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軾為什麼被貶多次
二十一歲,蘇軾就考中進士,如果能夠謹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但問題是要那樣,蘇軾就不再是蘇軾了,而應該是一個當官當得非常不錯的我們所不知道的什麼人。
首先是反對變法。要說蘇軾與王安石同為文人,應該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王安石變法的本意也是想富國強兵。可是文人辦事總有一種浪漫的想法,有些問題欠考慮,變法太急,就產生了一些弊端,事情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了。這時蘇軾站出來了,反對新法。
於是就遭到多次貶謫。兩次被貶杭州,他也不以為意,而是認真地做起了小官,領人在西湖築堤,這就是有名的「蘇堤」。從杭州他又到過密州、徐州、湖州。就在湖州,蘇堤被捉拿到御史台審問。原來,一些反對蘇軾的人在他的詩文里斷章取義地摘取一些句子對其設計陷害。
這就是有名的「烏台詩案」。蘇軾以為自己這次必死無疑。於是告訴為他送飯的弟弟說,平時不要送魚,若聽說我要被判處死罪再送魚。有一次,他弟弟病了,託人送飯,那人不知情,送了魚,害得他虛驚了一場。後來還是王安石一句話:「哪有盛世而殺才士乎?」蘇軾才得以出獄。
出獄之後,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表面上,雖然是個小官,實際上處於地方官的監管之下。言論行為都受到束縛。他的散文代表作前後《赤璧賦》都是在偷偷摸摸的情況下寫成的,「必深藏之不出也」,一般人是難以見到的。
(1)蘇軾為什麼從杭州貶到了密州擴展閱讀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與其父蘇洵的大器晚成相比,蘇軾屬於少年得志。二十幾歲入京就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當時,比他年長30歲的歐陽修就對他作出了如下斷言:「此人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事實正如歐陽修所預言的那樣,蘇軾確實是古今文人中聲譽最隆的一個藝術天才。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詩,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論詞,他是豪放派詞的開山鼻祖;論書法他是「宋四家」之一。真個算得上是「三千寵愛集一身」了。
然而,和他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比較起來,蘇軾在仕途上就顯得不是那麼順暢了,甚至可以說是危機四伏,九死一生。事實上,蘇軾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條屢遭貶謫之路。
Ⅱ 朝廷為什麼派蘇軾去密州做官
蘇軾是主動要求去密州的,因為對當時朝中王安石主導的新政的不和,作為一個拉仇恨的小能手又同時得罪了新黨和舊黨,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都在外任。
並且對弟弟蘇轍的想念,於是蘇軾在從熙寧四年(1071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的杭州通判任期結束後。蘇軾主動要求到密州任職。並留下了密州出獵的詞。而當時密州確實是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可能是存了磨練心智的心思。也是對朝中政事的失望吧。
我們很熟悉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便是創作於他到任密州的第三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直到此時,他仍未能見到日思夜想的弟弟蘇轍。
(2)蘇軾為什麼從杭州貶到了密州擴展閱讀:
知州之權畢竟有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變法後期的「人為之禍」,眼看呂惠卿之流借變法之名排除異己,加害於民卻又無能為力,蘇軾陷入極度苦悶之中。朝中有政客小人弄權玩術,不僅是賢臣良民之悲,更是舉國之哀、歷史之痛!
焦慮中的蘇軾在妻子王閏之的啟發下,開始重新閱讀《老子》,其自身的樂觀天性融入了老子的齊物論思想,思想認識上發生了微妙的轉變,曠達超然成為了蘇軾重要的文化性格,這也無意中為後來他能承受種種挫折打擊注入了堅定的精神元素!
誰也不會想到密州之任竟是蘇軾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期。而他調任密州的初衷是能有機會見到自己久別的弟弟蘇轍,但遺憾地是只到他調任河中府的赴任途中才見到了闊別六年的弟弟。
Ⅲ 蘇軾貶到密州在哪裡
密州,即山東諸城。此地自古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直到蘇軾的到來。伴隨著蘇東坡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密州從而名揚天下。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獵》算得上是首功之作。
密州的蘇軾是比較郁悶的。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艱苦了很多,也寂寞了許多。密州是一個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窮鄉僻壤。
於是,蘇軾重讀《莊子》,他滿懷著現實的苦惱重溫這些富有哲學的道理,心頭常常湧起豁然開朗、如獲至寶的快慰,時時忍不住拍案叫絕。就這樣,蘇軾從情緒的低潮中走了出來。抑鬱的時候,種種不如意襲來的時候,他總會舉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護衛自己的心靈,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
蘇軾到密州為官,本意是想離弟弟蘇轍近一些。因為蘇轍當時正在濟南任職。做出這個決定時,蘇東坡可能覺得濟南和密州同在山東境內,只是咫尺之遙的距離,兩兄弟見個面應該不是問題。
可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只有四、五百里距離,蘇軾在密州的兩年竟沒有和弟弟見上一面。於是,在中秋之時,皓月當空,蘇軾想起分別七年的弟弟,不禁心潮起伏,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問世,至今仍被傳唱。
蘇軾赴任密州父母官,對於他,可能只是漂泊沉浮中平平常常的一次經歷,而在密州的歷史上,卻是千載難逢的一種幸運。他在杭州時曾經賑濟災民,後來在徐州也趕上黃河決口,來到密州面對的更是長期乾旱、蝗蟲遍野的慘淡景象。
Ⅳ 蘇軾被貶的地方
三次分別貶到湖北黃州,廣東惠州,海南儋州吧!最後死在瓊州海峽回去的途中。
第一次1080年,被貶黃州。因烏台詩案入獄,經多方營救未獲死罪,貶至黃州。原因就是蘇軾多來年一直反對「新法」,特別是以他豪放的情格,無論在言行、詩詞文、行動上,處處都對新法持否定態度。
第二次1094年,被貶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啟用「舊黨」的太皇太後高氏於1093年去逝,宋哲宗趙煦雖然1085年僅十歲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沒機會主政,想要要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結果「新黨」抓住時機東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擊以蘇軾,蘇軾被誣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譏斥神宗之語,其實就是一個黨爭的犧牲品。
第三次被貶1097年,被貶儋州。原因更簡單,新黨為了將舊黨趕盡殺絕,所有被貶外地的元祐黨人,根據貶所再向更遠之地貶一次。
目的就是讓他們永無出頭之日。因為蘇軾當時就已經被貶廣東了,再遠就被貶到了海南。
如果說第一次被貶是因為對新法持異議,正面地投入到黨爭之中的話,那麼後兩次被貶完完全全是無奈的、被動的、身不由己的,他沒有持任何的政治見解。
沒有做任何的斗爭,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將蘇軾一貶再貶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師正是蘇軾,這可以說是最最失敗的教育了。
蘇軾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
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
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Ⅳ 蘇軾為什麼被貶密州 蘇軾被貶密州經歷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為作了諷刺變法弊端的詩作,以「謗訕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監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四個多月後,蘇軾被貶黃州,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達貶所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