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臨安是現在的哪裡
臨安,即現在的浙江省杭州市,是南宋的都城。當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持續了138年,直到1276年南宋滅亡。北宋時期,屬兩浙路;大觀元年升為帥府;燕建元年,我以使者身份走這條路,率杭、湖、燕、修。建杭州三年,升為臨安府,轄兵馬馬。紹興五年,兼浙西佔卜師。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準的浙江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杭州有許多文化古跡,如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等等。杭州物產豐富,被稱為天府之國和人間天堂。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種植林果、茶桑、花卉等260多個品種。杭州蠶桑和西湖龍井茶聞名全國。峨眉至米易段:鹽崗站、沙灣南站、飯店子站、峨邊南站、金口河南站、科特站、甘洛南站、漫灘站、岳西南站、羅安站、喜德西站、冕寧站、岳化西站、西昌西站、友軍站、黃水堂南站、德昌西站、永郎西站,鹽崗站、冕寧站除外。米易至攀枝花段:米易東站、攀枝花東站、攀枝花南站,均為新建車站。永仁至廣通段:新增車站:永仁站、新康站、元謀西站、大樹村站;改建車站:典韋站和廣通北站。廣昆段:雙梅村站、陸豐南站,均為新建車站。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㈡ 杭州古代叫什麼地名
杭州古代地名叫臨安、錢塘、餘杭、臨江郡,具體如下。
1、浙江省杭州市,原為臨安城,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原為五代時期吳越國(907~978年)的西府。
2、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塘。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3、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
4、三國、兩晉、杭州屬吳郡,歸古揚州。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桐廬,屬吳州。
杭州風景名勝:
擁有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兩江兩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湘湖)風景名勝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七個國家森林公園—千島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桐廬瑤琳森林公園。
一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全國首個國家級濕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杭州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個、國家級博物館9個。全市擁有年接待1萬人次以上的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20餘處。
㈢ 臨安這么有歷史感,為何改名杭州
杭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地貌以丘陵山地、平原為主,西部屬浙西丘陵山地,東部屬浙北平原,總面積16853.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36萬人。
杭州河網密布、物產豐富,風景秀麗,自古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提起杭州,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西湖, 歷史 上無數的文人墨客為其美景傾倒,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僅此一句就將西湖之美刻畫得淋漓盡致。
杭州有著非常 歷史 悠久,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生活在此,良渚遺址的發現是華夏五千年 歷史 的有力佐證。大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乘舟航行經過這里,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後來訛「禹」為「余」,乃名「餘杭」。杭州建制始於秦朝,秦朝統一天下後,在靈隱山麓設錢唐縣治,隸屬於會稽郡,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 歷史 。杭州還有一個古稱叫武林,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在古代總稱為武林山,杭州古稱武林與此有關,因為記載較少而不太出名。
杭州雖然聽起來不如臨安那麼有 歷史 感,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假象,杭州之名出現要比臨安早得多。隋朝統一天下後,公元589年撤郡改州,錢塘郡被改成了杭州,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這是杭州之名始現。而臨安作為杭州的古稱出現,則是在南宋(1129年),與杭州始現之間隔了隋、唐、北宋,也就是說杭州要比臨安這個古稱早540年。
臨安之名又是從何而來呢?有不少人認為之所以叫臨安,是因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以杭州為行在,相當於臨時都城,所以改稱臨安府,有苟且偷安之意。如果這樣想就錯了,試想南宋的皇帝雖然怕死不敢北上,但也絕不會承認自己苟且偷安,自己打自己臉的事怎麼可能嘛。實際上,臨安之名出現得很早,在晉朝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臨水縣為臨安縣,但是此臨安並非現在的杭州(古稱臨安府的杭州),而是杭州市臨安區,2017年改區之前叫臨安市(縣級市),1996年之前叫臨安縣。
臨安區位於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區,北接安吉縣及安徽省績溪縣、寧國市,東鄰杭州市餘杭區,南連杭州市富陽區和桐廬縣、淳安縣,西接安徽省歙縣,東距杭州市46公里。大家都知道,杭州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北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吳越國王錢繆納土歸宋,對宋朝統一做出了大貢獻。
之後北宋被遼、金輪流欺負,最終被金朝所滅。南宋小朝廷只能流落江南,錢繆是臨安縣人,南宋偏安江南時,感念錢繆功績,而以臨安之名將杭州升級為臨安府。換句話說,在南宋時,臨安縣為臨安府的屬縣,府縣同名。
杭州之名沿用時間共計1300多年,而臨安作為杭州的古稱也就南宋那段時間,不過150年。由此可見,杭州之名才是更有 歷史 感的。君不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㈣ 杭州在古代的時候杭州是哪個朝代的都城
杭州在古代的時候杭州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
杭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錢塘江下游、東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
歷史沿革
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12]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
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
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春秋時,吳國、越國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國,後屬吳國,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國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
㈤ 臨安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臨安是現在的杭州市。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
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9個縣。當時人口已達20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改江寧府(現南京)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稱「東都」。
建炎三年(1129)閏八月,宋高宗至杭州,以杭州州治為行宮。
建炎三年(1129)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作為「行在」。
紹興八年(1138年),定臨安為都,增建禮制壇廟。
紹興九年(1139年),以太後有歸期建慈寧殿。
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欽先孝思殿,在崇政殿東。宋孝宗作翠寒堂。
紹興末年建損齋,貯經史書,為燕坐之所。東宮,在麗正門內,孝宗、庄文、景獻、光宗皆常居之。講筵所,資善堂。在行宮門內,因書院而作。天章、龍圖、寶文、顯猷、徽猷、敷文、煥章、華文、寶謨九閣,實為天章一閣。
臨安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1276年南宋滅亡,前後共計一百三十八年。
(5)杭州什麼時候叫臨安擴展閱讀:
北宋時,蘇軾等人大興水利,為杭州博得了「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的美譽。《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是當時杭州人物的代表。
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㈥ 杭州為什麼古稱為臨安杭州在古代有哪些稱呼
杭州的臨安城明朝是宋高宗提名的,趙構臨時安置之城的意思,而杭州城在古代的稱呼有臨安,錢塘,臨江郡,餘杭等等。
杭州從古至今都是一座美麗而令人神往的城市,幾千年來,杭州西湖、靈隱寺、千島湖、大明山等諸多風景名勝之地,吸引著各種各樣的遊客。更有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來此寫詩作賦,更是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而現今的杭州作為浙江省的省會更是其政治科教文化中心,科技發達,物產豐美,令人神往。
“杭”在古代行被認為是大船的意思,而杭州的第一個名字餘杭便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時期,由此看來杭州不僅是一個風景名勝聖地,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詩人、作家、小說家以及歌手、導演等,他們的諸多著名的作品靈感均來自於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
㈦ 臨安此名稱的來歷..
臨安的名字來源是因為臨安山,西晉太康元年(280)因境內,"臨安山"出名而更名臨安縣。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_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
沒有相關的典故。
歷史沿革: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_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臨安府(杭州)。
臨安區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並。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
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
唐屬杭州餘杭郡。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於西墅保錦山下。
自宋以後,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清因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屬於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後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
2014年,杭州市政府徵求意見稿提出,推進臨安撤市設區工作。
2016年7月11日,杭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決定同意臨安撤市設區。
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同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8月1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9月15日,杭州市臨安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杭州「第十區。
(7)杭州什麼時候叫臨安擴展閱讀:
臨安區的風景名勝:
1、大明山
大明山位於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大明山區內林木覆蓋率高,名貴樹種較多,有黃山松、雲錦杜鵑及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的夏臘梅。距杭州市區116千米,緊靠杭昱一級公路。最高峰大明頂海拔1489.9米,擁有32奇峰、13幽澗、8條飛瀑、3個千畝以上的高山草甸。
2、太湖源風景區
太湖源風景區位於杭州市臨安區目山南麓,太湖的主源頭坐落於此,故名太湖源。景區十里長谷,主要景點有:龍須壁、雲碧潭、思源廊、千仞崖、神風谷、雙龍潭、古佛院、百丈_、仙人台、祭源壇等十五個景點。景區內生態、原始與九寨溝相似,故被譽為小九寨溝。
3、浙西大峽谷
浙西大峽谷位於浙皖接壤的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內。地處浙江西北部而名"浙西"。峽谷境內山高水急,山為黃山延伸的余脈水為錢塘江水系的源流。峽谷旅遊區為線型環帶狀,全長80千米,共分三個景段。第一景段自龍崗地塔起至魚跳八仙潭止,俗稱"龍井峽"為巨溪流經的塢谷,長約18千米。
㈧ 南宋都城為什麼把杭州叫做臨安呢
南宋都城之所以把杭州叫成臨安的原因是,希望得到和平,因為臨安臨安就是臨時安定的意思,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南宋政權的昏庸,以為靠妥協就能得到和平,但妥協從來不會有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