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良渚經濟基礎怎麼樣
擴展閱讀
杭州浴室軟裝多少錢 2025-09-14 23:45:31
上海人離婚多久可以再婚 2025-09-14 23:33:06
廈門有哪些區縣鎮 2025-09-14 23:17:05

杭州良渚經濟基礎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12-16 06:14:37

1. 圖解城市--杭州良渚篇

良渚算是我比較熟悉的地方,所謂熟悉,也僅限於去過。當年地鐵二號線開通,我搭乘二號線,一直坐到終點站,看到了在當時還比較荒涼的良渚,至此以後便再未去過。時至今日,兩年已經過去了,良渚還和之前的一樣嗎?抑或是變了新模樣呢?在此,我通過整合良渚的數據,為各位看官帶來如下一份Q&A的問答卷。

Q1:良渚的位置

良渚在行政劃分上,屬於餘杭。如下圖所示, 良渚位於杭州西北郊,在杭州繞城高速附近 。沿著莫干山路一路向北,到達繞城高速附近便能看到良渚。104國道橫穿良渚,將良渚一分為二。如圖可知,西湖大學雲谷校區位於良渚的南部,這將成為良渚一個重要加分項。同時,該地區還孕育了被謄為「中華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在杭州市博物館里,一些重要展廳所展出的遺跡便出自良渚。

Q2:良渚的交通

公共交通便利性是一個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當杭州其他地區還在期盼地鐵趕緊修道家門口的時候, 良渚早在2017年8月份,就已開通地鐵2號線 。當時,我頂著火辣辣的大太陽,去體驗了一下地鐵二號線,當時一直坐到了終點站,還參觀了良渚文化村。 良渚可以說是受地鐵恩惠比較早的地區。 下圖是良渚地鐵站1.5公里覆蓋圖,紅色區域是我給良渚圈定的大致范圍,綠圈是以地鐵站為中心點,半徑1.5公里輻射范圍。雖然在2021年地鐵四號線二期也會通車,但是地鐵四號線二期,也只是擦著良渚地區,所良渚地區除了二號線,在未來的幾年,是沒有新的地鐵線路對它有加持。但我想,這也應該是夠的(相對別的地區,也別太貪心)。

除了地鐵外,公交也是公共交通的一大要素,良渚包含 23對公交線路 ,且這些公交線路基本覆蓋了杭城的西北地區。該地區的居民,即使不乘坐地鐵,公交也是便利之選。何況一白遮百丑,良渚都有地鐵了,公交車弱點也無所謂。更何況良渚的公交毫不示弱,足以將你送到較遠的地區了。

說了這么多,我還沒直接告訴大家,良渚到某些特定區域需要多少時間。在此,我以一些地標作為參考(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半山、火車東站、西湖景區、阿里巴巴濱江園區),以到地標的通勤時間來進行描述。下圖為從良渚採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到達相應地標所需要的通勤時間(當然這是當下交通環境的通勤時間)。杭州的城市規模並不大,與其他一線城市的通勤時間比,杭州溫柔的將通勤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想想一些城市通勤時間動輒3-4個小時,不禁腦殼發疼。這是杭州這座城市對上班族特有的仁慈。

Q3:良渚的教育資源

學區對於初次置業的年輕人來說,往往不會其考慮在內。一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具備;二是家庭生活經驗不足對這個因素無感。我在本文中將只對良渚的公辦小學進行介紹。良渚文化畢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化之一,這里的公辦小學自然不在少數: 良渚第三小學、良渚第一小學、良渚第二小學、良渚七賢小學、良渚勾庄中心小學 。因此,該地區的小學應該能夠滿足該地區的適齡兒童的上學問題。

Q4:良渚的醫療資源

一個成熟健全的區域,少不了醫院的加持。想像一下,若生個病都需要跨過整個城市去就醫,堵在路上兩小時,估計自己都會可憐自己。下圖紅色部分是良渚醫院的分布,該地區內並不包含醫院,但是在良渚區域不遠處卻是 有兩所醫院 ,分別是 餘杭區第三醫院和浙江醫院三墩院區 。總的來說,該區域的醫療資源算匱乏了,祝願該地區的居民不生病或者少生病,畢竟就醫是件麻煩事。

Q5:良渚的娛樂場所

衣食住行,吃喝玩樂自然少不了。如果住在良渚,能上哪玩呢?下圖中綠色區域是良渚地區的娛樂和購物場所。可以看到良渚內部及周邊包含的商場並不多,分別是: 億豐時代廣場、永旺夢樂城、西田購物中心、勾庄農貿市場、西溪印象城 等。

Q6:良渚的房價

良渚的情況小夥伴們大體了解了吧,那重中之重來了,良渚的房價如何?在本文中,我就不再對單價進行描述,而是直戳痛點——在良渚買一套70-100平的房子首付到底要多少錢?下圖是該區域不同面積所需要支付的首付款(3成首付比例,平均值)。從圖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要想在良渚安家首付最少要准備66萬現金。

上圖告訴了大家一個大概的房價,在下圖中我將會告訴大家良渚各小區的不同面積的平均首付(3成),相信這個數據對大家也會有所幫助。

如果說無法支付良渚高昂的首付,又想住在良渚怎麼辦呢?租住在良渚附近每個月需要多少租金呢?如下圖,良渚的租金跨度比較大,租住一套房子在2800-4000之間。比較貴的房子則是在近地鐵旁的大房子,畢竟良渚是杭州目前開通地鐵的為數不多的區域。

結語

到這里各位讀者應該對良渚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良渚不再只是孕育良渚文化的區域,它還可以是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家。

2. 良渚文明的社會經濟

良渚文化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據在錢山漾發現的稻穀鑒定,有粳稻和秈稻兩種。在錢山漾、水田畈等遺址中還發現有花生、芝麻、蠶豆、甜瓜等植物種子,有人認為是當時的農作物,也有人對其出土層位和鑒定結果有所懷疑。農業工具種類較多,製作大都較精細。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體扁薄,背面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認為是安裝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鏵。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頂端有一個斜向的柄,製作較粗糙,往往僅在刃部磨光,有人認為是安裝木柄後用來在土地上劃出溝槽的,稱為「破土器」。這兩種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時期使用較多,對其定名和確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業也很興旺,有的可能已形成專業性的生產部門。玉器製作在全國同時期的原始文化中,顯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墜、、瑗、璜、鐲、琮、璧、蟬等。外方內圓的長筒形玉琮,磨製拋光並雕刻紋飾,規格定型,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技術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淺刻橫道分為15節。另一件玉琮高達23厘米,雕刻有幾組獸面紋,一件大玉璧直徑達26.2厘米。類似的琮、璧在張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內也有發現。制陶普遍採用輪制,器形規整,造型優美。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渦鉤連紋和曲折紋圖案,有的貫耳壺上刻有簡化鳥紋和曲折紋,或以圓渦和雙線構成的編織紋。這些紋飾,線條精細,繁雜而富於變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發現的陶紋,透露了當時社會文化進步的信息。
手工紡織業也有迅速的發展。錢山漾遺址發現有國內早期的絲麻織物。殘絹片經鑒定是家蠶絲織成,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47根。絲帶為30根單紗分 3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蠶的飼養可能以太湖地區為最早。但也有人對絲織品的時代持懷疑態度。麻布片經鑒定為薴麻紡織品,也是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經緯線一般各有24根,有的細麻布經線31根、緯線20根。這是迄今中國最早的薴麻織品實物。竹器的編織比較發達,製品集中發現在錢山漾遺址,共200多件。竹篾多數經刮光,容器類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則用較細密的竹絲。編織方法多樣,有呈一經一緯的人字形,也有二經二緯和多經多緯的人字形,還有菱形花格、密緯疏經的十字形等,特別是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這一類比較復雜的編織法。製品種類有捕魚用的「倒梢」,有坐卧或建築上用的竹席,以及簍、籃、谷籮、簸箕、箅等,較廣泛地用於生產和生活方面。此外,良渚文化還有槳、槽、盆、杵錘等木器。木槳的使用,說明生活在河道縱橫地區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3. 良渚古城具體位置在哪裡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3)杭州良渚經濟基礎怎麼樣擴展閱讀:

良渚古城遺址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力中心和信仰中心,是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國家的傑出見證,它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江下游地區。它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證據。

良渚古城遺址說明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儀式和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位的過渡。它包括早期城市化的突出例子,表現在夯土遺跡、城市和景觀規劃,以及表現為遺產內的墓地差異、空間組織的社會文化戰略和物化權力的社會等級。它代表了中國在五千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4. 穿越時空探尋良渚古國

      某日,友人心血來潮提議去良渚博物院,網路簡易搜索之後,勾起我心中好奇的小火苗,遂決定帶上麵包、葡萄、水等食物,匆匆上路,准備穿越時光的風塵,具體感悟考古的魅力,探尋良渚在千年時光流轉中的光輝。

      火熱奔放的心,在烈日撩撥下,愈發焦灼難耐。所幸,公路兩邊是大片的青草地,綠意盎然,頓感舒暢。驚喜之餘,發現這里還有一個很動聽的名字:美麗洲公園。

      一座考究的石板橋橫跨於人工湖中,連接公園與良渚博物院。湖水中盛開的荷花,驕陽下爭奇斗艷,絢麗無比;微風下翩翩起舞的荷葉,嫵媚多姿,清新自然。醉人的美景為前來參觀博物院的遊客送來涼爽綠意。

      博物院,由英國設計師操刀設計,黃洞石砌成,其間穿插著三個天井式的露天庭院,似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粗獷、大氣、厚重、簡潔,呈現了良渚文化遺址的玉文化特色,落於濕地湖畔,體現了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完美融和。

      它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展覽面積4000多平方米,內設「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常規展廳及1個臨展廳,全面、立體、真實的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和遺產價值,體現了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營造了宏偉都城,建立了早期國家,開創了輝煌的早期文明。五千年後,幾代考古學家為我們重建了良渚文化的歷史,各級政府為保護良渚遺址做出了積極努力,萬千民眾為傳承良渚遺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以考古帶研究,以研究帶保護,以保護帶弘揚,以弘揚帶傳承,今天的良渚人開創了五位一體的良渚遺址保護模式。

      展廳以「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為傳播主題,展現從1936年發現良渚遺址,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2007年確立良渚文明,到如今八十多年來,經歷了從單體一直考古到遺址群考古再到都邑考古的三個發展階段。現在一個結構完整、功能多樣的良渚古城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實物見證。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這一文化已出現發達的稻作農業、復雜的社會分工、明顯的階層分化和統一的精神信仰。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外圍建有大型水利系統。

      良渚古城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時擁有城牆和水利系統的規模最大的都邑遺址。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權力和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已經進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階段。

      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面幾人高的牆寫著:神王之國,統一信仰,原始文字,早期國家、玉器文明、稻作文明、城市文明……與良渚遺址有關的詞彙躍然牆面,等著你的探索發現。

      第一展廳,共分為四個單元: 人地相依、千年時空、文明基石、國之中心,講述了一個建立在濕地上王國的崛起與發展。

      在中國長江下游,有一個古稱震澤的太湖,距今五千年前後的良渚遺址位於環太湖的西南部。這里氣候溫潤,水網密布、資源豐富,適合人居,為良渚先民提供了創造文明和早期國家的歷史舞台。

      1936年,施昕更發現良渚遺址。1939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指出以良渚遺址為代表的遠古文化具有獨特個性。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良渚文化是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頂峰,商城馬家浜文化和松澤文化,下接前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是極為重要的歷史發展方向。

      良渚文化時期,先民們開闢田野、種植水稻、養殖家畜,稻米成為最重要的糧食,家豬是最主要的肉食來源。制陶、紡織、制骨、冶石、髹漆、琢玉等手工業生產更加專門化和體系化。此外還出現了一套被視為原始文字的刻畫符號系統。高度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良渚文化時期,環太湖地區已發現600多處遺址,聚落分化明顯。良渚古城作為都邑,由從屬性的區域中心,良渚古城與這些區域中心的關系是單方向、向外輻射的。這種單方向的政治格局,使良渚古城成為良渚文化唯一的也是最高等級的政治中心,顯示早期國家的管理層級與控制秩序。

      第二展廳,分為幾個單元:發現古城、 都城格局、水利文明、早期城市等,展現的是活靈活現的良渚先民勞作場景、實地截取得良渚古城牆剖面、反映莫角山營建的大型油畫(油畫高6.6米,長35米,面積達200多平方米),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復原和再現良渚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示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

      2007年發現的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度首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重大田野考古發現,顯示出良渚古城的規劃營建和結構布局具有東亞早期城市文明的典範。

      良渚古城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利與信仰中心,規劃合理、營建考究、結構完備、工程浩大。他與周圍的山體、孤丘、河網、濕地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山-丘-水-城的整體格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良渚古城西北區的水利系統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組成,是中國最早的科學規劃的水資源管理系統,也是我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傑作。

      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外城構成三重向心式結構。宮殿區的中心地理位置與復雜的土建及建築基址,內城的王陵、作坊區、縱橫水路及臨水而居的江南生活模式,外城眾星拱月,圍合的人工營建台地上居住著村民。遠郊有大型村落、祭壇墓地、環壕聚落、大規模的水稻田等。

      距今五千年前後,作為人類文明起源的幾個重要區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先後出現了一系列早期城市,它們是區域內的人口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和軍事中心,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良渚時期的農業生產已有明確的組織,管理和規劃。浙江餘杭茅山遺址發現了最大的良渚文化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長條形田塊,面積1000-2000平方米不等,總面積達55000平方米(摺合80餘畝)。

      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徵——玉器文明。玉器是良渚時期權力、禮制、信仰的物質載體,用以標識身份、區分等級。良渚時期,以神徽像作為共同信仰的神,用玉禮制反映了良渚社會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徵的國家形態。

      在玉琮、玉鉞、玉璧、玉牌飾、玉三叉形器、珠串、玉匕形器等大量良渚時期的精品玉器中,蘊藏著神權、軍權、王權的高度一致的信仰與集權,是良渚文化的成熟文明與早期國家的實物見證,充分彰顯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時期或同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與影響。

      這些藏品的外觀可能算不上搶眼,但它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可以對良渚文化,或者玉器的禮制有個大致的了解。除了欣賞玉器上細致繁復的花紋,也能知道不同形制的玉器的意義和地位。

    博物院通過出土的大量文物、大型油畫、沙盤模型、考古小知識圖解、影院視頻和一些互動游戲,全方位直觀的讓你了解這座「良渚古國」,你能更深刻的感受良渚人農業、制陶、制玉等各種細節。良渚文化的高級物質形態和製造工藝與中原地區禮制和意識形態相互融合,才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這里,有太多的感觸和震撼。

      國家為了降低G104國道過境交通對莫角山宮殿遺址的影響,1997年投資了2.4億元重新規劃了新的國道,避開了遺址區,保護了良渚古城的完整性,2016年,國家更是永久性封閉原104國道。

      莫角山宮殿區南部的池中寺發現了大量談話稻穀堆積,面積近1000平方米,推測稻穀藏量約36萬余斤。這里應該是良渚古城城內的糧食倉儲區。

      反山王陵12號墓,出土的玉器,達到647件(不包括玉片和玉粒),包含良渚文化中最碩大的琮王和鉞王,上面微刻有神人獸面像,顯示王者唯我獨尊的身份,此墓應是良渚國王。

      博物院通過科技手段,復原了一具來自餘杭卞家山遺址49號墓出土的真實完整的土人骨,證實是5000年前的死於疾病的25歲左右良渚先民。

        博物院用蠟像再現了當年考古工作者發現良渚的場景,可以感知到良渚文化逐漸為人所知的過程.……

      除了傳統觀展,觀眾還可前往遊客中心。這里有獨具良渚特色的文創產品:有模仿玉琮方圓之間的榻榻米、小茶幾、玉箸、神徽像圖形的衣服等,遊客喜歡也可以一起買回家。

      博物院建築內三個天井式的露天庭院,以良渚文化的代表元素玉璧為造型的裝飾在水中顯得很有詩意,四周的美人靠可供小憩。穿梭在這個建築空間內已然是一種享受。博物院外的美麗洲公園,綠草茵茵,常有遊人搭起帳篷野餐,時間充足的話,還可以到附近的良渚文化村逛逛,再到良渚美食街吃一頓美味飯菜。

5. 餘杭區良渚鎮,瓶窯鎮,塘棲鎮,從經濟條件和教育水平來看,哪個鎮更好一點

1、老餘杭、
2、良渚鎮
3、塘棲鎮
4、瓶窯鎮

6. 良渚的經濟建設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大力調整,良渚鎮經濟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10年全鎮上下以加快轉型升級,改善產業結構為導向,著力提升經濟效益。全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18.5億元,比上年增長18%;三產增加值17億元,增長20%;農村經濟總收入198億元,增長13.9%;村級集體可分配收入4272萬元,增長17.4%;農民人均純收入14922元,增長10%;全鎮實現財政總收入11.07億元,其中地方性收入7.0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20.6%。農業以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確保糧食生產,促進人民增收為重點,科技興農為宗旨,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特色水產養殖,花卉種植」等優勢產業,完成國家級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堅持「以適度開發實現真正保護」的基本思路,處理好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商貿、房產、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現有中國良渚文化村,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金恆德汽車廣場,浙江物產集團,杭州港大松樹集裝箱碼頭作業區,浙江億豐建材裝飾廣場,商貿區塊等省、市、區等二十餘個重點項目落戶良渚,將把良渚這塊古老的土地真正熱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夜杭州」。
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一主三副六組團」的城市總體規劃,良渚系良渚組團的核心之一,更賦予了「北秀」的內涵。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良渚以「傳承良渚文明,創造北秀明珠」為戰略目標,全力建設「商貿良渚、實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諧良渚」,以工業經濟為支撐,城市化建設為龍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城市一體化建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良渚建設成為集經濟、文化、旅遊、居住為一體的現代化衛星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