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康熙題字有哪些
擴展閱讀
福州寵托邦在哪裡 2025-08-16 09:03:39
邯鄲站到北京西高鐵多久 2025-08-16 09:01:55

杭州康熙題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2-28 14:20:22

㈠ 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錯字」嗎

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成為天下第一錯字,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三希堂法帖》

元代趙子昂的《三希堂法帖》

這些在《中國書法大詞典》中都是有記錄的,康熙本就酷愛書法臨摹,不可能不知道,雖說比不上他的孫子乾隆那樣喜歡到處題字,但是也留有不少題字直到如今。比如杭州西湖裡的“花港觀魚”,繁體“魚”字就和其他人寫的不一樣,別人的都是四點,康熙的卻是三點,這種三點“魚”字的寫法也並非康熙獨創,之前就有過這種寫法。其中唐代張衡、褚遂良就這樣寫過。


康熙畫像

以上可以看出,這種多一筆的“避”字,其實是一種書法異體字,康熙作為書法功底頗深的書法家,並不會犯這種錯誤,如果真的寫錯了重新題過便是,為何還會流傳至今。所以說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中的“避”字並非是天下第一錯字。

㈡ 杭州景點「柳浪聞鶯」是哪位書法家題的

碑亭里的四個字是康熙寫的。
大門牌匾橫寫的四個字是周而復寫的,不是「周雨復」。
周而復(1914~2004)
中國小說家。 原名周祖式。原籍安徽旌德,生於南京。學生時代即開始文學習作。193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夜行集》。1938年大學畢業後到延安。1944年冬去重慶,參加《群眾》(中國共產黨主辦的刊物)的編務工作。抗戰勝利後,作為《新華日報》和新華社特派員,到東北、華北、華中等地采訪。1946年去香港,從事文化界統一戰線工作,並編輯《北方文叢》, 翻印出版解放區的文學作品,同時任《小說》月刊編輯。其間,他創作的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曾產生廣泛影響。1949年5月由香港返回內地,在統戰和文化部門的工作,任文化部副部長等職。其作品有小說、詩歌、散文特寫、劇本等。1958年和1962年陸續出版描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民族資產階級生活變遷史的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第一、二部,1980年出齊全書,共4部,作品刻畫了從民族資本家到普通工人的眾多人物形象。自1977年起,以主要精力寫作全景式反映抗日戰爭壯闊歷史的長篇小說《長城萬里圖》(共計6部),到90年代初,已經陸續出版《南京的陷落》、《長江還在奔騰》、《逆流與暗流》、《太平洋的拂曉》前4部。對現代歷史題材的小說創作,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的創作成就在小說方面,反映了中國不同時期的現實生活。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以充沛的激情刻畫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形象,生動感人。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業者為題材,塑造了各具個性的資本家形象,規模宏大,構思嚴謹,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還著有小說集《春荒》、《高原短曲》、《山谷里的春天》,中篇小說《西流水的孩子們》,長篇小說《燕宿崖》,以抗日為題村的六部系列長篇《長城萬里圖》,散文報告集《諾爾曼·白求恩斷片》、《晉察冀行》,詩集《夜行集》,散文集《殲滅》、《北望樓雜文》、《懷念集》,評論集《新的起點》、《文學的探索》等。
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統戰部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2004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㈢ 康熙題匾

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遊山玩水,吟詩題字,以風流天子自命。

一天,他傳下旨意,要到靈隱寺隨喜。

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驚又喜,連忙撞鍾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過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戴毗盧帽,手敲法器,嘴裡念著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三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迎進了靈隱寺。

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遊玩了一遍。康熙皇帝看見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茵茵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在寺里擺下素宴。

皇帝擺筵席,可熱鬧啦!吹的吹,彈的彈,唱的唱,一時間把這個佛門凈地,竟變成了帝王之家!

老和尚早聽說過康熙皇帝喜歡吟詩題字。這時見他那搖頭晃腦的樣子,便去找跟隨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呀,我想求皇上給山寺題一塊匾額,你們看行不行?」

杭州知府說:「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給你靈隱寺題了匾額,就連我整個杭州府都沾光啦!」

錢塘縣官也接上話茬:「皇上酒興正濃,你這辰光去求他題匾,我看他一定會答應的。」

老和尚心裡有了數,便壯壯膽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頭:「萬歲,看在靈隱寺大菩薩的佛面上,請您替山寺題塊匾額,也讓我們風光風光吧!」

老和尚這一求,正好搔著康熙皇帝的癢處。他點了點頭,抓起筆刷刷幾下,就寫起一個歪歪斜斜的「雨」字。這辰光,他已經喝醉了,手腕有點發顫,落筆又忒快了些,這個「雨」字竟佔了大半張紙!靈隱寺的「靈」字,按老寫法,在「雨」下面還有三個「口」和一個「巫」呢!現在只剩下這小半張紙的地方,隨你怎樣也擺不下了。重新寫一張吧,那多麼丟臉呀!康熙皇帝一隻手抓著筆,一隻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須,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圍在旁邊的官兒們,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誰也不敢明說,只有站在旁邊干著急。還好,有個名叫高江村的大學士,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寫了「雲林」兩個字,再裝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邊,偷偷地攤開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這兩個字真是救命王菩薩呢!不覺酒醒了一半,便稀里糊塗地寫下「雲林禪寺」四個大字。寫完,把手一揚,將毛筆拋出老遠。

老和尚過來一看,不對呀!「靈隱寺」怎麼寫成了「雲林禪寺」?他也不看看風色,就結結巴巴地問:「我們這里叫做『靈隱寺』,不叫『雲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寫錯啦?」

康熙皇帝聽了,把眼睛一瞪,喝聲:「多嘴!」老和尚哪裡還敢再開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邊了。康熙皇帝回過頭來,問官兒們:「這地方天上有雲,地下有林,你們說說,叫它『雲林寺』有什麼不對啊?」

「對呀,對呀,皇上聖明!」……

聽官兒們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樂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額雕起來掛上。

皇帝一句話,官兒們就忙了。他們一面叫人將靈隱寺原來的匾額換下來,一面找來工匠,把康熙皇帝寫的「雲林禪寺」四個大字鐫刻在紅木上,貼金底,黑漆字,二龍戲珠鑲邊,當場掛到山門上。

從此以後,靈隱寺就掛著名不副實的「雲林禪寺」的匾額。但是,杭州的老百姓並不買賬,盡管「雲林禪寺」這塊匾額掛了三百年,大家還仍舊叫它「靈隱寺」。

㈣ 康熙給靈隱寺賜名「雲林禪寺」是什麼故事

相傳康熙皇帝來到靈隱寺,觀這千年古剎氣度非凡。乘著皇帝雅興正濃,寺內主持諦暉就請康熙皇帝賜寫匾額,以彰殊寵。於是皇上應允,便提筆親書。不料興致過甚,手勢未能控制如意,幾筆下去,竟將「霓」字上頭的「雨」字寫得太大,已佔去大半,康熙捏著毛筆,心中躊躇,若寫的不好,豈不成為笑柄;若重新寫過,又有失帝王身份。邊上站著的大學士高士奇看在眼裡,心中已想出個辦法,但卻不好說出來,所以故裝作為他磨墨,將已寫在手心上的「雲林」二字暗中示給皇帝。康熙見之,心領神會,於是就在這「雨」字之下寫了個「雲」,由於這個字筆畫少,則正好合成一個比例勻稱的「A」字,遂改為「雲林禪寺」了,美其名曰「賜名」。

㈤ 康熙留存在世上的題字有哪些

  1. 趵突泉里「激湍"

  2. 故宮里的「無為」

  3. 恭王府「福」字

  4. 給咸陽籍名將殷化行親筆題字石匾「深沉節制」。

  5. 西湖上「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南屏晚鍾」這三塊御碑的正面題字。

  6. 其中和珅家藏的「福」字很有名。

㈥ 游杭州西湖,發現康熙皇帝也會寫錯別字,現在的名稱是將錯就錯

題字、題詩是很多古代皇帝最樂意做的事情,一個地方倘若被皇帝垂愛,必定身價百倍,名聲大噪。

多次到杭州西湖「麴院風荷」觀光,和其他遊客一樣,最初從字面上理解,覺得這個知名景點的園林構造應該是彎彎曲曲的,來到實地卻看不出曲在哪裡,後來才發現所謂的「麴院」和建築構造、園林格局無關。

麴院風荷位於岳飛廟前面,西湖西側,從蘇堤入口進入景區,可以一路穿越到楊公堤。

麴院風荷是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楊柳、拱橋、庭院、荷田相互映襯,美出了詩情畫意。

南宋時期,這里被開辟為宮廷酒坊,酒坊前面的湖面種植荷花。夏天,荷花和荷葉隨風飄動,風中夾雜著酒香和花香,令人沉醉。

其實,麴院在古代的正確寫法應該是「麴院」,是康熙老兒把「 」字寫錯了,不過他畢竟是九五至尊,即使寫了個錯別字,隨行大臣也沒人敢出面糾正,只能將錯就錯。後來,乾隆登基做皇帝,還是對此事耿耿於懷,特地找了個理由幫爺爺自圓其說。他曾在石碑上題下「莫驚誤筆傳新榜,惡旨崇情大禹同」,意指爺爺有隱惡揚善之意。有意思的是康熙在杭州西湖的題字中,不單把「曲」字錯寫成「曲」字,花港觀魚的「魚」字也寫少了一點。

在康熙題字之前,麴院風荷的准確叫法是「麴院荷風」,康熙不僅寫錯了一個字,也把後兩個字的順序調換了。

麴院風荷景區包括麴院、風荷、濱湖密林等部分,最經典的景觀在風荷區域,這里栽種了200多個荷花品種,是我國最大的荷花園林,夏季的時候,儼然就是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描寫的場景。

麴院風荷連接蘇堤的堤圍中間有一條玉帶橋,是西湖眾多橋梁中名氣較大的一條,登橋可以大廣角欣賞麴院風荷景區,秀麗的景色在橋亭、廊柱、護欄及下垂的鏤空雕刻映襯下,更顯畫意。

西湖玉帶橋為三跨石樑橋,建於清雍正年間,現在看到的玉帶橋是1983年根據清代留下的設計圖和舊橋構件重建的,不過看起來就像 歷史 建築。

景區有個釀酒坊,全景呈現當年宮廷酒坊的風貌,之前游過幾次麴院風荷,這個地方還是第一次來。

旅遊 小貼士:麴院風荷景區附近有停車場,乘坐公交車可以坐到岳廟,之後走路前往。

㈦ 杭州凈慈禪寺康熙題寫的一副對聯

上聯:雲間樹色千花滿;
下聯:竹里泉聲百道飛。
清初康、乾之治,對杭州寺廟倍加重視,兩代帝王南巡,必到寺院遍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玄燁曾親臨凈慈寺;三十三年(1694年)以御書《金剛經》一卷賜凈慈寺;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玄燁再次到凈慈寺,改「凈慈報恩禪寺」為「凈慈禪寺」,由康熙手書「凈慈寺」寺額和「西峰」兩字,並書對聯雲:
雲開樹色千花滿,竹里泉聲百道飛。

㈧ 西湖十景竟有兩個錯別字,分別出自康熙和乾隆,是哪兩處景點呢

西湖景區有49平方公里,大小景點有10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湖十景」。

歷史 上杭州曾經數次評選西湖十景,其中流傳最久遠的當屬南宋時評選的十景,至今已有近千年時光,後來元朝、清朝以及近現代也進行過數次評選。

不過,廣為人知的還是最初的西湖十景,分別是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映月、三峰插雲、雷鋒夕照和南屏晚鍾。

這西湖十景之所以流傳甚廣,與其本身風景秀麗有關,也與時間久遠有關,更與清朝愛下江南的乾隆和康熙兩位皇帝有關,兩位帝王都為十景中的景點題過字,而且不約而同都寫出了錯別字,你知道是哪兩處景點嗎?

咱們先說說康熙題字的故事,他題字的景點是「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位於西湖北面,岳王廟對面,從楊公堤金溪山莊對面也可進入。

湖中荷花漫天,湖上有曲折的小橋,夏季站在橋上便可欣賞接天蓮葉和映日荷花。

公元1699年,康熙泛舟游湖,來到麴院風荷這一帶,滿湖荷花盛開,心情也好了幾分,便問身邊人這里是哪裡,身邊人回答:「曲(qu)院。」

身邊人也是個有眼力勁兒的,看著皇帝心情甚好,於是立馬請皇帝題字,而康熙大筆一揮就寫下「麴院風荷」四個大字,而並未深究到底是哪個「曲」,這也讓後來的遊客一直尋找「麴院」。

其實,「麴院」本是南宋朝廷的釀酒作坊,就在靈隱路洪春橋附近,與如今的麴院風荷離得很近,當時還沒有簡化字,所以不能寫作「曲」。

以至於後來的乾隆登基時,覺得錯別字擺在那裡有礙觀瞻,便寫了一首詩為爺爺洗白,大致意思說大禹曾預言後世有因酒而亡國者,所以康熙引以為戒厭惡酒,所以寫字時不願意寫造酒的「曲」。

有意思的是,後來「曲」的簡化字就是「曲」,這下康熙就不是寫錯字了,而是成為未卜先知的先驅。

咱們再來說說乾隆題字的景點,即花港觀魚。

從這個名字不難看出,這是一處由花、鳥、魚為特色的景點,與麴院風荷的距離也比較近,在西湖南面蘇堤入口附近,佔地面積達20公頃。

南宋時,有小溪從花家山流入西湖,小溪就名為花溪。在花溪畔有內侍盧允升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稱為「盧園」,後因景色秀麗,匯聚了諸多文人墨客,便將此處稱為「花港觀魚」。

康熙下江南時,經過此處題字建碑,後來乾隆下江南時在碑的北面又作詩題字,於是就成了一塊有陰文和陽文的雙面碑,在我國也只有這么一塊。

如今去花港觀魚,可見石碑上的「魚」字,下面的一橫是三點,是簡化之前的繁體字。不過,繁體字「魚」下面應該是四點,但碑上僅有三點,也是出自乾隆之手的錯別字,關於這個字也有兩種說法:

其一,四點代表火,三點代表水,將四點改為三點,寓意為百姓風調雨順,得以安享太平江上;

其二,四點、三點依舊分別代表火與水,而魚遇火必死,遇水則生,乾隆有著慈悲胸懷,不忍心將魚放在火上烤,便將四點改為三點,將與放在水中,顯示皇恩浩盪。

關於「麴院風荷」和「花港觀魚」兩個錯別字,故事真假眾說紛紜,實際上真與假已經不那麼重要,關鍵是有了這兩段趣事,讓這兩個景點名氣大盛,也為西湖增添了文化底蘊,是一件多贏之事。

關於西湖十景,還有什麼趣事呢?關於康熙和乾隆的錯別字,你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旅途故事。

我是阿淵,與你一起分享世界美景和趣事!

㈨ 杭州西湖有一塊「花港觀魚」碑,是康熙皇帝的御筆,其中繁體「魚」字四點變兩點

花港觀魚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題,其中的「魚」字,繁體寫法是四點,代表火,乾隆改為三點,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風調雨順,江山穩固太平。還有種說法:「花港觀魚」四字為清康熙皇帝手跡。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爺」、「善人」之稱。他孫子乾隆爺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漢字里,三點為水,四點為火。繁體「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裡,以示皇恩浩盪,澤被萬物之意。這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