平方米面積店屋,設餐桌22張。店主趙姓,以經營門板飯為主,菜餚鮮咸適中,價格便宜。僅中午一個市頭,輪流就餐者就有十幾批,米飯要煮2石(150公斤)以上,接待顧客2000人次左右。該店看家菜頭肚醋魚、紹式小扣、單腐等烹飪獨特,成為紹興名菜而流傳至今。
光緒年間(1875~1908)城區新河弄口開設望江樓饅頭店,其所制「喉口饅頭」,皮薄餡多,滑韌香鮮,一口一個,味道鮮美,生意頗好。民國時期,城區較有名的菜館,數軒亭口一一新、杏林樓,新河弄知味觀、同春樓,上大路多益處,小江橋大慶樓,昌安門外聚昌樓等。其中一一新門店排場講究,清潔寬廣,設備考究,筵席使用全套銀餐具,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膾炙人口,市民多在此處聚餐設宴。
民國14年(1925)榮祿春點心店在軒亭口開業,其「小籠湯包」,皮薄、餡腴、汁鮮,顧客無不稱譽。
民國25年紹興城區有飯菜館83家,資本9351元,年營業額27729元;中西菜館20家,資本7210元,年營業額3623元;年糕店29家,資本5175元,年營業額9498 元;油條燒餅店27家,資本2508元,年營業額7000元。
抗日戰爭時期,百業蕭條,飲食業生意清淡,多數菜館飯店閉歇或轉業。抗日戰爭勝利後,飲食業稍有復甦。
民國35年(1946)商會登記,時有菜館37家,糕團店25家,攤販不計。
�
50年代初期,全地區有772家飯店,由於群眾生活水平不高,生活儉朴,尚儉舍奢,飲食業生意清淡,營業額9萬多元,多數店只能保本經營。
1956年紹興市飲食業公司成立,各縣也相繼成立飲食業公司,並對私營飲食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城區對榮祿春、同心樓、五味和、蘭香館、鳳凰館、張六記、章生記、盛源興等8家菜飯館進行清產核資,作價入股,按國家規定贖買政策付息,人員繼續從業,實行公私合營。紹興城區點心業實行公私合營的有沈桂記、和平餃子店、王成記(望江樓)、高德記4家;糕團業有丁大興升記、丁大興標記、寶興、吳來雲4家。另將237戶小店按合作化方式組織成28個管理小組,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將433戶攤販組成48個合作小組。
1958年「公社化」高潮中,飲食業變化較大,把分散經營變為集中經營,網點撤並,人員下放。由於糧食供應指標壓縮,供應能力不足,為節約糧食,飲食業推行代用品,其中油條採用標准麵粉75%、番薯粉25%混合製成;面條用標准麵粉70%,番薯粉30%混合製成。60年代初期,糧食減產,進入「以瓜菜代」的艱難時期,飲食業經營一度陷入困境。只能粗糧 細作,搭配供應。為滿足不同層次需要,紹興城區開設紹興酒家專供高價菜飯。
1965年,經濟形勢好轉,紹興酒家取消高價菜飯,供應品種逐漸多樣化,開始重視恢復傳統經營菜餚。「文化大革命」期間,飲食業傳統技藝和經營特色,被視為「封、資、修」而取消;適應消費者多種需要,被說成是「為資產階級少數人服務」;素負盛名的蘭香館改名為工農兵飯店,榮祿春改為東方紅飯店;個體飲食業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割掉。
1972年,紹興城區飲食店撤並為31家,比1965年減少40.4%。對顧客吃飯提倡「自己動手服務」,飯菜品種單一,質量下降,名菜名點斷檔,烹飪技術力量青黃不接。1978年,全地區有飲食業604家,從業人員5179人。其中,紹興城區商業系統有飲食業86家,營業座位5204個,人員1536人,年營業額726.2萬元,利潤42.1萬元。
1978年以來,飲食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發展集體、個體飲食業。在飲食行業放開搞活、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國營飲食業改革經營方式,劃小核算單位,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小型國營企業實行轉體經營,或為國家所有、集體經營;或直接轉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或租賃給經營者個人經營。同時改革工資形式,實行浮動工資和提成工資,促使飲食業較快發展。
1983年,全市有飲食業2721家,從業人員7245人。其中紹興城區商業系統飲食業125家、座位7470個,人員1741人,年營業額1314.2萬元,利潤95.3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45.3%、43.5%、13.3%、80.9%和126%。為適應對外開放,使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吸引眾多的海內外遊客,新建、改建朝陽飯店、沈永和酒家、榮祿春酒樓、華僑飯店、蘭香大酒家等一批頗具現代特色的著名飯店(菜館),並努力恢復傳統名菜,突出傳統風味,注重菜餚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市飲食服務公司建立技術學校對青年職工進行培訓。
1990年全市商業系統有特三級廚師1人、一級12人、二級29人、三級53人;三級西點師3人;三級面點師3人。是年底,全市有飲食業5464家,從業人員11723人,年營業額8894萬元。其中市區有飲食店805家,人員5663人(其中商業系統95家,1218人),注冊資金1546萬元(固定資金993萬元,流動資金553萬元),年營業額2595.6萬元,利潤151.7萬元。
第二節 酒館 茶店
酒館
紹興酒有名,紹興人喝酒亦有名。南宋時,紹興「城中酒壚千百家」(陸游詩)。
明清時期,城鄉酒樓、酒肆林立,有「無處不酒家」(徐渭詩)之稱。
清光緒二十年(1894)前後,魯迅族叔周仲翔,在城內都昌坊口開設咸亨酒店。其陳設格局,與其他紹興酒店無異:臨街設曲尺形櫃台,上置青龍牌,書「劉伶停車」、「太白遺風」等字樣;臨街的橫櫃上,陳列「過酒胚」;店堂內置小板桌、長條凳,設備簡單,雅而不俗。
民國時期,城區較有名氣的酒店有沈永和南號、張清河、傅有記等,設備較好,內設雅座,其僱主多是中上層人士。佐酒菜餚以冷盤為主,如顧客需要炒菜,店主即遣人代購。「過酒胚」一年四季更換,春季多上冷盤,有醬鴨、糟雞、魚干、喜蛋、熏鵝等;夏季則為海蜇頭、鮮蠶豆、鮮羅漢豆、皮蛋、白斬雞、粉蒸肉、油氽花生等;秋季有桂花栗子、洋澄湖大蟹,蟹用鐵絲籠裝著,擺在櫃台上由顧客挑選,現X現吃,並備有生薑末加醋一小碟;冬季有白斬鵝、豆腐皮包子、牛肉、咸煮花生等。紹興酒宜溫喝,酒店備有溫酒筒(俗稱爨筒),顧客落座,即為其溫酒送上。小酒店多屬夫妻店,遍布街頭巷尾,過酒胚多是芹菜、豬頭肉、素雞及茴香豆、香乾等,其顧主多為小市民、箔工及其他小手工業者。
民國25年(1936)統計,紹興城區有紹酒店367戶,資本19.4156萬元,年營業額48.2523萬元。
30年,紹興淪陷,因日偽軍警敲詐勒索,各種攤派名目繁多,酒店紛紛閉歇。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一些。
35年,紹興縣商會調查時,有酒店129家。�
1952年,紹興市�①專賣事業分處統計有酒店151戶,攤販84戶。
1956年對私營飲食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沈永和酒家轉為公私合營。
至1958年「公社化」高潮時,所有酒店、攤販按地區(府山、蕺山、北海、塔山)分別組織成14家分散經營、共負盈虧的合作商店。「文化大革命」時期,酒店生意清淡,難以維持,只得兼營菜飯點心,向綜合經營發展。1978年,城區純酒店僅存一家「東街零酒店」。
1981年,魯迅先生誕生100周年前夕,停業多年的咸亨酒店重新開張營業,三間粉牆烏瓦的磚木建築店面,青石鋪路的石板地,一派古色古香。店內陳設依舊當年格局:曲尺形櫃台、大小爨筒、小板桌、白竹筷、藍邊湯碗等。店內供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各檔紹酒,終日顧客盈門,平均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0萬人次以上。
1988年,新設酒樓、小賣部500平方米,增添一批八仙桌和骨牌凳等配套設施,同時在北京、天津、杭州、寧波、廣州等地開設咸亨酒店(分號)。人們來到咸亨酒店喝一杯紹興酒,嘗一碟茴香豆,可以品味到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茶店�
茶店亦稱茶館,屬傳統飲食行業,出賣開水和碗茶。
民國時期,紹興城內以花巷布業會館內之適廬茶室為最著名,院落廣闊,軒窗開豁,四周遊廊,茶室數十間,椅榻舒適,茶資每壺小洋壹角,為富家子弟、商賈等上層人士約友聚會之處。每旬逢三逢八日下午,時有紹興傳統曲藝「平湖調」彈唱。城內縣西橋之第一樓,天香閣,大江橋腳的越明茶室,以碗茶為主,主顧多是老茶客,每人都有固定座位,風雨無阻,每天必到,常談論國事,洽談生意,有時亦弈棋取樂,象棋一局未終店要關門時,就把棋局暫時抹掉,次日繼續對局。小型茶店,隨處可見,設施簡單,茶資較廉,3文銅幣(板)一碗,可坐半天,為小市民、箔工、小手工業者消遣場所。各業同行發生糾紛,邀至茶店排難解紛,謂「吃講茶」。店主僱用職工或解僱職工,每年端午、中秋、春節在茶店吃碗茶定局。
民國25年(1936)紹興城區有茶樓、茶室、茶店206戶,資本7305元,年營業額28330元。日軍侵華時期,茶店關閉較多。35年,茶館業同業公會調查,有茶店164戶。�
50年代初,紹興市茶室、茶攤仍較普遍,經營方式亦如往昔。也有少數茶室如新市場、北海橋、大善橋等成為錫箔及其他買賣市場。1958年,「公社化」高潮時,符合條件的茶店,分別組織成新華園、長樂園、上林園、梅香閣、北海茶室、東街茶室、大昌茶室、蕭山街茶室8家集體所有制合作商店。
「文化大革命」開始,茶店被認為是散布政治謠言的場所,一律取締,茶店工作人員全部轉業。
70年代末,茶店重新出現,然設備簡單,衛生條件一般,發展不多,顧客多為退休職工。
1989年市區有茶店8處,另有5處開水店。
第三節 菜餚�
流行於紹興地區的大多數民間菜餚,用料普通,做法講究,風味獨特。所用原料,多為本地產品,也有少量特產。
民國5年(1916),沖齋居士根據紹興民間飲食,整理編寫成《越鄉中饋錄》,全書把傳統飲食分為飯菜、腌臘、飯食、造釀4大類252個品種,並對烹飪方法逐一作了介紹。菜餚的烹飪方法,據《紹興民間傳統菜譜》載,有熯、漬、酥、霉、醬、腌等32種;菜餚風味如霉乾菜、乾菜燜肉、霉莧菜梗、霉千張等,食之可口,回味無窮。�
烹飪�
焐 菜與米一起下鍋燒的烹飪方法,俗稱「飯焐」。常見有飯焐蘿卜、飯焐芋艿等。�
熯 飯鍋內放竹製飯架,置菜於飯架上,加上配料,利用煮飯的蒸汽使菜變熟的方法,俗稱「熯」。常見熯菜有臭豆腐、豆瓣、熘豆腐、淮皮熯豆腐、打鴨子(蛋)等。
蒸 將菜放在蒸籠或其他蒸具里,配以其他佐料加以蒸熟的一種烹飪方法,也叫「清蒸」。常見的有清蒸鱖魚、清蒸河鰻、清蒸文武魚(鮮魚與鯗拼配)、冬瓜蒸鹹肉、淡菜蒸火腿、懶惰餅子、培紅菜蒸玉仁丁、荷葉粉蒸肉等。�
攪 將食品與醬攪拌蒸食,常見的有醬攪雞冠油、醬攪螺螄肉等。�
焻 用開水沖泡或在沸水中稍爨片刻,俗稱「焻」。常見焻菜有焻黃蜆、焻蟶子、焻豆芽、焻韭菜等。�
拌 主料和佐料涼拌食之。常見有糖醋拌藕、香椿芽拌豆腐、芝麻醬拌香乾、香乾拌馬蘭頭、麻油拌海蜇等。�
漬 用鹽(或糖)擦拭而漬食的蔬菜。常見有漬蘿卜、漬黃瓜、漬白菜等。�
醉 用紹興老酒和醬油浸漬鮮活水產,俗稱「醉」。常見有:醉蝦、醉蟹、醉麻蛤、醉腰花等。�
蘸 食物燒、蒸至熟後,直接蘸以母子醬油、米醋、麻油或花椒鹽食用。常蘸白切肉、白斬雞等。�
扣 將雞、鵝、豬肉切塊扣於碗內,配以白鯗、黃花菜等,上蒸籠熯熟後,反扣在菜碗或菜盤上,俗稱「扣」。常見有扣雞(或白鯗扣雞)、扣肉等。�
嵌 把豬肉剁成肉糜,與其他佐料一起嵌入葷腥或豆製品、瓜類中燒熟食用。常見有東坡腐、八寶姑嫂鴨、鯽魚嵌餅子肉、藏瓜等。�
燜 食物下鍋經煸烤加調料後,即加鍋蓋燜燒至熟的烹飪方法,俗稱「燜」。常見有油燜筍、蔥燜鯽魚、乾菜毗豬肉等。�
燉 食物加水後以文火久煮使熟的一種烹飪方法,俗稱「燉」。常見有鞭筍燉豆腐、雪裡蕻燉冰豆腐、清燉越雞、清燉甲魚、金銀蹄(火腿腳爪與鮮豬蹄爪一起燉)、火腿燉老鴨等。�
煮 俗有「紅燒白煮」之說。紅燒加醬油,白煮以食鹽作咸料。常見有八寶菜、咸煮筍、咸煮慈姑、咸煮花生、桂皮茴香豆、五香雞肫豆、腐皮煮芋艿、菜心肉皮、鹹水蝦、鹹菜煮烏鯉魚、肉骨頭煮黃豆、五香茶葉蛋等。�
燒 紹俗以醬油烹調而不動油鍋之菜餚為「燒」,且在「燒」前冠以「紅」字,以區別於「煮」。常有紅燒素雞、紹什景、紅燒肉、紅燒獅子頭、紅霉豆腐鹵燒肉、醬燒田螺、�魚燒豆腐等。�
炒 為紹興傳統主要烹飪方法之一,常見炒菜有蘿卜絲炒千張、臭腌菜炒豆板、油炒扁眼豆、玉堂中炒、黃芽韭菜炒蛋、韭菜花炒凡蝦、冬筍炒�魚、栗子炒雞塊、角麂肉炒腌菜等。�
煎 用適量食油煸烤食物的一種烹飪方法,俗稱「煎」。常見有菠菜煎豆腐、荷包蛋、煎魚等。
�
酥 經油�、鹵煮使食物達到酥軟鬆口的,俗稱為「酥」。常見酥菜有酥魚、香酥鴨等。�
鹵 把佐料煮成濃汁,或用肉、禽類燒出之湯汁再燒煮其他食物者,俗謂之「鹵」。常見有鹵煮豆腐乾、鹵鴨等。�
熘 菜餚經炒煮後再用澱粉勾芡的烹飪方法,習慣上採用此法時多加米醋,故稱「醋熘」。常見有醋熘茭白、頭肚醋魚等。
�
爆 介於「煎」和「炸」之間的一種烹飪方法,製作時,其油量少於炸、炠,但略多於煎、烤。常見有油爆蝦、爆鱔絲、爆辣椒等。�
炠 有油炠和水炠之分。油炠即油炸,將食物在滾油中炸熟;水炠則鮮嫩食物放入沸水中清煮。常見有油炠臭豆腐乾、炠春卷、炠蝦球、油炠蘿卜絲餅、油炠蝦餅、油炠蘭花豆、剁螺螄、炠湖蟹等。�
凍 冬季,將雞鴨魚肉燒煮後與鹵汁一起冷凍,食時不再加熱。常見有鯗凍肉、扎肉、凍大腸等。�
霉 素食物經浸泡或煮熟,裝入容器,密封後使其自然發酵,俗謂之「霉」,有生霉、熟霉、淡霉、咸霉之別。常見有霉莧菜梗、霉菜頭、霉筍、霉毛豆、霉麵筋、霉千張等。�
浸 用特製鹵汁浸泡熟食品,具有獨特風味。常見有霉莧菜梗鹵浸豆腐乾、鹽水浸毛筍、蝦油鹵浸雞(俗稱蝦油雞)等。
�
腌 食物用鹽揉擦,或用鹽水浸泡,或加鹽踩踏後用石重壓,使鹽水滲透於食物中,便於保存的一種方法,俗稱「腌」。常見有腌菜、腌鴨子(蛋)、腌肉等。�
曬 把食物曬干便於久藏的一種加工方法。常見有乾菜、筍干、蝦干、魚乾等。� 臘 冬季將禽肉類食物用花椒、食鹽腌制後,在通風處懸掛風干,經蒸熯後食用。常見有臘鵝、臘鴨、臘豬頭等。�
醬 食物在醬或醬油中浸泡後,或可生食,或經曬干、蒸煮後食用。常見有醬黃瓜、醬鴨、醬肉等。�
糟 將食物埋於酒糟中,加蓋密封,既吸取酒香,又便於貯藏。常見有糟雞、糟魚乾等。�
名菜�
頭肚醋魚 為紹興百年老店「蘭香館」的傳統風味菜。初,店主在店後河埠頭置一隻木船,專養二三公斤重的活魚,以供現燒現吃。頭肚醋魚選用魚頭和肚襠為主料,配以甜面醬,米醋烹制,頗受顧客青睞。同行爭相仿製,代代相傳,成為家喻戶曉的紹興風味菜。此菜色澤紅亮,頭肚肉質活絡、湯汁濃滑、味鮮而略帶酸甜。《中國菜譜》(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有載。�
清湯魚圓 以肉質細嫩、粘性強、吸水量大,彈性足的花白鰱為料。製作時要求「刮」肉細膩,「排」斬透徹,「榻」柔中有剛,「梳」茸充分糅合,「擠」圓不帶尾巴。而魚茸和鹽水的比例搭配得當,是此菜成功的關鍵。「清湯魚圓」以湯清、味鮮、滑嫩、潔白著稱。《中國菜譜》有載。
�
魚燒豆腐 魚和豆腐均為細嫩之物,二者同燒,使鮮美的魚味滲入豆腐之中,食之更加鮮香清淡。《中國菜譜》有載。�
糟溜蝦仁 酒糟是酒的副產品,其味醇厚、異香,用酒糟調味烹制食物,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糟溜蝦仁選用新鮮河蝦仁,烹入糟汁,軟溜成菜,蝦仁潔白,鮮嫩,糟香誘人食慾。《中國菜譜》有載。�
紹蝦球 已有100多年歷史。初名「蝦肉打蛋」,為紹興城內雅堂酒店的看家菜餚之一。後經廚師改進,更名為「紹蝦球」。此菜製作關鍵在於掌握火候,蛋糊經油炸後形成細如蓑衣絲的蛋絲,包裹住蝦仁,色澤金黃油潤,質地香松酥脆,用蔥白段、甜面醬一起蘸食,味道佳美。《中國菜譜》有載。�
清燉越雞 用著名越雞清燉而成。春秋時期越國故都建於卧龍山(今府山)東側。相傳,在越王宮內,養有一批花雞,專供帝王後妃觀賞玩樂。後來外流民間,經當地百姓精心飼養,純種繁殖,成為優良的食用雞種。民間多用它清燉而食。其肉質細嫩,雞骨鬆脆,湯清味美,成為紹興傳統風味菜。《中國菜譜》有載。
�
紹式小扣 是紹興百年老店蘭香館的看家菜。用五花豬肉,經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其色澤紅亮,肉質酥而不爛,油而不膩。俗雲:「餅子是冬米,扣肉吃張皮」,前者指紹興大肉餅子,後者指紹式小扣,意即扣肉的皮經油炸,特別好吃。《中國菜譜》有載。�
清蒸桂魚 桂魚又作鱖魚。刺少,肉質細嫩肥美,為鑒湖所產的名貴淡水魚種,以三九月所產最佳。鑒湖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為桂魚生長提供了條件。此菜選用新釣桂魚清蒸,以著名的紹酒調味,色澤淡雅悅目,味似蟹肉,食後富有清新之感。《中國菜譜》有載。�
鑒湖魚味 鑒湖,湖水清澈,碧波盪漾。湖中水生植物豐富,為魚群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特別是草魚,生長繁茂,體壯肥美。紹興名廚運用鑒湖草魚,創制了形狀似花,咸酸甜辣,松香可口,香氣馥郁的魚味菜。《中國菜譜》有載。�
乾菜燜肉 乾菜是紹興傳統土特產之一,城鄉居民十有九自製乾菜。乾菜馨香鮮嫩,久儲不壞。與豬肉同燒「乾菜燜肉」,以芳香入味取勝。其菜品肉色棗紅,油潤不膩;乾菜咸鮮甘美,頗有紹興田園風味。《中國菜譜》有載。
�
油炸臭豆腐 壓板豆腐經霉莧菜梗鹵浸泡後即成臭豆腐,油炸後色澤黃亮,外脆內軟,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凡來紹旅遊者,無不一嘗為快。�
霉莧菜梗 莧菜梗去枝、葉及節,斬成小段,經淡霉或咸霉後,蒸熟澆上麻油即可食用,其味鮮美無比,風味獨特。又因經過發酵,有助消化。這是自春秋戰國流傳至今的紹興民間傳統菜。
Ⅲ 杭州特產、浙江特產有哪些呢
西湖藕粉、龍井茶。實惠點嘛帶寫桂花糕回去,孝心最重要了。本人金華人,金華火腿不錯,金華酥餅,呵呵~~~~
嘉興粽、紹興的霉乾菜、黃岩橘、慈溪罐頭裝的楊梅、、、、、、太多了,不知道你親友口味不知道推薦什麼好。
不過北方沒有冬筍,雖然不是浙江特有的,但是可以帶回去讓親友嘗鮮,畢竟在那也算山珍了,(*^__^*) 只是攜帶不方便。
Ⅳ 想了解些黃酒的分類
1 琳琅滿目的黃酒品種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黃酒家族的成員不斷擴大,品種琳琅滿目。酒的名稱更是豐富多彩。最為常見的是按酒的產地來命名。如紹興酒、金華酒、丹陽酒、九江封缸酒、山東蘭陵酒等。這種分法在古代較為普遍。還有一種是按某種類型酒的代表作為分類的依據,如「加飯酒」,往往是半干型黃酒;「花雕酒」表示半干酒; 「封缸酒」(紹興地區又稱為「香雪酒」),表示甜型或濃甜型黃酒;「善釀酒」 表示半甜酒。還有的按酒的外觀(如顏色,濁度等),如清酒,濁酒,白酒,黃酒,紅酒(紅曲釀造的酒);再就是按酒的原料,如糯米酒,黑米酒、玉米黃酒、粟米酒、青稞酒等;古代還有煮酒和非煮酒的區別,甚至還有根據銷售對象來分的,如 「路庄」(具體的如「京裝」,清代銷往北京的酒)。還有一些酒名,則是根據酒的習慣稱呼,如江西的「水酒」、陝西的「稠酒」、江南一帶的「老白酒」等。除了液態的酒外,還有半固態的「酒娘」。這些稱呼都帶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要想准確知道黃酒的類型,還得依據現代黃酒的分類方法。
2 最新國家標准中黃酒的分類法
在最新的國家標准中,黃酒的定義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麥等為原料,經過蒸料,拌以麥曲、米曲或酒葯,進行糖化和發酵釀制而成的各類黃酒。
按黃酒的含糖量將黃酒分為以下6類:
·干黃酒:「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份都發酵變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 份含量最低,最新的國家標准中,其含糖量小於 1.00 g/100 ml (以葡萄糖 計) 。這種酒屬稀醪發酵,總加水量為原料米的三倍左右。發酵溫度控製得 較低,開耙攪拌的時間間隔較短。酵母生長較為旺盛,故發酵徹底,殘糖很 低。在紹興地區,干黃酒的代表是「元紅酒」。
·半干黃酒:「半干」表示酒中的糖份還未全部發酵成酒精,還保留了一些糖 份。在生產上,這種酒的加水量較低,相當於在配料時增加了飯量,故又稱 為 「加飯酒」。酒的含糖量在1.00~3.00%之間。在發酵過程中,要求較高。 酒質厚濃,風味優良。可以長久貯藏。是黃酒中的上品。我國大多數出口 酒,均屬此種類型。
·半甜黃酒:這種酒含糖份3.00~10.00%之間。這種酒採用的工藝獨特,是用成 品黃酒代水,加入到發酵醪中,使糖化發酵的開始之際,發酵醪中的酒精濃 度就達到較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長速度,由於酵母菌 數量較少,對發酵醪中的產生的糖份不能轉化成酒精,故成品酒中的糖份較 高。這種酒,酒香濃郁,酒度適中,味甘甜醇厚。是黃酒中的珍品。但這種 酒不宜久存。貯藏時間越長,色澤越深。
·甜黃酒:這種酒,一般是採用淋飯操作法,拌入酒葯,搭窩先釀成甜酒娘, 當糖化至一定程度時,加入40-50%濃度的米白酒或糟燒酒,以抑制微生物的 糖化發酵作用,酒中的糖份含量達到10.00-20.00 g/100ml之間。由於加入了 米白酒,酒度也較高。甜型黃酒可常年生產。
·甜黃酒,糖份大於或等於20 g/100 ml。
·加香黃酒:這是以黃酒為酒基,經浸泡(或復蒸)芳香動、植物或加入芳香動、 植物的浸出液而製成的黃酒。
3 淋飲酒、攤飯酒和喂飯酒
這是按釀造方法對黃酒分類時的稱呼。按這種方法分類,可將黃酒分成三類:
·淋飯酒:淋飯酒是指蒸熟的米飯用冷水淋涼,然後,拌入酒葯粉末,搭窩, 糖化,最後加水發酵成酒。口味較淡薄。這樣釀成的淋飯酒,有的工廠是用 來作為酒母的。即所謂的「淋飯酒母」。
·攤飯酒:是指將蒸熟的米飯攤在竹篦上,使米飯在空氣中冷卻,然後再加入 麥曲、酒母(淋飯酒母)、浸米漿水等,混合後直接進行發酵。
·喂飯酒:按這種方法釀酒時,米飯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批加入。
4 麥曲黃酒、小曲黃酒、紅曲黃酒、烏衣紅曲黃酒
黃酒還可按釀酒用曲的種類來分。如小曲黃酒,生麥曲黃酒,熟麥曲黃酒,純種曲黃酒,紅曲黃酒,黃衣紅曲黃酒,烏衣紅曲黃酒。
Ⅳ 購買黃酒時,要注意什麼
1.應在正規的大型商場或超市中購買黃酒產品。這些經銷企業對經銷的產品一般都有進貨把關,經銷的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有保證。
2.選購大型企業或有品牌的企業生產的產品,這些企業管理規范,生產條件和設備好,產品質量穩定。
3.選購時可從產品名稱、含糖量來判別產品的類型,以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黃酒種類。
4.黃酒產品執行的國家標准為:GB/T13662、GB17946等。
5.酒液應呈黃褐色或紅褐色,清亮透明,允許有少量沉澱。
(5)太雕酒杭州哪裡買擴展閱讀
黃酒含有豐富的營養,有「液體蛋糕」之稱。其營養價值超過了有「液體麵包」之稱的啤酒和營養豐富的葡萄酒。
1.含有豐富氨基酸:黃酒的主要成分除乙醇和水外,還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這8種氨基酸,在黃酒中的含量比同量啤酒.葡萄酒多一至數倍。
2.易於消化:黃酒含有許多易被人體消化的營養物質,如:糊精.麥芽糖、葡萄糖、脂類.甘油、高級醇、維生素及有機酸等。這些成分經貯存,最終使黃酒成為營養價值極高的低酒精度飲品。
3.舒筋活血:黃酒氣味苦、甘、辛。冬天溫飲黃酒,可活血祛寒、通經活絡,有效抵禦寒冷刺激,預防感冒。適量常飲有助於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並可補血養顏。
Ⅵ 杭州什麼黃酒最好喝送人的 價格實惠點的!
浙江黃酒業的龍頭老大,紹興的古越龍山股份公司生產的"古越雕王"168元一壇2.5升,既漂亮又大方又好喝,因為是5年以上的基酒做的.
Ⅶ 什麼是太雕酒
太雕是一種紹興勾兌黃酒的俗稱,非原味黃酒,由3-5年的加飯酒和3-8年的善釀酒按比例勾兌而成,如果品質夠好,則既有加飯酒的醇鮮又有善釀酒的濃甜。太雕酒是紹興咸亨酒店的注冊專利,由咸亨酒店委託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釀造。
在氣溫10度以下的季節,黃酒宜溫著喝,一般紹興當地黃酒加熱方法是「串筒水燙」,妙不可言。將酒倒入串筒,然後放入沸水中水浴加溫,現在簡便的方法是將黃酒倒入微波爐專用瓷壺,加熱約60秒,一般加溫到45度左右,此時酒香四溢,入口溫和舒適,溫熱的黃酒喝下去,不光暖胃活血,其酒性散發得也快,身體異常舒服。
盛夏季節,黃酒宜存放在3度左右冰箱內,冰鎮飲用,亦可加冰塊,琥珀色的黃酒與晶瑩的冰塊相映,賞心悅目,清熱且不易碎人。
黃酒口味醇厚,酒度適中(15度左右),因而是講究本味的紹式菜,杭幫菜,美味的海鮮大餐,口味濃烈的川火鍋的美伴,但黃酒的最佳絕配當屬大閘蟹。大閘蟹味鮮美,但性寒不能多吃,而黃酒性溫,溫寒相批抵無疾患之虞,又黃酒最能去除醒味,食之更覺香美。
Ⅷ 浙江紹興有什麼特產
1、紹興黃酒
紹興酒,又稱紹興黃酒、紹興老酒,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指在紹興境內所產黃酒的總稱,是紹興的著名特產,也是浙江著名的特產酒。
3、紹興茴香豆
紹興茴香豆不僅是紹興著名的傳統小吃,也是紹興著名的特產零食,歷史悠久,紹興最具風味特色的特產小吃。這個好吃到停不下來!!
4、上虞二都楊梅
上虞二都楊梅是浙江十大楊梅之一,是上虞特產,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也是紹興著名的特產水果。
最後,歡迎來紹興旅遊!!
Ⅸ 求紹興飲食文化特點,飲食習慣及紹興地方特色美食的詳細介紹文化
許多人通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烏蓬船、氈帽、社戲、孔乙己、茴香豆等來了解紹興,現在許多東西雖已消失,但是飲食文化的許多精華猶存。
紹興菜的品種分腌菜、臭菜、霉菜三大系列,且聽我道來。
紹興人對「霉」字似乎情有獨中,霉乾菜,霉千張,霉毛豆,霉豆腐等,霉乾菜是地道的紹興傳統菜,浙江的霉乾菜屬紹興最地道。霉乾菜用水浸泡,再瀝干水分,干燜發酵等法製成。要吃的時候,將霉乾菜擺在碗里,面上放幾片金華火腿或是五花肉,幾片筍,點上幾滴女兒紅(黃酒),上鍋蒸透。夾上一筷子,感覺肉的香味和筍的清甜爽口滲入乾菜中,清香鮮美,肥而不膩,是下飯的佳餚。霉乾菜一定要趁熱吃,配上米飯或者饅頭,誘人食慾,真能讓人多吃上半碗飯。
醬菜腌菜,紹興喜歡以醬腌的方法來製作萊餚,是把魚肉雞鴨,各種內臟,或醬或腌,在戶外日曬風吹,直至水分被風干。每逢臘月年邊,大街小巷,戶戶屋前,家家廊下,醬腌製品掛曬滿竿,給水鄉平添了一份過年的氣氛。醬魚干,蒸出鍋之後,香氣四溢,口感極妙。醬魚乾的肉不同於醬雞鴨那麼硬,容易塞牙,加熱後更是松軟可口,細細嚼來,滋味獨特。
臭菜有臭冬瓜、苷菜桿、臭豆腐乾等,到了咸亨酒店門口,撲鼻而來的是沖鼻的臭味,那是油炸臭豆腐的味道。臭豆腐可謂極不入鼻,但只要有膽量吃下第一塊,覺得外脆里松,臭的迷人,抹上辣醬甜醬後賣相更是誘人,從此就與它結下不解之緣了。紹興街頭、小巷深處常常傳來沖鼻的油炸臭豆腐臭味,那麼多人心甘情願地頂著沖鼻的臭味站在街邊吃著油炸臭豆腐。
紹興酒是用純糧製造的低度酒,糖酸適中,營養豐富,適量飲用能起到生津活血,促進新陳代謝,兼有提神、開胃、消除疲勞之功效。黃酒的飲法:紹興酒的飲法頗有講究。夏暑之季,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塊,注入少量的黃酒,最後加水稀釋飲用。有的也可放一片檸檬入杯內,此曰冷飲。冬日溫飲,將盛酒器放入熱水中燙熱,或隔火加溫。溫飲的顯著特點是酒香濃郁,酒味柔和。但加熱時間不宜過久,否則酒精都揮發掉了,反而淡而無味。待到加熱,酒色濃厚,香氣四溢,飲後暖胃活血,令人陶然。
佐酒佳配: 飲酒時,配以不同的菜,則更可領略黃酒的特有風味,以紹興酒為例:干型的元紅酒,宜配蔬菜類、海蜇皮等冷盤;半干型的加飯酒,宜配肉類、大閘蟹;半甜型的善釀酒,宜配雞鴨類;
太雕酒是紹興咸亨酒店注冊專利的黃酒,經八年以上的陳年貯藏,按最佳方法勾兌,酒質淳厚、香氣濃郁,回味無窮。5公斤裝的壇子太雕190~288元。
我們這次去咸亨酒店FB,是因為我公司領導來視察,客戶接風,我們還是堅持要土菜,點了霉乾菜扣肉、霉千張、霉毛豆、霉豆腐、醉雞罐、臭桿子蒸豆腐、清蒸魚、炸臭豆腐乾、白灼河蝦、火腿玉米湯等,1斤八年的太雕,菜泡飯(這里的菜泡飯也很地道,加入了火腿),大家吃得其樂融融,酒足飯飽。了解了紹興飲食文化中的部分精華。
黃酒度數不高(11~15度),但是後勁大,不要好喝貪杯,醉得不省人事歐。
紹興境內飲食店、酒館、茶店、小吃店,向以量多、分散、規模小為特點。1949年,僅10萬人口的紹興市就有各類飲食店844家;紹興縣人口超百萬,各類飲食店多達2406家。紹興釀酒、制茶行業發達,產量多,質地優,民間素有飲酒、喝茶的傳統習慣,酒館、茶店特多。飲食店大多分布在城區和農村集鎮或交通要道。與飲食店至為相關的菜餚烹飪,品種多、烹制方法多獨特之處,傳統的就有:焐、熯、醉、燉、霉、腌等32種技法,五花八門,各領風騷。1990年,全市有飲食企業6152家,從業人員13950名。
第一節 飯店 小吃店
�
紹興烹飪,源遠流長。《史記·貨殖列傳》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記載。南宋紹興人童岳薦的廚膳秘籍《調鼎集》,影響至今。
清同治年間(1862~1874),紹興城內蘭香館(由攤改店),在大江橋腳開業,近200平方米面積店屋,設餐桌22張。店主趙姓,以經營門板飯為主,菜餚鮮咸適中,價格便宜。僅中午一個市頭,輪流就餐者就有十幾批,米飯要煮2石(150公斤)以上,接待顧客2000人次左右。該店看家菜頭肚醋魚、紹式小扣、單腐等烹飪獨特,成為紹興名菜而流傳至今。
光緒年間(1875~1908)城區新河弄口開設望江樓饅頭店,其所制「喉口饅頭」,皮薄餡多,滑韌香鮮,一口一個,味道鮮美,生意頗好。民國時期,城區較有名的菜館,數軒亭口一一新、杏林樓,新河弄知味觀、同春樓,上大路多益處,小江橋大慶樓,昌安門外聚昌樓等。其中一一新門店排場講究,清潔寬廣,設備考究,筵席使用全套銀餐具,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膾炙人口,市民多在此處聚餐設宴。
民國14年(1925)榮祿春點心店在軒亭口開業,其「小籠湯包」,皮薄、餡腴、汁鮮,顧客無不稱譽。
民國25年紹興城區有飯菜館83家,資本9351元,年營業額27729元;中西菜館20家,資本7210元,年營業額3623元;年糕店29家,資本5175元,年營業額9498 元;油條燒餅店27家,資本2508元,年營業額7000元。
抗日戰爭時期,百業蕭條,飲食業生意清淡,多數菜館飯店閉歇或轉業。抗日戰爭勝利後,飲食業稍有復甦。
民國35年(1946)商會登記,時有菜館37家,糕團店25家,攤販不計。
�
50年代初期,全地區有772家飯店,由於群眾生活水平不高,生活儉朴,尚儉舍奢,飲食業生意清淡,營業額9萬多元,多數店只能保本經營。
1956年紹興市飲食業公司成立,各縣也相繼成立飲食業公司,並對私營飲食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城區對榮祿春、同心樓、五味和、蘭香館、鳳凰館、張六記、章生記、盛源興等8家菜飯館進行清產核資,作價入股,按國家規定贖買政策付息,人員繼續從業,實行公私合營。紹興城區點心業實行公私合營的有沈桂記、和平餃子店、王成記(望江樓)、高德記4家;糕團業有丁大興升記、丁大興標記、寶興、吳來雲4家。另將237戶小店按合作化方式組織成28個管理小組,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將433戶攤販組成48個合作小組。
1958年「公社化」高潮中,飲食業變化較大,把分散經營變為集中經營,網點撤並,人員下放。由於糧食供應指標壓縮,供應能力不足,為節約糧食,飲食業推行代用品,其中油條採用標准麵粉75%、番薯粉25%混合製成;面條用標准麵粉70%,番薯粉30%混合製成。60年代初期,糧食減產,進入「以瓜菜代」的艱難時期,飲食業經營一度陷入困境。只能粗糧 細作,搭配供應。為滿足不同層次需要,紹興城區開設紹興酒家專供高價菜飯。
1965年,經濟形勢好轉,紹興酒家取消高價菜飯,供應品種逐漸多樣化,開始重視恢復傳統經營菜餚。「文化大革命」期間,飲食業傳統技藝和經營特色,被視為「封、資、修」而取消;適應消費者多種需要,被說成是「為資產階級少數人服務」;素負盛名的蘭香館改名為工農兵飯店,榮祿春改為東方紅飯店;個體飲食業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割掉。
1972年,紹興城區飲食店撤並為31家,比1965年減少40.4%。對顧客吃飯提倡「自己動手服務」,飯菜品種單一,質量下降,名菜名點斷檔,烹飪技術力量青黃不接。1978年,全地區有飲食業604家,從業人員5179人。其中,紹興城區商業系統有飲食業86家,營業座位5204個,人員1536人,年營業額726.2萬元,利潤42.1萬元。
1978年以來,飲食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發展集體、個體飲食業。在飲食行業放開搞活、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國營飲食業改革經營方式,劃小核算單位,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小型國營企業實行轉體經營,或為國家所有、集體經營;或直接轉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或租賃給經營者個人經營。同時改革工資形式,實行浮動工資和提成工資,促使飲食業較快發展。
1983年,全市有飲食業2721家,從業人員7245人。其中紹興城區商業系統飲食業125家、座位7470個,人員1741人,年營業額1314.2萬元,利潤95.3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45.3%、43.5%、13.3%、80.9%和126%。為適應對外開放,使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吸引眾多的海內外遊客,新建、改建朝陽飯店、沈永和酒家、榮祿春酒樓、華僑飯店、蘭香大酒家等一批頗具現代特色的著名飯店(菜館),並努力恢復傳統名菜,突出傳統風味,注重菜餚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市飲食服務公司建立技術學校對青年職工進行培訓。
1990年全市商業系統有特三級廚師1人、一級12人、二級29人、三級53人;三級西點師3人;三級面點師3人。是年底,全市有飲食業5464家,從業人員11723人,年營業額8894萬元。其中市區有飲食店805家,人員5663人(其中商業系統95家,1218人),注冊資金1546萬元(固定資金993萬元,流動資金553萬元),年營業額2595.6萬元,利潤151.7萬元。
第二節 酒館 茶店
酒館
紹興酒有名,紹興人喝酒亦有名。南宋時,紹興「城中酒壚千百家」(陸游詩)。
明清時期,城鄉酒樓、酒肆林立,有「無處不酒家」(徐渭詩)之稱。
清光緒二十年(1894)前後,魯迅族叔周仲翔,在城內都昌坊口開設咸亨酒店。其陳設格局,與其他紹興酒店無異:臨街設曲尺形櫃台,上置青龍牌,書「劉伶停車」、「太白遺風」等字樣;臨街的橫櫃上,陳列「過酒胚」;店堂內置小板桌、長條凳,設備簡單,雅而不俗。
民國時期,城區較有名氣的酒店有沈永和南號、張清河、傅有記等,設備較好,內設雅座,其僱主多是中上層人士。佐酒菜餚以冷盤為主,如顧客需要炒菜,店主即遣人代購。「過酒胚」一年四季更換,春季多上冷盤,有醬鴨、糟雞、魚干、喜蛋、熏鵝等;夏季則為海蜇頭、鮮蠶豆、鮮羅漢豆、皮蛋、白斬雞、粉蒸肉、油氽花生等;秋季有桂花栗子、洋澄湖大蟹,蟹用鐵絲籠裝著,擺在櫃台上由顧客挑選,現X現吃,並備有生薑末加醋一小碟;冬季有白斬鵝、豆腐皮包子、牛肉、咸煮花生等。紹興酒宜溫喝,酒店備有溫酒筒(俗稱爨筒),顧客落座,即為其溫酒送上。小酒店多屬夫妻店,遍布街頭巷尾,過酒胚多是芹菜、豬頭肉、素雞及茴香豆、香乾等,其顧主多為小市民、箔工及其他小手工業者。
民國25年(1936)統計,紹興城區有紹酒店367戶,資本19.4156萬元,年營業額48.2523萬元。
30年,紹興淪陷,因日偽軍警敲詐勒索,各種攤派名目繁多,酒店紛紛閉歇。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一些。
35年,紹興縣商會調查時,有酒店129家。�
1952年,紹興市�①專賣事業分處統計有酒店151戶,攤販84戶。
1956年對私營飲食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沈永和酒家轉為公私合營。
至1958年「公社化」高潮時,所有酒店、攤販按地區(府山、蕺山、北海、塔山)分別組織成14家分散經營、共負盈虧的合作商店。「文化大革命」時期,酒店生意清淡,難以維持,只得兼營菜飯點心,向綜合經營發展。1978年,城區純酒店僅存一家「東街零酒店」。
1981年,魯迅先生誕生100周年前夕,停業多年的咸亨酒店重新開張營業,三間粉牆烏瓦的磚木建築店面,青石鋪路的石板地,一派古色古香。店內陳設依舊當年格局:曲尺形櫃台、大小爨筒、小板桌、白竹筷、藍邊湯碗等。店內供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各檔紹酒,終日顧客盈門,平均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0萬人次以上。
1988年,新設酒樓、小賣部500平方米,增添一批八仙桌和骨牌凳等配套設施,同時在北京、天津、杭州、寧波、廣州等地開設咸亨酒店(分號)。人們來到咸亨酒店喝一杯紹興酒,嘗一碟茴香豆,可以品味到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茶店�
茶店亦稱茶館,屬傳統飲食行業,出賣開水和碗茶。
民國時期,紹興城內以花巷布業會館內之適廬茶室為最著名,院落廣闊,軒窗開豁,四周遊廊,茶室數十間,椅榻舒適,茶資每壺小洋壹角,為富家子弟、商賈等上層人士約友聚會之處。每旬逢三逢八日下午,時有紹興傳統曲藝「平湖調」彈唱。城內縣西橋之第一樓,天香閣,大江橋腳的越明茶室,以碗茶為主,主顧多是老茶客,每人都有固定座位,風雨無阻,每天必到,常談論國事,洽談生意,有時亦弈棋取樂,象棋一局未終店要關門時,就把棋局暫時抹掉,次日繼續對局。小型茶店,隨處可見,設施簡單,茶資較廉,3文銅幣(板)一碗,可坐半天,為小市民、箔工、小手工業者消遣場所。各業同行發生糾紛,邀至茶店排難解紛,謂「吃講茶」。店主僱用職工或解僱職工,每年端午、中秋、春節在茶店吃碗茶定局。
民國25年(1936)紹興城區有茶樓、茶室、茶店206戶,資本7305元,年營業額28330元。日軍侵華時期,茶店關閉較多。35年,茶館業同業公會調查,有茶店164戶。�
50年代初,紹興市茶室、茶攤仍較普遍,經營方式亦如往昔。也有少數茶室如新市場、北海橋、大善橋等成為錫箔及其他買賣市場。1958年,「公社化」高潮時,符合條件的茶店,分別組織成新華園、長樂園、上林園、梅香閣、北海茶室、東街茶室、大昌茶室、蕭山街茶室8家集體所有制合作商店。
「文化大革命」開始,茶店被認為是散布政治謠言的場所,一律取締,茶店工作人員全部轉業。
70年代末,茶店重新出現,然設備簡單,衛生條件一般,發展不多,顧客多為退休職工。
1989年市區有茶店8處,另有5處開水店。
第三節 菜餚�
流行於紹興地區的大多數民間菜餚,用料普通,做法講究,風味獨特。所用原料,多為本地產品,也有少量特產。
民國5年(1916),沖齋居士根據紹興民間飲食,整理編寫成《越鄉中饋錄》,全書把傳統飲食分為飯菜、腌臘、飯食、造釀4大類252個品種,並對烹飪方法逐一作了介紹。菜餚的烹飪方法,據《紹興民間傳統菜譜》載,有熯、漬、酥、霉、醬、腌等32種;菜餚風味如霉乾菜、乾菜燜肉、霉莧菜梗、霉千張等,食之可口,回味無窮。�
烹飪�
焐 菜與米一起下鍋燒的烹飪方法,俗稱「飯焐」。常見有飯焐蘿卜、飯焐芋艿等。�
熯 飯鍋內放竹製飯架,置菜於飯架上,加上配料,利用煮飯的蒸汽使菜變熟的方法,俗稱「熯」。常見熯菜有臭豆腐、豆瓣、熘豆腐、淮皮熯豆腐、打鴨子(蛋)等。
蒸 將菜放在蒸籠或其他蒸具里,配以其他佐料加以蒸熟的一種烹飪方法,也叫「清蒸」。常見的有清蒸鱖魚、清蒸河鰻、清蒸文武魚(鮮魚與鯗拼配)、冬瓜蒸鹹肉、淡菜蒸火腿、懶惰餅子、培紅菜蒸玉仁丁、荷葉粉蒸肉等。�
攪 將食品與醬攪拌蒸食,常見的有醬攪雞冠油、醬攪螺螄肉等。�
焻 用開水沖泡或在沸水中稍爨片刻,俗稱「焻」。常見焻菜有焻黃蜆、焻蟶子、焻豆芽、焻韭菜等。�
拌 主料和佐料涼拌食之。常見有糖醋拌藕、香椿芽拌豆腐、芝麻醬拌香乾、香乾拌馬蘭頭、麻油拌海蜇等。�
漬 用鹽(或糖)擦拭而漬食的蔬菜。常見有漬蘿卜、漬黃瓜、漬白菜等。�
醉 用紹興老酒和醬油浸漬鮮活水產,俗稱「醉」。常見有:醉蝦、醉蟹、醉麻蛤、醉腰花等。�
蘸 食物燒、蒸至熟後,直接蘸以母子醬油、米醋、麻油或花椒鹽食用。常蘸白切肉、白斬雞等。�
扣 將雞、鵝、豬肉切塊扣於碗內,配以白鯗、黃花菜等,上蒸籠熯熟後,反扣在菜碗或菜盤上,俗稱「扣」。常見有扣雞(或白鯗扣雞)、扣肉等。�
嵌 把豬肉剁成肉糜,與其他佐料一起嵌入葷腥或豆製品、瓜類中燒熟食用。常見有東坡腐、八寶姑嫂鴨、鯽魚嵌餅子肉、藏瓜等。�
燜 食物下鍋經煸烤加調料後,即加鍋蓋燜燒至熟的烹飪方法,俗稱「燜」。常見有油燜筍、蔥燜鯽魚、乾菜毗豬肉等。�
燉 食物加水後以文火久煮使熟的一種烹飪方法,俗稱「燉」。常見有鞭筍燉豆腐、雪裡蕻燉冰豆腐、清燉越雞、清燉甲魚、金銀蹄(火腿腳爪與鮮豬蹄爪一起燉)、火腿燉老鴨等。�
煮 俗有「紅燒白煮」之說。紅燒加醬油,白煮以食鹽作咸料。常見有八寶菜、咸煮筍、咸煮慈姑、咸煮花生、桂皮茴香豆、五香雞肫豆、腐皮煮芋艿、菜心肉皮、鹹水蝦、鹹菜煮烏鯉魚、肉骨頭煮黃豆、五香茶葉蛋等。�
燒 紹俗以醬油烹調而不動油鍋之菜餚為「燒」,且在「燒」前冠以「紅」字,以區別於「煮」。常有紅燒素雞、紹什景、紅燒肉、紅燒獅子頭、紅霉豆腐鹵燒肉、醬燒田螺、�魚燒豆腐等。�
炒 為紹興傳統主要烹飪方法之一,常見炒菜有蘿卜絲炒千張、臭腌菜炒豆板、油炒扁眼豆、玉堂中炒、黃芽韭菜炒蛋、韭菜花炒凡蝦、冬筍炒�魚、栗子炒雞塊、角麂肉炒腌菜等。�
煎 用適量食油煸烤食物的一種烹飪方法,俗稱「煎」。常見有菠菜煎豆腐、荷包蛋、煎魚等。
�
酥 經油�、鹵煮使食物達到酥軟鬆口的,俗稱為「酥」。常見酥菜有酥魚、香酥鴨等。�
鹵 把佐料煮成濃汁,或用肉、禽類燒出之湯汁再燒煮其他食物者,俗謂之「鹵」。常見有鹵煮豆腐乾、鹵鴨等。�
熘 菜餚經炒煮後再用澱粉勾芡的烹飪方法,習慣上採用此法時多加米醋,故稱「醋熘」。常見有醋熘茭白、頭肚醋魚等。
�
爆 介於「煎」和「炸」之間的一種烹飪方法,製作時,其油量少於炸、炠,但略多於煎、烤。常見有油爆蝦、爆鱔絲、爆辣椒等。�
炠 有油炠和水炠之分。油炠即油炸,將食物在滾油中炸熟;水炠則鮮嫩食物放入沸水中清煮。常見有油炠臭豆腐乾、炠春卷、炠蝦球、油炠蘿卜絲餅、油炠蝦餅、油炠蘭花豆、剁螺螄、炠湖蟹等。�
凍 冬季,將雞鴨魚肉燒煮後與鹵汁一起冷凍,食時不再加熱。常見有鯗凍肉、扎肉、凍大腸等。�
霉 素食物經浸泡或煮熟,裝入容器,密封後使其自然發酵,俗謂之「霉」,有生霉、熟霉、淡霉、咸霉之別。常見有霉莧菜梗、霉菜頭、霉筍、霉毛豆、霉麵筋、霉千張等。�
浸 用特製鹵汁浸泡熟食品,具有獨特風味。常見有霉莧菜梗鹵浸豆腐乾、鹽水浸毛筍、蝦油鹵浸雞(俗稱蝦油雞)等。
�
腌 食物用鹽揉擦,或用鹽水浸泡,或加鹽踩踏後用石重壓,使鹽水滲透於食物中,便於保存的一種方法,俗稱「腌」。常見有腌菜、腌鴨子(蛋)、腌肉等。�
曬 把食物曬干便於久藏的一種加工方法。常見有乾菜、筍干、蝦干、魚乾等。� 臘 冬季將禽肉類食物用花椒、食鹽腌制後,在通風處懸掛風干,經蒸熯後食用。常見有臘鵝、臘鴨、臘豬頭等。�
醬 食物在醬或醬油中浸泡後,或可生食,或經曬干、蒸煮後食用。常見有醬黃瓜、醬鴨、醬肉等。�
糟 將食物埋於酒糟中,加蓋密封,既吸取酒香,又便於貯藏。常見有糟雞、糟魚乾等。�
名菜�
頭肚醋魚 為紹興百年老店「蘭香館」的傳統風味菜。初,店主在店後河埠頭置一隻木船,專養二三公斤重的活魚,以供現燒現吃。頭肚醋魚選用魚頭和肚襠為主料,配以甜面醬,米醋烹制,頗受顧客青睞。同行爭相仿製,代代相傳,成為家喻戶曉的紹興風味菜。此菜色澤紅亮,頭肚肉質活絡、湯汁濃滑、味鮮而略帶酸甜。《中國菜譜》(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有載。�
清湯魚圓 以肉質細嫩、粘性強、吸水量大,彈性足的花白鰱為料。製作時要求「刮」肉細膩,「排」斬透徹,「榻」柔中有剛,「梳」茸充分糅合,「擠」圓不帶尾巴。而魚茸和鹽水的比例搭配得當,是此菜成功的關鍵。「清湯魚圓」以湯清、味鮮、滑嫩、潔白著稱。《中國菜譜》有載。
�
魚燒豆腐 魚和豆腐均為細嫩之物,二者同燒,使鮮美的魚味滲入豆腐之中,食之更加鮮香清淡。《中國菜譜》有載。�
糟溜蝦仁 酒糟是酒的副產品,其味醇厚、異香,用酒糟調味烹制食物,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糟溜蝦仁選用新鮮河蝦仁,烹入糟汁,軟溜成菜,蝦仁潔白,鮮嫩,糟香誘人食慾。《中國菜譜》有載。�
紹蝦球 已有100多年歷史。初名「蝦肉打蛋」,為紹興城內雅堂酒店的看家菜餚之一。後經廚師改進,更名為「紹蝦球」。此菜製作關鍵在於掌握火候,蛋糊經油炸後形成細如蓑衣絲的蛋絲,包裹住蝦仁,色澤金黃油潤,質地香松酥脆,用蔥白段、甜面醬一起蘸食,味道佳美。《中國菜譜》有載。�
清燉越雞 用著名越雞清燉而成。春秋時期越國故都建於卧龍山(今府山)東側。相傳,在越王宮內,養有一批花雞,專供帝王後妃觀賞玩樂。後來外流民間,經當地百姓精心飼養,純種繁殖,成為優良的食用雞種。民間多用它清燉而食。其肉質細嫩,雞骨鬆脆,湯清味美,成為紹興傳統風味菜。《中國菜譜》有載。
�
紹式小扣 是紹興百年老店蘭香館的看家菜。用五花豬肉,經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其色澤紅亮,肉質酥而不爛,油而不膩。俗雲:「餅子是冬米,扣肉吃張皮」,前者指紹興大肉餅子,後者指紹式小扣,意即扣肉的皮經油炸,特別好吃。《中國菜譜》有載。�
清蒸桂魚 桂魚又作鱖魚。刺少,肉質細嫩肥美,為鑒湖所產的名貴淡水魚種,以三九月所產最佳。鑒湖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為桂魚生長提供了條件。此菜選用新釣桂魚清蒸,以著名的紹酒調味,色澤淡雅悅目,味似蟹肉,食後富有清新之感。《中國菜譜》有載。�
鑒湖魚味 鑒湖,湖水清澈,碧波盪漾。湖中水生植物豐富,為魚群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特別是草魚,生長繁茂,體壯肥美。紹興名廚運用鑒湖草魚,創制了形狀似花,咸酸甜辣,松香可口,香氣馥郁的魚味菜。《中國菜譜》有載。�
乾菜燜肉 乾菜是紹興傳統土特產之一,城鄉居民十有九自製乾菜。乾菜馨香鮮嫩,久儲不壞。與豬肉同燒「乾菜燜肉」,以芳香入味取勝。其菜品肉色棗紅,油潤不膩;乾菜咸鮮甘美,頗有紹興田園風味。《中國菜譜》有載。
�
油炸臭豆腐 壓板豆腐經霉莧菜梗鹵浸泡後即成臭豆腐,油炸後色澤黃亮,外脆內軟,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凡來紹旅遊者,無不一嘗為快。�
霉莧菜梗 莧菜梗去枝、葉及節,斬成小段,經淡霉或咸霉後,蒸熟澆上麻油即可食用,其味鮮美無比,風味獨特。又因經過發酵,有助消化。這是自春秋戰國流傳至今的紹興民間傳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