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杭州這座城市為什麼能吸引大批的年輕人它有著怎樣的魅力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地標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杭州也成為新一線城市,每年有無數的年輕人來到杭州學習、工作以及生活。杭州之所以能夠吸引這么多年輕人,主要是因為杭州發展機會更多,相比較於北上廣深,這里節奏相對沒那麼快。杭州是一個有魅力的城市,它包容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里年輕人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杭州成為一大批年輕人的首選城市。首先杭州這個城市給人的感覺特別好,基礎設施比較完善,人們的生活十分方便。杭州作為新一線城市,就業機會特別多,年輕人在這里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從事的行業。杭州在國內的知名度很高,每年吸引無數的遊客來到此次游覽觀光 ,不知不覺間就被杭州所折服,想要在此工作生活。從每年公布的數據就可以看出杭州巨大的魅力。
㈡ 為什麼有人覺得杭州的經濟很發達
並不是覺得杭州經濟很發達,而是事實上杭州的經濟的確比較發達,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7年,杭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556億元,增長8.0%,這樣的GDP實話排在了全國第十位,僅僅是這個數據就能看出來杭州的經濟已經足夠發達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杭州當地的GDP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並不高,更多的時候推動杭州GDP發展的是依靠杭州的電子商務經濟,這種新興的電子、信息等新型產業屬於回報率較高的第三產業,從根本上來講就比依靠那些依靠房地產的城市的經濟模式更加科學。尤其是一個阿里系的馬雲就夠杭州騰飛的了,更何況那裡有N多的厲害企業。
㈢ 概括古代杭州崛起的原因
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8]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8]
錢江新城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8]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屬吳國的吳興郡,歸古揚州。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8]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8]
錢江新城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一度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8]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西府於杭州。當時的西府杭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煩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8]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8]
在北宋時,杭州實際管轄兩浙西路。淳化五年(994年),改軍號為寧海軍節度。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8]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行在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㈣ 年鑒數據顯示,杭州的城區人口規模已經超越了南京,這有何特殊意義
東莞、武漢、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濟南、沈陽、青島是人口500萬至1000萬的特大城市。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一個特大城市,即濟南。濟南提升為特大城市,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行政區劃的調整。2018年12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省調整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管轄范圍劃歸濟南市。牛鳳瑞說,山東歷來是雙星格局。作為內陸城市,省會濟南沒有港口,存在一定的劣勢。而濟南地處山東的地理中心,優勢明顯。
在數字經濟的帶動下,杭州人口和人才快速流入,城市人口快速膨脹。數據顯示,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將由2018年的980.6萬人增加到1036萬人,增加55.4萬人。年增幅將首次超過深圳和廣州,居全國首位。近日,杭州市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大力推進郊區新城建設,加快城市優質資源向郊區新城拓展,引導城市核心區人口過度集中的街區向郊區新城疏散,並將新流入的城市人口聚集到郊區新城,有效遏制城市單體規模無序蔓延,形成天上星的集群發展格局。
㈤ 杭州的經濟特色,發展前途,以及生活在杭州的優缺點
1、杭州經濟主要以旅遊為主線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這是他的主要特色;近年來電子、信息等新型產業不斷崛起,帶動了第一、二產業的迅速發展。
2、杭州發展速度是比較快的,尤其是周邊如象蕭山、濱江、下沙等開發區,一天一個變化,優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資及外商的投資熱情。機會、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3、杭州生活環境、氣候應該是數一數二的,熟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消費太高,對外地來杭州,如果是一般的企業打工者,要想10年內買房,那是天方夜譚,對白領而言起碼需要有分階段才能實現房子的目標。
總之是根據你的能力,如何規劃目標,當然要抓住機遇,最後通過努力才能創造財富。
㈥ 越來越多年輕人放棄北上廣,選擇去杭州的原因是什麼呢
可能,因為淘寶和支付寶在杭州?
前陣子看了一個新聞,說是一個竊賊在杭州大晚上的撬了好幾個車門,最後才搞到了幾十塊錢,還都是硬幣。竊賊真的是欲哭無淚,話說你們杭州人民出門都不帶錢的?沒錯,杭州的線下支付寶支付已經非常普及,在各個商戶都可以使用支付寶支付了,完全可以不用帶現金,輕松出行,一切so easy.
杭州電商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迅速了,江浙滬包郵什麼的證明了這一點。對於電商企業來說,在杭州發展具有非常不錯的優勢,而電商的蓬勃發展也讓年輕人們發現了機會。
相較於北上廣的交通壓力和就業壓力,杭州已經有很好的發展,而且杭州的競爭還沒有那麼激烈,可以說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高速發展的杭州在經濟發展上毫不遜色,交通也非常方便快捷。此外,杭州風景秀麗,擁有西湖斷橋等美景,也非常適合生活。
㈦ 只當過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杭州為何也是八大古都之一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八大古都之說,分別為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其中北京、西安、洛陽、南京是最早的四大古都,後來陸續又加入其餘的四個,湊成八大古都。八大古都中有六個都在北方,南方只有南京和杭州。南京號稱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列入八大古都可以說名副其實,但是不少人對杭州能列入八大古都卻有疑惑。
杭州 歷史 悠久,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 歷史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地理學家張其昀提出將杭州列入古都,但是杭州在 歷史 上只做過五代十國時吳越國以及南宋時期的都城,五代時吳越屬於割據一方,南宋也只有半壁江山,因此有些人並不認同將杭州列入幾大古都中,其中不乏 歷史 地理學界的大咖,如譚其驤。但是由於張其昀的這個說法傳開後,慢慢被 社會 接受,所以杭州也就成為八大古都之一。
杭州,古稱臨安、錢塘,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元朝時曾被馬可波羅譽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杭州最著名的美景就是西湖,蘇軾給了最好的贊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像杭州這么秀美、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向來不是定都的最好選擇。
杭州最早稱餘杭,傳說大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乘舟經過此地時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始見於史。杭州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最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592年,築杭州城。等到隋煬帝修通大運河後,杭州作為大運河南端的起點,成為錢塘江下游的水運交通樞紐,戰略位置變得極為重要,控扼吳越,雄視江海。唐朝時杭州強勢崛起,商業蓬勃發展,到唐朝後期杭州每年所繳商稅佔全國財政收入的4%,時人言杭州「江南列郡,餘杭(杭州)為大」。
五代十國亂世時,錢鏐建吳越國,以杭州為都,這是杭州第一次作為國都,時間是公元907年。錢謬是杭州人,對杭州親眼有加很容易理解,其實也是在那種亂世割據時沒有辦法的事情。好的地方,有更多的人盯著,爭奪必然會更加激烈。杭州從地理位置優越性上來說,雖然很重要,卻比不上南京,但是南京被更強大的南唐占據,吳越國也就只好選杭州了。
北宋終結五代十國的亂世,統一了全國,老百姓得以休 養生 息。杭州成為兩浙路路治所在,經濟更是發展迅速,成為是全國四大對外貿易港口之一,也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北宋著名的大詩人蘇軾曾任杭州知州,並疏浚西湖,留下著名的蘇堤。不過,杭州最輝煌的時刻是在紹興八年,即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於此,之前只是作為宋高宗趙構的行宮(1129年置)存在。南宋開國皇帝趙構之所以定都臨安(杭州),而不是位置更好的南京,是因為他被金兵追怕了。
宋金全面開戰後,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兩都被金兵擄走。趙構作為皇位繼承人不敢在開封即位,跑到商丘登基,成為南宋開國皇帝。剛當上皇帝不久,金兵再次南侵,趙構狼狽南逃。面對金兵的窮追不舍,不願步徽欽二宗後塵的趙構嚇得一路跑到杭州,金兵仍不放棄,趙構又逃到寧波,從舟山坐船跑到大海上躲避。盡管南京是南朝最佳的定都之地,被金兵嚇破膽的宋高宗實在是不敢待在南京,只好選擇容易出海的杭州做都城,萬一金兵再打過來,有更充足的時間跑路。
盡管杭州只做過兩次都城,但是其悠久的 歷史 是不容小覷的。尤其是在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境內,發現了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遺址。它的發現使得華夏五千年的 歷史 有了更充足的證據,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可,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
㈧ 南京和杭州,哪一座城市的潛力更大
南京和杭州都是我國為數不多歷史,文化,經濟都發展不錯的城市。南京和杭州處在長江三角洲,都有著不錯的地理位置。兩個城市基本條件都很不錯,其他的主要看國家政策和當地政府政策。在我看來,這兩個城市,各有各的長處,所以以後的城市發展方向不同,也不是很容易比較誰的潛力大。
相比較而言,我更看好南京的發展,而且南京和杭州這兩座城市我都去過,所以我對他們的一些情況也有自己的一些見解,除了以上說的幾點,我覺得南京的旅遊資源也是比杭州的豐富,畢竟我就是去這兩個地方旅遊的,所以對這一點深有感觸。在我看來,南京的景點要多一點,可以遊玩的地方也是非常的多,而杭州太過於現代化,反而失去了一些韻味。旅遊資源也是帶動城市發展重要的助力,綜合以上所說,我覺得還是南京的潛力要更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