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燒五七怎麼做
五七的日期在喪禮的那天由主事的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親戚朋友到了五七的日期,自行祭奠,不會另行通知。家人這天很早起來准備酒席,等待著親戚朋友們到來。
親戚朋友們要拿禮的,重要的是女婿方要置辦梁桌子的菜飯拿過來,人齊之後,穿上喪禮上穿過的孝服,把收到的祭禮全部由家人挑到墳上去,家人排成一排哭著上墳祭拜,兒子女兒兒媳們繞著墳撒上幾把土,表示讓死者安息,回到家之後要把祭禮吃完。
(1)杭州五七怎麼祭拜擴展閱讀: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穀草桿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⑵ 人死後五七有哪些儀式,大概需要幾天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准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扎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
⑶ 五七上墳有什麼講究
人亡後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墳時,前者提前,後者延後,謂之「長百日短五七」。
家祭不到墳上去,或與上墳同時進行,把寫有直系宗祖的牌位或譜系圖供在正堂或家廟,全家或全族人一齊祭祀,在家祭的稱「請家堂」,儀式十分莊重。由家族裡輩分最高的老人主持,一般過年的時候跟續譜同時進行。近年來,由於推行火葬,公墓已成普遍,上墳也有在公墓進行的。
五七上墳儀式:
清明時節的上墳非常重要。因為祭祖和孝道是綁定在一起的。若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墳
⑷ 杭州市五七有什麼講究和規矩
民間通常對死去的親人有燒五七的習俗,五七就是死者去世35天的祭日。一般是有兒子的要減去相應(一個兒子減去一天)的日子,這天親人們(至親)帶上祭奠用品,出於環保,多為鮮花,一起前去死者墓地進行掃墓。過後,到酒店喝祛穢酒。
⑸ 人去世五期怎麼上墳
1、主事老人
在五七的日子裡,應該請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來主事,一般經常主事五七的老人,會懂得燒紙的流程,所以需要提前到村裡請老人來主持喪禮。
2、親戚朋友
死者的親戚朋友會來參加死者的五七祭禮,因此,死者的近親家人應該在這一天起早起床准備酒席,然後死者的親朋好友會帶禮來參加祭禮。
3、燒五七
燒五七是喪禮的儀式之一,指的是死者死後的第三十五天內,死者的家人要到死者的墳墓上燒紙以表哀思,也是為了讓死者能夠安息。
人死後講究:
人死後,親屬每七天設齋會奠祭(或稱追薦)一次,前後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民間俗信對此尚有種種講究,如第一個「七」稱頭七,例由兒子為亡父(母)設木主焚紙錢,延請和尚誦經;二七則請道士還受生經;三七、四七俗稱「散七」,可由外甥、侄輩來做。
五七倍受重視,另有「回煞」儀式;六七由女兒備酒飯,無女則由侄女;七七稱「斷七」,由喪家供奉酒菜祭奠,並誦經除靈等。
事實上,做七習俗並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傳統喪葬禮俗的內容。有關做七習俗的來源及其信仰內涵等問題,至今聚論紛紜,尚無定論。
但是地方會有不同風俗,最好結合當地的風俗再行祭奠。
⑹ 「五七」祭奠是怎麼回事
燒「五七」是民間喪葬習俗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五七」即人死後第三十五日,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此夜亡靈要回到陽間的家「省親」。
按照傳統,人死了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剛死的時候是做七——就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之後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的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漸漸的淡了
這些之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後看看他的家人,然後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為什麼選死了後的第三十五天呢,鄉下有這樣的說法:一開始魂靈渾渾噩噩的,沒有離開身體,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等過了一個月,他想起來卻發現身體里的骨頭都松開了,再也起不來的時候,終於真正意識到自己是真的死了,於是那個魂靈長嘆一聲,爬出墳墓,來和家人做最後的告別。想知道人死後這些日子都干什麼了。
五七祭奠活動格外隆重,親友都要前來弔祭,最後還要焚燒親友為亡者准備的紙人紙馬、靈屋花轎、城垣橋池和用火紙做成的「包袱」等物品,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 的生活。
五七的儀式很講究,要在靈堂擺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間里擺好洗臉水和洗腳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總之就是為他最後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備。到晚上10來點,召喚的儀式就開始了,大兒子拿著燈籠爬到靈堂的屋頂上,掀起三張瓦片,向著夜空大叫幾聲「爹爹你回來啊……」之類的話,餘下的人則在梯下跪成一排,該哭的哭,該叫的叫。
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⑺ 給逝去的老人做七在時間上、誰做上有何講究
老人去世後,子女每隔七天就要祭奠一次,先後祭奠七次,共七七是十九天。
按照傳統的說法,人死後要停屍七天,如果七日內死者仍無生命體征,則證明已真正死亡。所以老人去世後,子女們要舉行「做七」活動,以期望死者能夠活過來。
為了減輕痛失親人的悲傷和死者家屬的壓力,現在的做七次數,多數由原來的七次改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也就是所謂的燒大七)。
做七的禮儀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作大七。
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
⑻ 喪事五七如何操辦
五七的儀式很講究,要在靈堂擺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間里擺好洗臉水和洗腳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總之就是為死者最後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備。
到晚上10來點,召喚的儀式就開始了,大兒子拿著燈籠爬到靈堂的屋頂上,掀起三張瓦片,向著夜空大叫幾聲「爹爹你回來啊」之類的話,餘下的人則在梯下哭靈。
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從死者倒頭當天起,每7天悼念一次,要悼念7次,共計49天,這樣共有7個「七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五七」。
喪事流程
1、送終:長輩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
2、更衣:死者在彌留之際,脫下舊衣,更換壽衣,用白線扎腿,根數與卒年齡相等。
3、報喪:人死後立即派人去親友家送信,謂之「報喪」。
4、燒倒頭車:人死後,全家痛哭,將屍體停放在靈床上,靈床前設香案,擺供品,孝女燒紙七刀半(1刀紙100張),在門外燒紙車、紙馬,謂之「燒倒頭車」。
5、送紙:孝子手捧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至五道廟祭祀神鬼,其他親人隨孝子後面痛哭,謂之「送紙」,亦稱「報廟」。
6、吊紙:(即弔唁) 人死後,鄉親鄰里人買些「燒紙」前去弔唁,並寬慰家屬,吊紙者多為女性。由死者兒媳行禮、陪祭。
7、磕孝頭:親友靈前吊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8、批榜: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