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稱為中部深圳的合肥,現在真的可以和南京、武漢、杭州並肩了嗎
說到深圳,可以說無人不曉,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殊不知,在很多年前,有許多人不一定了解合肥是一個如何的城市。以前有一個搞笑段子,有些人問,南京市的省會城市是合肥?顯而易見它是一個笑話。但也看得出了以前的合肥,有多「小」。而現如今的合肥,則憑著高科技的發展,在「中國芯」生產製造中,造就了令全球艷羨的造就!那麼,大家艷羨合肥什麼?
合肥是一座很有發展前景的城市,它不僅遭受本省的全力幫扶,也愈發遭受國家的高度重視發展趨勢,例如長三角擴充,合肥被精準定位為城市副中心,精準定位與南京市、杭州市平級;此外在2017年合肥獲准綜合型國家科學研究管理中心,它是繼上海市以後的第二個國家科學研究管理中心,一舉確立合肥在全國各地的科學研究影響力,因而有著諸多政策支持的合肥,將來發展前景是十分大的。預估2019年合肥GDP提升9000億價位,2021年有希望沖擊性「萬億俱樂部」。
Ⅱ 合肥到杭州多少公里
合肥到杭州400多公里,坐高鐵大概2個小時,自駕車的話大概5個小時。
Ⅲ 安徽省會合肥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線城市嗎
首先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樣的城市才是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 指的是在全國政治、經濟等 社會 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具有主導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大都市,在城市規模、基建、文化、消費等層面,一線城市一般均領先於其他城市。
一線城市的標准 :城市發展水平、綜合經濟實力、輻射帶動能力、對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國際競爭能力、 科技 創新能力、交通通達能力等各層面。
一線城市在生產、服務、金融、創新、流通等全國 社會 活動中起到引領和輻射等主導功能。既可按行政級別劃分,也可按城市規模、人口數量劃分,或者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GDP總量等標准劃分。
合肥,作為我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科技 示範城市,國家兩大綜合科學中心城市之一,合肥擁有的大科學工程密度,在國內僅次於北京。而合肥近年來興起的產業區,多是以高端 科技 成果為依託的轉化!讓合肥成為華東地區經濟增速最快的城市,2017前三季度,合肥經濟的名義增速在全國排名第二。最近五年內,合肥將誕生數個「千億」規模的產業聚集區。這些產業聚集區,都是以高 科技 研發成果轉化為依託的。
想要成為一線城市還需要達到一線城市標準的各項指標才行。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城市,這十幾年來合肥經濟強勢崛起,其GDP接連超過了昆明、南昌、石家莊、長春、哈爾濱、沈陽等省會城市,但合肥2018年的GDP也只有7822.9億元,與一線城市相差甚遠,目前合肥只算得上是二線城市。
其實,官方從未給城市劃分一線、二線、三線,如果去網路:什麼是一線城市?會得到這樣的答案: 一線城市是指在全國政治、經濟等 社會 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具有主導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大都市。 但是一線城市的標準是什麼?根本就沒有出台過官方定義的標准,這都是由民間機構定義的,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這種說法很大程度上也與GDP掛鉤,因為北上廣深也是我國GDP最高的四座城市。當然也不能僅僅只是看GDP,北上廣深的城市資金總量、上市公司數量、產業結構等在全國城市裡都是非常出眾的。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城市,這十幾年來合肥經濟強勢崛起,其GDP接連超過了昆明、南昌、石家莊、長春、哈爾濱、沈陽等省會城市,但合肥2018年的GDP也只有7822.9億元,與一線城市相差甚遠,目前合肥只算得上是二線城市。
近年來還出現了關於「新一線城市」的說法,由第一 財經 評選出來的「2018年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顯示,除了四個一線城市之外,還有15個新一線城市,分別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沈陽、青島、寧波、東莞和無錫,合肥並不在此行列,其實力也還要低於新一線城市一個檔次。
就目前而言,全國公認的一線城市只有四個,也就是前面說的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其實我認為,既然是民間機構定義的,後來又成為約定俗成的叫法,那麼以中國幅之員遼闊,城市眾多,未來應該會有別的城市會獲得大家公認為一線城市,如果未來中國一線城市真的增加了的話,那麼我認為增加的城市大概率出現在以上15個新一線城市當中,而合肥想要成為一線城市,似乎可能性還比較低。
在第一 財經 發布的2019城市分級榜單中,新一線城市十五個,合肥,排在二線城市第三位。這比前兩年的位次又提升了。事實上,合肥的排位,一直在上升。
可以說,合肥,未來成為新一線城市,是沒有疑問、沒有懸念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且,這個時間,不會太長。
首先,我們看一下合肥的優勢。合肥,是一座科教立市、科教興市的城市,合肥,全國三大科學中心之一,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三大存儲基地之一,這些都是國字頭的桂冠。這和資源型城市、加工製造業城市截然不同。
一個城市,全力押注 科技 ,在 科技 上持之以恆的下本不動搖,這是需要膽魄、需要定力的。因為在 科技 上投入,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收獲和效果,開始是要賠本的,是要潛伏多少年,才能有回報、才能爆發 科技 投入的威力的。所以,急功近利者做不到這一點。
應該說,合肥那麼多年在 科技 上默默的投入,潛心靜氣的築基,又經過漫長的潛伏期,現在終於到了收獲期。而如果 科技 投入一旦進入收獲期,那它的經濟增長和普通資源型城市、加工製造業城市則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說資源型城市、加工製造業城市經濟是按照倍數發展,那麼科教型城市,經過長期投入到了收獲期,則是幾何級數的增長。
依靠高 科技 立市,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城市發展,受外部因素影響小——比如加工製造業,很可能因為產能環境等等,說關停並轉,就關停並轉了,關停並轉後,城市又要謀求轉型了,資源型城市,如果資源枯竭,也要面臨轉型的問題。對一個城市來說,這個轉型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是巨大的,因為轉型,比如轉為科教型城市,需要面對大量的基礎投入和短期無有回報的現實。
所以說,科教立市,科教興市的合肥,已經走上了一條不需要經歷第二次選擇或者轉型陣痛的直道,已經取得了先發優勢,這應該是其他一些面臨轉型或者第二次選擇的城市所羨慕的地方。
我們來看看,合肥經過多少年持之以恆的努力,在 科技 方面,產生的優勢和成果。合肥,是全國三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國三大存儲基地之一。合肥擁有三所國家實驗室,有資料顯示,在已建和新建的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合肥8個,上海6個,武漢2個,南京1.5個(其中一個和連雲港共建),大科學平台合肥也有7個,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是僅次於首都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重點城市,現正在進行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合肥超算中心、合肥先進光源等大科學項目建設。合肥是全國首座國家 科技 創新型試點城市,世界 科技 城市聯盟(WTA)會員城市。合肥又先後是「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合肥還入選全球十大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合肥將與國際標准等高對接,與英國劍橋同一方陣!《自然》雜志剛剛發布「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
所以說,合肥成為全國三大科學中心之一,是實至名歸。而國家科學中心建成,又會有很強的馬太效應,會吸引更多高 科技 人才和高 科技 企業入駐,高 科技 人才和企業入駐,又會產生更多的高 科技 ,從而良性循環。
再從區位優勢和區域定位上來說,合肥也必將邁入新一線城市。在國家層面規劃中,合肥在區域定位中,是「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區域性特大城市、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是長三角核心成員,長江經濟帶核心成員。正在施工的江淮運河項目,將聯通長江、菜子湖、巢湖。合肥,將從巢湖出發,沿著運河,一路向南,走向菜子湖,走向長江,合肥,將和都市圈成員的桐城,真正實現同城一體化發展,真正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沿江城市,"大湖名城,長江明珠"的合肥,將和上海、南京、武漢、重慶一起並列"長江五虎"。
所以說,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科教軟實力,還是從區域定位、區域優勢上來說,合肥晉升新一線城市,都是並不遙遠的夢想!
與權威書籍校驗,漢語對"合肥"中"合"的基本釋義,合,[ hé ]:1.閉;合攏:~眼。笑得~不上嘴。2.結合到一起;湊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對):~辦。同心~力。3.全:~村。~家團聚。肥,[féi],這個就不要過度解讀了吧。
名字起得好,就像其濱湖萬達城的董事長王健林說得好:「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你看看能用幾年掙到一個億。你是規劃五年還是三年。到了以後,下一個目標,再我奔10億,100億」。所以一線城市對合肥來說還是指日可期的。
安徽的省會該怎麼確定是個千古難題。人望最高的南京不在安徽, 歷史 最久的安慶位置太偏,四通八達的合肥底蘊不夠,還有一票皖東南的小兄弟蕪湖虎視眈眈……,於是,霸都之名又被傳開,我信手由韁,秉筆直抒。
處於皖省之中,所謂的大蜀山就一小土丘,濱臨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就一死水微瀾,於是每年藍藻爆發時期,味飄兩岸,著實難堪。
合肥明清出了48個進士,而光安慶市轄的桐城,明清兩代有據可考的進士240人,文化底蘊方面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合肥失分太多,搞不清楚的是,合肥的許多古跡都不是原址重建,而且陳列也是太過現代痕跡,發展 旅遊 業,只是個笑話。
JAC巨虧上億,又趕上 汽車 業大環境不佳,今年的報表又是幾何呢?迅飛 科技 名聲在外,但今年為什麼大裁員呢?房價前些年漲了個全球第一,什麼時間又會蓄勢待發呢?
作為七千多萬的人口大省,合肥最不缺的就是流動人口了,一出合肥南站,等個個把小時的TAXI就是約定俗成的經歷,但路上再堵上個把小時也是見多不怪,一路聽著的哥對房價的抱怨,外地人對霸都之名一定深有體會了吧?
省會合肥自詡為長三角城市中心城市,至少現在勉為其難,2011年收納廬江後,離樅陽江岸直線距離也就四十公里了,但引江濟巢後,確實與長江聯通,那時才會名副其實。至於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說,我老百姓見得少,至少沒有惠及到我們的成果,所以不能亂說。
合肥我接觸到的朋友,工資真心不高,四千左右每月,但物價不低,在濱湖隨便一個小飯館搞桌菜,能劃去半個月的工資。但大街上豪車如雲,有當地朋友說車主大多拆遷戶。
最後說個題外話,合肥女孩子大太陽天和下個小雨都不打個傘,總是行走匆匆,不知道是不是生活節奏太快的緣故呢?
外地人看合肥就如霧里看花,枚撮其概,只能應景答題,不喜勿噴。
國內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城市間早已形成以北上廣深為首,長三角、珠三角、京津都市圈領銜發展的格局。在如今外部環境大不如前,整體經濟放緩的趨勢下,任何城市想要取得高速增長都是件極為困難的事。也就意味著無法輕易突破或扭轉以北上廣深為首的這種格局,目前的位次是怎樣,大概率在未來一段時期也是怎樣。
我覺得還是有點飄了。
首先合肥的經濟總量僅為7800個億,離經濟總量最小的廣州有1.5萬億的差距,即使停下來給你追,以最近5年合肥平均9.5的增速都需要12年才能達到廣州目前的水平。就是在中部六省,前面都橫著武漢、長沙和鄭州,想要趕上都頗為不易。
其次經濟總量並不代表一切,重慶目前和廣州的經濟總量相差2500個億,有誰認為目前重慶已接近一線城市的水平了嗎?沒有人這樣認為!
嚴格說來一線城市只是一種國民認同感,並不是城市規模與實力的差距(雖然實力確實有差距)。這種高度認同感覺緣自於經濟剛起步的年代,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通過先發展起來的北上廣深找到了就業機會,實現了各自的財富積累,再不濟也通過北上廣深回到家鄉建起了房子,還完了債務。這種影響全民的認同感才是無法被取代的,即便後來的蘇州,杭州或無錫也成了外向型經濟的代表,也無法替代這種時代賦予的高度。
當然了,現在地區之間的差距已逐年縮小,所謂一線二線僅從城市面貌或基礎設施建設來看,並無多大區別。部分城市甚至在個別指標上面都已開始超越北上廣深了,如地鐵里程、工資收入等等。
但北上廣深除了上文講過的強在影響力和認同感之外,更在於其輻射全國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和造血功能,能夠向全國輸出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科學技術以及管理經驗。所有的創新、創意和高新技術基本來自於四大一線。
而安徽作為一個還依賴中央財政補貼的省份,省會城市的自我造血又能強到哪裡去?影響力、輻射力又強在哪裡?
綜合看來,目前各城市離北上廣深仍有一段較長的距離要走,你在發展的同時,別人也在發展,甚至速度更快。如今城市間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優勢產業和人口流入,吸引力遠不及一線城市, 強者恆強,合肥離一線城市的距離還太遠。
合肥充其量只能是個小家碧玉,永遠成不了巾幗英雄。它的經濟和領導者的眼光和魄力局限了合肥的壯大。和周邊的南京,鄭州,武漢,杭州比,合肥是個窪凼子。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是合肥的目標而不是現實。
都已經到未來了,地球已經爆炸了,人類和城市都消失了,還管他合肥有沒有達到一線城市幹嘛呢???
合肥,在省會城市中,絕對是名不見經傳,甚至於默默無聞的存在。而合肥成為安徽省省會之初,只不過是個人口規模,僅僅為五萬多的小縣城,成為省會城市之初,合肥的經濟規模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在倒數第一!
直到改革開放之初,合肥的經濟規模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也只是排在倒數第六!
提起合肥,諸如「二胖」「吸全省之血,肥一己之城」的說法,反而掩蓋了合肥的真面目!可以說,沒有哪座省會城市,不僅在自己省內,被普遍吐槽,在省外也是不被看好!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默默無聞,低調到不能再低調的省會城市,愣是從成為省會之初的倒數第一,成長為省會城市中排名第十的城市,在全國大中城市中第二十六位!
曾經,排在合肥前面的西安、哈爾濱、福州和南昌等城市,對於合肥來說,真可謂可望而不可即——可以說,中國省會城市中,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交通條件,還是人口規模,幾乎可以說,是一座城市的基礎條件都比合肥好!
回望過去,看現在,就是這樣一座基礎條件在省會城市中最差的城市,發展成為令人刮目相看I型城市!因此,說合肥是一匹黑馬,了解合肥的人,絕對不會有人反對!
今天的合肥,雖然成為長三角I型城市,但是相比於蘇州、成都、武漢、南京、杭州、無錫、長沙和鄭州,差距還很明顯。
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如果說合肥能夠成長為未來中國的一線城市,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側目哂笑——真是痴人說夢!
然而,回望過去,把時間倒退十年,那時,如果有人說,合肥能夠超越南昌、福州、西安和哈爾濱,人們的反應肯定也是側目哂笑!可 歷史 就是這樣。記得在九二年,本人曾經說過,中國將在三十年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時,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我是在發高燒說胡話!要知道,九二年,由於我國受到國際制裁,國家經濟緊縮,通貨膨脹速度幾乎讓人絕望。而我,當時只不過是個二十歲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夥子!
預判,從來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展望。今天只是二線城市的合肥,未來成長為一線城市,完全有可能,而且,這個成長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只有十五年左右!理由如下:
第一,安徽是個擁有六千多萬人口的大省,省內只有合肥具有最強大的人口聚集能力。回望十年來,合肥的人口增長速度,在全國排在第二位,僅次於重慶。
第二,高鐵八縱八橫時代,合肥的高鐵線路密度,在國內僅次於北京!高鐵線路分布突破「米」字框架,成為「時鍾」狀分布,讓合肥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家級鐵路交通樞紐!
第三,中國已經走過低附加值的低端製造業聚集 歷史 。未來城市的發展將靠 科技 和以金融為主導的服務業支撐。而以 科技 為主導的金融服務業,最具有生命力!
合肥,作為我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科技 示範城市,國家兩大綜合科學中心城市之一,合肥擁有的大科學工程密度,在國內僅次於北京。而合肥近年來興起的產業區,多是以高端 科技 成果為依託的轉化!讓合肥成為華東地區經濟增速最快的城市,2017前三季度,合肥經濟的名義增速在全國排名第二。最近五年內,合肥將誕生數個「千億」規模的產業聚集區。這些產業聚集區,都是以高 科技 研發成果轉化為依託的。
第四,與國家發展定位和安徽省力爭把合肥打造成世界級的 科技 創新中心相適應的是,國內多所頂尖或一流的高校,紛紛在合肥設立研究所,成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機構,或設立分校。
國內多家機構,也將合肥列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城市之一,排名多在第五位。
綜上所述,未來合肥發展成為一線城市,絕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痴人說夢!
合肥能不能成長為一線城市,主要看怎麼樣定義一線城市。
試想,北京是政治中心軍事中心科學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經濟中心,深圳是經濟中心 科技 中心,合肥如果成長為科學中心 科技 中心,合肥是不是一線城市?
幾年前說,人皆譏笑。現在已經比較明朗。合肥目前有三個國家實驗室,一個在籌建國家實驗室,後面還會爭取四個。合肥真的會成長為科學中心 科技 中心。
經濟是可以爆發式增長的。一個世界性大公司的投資建廠將新增多大的GDP?最新消息,以色列一個世界前十的晶元代工廠落戶合肥。這可是在中國多個牛逼大城市之間競爭的結果。這樣的成功案例以後會越來越多。現實就是如此。馬太效應。脫穎而出者會集中更多的資源,會迎來高速增長。
合肥,大步走向一線城市。
看到了,就正好分析一下。我又看了下這次疫情的地圖,感覺…最厲害的湖北跟安徽西部接壤,包括河南。
然後跨過安徽,安徽東南部的浙江上海最厲害。
為此贊一下安徽管理的不錯。
不過,我理解問題的角度通常不太一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說明安徽沒什麼人去,所以感染的少呢?
不幫吹也沒必要黑。僅供安徽朋友思考
Ⅳ 它叫合肥,用14年時間超越了福州西安等34個對手,堪比第二個深圳
這篇文章將為大家分析合肥14年以來走過的歷程,是如何一步步超越福州西安等34座城市的,按照合肥目前的增速,1-2年之內便會超越佛山。合肥為何能夠成為後起之秀,為何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呢?或許大家可以在這篇文章之中尋找到答案。
合肥在這十幾年時間里取得了全國矚目的發展成就,科研中心城市、自由貿易試驗區、新一線城市、世界製造業大會永久會址、交通樞紐城市等等稱號均落戶合肥。實際上,合肥在九十年代還排在全國百名開外,堪稱是「最弱的省會城市」,它如今排在全國前二十,中間揮灑了多少汗水,恐怕不為人知。合肥的發展基調在2006年重新確立,變更原來的均衡發展方向為建設一個強大的省會城市,自此,合肥開始了它的開掛人生。
2006年,合肥GDP總量為1121.29億元,排在全國第54的位置,那一年佛山排名全國第11位,東莞排名全國第16位,福州排名全國第30位,西安排名全國第35位,南昌也排在全國第48位。合肥是如此的暗淡無光,此時的福州西安不會想到,十幾年後將會被合肥超越,東莞更是不知道自己將會被拉開幾條街的距離。也正是這一年,安徽放棄了皖江城市帶發展計劃,也放棄了全省均衡發展的路線,開始著重發展合肥。
關於合肥成為省會這件事,其實還有一個小故事。建國以後,安徽人民都在討論要將省會定在哪座城市,當時有兩種方案,一是定在合肥,二是定在蕪湖。1952年,確立合肥為省會,但討論的熱度依舊很高。直到1958年,教員視察合肥,認為合肥的位置相當不錯,居皖之中,便定了下來。事實證明,教員的眼光非常准,處於安徽中心的合肥,如今動車從合肥出發,至省內任一城市均只需要一個小時到達。
2007年,合肥首度超越南昌。合肥以1401.55億元的總量超越了總量為1389.89億元的南昌,兩座城市在全國的排名分別為47和48。其實差距並不大,但是這一年是分水嶺,往後南昌也難以望其項背,合肥的發展速度南昌可望不可即。2008年,合肥超越金華,兩座城市的GDP總量分別為1776.86億元和1704.91億元,分別排在全國第45和46的位置。2009年,合肥超越了嘉興、洛陽和包頭。此時,還是沒有人注意到這座全國排在40位以外的城市。
2010年,合肥超越了臨沂、濟寧、鄂爾多斯等地市,排名全國第38位。2011年,是合肥的驕傲之年,一舉超過了徐州、長春、溫州、紹興、濰坊等五座知名城市,排名全國第32位。此時,福州排名第29位,西安排名第28位,它們已經開始有了壓力,同時,也在高速發展之中,它們的名義增速也都超過了13%。2012年,合肥排名第30,福州西安依舊分別排名第29和第28,這三座城市的角逐,也正式在這一年展開。
2017年,合肥GDP總量已經突破7000億,超越了煙台、石家莊、大連、常州、沈陽等知名城市,排在全國第24的位置。那一年,濟南排名第23,壓力倍增,只要合肥一腳油門它就會被超越。而西安福州此時排名全國第21和第22,同樣也承受了合肥的壓迫力。果不其然,2018年,合肥一舉超過濟南、福州、西安三市,排名全國第21名。這一刻,沒有人不知道合肥的逆襲,沒有人不知道合肥的高速發展,稱之為「逆襲之王」並不為過。2018年,合肥的GDP增量達到1602億元,而福州的增量為1012.4億元,西安的增量為1027.52億元,濟南的增量為594.17億元。合肥的增量當年也排在全國第五的位置,僅次於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
合肥高速發展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下來,不進則退。2019年,合肥依舊排在全國第21的位置,而濟南也強勢了一把,再度超過合肥,排名全國第20,福州西安基本保持不變。全國前20名的城市中,南通掉了下來,濟南擠了上去。2020年,合肥成功擠進了全國前二十名,讓出這個位置的城市是東莞。2020年,是一個萬億城市爆發增長年,同時有泉州、濟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六座城市GDP破了萬億。也祝賀福建喜迎萬億雙子星城市。
而合肥下一個即將超越的對手便是佛山,佛山2020年GDP總量為10816.47億元,比合肥大約多800億,不過佛山的增量較低,以目前合肥的速度,1-2年便極有可能超越佛山。
縱觀合肥這14年取得的發展成績,它是如何做到高速發展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領導層目光長遠准確,敢於大膽投資。2008年,300億財政收入的合肥,拿了100億投資當時看起來毫無前景的京東方,連地鐵也放棄修建。合肥的這一舉措,引來了民間的無數嘲諷。但事實證明,合肥的投資目光高到無人理解,目前京東方已是全球顯示器龍頭企業,給合肥帶來了巨大的效益。2011年,合肥借錢也要投資內存條長鑫,終於在京東方上架。2015年,合肥投資半導體,不久中興事件的出現,國家空前重視半導體產業,而其餘城市再投資發展已經慢了合肥好幾步。此外,2019年,合肥還投資了新能源 汽車 ,比如蔚來。
第二,合肥注重交通建設,能通江達海。地理位置處於安徽中心的合肥,在交通上著天然的優勢。2019年,安徽已經是市市通高鐵的省份之一,是繼福建建成市市通高鐵之後的全國第二個省份。合肥的高鐵已經構建了「米」字形架構,能直達全國23個省會城市和4個直轄市。依託高鐵建設,省內所有城市以及南京都可以在1小時內到達合肥。此外,合肥能在2小時內抵達杭州、蘇州、上海等長三角主要城市。
第三,合肥注重 科技 發展和人才的引進。作為我國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在 科技 上的發展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合肥國家大科學裝置達到8個之多,為全國之首。據相關數據顯示,合肥的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領域,排在全球第2;物理學領域排在全球第5;同時,合肥還是全球2020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上的第20名,超越了香港、巴黎、柏林等城市。合肥同時重視人才,凡是來合肥就業的人才均享受住房補貼,可免費租住人才公寓三年,同時享受最高60萬的購房補貼。
合肥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的確是如傳奇一般,堪比第二個深圳。未來合肥的上限在哪裡,我們不得而知,但合肥的科研產業永不落時,崛起之路無法阻擋。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城市的發展。
Ⅳ 合肥未來十年會怎樣,我未來想去合肥發展,會超過成都,鄭州,南京,武漢,重慶,長沙,杭州嗎
合肥未來十年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啊!地域優勢,緊接長三角經濟圈;人力成本優勢,又是省會中心城市,交通的日益便捷,人員往來更密切,經濟,物流都會得到較快的發展…
Ⅵ 安徽發展「最快」的城市,有希望趕超杭州嗎
安徽的經濟發展一直不算太好,但在全國范圍內也是中規中矩,人們提到安徽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黃山風景區。如今旅遊業在全國發展的如火如荼,安徽省的發展潛力也被激發出來,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要說安徽省內發展最快的城市,那一定是省會合肥了,雖然很多時候知名度不如黃山,但它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底蘊。
很多人都認為合肥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但是來到這里之後便會非常驚喜。這里有鮮花錦簇的公園,也有熱鬧非常的大排檔,還能看到街邊打牌下棋的老人,放學回家追逐嬉戲的兒童更是城市中最美的景象。合肥是一座極富生活氣息的城市,悠閑自得的生活讓人羨慕不已。你們認為合肥未來的發展有望趕超杭州嗎?
Ⅶ 合肥市以科技築城,未來有望比肩杭州、南京嗎
總而言之,即使現在合肥或許在長三角這片浩瀚的星夜當中,僅僅只是一座微微發亮的星星,與杭州、南京這些城市的熱度還沒法比。但相信假以時日,合肥未來絕對會擁有可以比肩杭州、南京的經濟實力,合肥也將會成為我國即將崛起的省會城市,它的未來已經被所有人看好,作為網友的你怎麼認為呢?你認為合肥在未來能夠比肩杭州和南京嗎?
Ⅷ 被稱為中部深圳的合肥,現在真的可以比肩南京、武漢、杭州了么
如果說最近十年我國哪座城市發展速度最快,那麼貴陽、合肥跟昆明等城市肯定榜上有名。2010年到2020年,增速前十的城市分別為 貴陽(284.3%)、合肥(271.8%)、福州(220.8%)、成都(219.1%)、昆明(217.6%)、重慶(215.5%)、廈門(209.9%)、西安(209.1%)、海口(201%)、鄭州(197%)。
其中貴陽跟合肥的增速名列第一梯隊,雖然合肥的增速略低於貴陽,但是合肥的經濟體量同樣也遠超貴陽,領先第三名的福州就近50%。
合肥這些年的異軍突起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是在去年,「風投合肥」的名聲刷爆朋友圈,這才讓一直低調前行的合肥第一次站在聚光燈下。
合肥:被稱為中部深圳,我憑借的不是發展速度!
深圳是我國最成功的經濟特區,從特區建立到超越香港、廣州,深圳只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如今的深圳GDP雖然距離上海、北京有一段距離,但同樣已經遠超傳統強市南京、武漢等。提起深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發達,那麼深圳為什麼發達呢?
除了無與倫比的政策支持之外,深圳的產業結構也是深圳騰飛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最初的華強北到如今的華為,深圳的對外名片隨時隨地都在更新換代,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深圳的名片越來越高端,越來越有面兒。
合肥在產業結構上跟深圳極為相似,從2005年開始,合肥就確立了「工業立市」的方針,並且在之後的十幾年裡一直堅持著此方針。在2005年以前,合肥跟鄭州一直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這對於一個省會城市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友好的調侃。
合肥城市面貌的崛起始於大拆大建跟向南擴展城市空間,三分巢湖之後,合肥第一次可以毫無顧忌地向巢湖周邊擴展,直到如今,合肥從擁湖城市變成了通江達海的城市。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合肥從建立之初就鮮有重化工企業,為何?因為合肥那時候還是個標準的內陸城市,極度依靠水運跟鐵路運輸的重化工產業從來都是優先落戶沿江城市,如武漢、九江、安慶、南京、寧波等城市,依託長江,這些城市在先天上就領先了一大票城市一截。很多人要問了,既然水路不暢,那麼鐵路呢?湊巧那時候的合肥被稱為「鐵路盲腸」,境內鐵路少得可憐。
合肥產業的崛起得益於三方面
1:省內兄弟城市的慷慨貢獻。
其中以蚌埠跟淮南為典型代表,作為安徽的老牌工業城市,蚌埠跟淮南都曾經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期。頂峰時期的蚌埠在交通上下轄徐州、合肥、淮安等眾多蘇皖城市,在工業上也絲毫不遜色於現在的蕪湖、揚州等城市。淮南同樣如此,為了建設淮南,上海等發達城市曾經大規模地援建過淮南,直到現在仍然有著相當多的外省知青在淮南落地生根,淮南工業初步建成之後,淮南就成了華東區最重要的能源供應城市,僅僅依靠煤炭,淮南就位列過全國前四十的工業重鎮。
在安徽整體發展畢竟滯後的年代,企業是最先反應過來開始尋找出路的,蚌埠跟淮南的經濟疲軟不僅讓市內重點企業搬遷至省外,省會合肥也撈著不少。如蚌埠的電子 科技 集團40、41所搬遷至青島,中國兵器工業集團214研究所搬遷至蘇州。
合肥的存在究竟是阻止了省內企業的外遷還是分流了蚌埠、淮南的重點企業,這點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2:投資入股有潛力的企業,吸引產業鏈落地合肥。
合肥在京東方轉型關鍵期舉步維艱的時候伸出了援手,不僅給錢給地,還給政策,依靠合肥的注資,京東方成功上馬第六代生產線,這條生產線也成了京東方的生死分界線,之後的京東方一路高歌猛進,僅僅在合肥就設立了三天成產線。直到2020年,京東方在合肥的累計投資已超過2000億。京東方在合肥的落地不僅僅彌補了合肥在顯示產業上的短板,更是增強了合肥家電產業的凝聚力。
跟京東方類似的投資案例還有合肥長鑫、蔚來 汽車 等等,這些公司落地合肥之後都得到了巨量的政策支持,努力打造自身產業鏈的同時更是向著行業龍頭的方向在前進。
3:自主培育的高 科技 企業也正在茁壯成長。
在幾十年前,合肥敞開懷抱迎來了中科大,合肥不僅立下了「寧願市政府停電也不能讓中科大停電」的誓言之後,幾十年後的合肥正在跟中科大一起分享著成功的果實。
科大訊飛就是脫胎於中科大的一所高 科技 公司,依託科大訊飛,合肥成功打造了「中國聲谷」,在2020年,中國聲谷的營收成功突破千億,成為合肥重要的產業鏈之一。
不僅僅有科大訊飛這樣已經成長起來的公司,像量子國盾這樣有潛力但是仍然弱小的公司在合肥比比皆是,這些公司可能不能為合肥太多的稅賦收入,但是他們是合肥的希望。
除了中科大,合肥的另一所高校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合肥工業大學。
支撐合肥 汽車 產業的不僅只有江淮、安凱、長安等企業,合工大在幕後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作為產業鏈最長的 汽車 產業,任何一個有基礎的城市都不可能放棄這一產業,合肥同樣如此。
合工大被稱為 汽車 界的「黃埔軍校」,不僅僅為全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 汽車 行業的人才,更是直接支撐起了合肥 汽車 產業的半壁江山。
那麼,既然合肥這么牛,合肥現在就能比肩南京、武漢了么?
2019年,合肥營收最高的企業為886億,第二名為合肥百大的563億跟江汽集團的483億。其中眾所周知的京東方營收僅僅位居第18位,其他的蔚來 汽車 、科大訊飛、陽光電源等企業排名更加靠後。
這直接反應了合肥的高 科技 企業現在是多而不夠強、有潛力但是未長成。
在傳統產業落後於南京、武漢等城市的情況下,合肥想要追上這些城市與其在傳統產業與之競爭,不如另闢賽道,依靠自己的科研創新優勢轉化成產業的優勢。
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合肥可能依靠目前正在辛勤培育的企業進行彎道超車,但是現在的合肥想要超越南京、武漢仍然為 時尚 早。
Ⅸ 合肥10年內能不能阻擊杭州
這個我感覺應該是不可能的,相對而言,杭州的經濟地位是非常高的,合肥基本上是不可能超過他的,現在能跟他抗衡的,除了北上廣這些超一線的城市,基本上沒有城市可以跟杭州抗衡
Ⅹ 合肥首次位列省會城市經濟十強
據合肥晚報報道,隨著各地近期陸續公布經濟年報,2020 年省會城市經濟十強數據也已揭曉。值得一提的是,依據 2020 年各地經濟年報,合肥位列省會城市經濟十強。
據各地經濟年報數據顯示發現,2020 年經濟十強省會分別是廣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長沙、鄭州、濟南、合肥和西安。這十城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均超萬億元,其中廣州超過 2 萬億元,位列榜首;成都是榜眼,杭州超越武漢位居第三,合肥位居第九。
據了解,步入萬億俱樂部的合肥系首次進入經濟十強省會。和合肥一樣,濟南和西安也是新晉成員。據 2019 年經濟十強省會城市排行顯示,該年十強中有 7 個超過萬億元,2020 年前十位城市全部超過了萬億元大關。
編輯 向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