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餘杭在哪裡
老餘杭是指現在的餘杭區餘杭鎮。
餘杭街道由杭州市餘杭區政府直轄,原為餘杭縣治,是一個有2200多年的歷史古城鎮。餘杭之名相傳為「夏禹東去舍舟航登陸」而得,秦王政25年(前222)置餘杭縣,屬會稽郡。隋屬杭州,歷唐、五代不變。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清亦屬杭州府。
古鎮餘杭位於杭州城中心西23公里處的南苕溪畔,西倚天目山脈,東連杭嘉湖平原,河網交錯、群山翠綠、物產豐富,歷來被譽為「文化之邦、絲綢之路、瓜果之地、魚米之鄉」。2011年8月撤鎮建街。現下轄11個村、16個社區。
街道概況
境內餘杭塘河與南苕溪一南一北穿城而過。餘杭街道工業基礎雄厚,是餘杭區重要的工業地區。翻開厚重的歷史長卷,大禹曾在此治水、秦王嬴政設郡立縣、隋煬帝開鑿運河、太炎先生就度執教、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的發生無不與古鎮餘杭有關。餘杭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餘杭街道是興業熱土。未來科技城與青山湖科技城東西拱衛,城西創新大走廊貫穿其中,融入主城半小時交通圈。金星、義橋、鳳凰、沈家店四大產業園區蓬勃發展,正在新興產業引領的轉型升級道路上闊步前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餘杭鎮
⑵ 龍門古鎮在哪裡
龍門古鎮位於杭州市富春江南岸,是國家一級景點,當地清古建築群比較多,龍門古鎮背靠龍門山,而且龍門古鎮是三國時期孫權的故里,因此龍門絕大部分村民屬於孫權家族的後裔,另外當地旅遊景點豐富,著名景點有古鎮溯源、溪畔人家等。
龍門古鎮的位置
1、杭州市富春江
龍門古鎮在杭州市富春江南岸,距離杭州市有著52公里的距離,龍門古鎮內主要以清古建築群為主,而且保存得比較完整,在龍門古鎮後方有一座龍門山,海拔有1067米,讓人感嘆此地山清水秀。
2、歷史文化
龍門古鎮是三國時期孫權的故里,因此孫權的後裔基本聚居於此,經過1000多年時間,該地孫姓依然占據了90%以上,而當地的孫氏祠堂有40多座,內部布局復雜如同迷宮。
3、旅遊景點
龍門古鎮開始舉辦傳統廟會,其中包括民俗風情節、美食節、雜技狂歡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而且當地景點也比較豐富,比較有名的有古鎮溯源、溪畔人家等。
⑶ 杭州的瑰寶是這座古鎮這古鎮在哪裡呢
河坊街,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吳山腳下,有一條繁華地段,自古至今,都屬於經濟地段。由於這里曾經有個南宋時期被封為清河郡王的張俊住宅,因此這一代被命名為清河坊。而這個地段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屬於杭州的老城區,因此被命名為河坊街。在舊時,由於與中山中路相交錯,因此又得出了個「清河坊四拐角」的異景。
如今河坊街已經是目前最能體現杭州歷史文化風貌的街道了,這條街的重建,給後人重現了杭州的古老歷史風貌,還原了古時杭州的繁華氣象,為杭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⑷ 餘杭五大古鎮
摘要 河橋古鎮依託的柳溪江,是 徽杭古道 的 水上 延伸,河橋歷史上曾二度繁榮。依託 三江 水口,因河而興,因商發達,更有 「小上海 」和「浙西秦懷」的美譽。河橋因商而聚,因商而散,是 中國 很早的移民古鎮,自古就是「百姓百行百店百匠」匯作之地。雖名聲顯赫的大戶不多,但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民風,農事家習,成為 臨安 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寶藏。包括浙西抗戰紀念館、河橋農博民俗館、青樓文化館等文化場館的保護和恢復,讓風韻河橋錦上添花。
⑸ 杭州西塘古鎮在哪裡
西塘古鎮屬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東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蘇州85公里。
西塘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亦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獲世界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24座石橋將古鎮的五塊地區連接成一片,這些古橋大都為單孔石柱木樑橋,至今保護完整。
(5)杭州古鎮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西塘,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西塘的夜景。夜幕降臨之時,沿著煙雨長廊,漫步在西塘夜色之中,一邊是靜靜的西塘夜色,一邊是熱鬧的夜生活。
五姑娘主題公園不僅景色浪漫,最重要的是其背後那段凄美而動人的愛情故事。這是西塘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五姑娘,就將她們的愛情故事編成了田歌,一直傳唱至今,有一百多年了。
⑹ 浙江杭州最美5大古鎮,你最鍾情哪一個
浙江,杭州。
西子湖的風光,凝聚了所有人對於杭城的想像與記憶。
卻不知道,在這片土地上,還有不少長街老巷,藏著濃濃的古鎮記憶。
一起來看看杭州最美5大古鎮,你曾經去過幾個?最喜歡哪個?
餘杭,塘棲古鎮。這里,不如周庄張揚,不如南潯厚重,不如西塘詩意,不如烏鎮濃郁。塘棲,這個離杭州半小時的古鎮,卻有江南水鄉最悠閑的小日子。
曾經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商賈雲集之地,明清時富甲一方。當年那個愛玩的乾隆皇帝更是數次來到這里,貪戀此地富庶江南之美景。而今,大運河不再是黃金水道,小鎮也是終歸得以平靜。
微雨淅淅瀝瀝,倒是與塘棲景緻相得益彰。霧蒙蒙之際,水波瀲灧,船家煙火,人間倏爾變得溫暖。雨水淋濕了白牆黑瓦,屋檐下水連成串,石板路濕滑泛著光,河水倒映著古老的拱橋...
古橋、石板路、老房子,塘棲有著所有江南水鄉古鎮的影子。雖然不大,卻有讓吃貨惦念的 美食 、明清留下的老房子、當地居民的慢生活…… 走過一座運河古橋,才算走進了杭州喧囂之外的風景
去塘棲,你一定會去走走那座廣濟橋的。這座已有數百年歲月的古橋,就像塘棲的魂,有了它才有了古鎮的繁華。2014年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廣濟橋就榜上有名。作為運河遺址中的一部分,走過這座橋的一磚一瓦,都有跨越時光的美。
越過廣濟橋,往北走上20米,便是浙江老字型大小「百年匯昌」的門店。這家食品店最早創辦於1800年(清嘉慶五年),它所傳承的蜜餞製作技藝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塘棲粽子」被評為「杭州名點名小吃」,這些都是塘棲文化遺存的一部分。
而走過廣濟橋,還可到水北街的所在地,這一條街保羅了小鎮上流傳百年的傳統 美食 。有 法根糕點、門板飯、康乾食府、一煲鄉等小食店 。很多老杭州人跑塘棲去,總不忘在水北街上的法根糕點或是朱一堂買些糕點回來,用料足,價格也便宜。
杭州,濱江,西興古鎮。一個低調而大隱於市的古鎮,昔日的繁華之地。
西興古鎮, 歷史 上曾是兩浙門戶,交通發達,地勢險要,自古為繁華地,老街依江臨水,又扼幹道要沖,占據交通之利。2500年前,這里為錢塘江古渡,是南北人員往來、東西貨物交易的重要「渡津」,設有固陵驛,為越國都城會稽至吳國都城姑蘇的必經之地,車馬馳奔,舟楫川流,成為「蕭山最古老的集市」。西晉時,這里是浙東運河的起點,成為溝通南北、連接兩浙的交通樞紐,朝廷官吏、商賈文士往來不絕,東西物資在此吞吐,街市興旺。歷來為「浙東首地,寧、紹、台之襟喉」。
燈籠可以說是西興的特產了,編制燈籠是以前西興女子的一門手藝,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做燈籠。
所以西興也叫 燈籠之鄉, 在宋朝,西興手工竹燈名震中華,南宋宮廷所用的燈籠幾乎都出自西興人。據說,當年往來的官吏和客商特別多,而投宿者都需要燈籠照明,所以那時西興街上除了過塘行以外,最多的就是燈籠店了。 西興過塘行碼頭, 是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大運河的一部分。過塘行就是專門替過往客商轉運貨物的「轉運行」,就是 歷史 上的「物流中心」。
據《西興鎮志》載:自清末至民國時期,西興共有過塘行72爿(量詞,讀音同盤)半,挑夫、船夫、轎夫、牛車夫等從業人員達千人,成為名震江南的貨物集散中心。
那時的西興,旅館、飯店比比皆是,舟車輻輳,萬商雲集,鼎盛時西興曾有過塘行達72家之多,每家有專門的轉運貨物類型,茶葉的、煙葉的、葯材的......
這片河港在 歷史 上還是有點名堂的,是浙東運河的一部分。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是浙江境內的一條運河,西起濱江區西興街道,跨曹娥江,經紹興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 全長239公里,因屬京杭大運河的延伸段,浙東運河也是世界遺產。
城隍廟遺址也在這附近,可是現在只剩些地面的石板遺存了。
不過保存完好的也有,就比如老建築孫宅里,現在還住著人呢,它邊上就是永興閘遺址,當年連通浙東古運河和錢塘江,不通船,主要用來調節古運河的水位高低和水質,現已失去水閘功能。這些也都是保留到現在相對完整的老宅子了,是西興以前 「前店後宅」 的典型代表。
確實,古樸的古鎮,住在這里也挺幸福的,隨便哪裡都是風景,真正的一步一景。青石板台階,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記憶中的江南人家。遊客並不多,整個古鎮顯得格外清閑,散步的老人,在河岸邊洗拖把的婦女,讓這個古鎮變得接地氣。
「唐昌一千年地貫徽杭浙皖,首鎮兩百里水通富春錢塘」,這說的就是千年古鎮——河橋。河橋古鎮位於臨安市的南面,因河多橋多而得名。
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時,有一戶汪姓人家為避戰亂,從安徽出發,攜老扶幼千里輾轉流落到了昌化。此時的他們,因一路的奔波早已人困馬乏。就在幾近末路的時候,發現此地高山環繞,水土肥美,山川秀麗,一片祥和之景,遂決定在此繁衍生息。就這樣,一場戰亂竟無意間揭開了河橋千年 歷史 的開端。
河橋古鎮依託的柳溪江,是 徽杭古道 的 水上 延伸,河橋 歷史 上曾二度繁榮。依託 三江 水口,因河而興,因商發達,更有 「小上海 」和「浙西秦懷」的美譽。河橋因商而聚,因商而散,是 中國 很早的移民古鎮,自古就是「百姓百行百店百匠」匯作之地。雖名聲顯赫的大戶不多,但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民風,農事家習,成為 臨安 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寶藏。包括浙西抗戰紀念館、河橋農博民俗館、青樓文化館等文化場館的保護和恢復,讓風韻河橋錦上添花。
河橋古鎮是古時昌化縣治所在。明嘉靖年,唐昌即(昌化縣)設四鎮,河橋因「邑水口形勝商務獨冠唐昌」被列為首位,至今鎮門上「唐昌首鎮」猶可見。
河橋有1300多年的 歷史 ,明朝嘉靖年間,這里人口稠密,商貿繁榮,文化昌明,又因為地處 三江 交匯處,所以被稱作「唐昌首鎮」。有橋必有水,水路通航,古時「河橋一帶,幾里許,煙火不下千家」,相當一段時間內,河橋地勢之顯要不言而喻。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戰時期,河橋再度繁榮,諸多機構在此設節,頗具影響,河橋也是浙西商業集市,有著「小 上海 」之稱。如今雖歷經歲月變遷,古跡名勝已不復往日盛景。
河橋老街 是古鎮的象徵,是古鎮文化最直接的反映。 老街 南北長近2000米、寬5米,皆用條石、鵝卵石鋪築。古街兩旁有100多家店鋪,具有清末民初傳統建築風貌,還留存著當年店鋪林立的痕跡……
河橋老街上的店鋪也還保留著當年「前店後坊」的風貌,能看到「許益隆」、「積善堂」、「柴志振」、「胡森盛」、「惠元堂」、「昌南警所」、「悅路轎行」等老店。通過這些頗有 歷史 味道的排門院牆,還能回味古鎮當年的氣派與輝煌。
在這里,清末的老樓還在,老街上的太平溝是古鎮最具特色的一處景觀,水從蒲溪引進,流進家家戶戶的門前,寬一米,深兩米,露在上面的石條與路面平齊,有榫卯,每隔一段設有明井,砌石階,便於居民取水、淘米、洗衣、消防。
龍門古鎮位於於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龍門山下,這里 因為是孫權故里而聞名遐邇,也被譽為最為人間煙火的古鎮。
古城四面皆山,「龍門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東漢嚴子陵暢游龍門山時贊嘆不已,古鎮也因此得名。
龍門古鎮居民大多數都是孫權的後代。 根據留存下來的家譜,從三國吳國初創到民國初期,孫氏已經繁衍了65世,如今在龍門古鎮70%以上的人都姓孫,這里自然是孫氏後裔聚居最為集中的地方。
龍門古鎮由早先的一個大家庭繁衍出來的,它是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建有孫氏廳堂40多座,磚砌牌樓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廟。鎮內屋舍房廊相連,長街曲巷連貫相通,鎮外的人進入鎮里,如入迷宮。
龍門古鎮的規模很大,景色跟一般的江南古鎮不太一樣,因為古鎮位於山區,建築多採用石塊來建造,地面也是鵝卵石鋪成的。 古鎮上保留著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龍門溪從古鎮旁邊穿過,古鎮中心的硯池景色秀美。
另外古鎮中也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貌,可以在龍門古鎮住一晚上細細體會。
文淵獅城,淳安縣千島湖姜家鎮,千年古鎮風韻,重現水下千年古城,現為4A景區。文淵獅城是仿照千島湖水底千年獅城而建,雖叫城,其實是整體徽派風格的古鎮,與千島湖一體,是非常適合休閑度假的古鎮。
地面上的文淵獅城,不僅復原了獅城最繁華的東大街、北大街,甚至還在北大街再現了古獅城著名的功德牌坊、貞節牌坊等7座牌坊,對諸多水下古城的建築細節也進行了復原。
文淵獅城最吸引人的是主街的七座牌坊,忠義坊、父子傳芳坊(又名孝義坊)、盱江循良坊、禹門三級坊、科甲聯登坊、狀元坊、天褒節孝坊(又名王氏貞節坊),已成為江南牌坊文化的實景博物館,每一座牌坊都有其特有的由來。
文淵獅城,是國內首個非遺生活體驗基地,以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民國生活演藝秀、國術表演等一系列民風民俗活動為依託,讓遊客親身體驗淳安傳統的人文風俗。
古村記編輯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