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歷冬月和臘月的區別
冬月和臘月的區別是冬月指農歷十一月,臘月指農歷十二月。農歷十一月為「冬月」又稱「子月」稱「建子」。農歷十二月,也就是漢族民間俗稱的「臘月」。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
農歷十一月為「冬月」又稱「子月」稱「建子」。冬月是農歷十一月的別稱,寒冬臘月,即是指年前最冷的三個月,寒月為十月;冬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
農歷十二月,也就是漢族民間俗稱的「臘月」。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
(1)杭州陰歷十月有什麼特別的擴展閱讀:
習俗:
1、杭州人冬月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月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2、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月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Ⅱ 杭州有什麼節日杭州節日介紹
杭州有什麼節日?杭州節日介紹
民間民俗“花朝節”5月1日-10日 舉辦地在東方文化園。
西湖荷花節
7月-8月 舉辦地在麴院風荷,主要活動有:
賞荷花,采蓮蓬,剝蓮子,做荷花餐,聽民間戲曲,放荷花燈祈福,荷花交易會、西湖荷花小姐攝影模特大賽、中國荷花品種展覽會等。
西湖桂花節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在西湖滿隴桂雨、滿覺隴村、杭州植物園登等地同時舉行。有賞桂、品茶、品桂花食品、桂花文藝表演、畫展等內容。
西湖中秋賞月晚會
農歷8月14日-16日:
舉辦地在平湖秋月,主要活動有:歌舞雜技、民樂表演、風味晚餐、夜遊西湖等。杭州金秋國際旅遊節 9月16日-10月21日 主要活動:中秋賞月、錢江觀潮、滿隴賞桂、吳山廟會、煙花大會等。“月是西湖明”中秋賞月活動 陰歷8月15日-18日 在西湖湖心亭、環湖各茶樓、金沙港文化村等同時舉行。主要活動有:賞月、歌舞雜技、民樂表演、風味晚餐、西湖夜遊等。
西湖國際桂花節
9月16日-10月31日:
舉辦地在滿隴桂雨,主要活動有:賞桂、品桂、桂香、桂雨、桂文化。每當金秋季節,這里珠英瓊樹,百花爭艷,香飄數里,沁人肺腑。在金粟世界裡,用桂花製作的桂花粟子羹和糖桂花等佳點,香甜可口,深受游者歡迎。
西湖國際煙花大會
10月中旬主要活動有:
異國煙花並放,倒印西湖美景,令人嘆為觀止。
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
每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
第一屆西湖博覽會辦於1929年。現在西湖博覽會已經成為最集中展示杭州歷史、文化和風景的盛會,每年一度為杭州人民及到杭州旅遊觀光的遊客獻上一道文化風景大餐。
在此期間來杭州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 西湖博覽會的內容非常豐富,剛剛閉幕的第五屆西博會就涵蓋了西湖藝術博覽會、集郵文化展、國際煙花大會、絲綢時尚節、國際絲綢博覽會、商業街風采展示周、最佳人居環境展覽會、國際電腦節、西湖書市、國際汽車展覽會、美食節、攝影作品展覽及各種文化論壇等精彩盛會。
以上僅供參考
Ⅲ 農歷十月初一要干什麼
農歷十月初一又是寒衣節 。
農歷的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Ⅳ 陰歷十月一日有什麼習俗求大神幫助
「送寒衣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麵。
Ⅳ 蘇州、杭州和上海的風味名小吃分別是什麼具體到那條街去吃
問:蘇州、杭州和上海的風味名小吃分別是什麼?具體到那條街去吃?
答:一、蘇州小吃主要集中的觀前街:1,熙盛源餛飩店 在鳳凰街上的元祖蛋糕店旁邊,愛吃小籠包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那裡的小籠包應該說是蘇州最好吃的啦,皮薄陷兒多,還有濃濃的湯汁,不過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燙嘴。(口味偏甜)這里的餛飩4塊錢一碗,小籠包4塊錢一客4隻。
2,京京鴨血粉絲 在熙盛源往南走的斜對面,裡面的鴨血粉絲味道非常鮮美,牛肉鍋貼味道也很不錯,不過小籠包味道實在是不敢恭維。鴨血粉絲3.5元一碗,牛肉鍋貼2塊錢一兩5隻。
3,牛寶寶牛排店 在鳳凰街的北面半條街,裡面的牛排實在是值得一吃!不過大家不要看有很多種牛排,價格也差很多。味道最好有最實惠的黑胡椒牛排是最實惠的,35塊錢,從沙拉,餐包,湯,到甜點,酒水,整整一套下來已經很飽啦!
4,綠陽餛飩店 蘇州的老字型大小,大街小巷裡面有很多。蟹粉小籠味道不錯,餛飩也還可以,價格和熙盛源差不多。
5,江南人家飯店 在十全街東面半條街上,東吳飯店再往南一點。這是我在蘇州這么多年吃到的最實惠的一家飯店,很乾凈,味道也是純正的蘇州風味。非常不錯,通常兩個人50塊左右就很好了。
6,頂鼎雞 在太監弄那邊,這里的雞非常的嫩,最絕的是它的蘸汁,非常鮮美,獨門配方哦!
7,一品香的包子 蘇州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包子和鹵菜是蘇州最有名的老字型大小。
8,同德興的面 味道那個好啊,實在是百吃不厭。不過只有中午賣,晚上就不賣了。在觀前街不到一點,台北莎羅影樓的那條巷子。
9,陸長興 也是賣面的,香菇面和爆魚面是它的招牌。也是連鎖,比較繁華的街上都能找到。
二、杭州小吃1、蔥包檜兒杭州風味小吃蔥包檜有一個有趣的出典。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於監安大理寺,杭州百姓十分痛恨奏檜夫婦。相傳有一天,杭州有一家賣油炸食品的業主,捏了兩個人形的面塊比作奏檜夫婦,將他們撳到一塊,用校友會棒一壓,投入油鍋里炸,嘴裡還念道:"油炸檜"吃。這就是油條的來歷。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為杭州風味小吃――蔥包檜。烹調時,選用上白粉製成春卷皮(或叫薄餅)再裹上油條、蔥段,在平底鍋上反復壓扁,直至烘烤到金黃色,再抹上竦醬或甜醬即成。
2 、油冬兒 麵粉裹蘿卜絲,一般都和炸臭豆腐一起賣的說。
3 、餛飩小籠 不用說啦,新豐小吃每天那麼多人就知道它的味道了。
4、吳山酥油餅 吳山廣場有的賣。
5、西湖藕粉 有袋裝和速溶的,小時候看媽媽熬,撒上桂花糖,簡直就是極品,女生還可以來減肥的.
6、貓耳朵 小時候真的以為貓耳朵可以拿來吃,後來知道是麵粉捏成貓耳朵的樣子。知味觀的貓耳朵很正的哦。
7、片兒川 鹹菜+冬筍+肉片,煮出來的面又鮮又滑,杭州特色,別的地方沒有的。阿娟面館的片兒川很好吃的(在文一路KFC附近,每天生意好爆了)。
8、幸福雙 知味觀在賣的。
三、上海小吃 蟹殼黃
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
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20世紀30年代後期,出現了單賣這兩個品種的專業店,如黃家沙、大壺春、吳苑等,名噪一時。
棗泥酥餅
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棗泥為餡,經油炸成熟的麵食。其色澤金黃,小巧玲瓏,外皮酥鬆,餡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遊者歡迎。
生煎饅頭
上海稱包子為饅頭,因此,生煎饅頭實為生煎包子。用半發酵麵包餡,排放平底鍋內,用油煎,噴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黃、硬香帶脆,饅身白色,軟而松,肉餡鮮嫩稍帶鹵汁,咬嚼時還有芝麻或蔥的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
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蒸拌冷麵
是將面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加調味拌食的麵食。上海飲食市場上,冷麵一向是夏季旺銷品種。1937年前後,製法都是將面條煮熟後,用冷水沖涼而成。1949年後,衛生部門因冷麵用生水沖涼而予以禁售。
1952年,四如春點心店採取將面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的辦法加工冷麵,獲得成功。不僅符合衛生要求,且加工後的面條硬韌滑爽,受到廣大顧客的歡迎。
陽春面
又稱光面。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
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現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百果餡酒釀圓子
以果料為餡,滾包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而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餡甜香。
擂沙圓
糯米湯團煮熟後滾上一層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裡三牌樓附近的雷嫗以設攤賣湯團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團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團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制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
豬油百果松糕
用糯米、粳米摻和,磨成粉,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為舊歲暮新春的時令米食。糕身松軟香甜,糯而不粘,果仁口味多樣。
油氽排骨年糕
豬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該小吃在上海有二種製法,分別以曙光飯店(原名小常州,號稱排骨大王)和鮮得來點心店為代表,這兩家都以經營排骨年糕而著名,但製作方法不同,口味迥異,各有特色,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出名。
鮮肉貓耳朵
傳統的貓耳朵是用涼水和面製成貓耳朵形疙瘩,用雞丁、肉丁等作配料,帶湯食用。上海喬家柵的貓耳朵獨創一格,用手□麵皮,包入肉餡或豆沙,油氽而成,風味特異。
糟田螺
選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調制過的陳糟為主要調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鮮嫩勁韌,糟鹵香味橫溢,鹵汁醇濃,肉鹵同吃,更加鮮美。
高橋松餅
用精白粉、熟豬油、綿白糖、赤豆、桂花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為高橋四大名點(松餅,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橋食品廠門市部專營。
城隍廟梨膏糖
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廟開設了果膏糖店,由於業主善於經營,使城隍廟梨膏糖揚名中外。此糖分療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兩類。療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
系採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紅等葯材和白砂糖一起經煎熬精製而成。花色梨膏糖則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現由豫園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專賣。
奶油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以本地綠色蠶豆為原料,伴以茴香、桂皮、精鹽、白糖、香精、奶油等佐料精製而成。其特點是微帶甜味,清醇可口、色澤光潔,回味久長,又能生津開胃。
Ⅵ 陰歷十月一是什麼日子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還有下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4][5]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民俗由來
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中國民間於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於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於宋代。[4][5][6][7]
朱元璋「授衣」傳說
寒衣節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4][5][6][7]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後來,杞良被抓去修築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後,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後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4][5][6][7]
商人促銷伎倆
還有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於商人的促銷伎倆。
據不完全可靠消息,這個精明的商人生逢東漢,乃是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的大嫂。
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工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愁。
眼見就得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個鬼主意。
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鬼哭聲沖出了蔡家大院。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來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見當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裡忽然傳出了響聲,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道:「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兒來,上前打開了棺蓋。只見一個女人跳出棺來,可不是慧娘是誰?
那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 「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發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
蔡莫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啊!」慧娘指著燃燒的紙堆說:「那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蔡莫一聽,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的這一出雙簧,可讓鄰居們上了大當!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於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後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這兩個傳說一悲一喜,道具雖有不同(一個是燒棉衣,一個是燒紙錢),卻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撥的都是人們心中那根親情弦。
Ⅶ 陰歷十月初一是什麼節
陰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稱為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拓展資料:
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得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中國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中國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Ⅷ 陰歷十月初一有什麼講究
說起寒衣節,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事實上,寒衣節也是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寒衣節。
寒衣節,一般都是在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根據網路詞條的解釋,寒衣節又被稱為「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與此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寒衣節的起源和習俗。
Ⅸ 陰歷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這一天,是祭奠先亡之人,給先人送過冬的衣服,謂之送寒衣。與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可以做以下一些事:
除了在清明的時候要掃墓,在寒衣節也是可以上墳祭奠的。要注意的是,上墳要准備貢品(碗碗菜),還有注意時間(一般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天黑的時候不能去墳地,注意墳墓前面不得嬉笑,要莊重肅穆。
三、修繕墳墓
在清明節和寒衣節都是可以動土的,其他的時間是不能亂動的,清清旁邊的雜草,看看有無漏洞等。
四、可遷墳
一般是因為風水問題,所以遷墳來改風水。
現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在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是存在的,但也有些地方已經淡化,特別是城裡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Ⅹ 農歷十月一有吃餃子的習俗嗎
沒有吃餃子的習俗,十月一是寒衣節,這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逝者送去禦寒衣物,燒寒衣,寄託著對故人的懷念。
傳統節日中有吃餃子的習俗的主要有:
春節、冬至、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吃餃子。
1、春節
餃子是中國人最常用的名字,它的形狀也有著各種各樣。春節餃子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餃子的形狀和元寶一樣,所以在春節的時候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意思。
第二:餃子按照古代的習俗是在過年的時候祭祀用的食物。講究守歲的時候包餃子,在辭歲的時候吃餃子也就是到子時的時候吃餃子。
2、冬至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與南陽名醫張仲景有關。說是東漢時期河南安陽的著名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曾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他在長沙為官期滿告老返鄉時,恰遇大雪紛飛,沿途看見不少人耳朵被凍爛了,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煮熟後剁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
再下鍋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作為葯物給每人吃了兩個,治好了鄉親們的耳朵。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並稱它為「扁食」或「餃子」,留下了「吃冬至餃子不凍人」的說法。
3、除夕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古代北方底層人民生活很艱辛,一年到頭不餓肚子已經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節日和特殊的日子時才能吃,而被列為最好吃的美食「餃子」也是最難吃到的,所以才找機會就吃餃子。
4、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
5、立秋
對於立秋吃餃子,也是一種貼秋膘的吃法,那麼,貼秋膘又是什麼意思呢?上面已經說到了,夏季人體會有所清減,古人會在立秋這一天稱一下自己的體重,如果發現自己變清瘦了,大家會吃一些肉類食物補一補,俗稱「貼秋膘」。而餃子也是一種肉類食物,所以立秋吃餃子也是一種貼秋膘的吃法。
6、立冬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