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0年還有賣糖人的嗎
請問您問的是2020年還有賣吹糖人的嗎?有。
因為吹糖人流傳幾百年的民間技藝,是無數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現在只有在春節廟會上才能再次看到藝人吹糖人。
吹糖人是需要熬糖的,這個糖不能熬的太長時間就是稍微融化一下就可以,溫度應該是控制在三十到四十度。
② 南寧20年不見的吹糖人,15塊一個排長龍購買,這糖真的這么好吃嗎
南寧20年不見的吹糖人15塊一個排長龍購買,我認為之所以這么火爆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好吃,而是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吹糖人屬於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20年不見的吹糖人突然間出現被人們爭相吹捧,購買。不在於糖人是否好吃,而在於民俗文化的傳承,是對民族工藝品的一種肯定,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普通的糖雖然好吃,但是沒有吹糖人的這個過程。不能夠向人們展示糖人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前不久的時候,在班裡上課,學生突然給我一個小時候吃過的,一包裡面有六個那種小冰棍兒,當時吃到的時候覺得比平時吃的任何一種冷飲,包括比較昂貴的冷飲都好吃,因為那種味道已經十幾年沒有吃到過了,也曾經尋找那個味道,但是並沒有找到。沒有想到在校園當中小小的店鋪找到,所以當孩子們拿出來放到面前的時候,心裡是驚喜的,此時吃的已經不是味道而是記憶,所以此時的味道是否好已經不是非常重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懷。因此,我想南寧吹糖人,雖然可能不是最好吃的糖,但是它卻是最好的情懷。
③ 哪裡可以找到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的師傅,並能學習
南京夫子廟就有,每次去逛街的時候就可以看到
④ 在北京哪裡有賣吹糖人的~急求~
吹糖人在後海(什剎海)那一代有賣,一般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推車賣的,價錢不便宜,一般一個也要二三十塊,你可以轉轉後海(什剎海)附近的荷花市場、煙袋斜街。那邊擺攤的有賣。
⑤ 吹糖人爐子什麼地方出賣的
吹糖人爐子什麼地方出賣的:
吹糖人爐子在當地的五金市場裡面有出賣的。
爐子的類型通常根據燃料的種類可以分成四種: 燃料需要加壓的爐子[油爐] 燃料不需要加壓的爐子[酒精爐] 氣爐
燃料需要加壓的爐子 此類爐子通常附有幫浦裝置可將空氣打入燃料瓶中,增加瓶中的壓力,進而將燃料送進爐頭中。多用途的爐子甚至可以適用多種燃料,如汽油、煤油、去漬油。如果選擇汽油當作燃料,最好採用辛烷值低的,無鉛汽油更好。
⑥ 糖藝的吹糖人
糖藝在以前叫「糖活兒」,一種是社會上流行的「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自己熬制的飴糖(也稱轉化糖),糖體為咖啡色,在常溫下為塊狀,敲碎之後要慢慢加熱,然後快速造型。熬制飴糖的主要原料是澱粉,師傅們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他們熬制飴糖沒有專用的設備和儀器,使用簡單的土鍋土灶,整個過程都憑借經驗來判斷,所以操作者必須小心翼翼和不斷總結經驗。「吹」糖者也多為民間藝人,在寒冷的冬季或乾燥的季節,身擔火爐,走街串巷、沿街叫賣。他們將糖體加熱到合適的溫度,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巴鼓氣、造型。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准確、造型要簡潔生動。這門技藝的傳承方式也比較傳統,一般是以家庭(或村)為單位,傳男不傳女。這門手藝在我國北方比較常見,北方的氣候涼爽乾燥,有適合吹製糖人的環境。現今從事這門手藝的人很少,春節和廟會期間仍有人表演,屬於民俗中比較傳統的節目。吹糖人這一行走向冷落的原因很簡單:一是用嘴巴吹出的糖人,雖然屬於糖製品,但是只能觀賞,不能食用,不符合衛生要求;二是糖製品極易溶化,不能成為觀賞品存放相對較長的時間;三是選用材質的色彩單調、質感平淡。
⑦ 為什麼現在吹糖人的變少了
沒有市場了。不衛生,維系不了生活。
⑧ 糖人是哪裡的民間藝術
四川。糖人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由蔗糖或麥芽糖加熱、塑形、冷卻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呈紅色或綠色。糖人不易保存,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吹糖人、畫糖人和捏糖人三種。
製作糖人是一種民間的手工藝術,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
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簽挑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
畫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塗一層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
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者。賣糖人的手藝人將糖稀慢慢傾倒在石板上,勾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然後附上小竹棍,凝住。
⑨ 我在網上買了成品的麥芽糖,要怎麼加工才能做出吹糖人的糖稀,這個太稀了,而且粘手。求教!
「吹糖人」製作技術
一、「吹糖人」的設備比較簡單:一個帶架子的長形木櫃;放一個半圓形的小火爐;一隻盛糖稀的馬勺;燃料是木渣最好,可保持爐火不旺不滅,使糖稀處於不稀也不稠的狀態,便於吹捏。(玉茭芯也可替代);竹棍若干(粘糖人用),插在櫃子有孔的架板上。這些有限的東西,裝在自行車、摩托車上都可,過去是一擔挑。
二、糖稀是「吹糖人」的物質基礎,能買到熬好的糖稀最好,買不到自己可以製作。辦法:大麥小米以10比2的比例相配(例100斤大麥配20斤小米)大麥濕水讓其發芽,發芽後將其搗碎成漿,小米蒸熟與大麥漿攪拌在一起,裝進有濾孔的罐內,加開水60斤讓其發酵兩小時,然後濾出汁,入鍋熬制,火要小不可旺,隨時不停攪拌,待其熬到最後色發黃,正好。熄火,收缸內備用。火旺發焦,便不可用。100斤大麥熬好可出50斤糖稀。一斤糖稀可吹30個糖人,按2元一個計算,可收60元,除去成本,可以賺50多元,利潤還是可觀的。
三、「吹糖人」主要靠吹、捏技巧配合,通過挑、斷、揉、盤、拉、包、捏、摔、吹等技術,在一分鍾內吹制完成。至於成什麼型,靠心靈手巧隨機應變來塑造。手藝活熟可生巧,吹多了,自然會派生好多花樣來。
四、「吹糖人」糖稀的冷熱稠稀是關鍵,冷了熱了都吹不成,稠了稀了也不行,因此控制爐火要不旺不滅,稠了加點水,稀了讓火稍旺一點就合適了。
五、「吹糖人」的方法步驟:
1.用攪棍取料,挑核桃大小糖稀,繞在棍頭上,拉起快速繞幾圈猛扯一下,斷絲即可,像吃拔絲山葯一樣。
2.放在左手中,去掉攪棍,揉成團。
3.然後雙手反復盤捏拉揉,讓其黏合無縫。
4.揉和成球狀,用右手中指和小指捅個小洞。
5.隨即用右手像捏包子一樣,收邊回攏邊沿。
6.雙手合攏搓包頸,隨即拉長,放在嘴邊。
7.快速吸口冷氣,「摔」斷絲柄。不可咬,否則「絲孔」封閉吹不成。
8.隨後嘴通過絲柄中氣孔,吹進空氣,糖稀便膨脹起來。
9.兩手合作,按心中想的形象,捏塑人物、動物、瓜果,邊吹邊捏,快速成型。(也可用模具成型)
10.待吹捏滿意後貼附在竹棍上,若捏兩樣東西,必須兩次完成,粘接在一起,以此類推。
六、「吹糖人」的訣竅是「拉絲柄」,柄中間有頭發絲一小孔,看似用嘴咬,一咬絲孔閉合,怎麼也吹不起來,是靠口吸冷氣時,「摔」斷絲柄,保持「絲孔」進氣暢通。
七、「吹糖人」動作必須迅速,當機立斷,在幾秒鍾內完成一個動作,全部完成不超過一分鍾,糖稀一冷就吹不成型了,腦中的形象必須通過口中吹氣,兩手隨時捏制才可完成。老話說得好,「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學好學壞就靠自己的悟性和勤奮了。
吹糖人的故事
「吹個孫悟空!」「我要個豬八戒!」「吹個黃鼠狼吃雞!」……
孩子們圍著「吹糖人」嚷嚷著,引來一大堆好奇圍觀的人群。這一道景觀給民間廟會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勾起年長者美好的童年回憶。
「吹糖人」是舊時代的一種手藝行業,藝人們走街串巷,賺兩個小錢,勉強度日。特別是每年的春節、廟會、集會上,是孩子們最搶手的玩意兒,又好看、好玩、還好吃,饞嘴孩子哪個不想要。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消失,已到瀕危的邊沿。500多萬人的古老運城市,甚至整個晉南地區現在已找不到幾人操此行業,全國也所剩無幾。正所謂「四十畝地里一苗谷」,新絳縣的這位「吹糖人」就顯得更為特別了。
此人叫王深義,現年70歲,新絳縣蘭村人。「吹糖人」46年,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老人自知。中秋期間,我們特意去采訪他,等我們說明來意後,老人沉思片刻,便打開了話匣子,講述他「吹糖人」的辛酸往事。隨著時空的轉換,我們沉浸在過去的歲月里……
「吹糖人」啥時起,誰也說不清,聽老師傅說,明代劉伯溫隨朱元璋走南闖北打天下,朱元璋登基後,竟火燒功臣閣暗害功臣,劉伯溫僥幸臨險逃跑,半路遇賣糖稀的老人,互換服裝後逃了活命,天長日久,劉伯溫想法將糖稀變換成動物、人物模樣來賣,生意很是紅火,大夥都來討教,劉伯溫毫不保留,來者必授,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吹糖人」就廣泛流傳起來,因此祖祖輩輩這一行尊劉伯溫為祖師爺。按這時間算起來,「吹糖人」的歷史該有六七百年了。
我從何時「吹糖人」,說起來話長。我老家是河南華縣,地少、人眾、水災多。8歲時我母親患乳腺癌,無錢醫治,眼睜睜看著斷了氣,丟下我和兩個妹妹,父親因過度悲傷,飢寒相逼不久也離開了人世,臨死時想喝一口面湯也未能如願。我們兄妹無依無靠,後跟隨舅舅來到山西新絳。舅舅會燒磚瓦,我們便跟著做苦力活,混口飯吃。
幾年後,小妹被窯主領養,大妹嫁了人,就剩我一個人,背磚裝窯出窯,一天累下來,身子骨都散了架。窯主看著我肯賣力氣又實在,便託人說媒招親到蘭村。招親也罷,總算有了自己的家,岳父母待我不錯,上老下小6口人要靠我養活。
瞄上了「吹糖人」
磚瓦窯的活只能幹半年,從「立秋」到來年「穀雨」,就得閑著,半年閑著也不是法兒,總想找個活干。一年冬天,見到山東一位姓梁的師傅「吹糖人」走街串巷,孩子們一群一夥地追逐在後面爭著買,有的拿東西換。我看中了此營生,便跟著師傅走東村串西村,一跑就是好幾天。看人家怎麼吹,看門道,看辦法,看步驟,但有些技術還是蒙在鼓裡。向師傅討教,他婉言相勸:「好娃哩,別學這個,本雖小,但利薄,掙不下幾個錢。」
師傅不肯教,怎麼辦?我生性有一股子拗勁,執意硬著頭皮來。但好多事看起來容易做著難,總是開不了竅。但我想,此手藝學會,我便可以全年忙活起來,熱天做磚瓦活,冷天「吹糖人」,這個家我就可以撐起來了。因此決定非學會不可。
師傅臨終才把「真經」傳給我
湊巧第二年正月,又遇見一位河南 「吹糖人的張師傅,他慈眉善目,一臉微笑,還認了我這個小老鄉,跟他轉悠了好幾天,最後他給了我幾兩糖稀,傳授了些竅門。回到家裡,我迫不及待地吹!吹!白天吹,夜裡吹,雖懂了些門道,但糖稀這玩意,熱了吹不行,冷了也吹不成,稠了吹不成,稀了也吹不成,恰到好處很難掌握,總是吹不下個樣樣,由於勁使得不對,留不好氣孔,有時沒眼再吹也不行,反而吹的腫起了痄腮 (腮腺炎),湯飯難咽。
糖稀吹完了,怎麼辦?料成了當務之急。經打聽,鄰村有個姓李的在糖廠當過工人,會熬糖稀。謝天謝地總算老天開了眼。我拜師求藝,熱心關照師傅,但師傅總是留有一手。按理100斤大麥芽,配20斤小米,辦法對,可以生產50斤糖稀,可我按師傅說的辦法,只能生產20斤糖稀,我百思不得其解。原來問題出在加熱水發酵上,本來加開水就對了,可師傅只說加熱水,快斷氣時,才把「真經」傳給我,活人難啊!一個不費吹灰之力的事,竟煎熬我好多年。糖稀的成本大大降了下來,可以大幹一場了。
一吹就是46年
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吹糖人」總算入了門,而且自己也可吹些新花樣了,什麼豬八戒、孫悟空、老鼠偷油、黃鼠狼吃雞、蛇吃小雞、小猴吃桃,各類瓜果蔬菜……有了這個本事墊底,逢集、趕廟會就可以大膽吹了,方圓百十里路的縣城、集鎮,河津、稷山、絳縣、曲沃我都去過。每年正月廟會多,是「吹糖人」的黃金時段,正月初一就挑擔子出村,整個春節都在大街上過,再苦再累也得撐下來。就這樣每年冬天從「立冬」到來年「穀雨」,天冷,糖稀凝固快,很快成型,吹啥成啥樣,趕集趕會「吹糖人」;「立夏」,天熱了,不能「吹糖人」,就上磚瓦窯幹活。為了維持這個家,一年不停一下,年復一年,春秋更替,一吹就是46年。
46年啊!對一個人來說,幾乎是大半生啊!40多個冬夏,酸甜苦辣什麼味都嘗過。記得一年3月,趕北蘇村集,距家八九十里路,半路上遇到瓢潑大雨,前不奔村後不挨店,風狂雨急,路滑難行,淋得我抬不起頭喘不過氣,強趕到一孔破廟里,眼前一黑,便什麼也不知道了。待緩過氣,已太陽偏西,一天未掙分文,肚子直餓得咕咕叫,腿累的沒半點勁,抬不起來,感覺有千鈞重啊!等回到家裡,已半夜時分。
還有一年臘月二十,去附近的聞喜縣城「吹糖人」,天太冷,買賣不好,過午天飄起了雪花,為省住店錢,吃了個餅子,急往回趕,越走雪下得越大,鵝毛大雪積有尺把厚,破自行車越推越沉,再加上肚中飢餓,還要翻一座峨嵋嶺,70多里坡路,足足走了十幾個小時。快到村口時,一絲力氣都沒有了,一頭栽在雪裡,失去了知覺,等醒來時,躺在家中炕上,妻子哭著說,是村中好心人救了我,把我弄回家搶救。留下一條命,但大病一場,個把月下不了床。
「吹糖人」本小利薄,但在那個年月,收入也算不錯,只是自己命運不好,沒有過了一天好日子。一年四季干磚瓦窯活、「吹糖人」,賺來的錢全讓老婆吃了「苦葯」,她生養了6個娃,老大老二老四死於『四六風』,老三好不容易養到十七八,給鄰居幫忙打窯時,突然塌方,送了孩子的命。接二連三的打擊,老婆精神受到強烈刺激,整天死去活來哭喊著要娃,後來患了心臟病,渾身上下不是這兒抽就是那兒痛,四季「苦葯」不斷,但治不好她的病,我沒明沒黑地 「吹糖人」、背磚賺錢,還是挽救不了她的命,她終於早早地去了,留下命苦的我和孩子。死的走了,活著的總得活吧!不「吹糖人」還不行,直吹到現在。
想把這個古老藝術傳下去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大改善,玩具數不勝數,「吹糖人」盡管已過了時,但孩子們還是喜歡,大有市場,它總是一種手藝活,也是一種民間藝術。但已經沒人學此手藝了,幾十年,我收過兩個徒弟,還沒學成,就甩手而去。我想把我幾十年的經驗技術傳授給後人,讓此種技藝後繼有人,國家現在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重視,我很想有人來跟我學的,我希望把老祖宗傳下來的這門古老藝術傳下去呀。這個心願我覺得好沉重!
藺永茂 王清菊 整理
⑩ 杭州小河直街 資料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杭州市北部,地處京杭大運河、小河、餘杭塘河三河交匯處。東臨小河,西臨和睦路,南臨小河路,北臨長征橋路。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以小河直街為中心,沿運河、小河分布的民居和航運設施整體風貌和空間特徵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的規模,在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中應屬於整體傳統風貌較為完整的街區之一。街區真實地反映了清末、民國初年運河沿線下層人民的生活環境,保留著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築,其建築特色、街巷風貌、運河航運遺跡仍然保留著獨特的風貌。自宋代以來,這一區域一直是運河沿線的重要區域,經過民國年間的繁榮後留下的歷史遺跡類型眾多,歷史文化內涵較為豐富多樣。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是集中反映清末民國初期城市平民居住文化生活、生產勞動文化和運河航運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是一條以保持傳統居住商住功能為主,延續杭州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和展示運河航運文化,集商住、居住、休閑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古老的大運河兩岸,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古街巷遺存,小河直街就是一處古韻悠悠的近代典型江南水鄉名居。
早在南宋時期,小河地區就是物資集散地,河、路轉運地,物資儲備地。明末清初,河埠碼頭出現了勃勃生機。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這里開始重新發展,餐飲業、茶點業、百貨業等漸漸興起。酒作坊、打鐵店、鹽鋪、碾米店、蠟燭店等各行各業都在小河地區紮下了根。作為最有價值的歷史信息,這一階段的小河直街所留存下來的傳統民居建築和商鋪建築,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元素。
小河民居作為清末民初所建典型的水鄉民居,屬運河商埠文化,即一河兩街格局,面街一樓為商鋪,二樓為居所,是下店上宅的典型。這些民居位於小河直街兩側,沿小河東南至河港交匯處,有一大排木結構建築,長約300米,還有狹街窄巷夾於其間,其中沿河居民有一部分仍存有一些或公用或私屬的河埠頭。
小河直街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南宋時期,現存街巷為民國改建,寬四到五米,數百米長。
小河民居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情,標志著杭州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信息和生活情趣。
沿湖墅北路往北走,過了大關橋,看到白牆黑瓦、木門木窗的兩層小樓,小河直街就到了。
街道不長,約1公里,但市井味十足,這正是小河直街韻味所在。小河直街居民,祖輩大都從事與運河航運相關的搬運、造船等行業。沿街房屋、店面,也多是服務於當時航運業工人生活需求,如醬菜坊、理發店、雜貨鋪等。
這次綜合整治,小河直街在建築外觀上就保留了老房子「下店上寢」的傳統模式,恢復醬園、米鋪、孵房等老字型大小、老店面。
我們去時,街上正在辦民俗風情展,吹糖人、拉大片、變魔術、編杭籃,特別熱鬧。往前走,箍桶工人正手工制米桶,上年紀老人走到這里,都要停下來看看稀奇。門口寫著一個大大的「醬」字,就是老醬園了,裡面一排存醬的大缸,醬園今後將重現醬的生產流程,新鮮做出的醬油、豆瓣醬、醬蘿卜、醬瓜等也能在這里買到。
為讓傳統民風民俗得以延續,小河直街實行原住民自由選擇回遷政策。社區書記殷雅芬說:「小河直街原住民有285戶,從調查掌握的情況看,起碼有60%的居民想回遷。最快一批明年10月能入住。」
70多歲的陳掌虎和老伴就一心想回小河直街。陳老伯的過渡房就在離小河直街不遠的秉祥巷,「有空我就散步過來看看,現在這個樣子,和我40多年前剛住時感覺既一樣,又大不一樣。」
一樣的是,街上房子還是木結構、地面還是青石板,穿過廂房,後門就緊挨著鋪著石板或鵝卵石的洗衣淘米河埠頭,是自己熟悉的老房子味道。
不一樣的是,房子里的設施改善了。下面廂房每間寬雖不到3米,但縱深卻有八九米,客廳、衛生間、廚房都有。
「以前街坊們基本都是倒痰盂或馬桶的;雨大時,整條街都被水淹透。往後,我們要永遠告別那段歷史了。」
來自民間的米茶醬酒和傳統工藝等百業百技9月30日重聚小河直街。小河直街開街的消息引起了回遷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結伴來看自己的新居。55歲的張先生發現街道兩側還保留著百年前的米店、繭行、布莊、孵坊、醬園等店鋪的模樣。
小河直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時期,當時小河地區因運河而興,成為重要的貨物水陸轉運地。到清朝,小河地區已十分繁華,孵坊、酒肆、米店、倉庫林立。現在,這里的建築是民國時期改建而成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特色,保留著完好的杭州民俗。保護修繕後的小河直街,原先286戶居民中,有一半居民搬遷住進了高樓,另一半居民最近可以回到原來的家。小河直街改造採用了「舊包新」的修繕辦法,盡可能保持民居的古舊風貌。外立面在舊房的基礎上原樣修復和加固,保留了雕花木柱、花格窗、木樓梯等清末民初的建築元素。
原住在東河河下的趙奶奶告訴記者:「過去每天早上靠環衛車來收便桶,天天要倒馬桶。一刮台風我們擔心漏雨、房子要倒……」一家5口在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中住了40年。她說:「現在好了,我們能住新房了。」記者走進改造後的趙奶奶家,發現原來的危舊房已經成為木結構的上下兩層小樓,在總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內部結構進行了徹底改造,新埋了排污管道,裝修了衛生間和廚房,還考慮了老房子的防火安全、隔熱隔潮、通風排氣。
小河直街的民居屬運河商埠文化,保持著一河兩街格局,即面街一樓為商鋪,二樓為居所,是下店上宅的典型。如今,風俗博物館、運河文化展覽室,還原的茶樓、酒家等店鋪,已成為運河邊的一處特色旅遊區。今後,遊客們可以坐船到小街河埠頭下,訪一訪這里的鄉土風情;也可以坐車來這里,走一走小巷小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