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及王公知杭州的知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天津女排引進過哪些內援 2025-08-14 10:41:03
廣州哪裡看咽喉炎 2025-08-14 10:11:22

及王公知杭州的知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12-29 19:40:22

『壹』 「<<宋史.鞠詠傳>>的翻譯」

鞠詠考中進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後。鞠詠被提拔,被朝庭提封為大理評事,任為杭州仁和縣的知縣。鞠赴任前,先寫了一封信和一首詩寄給了王化基,以感謝王公過去對他的栽培獎進,(又說)這次在王公手下為官,能夠以詩文往來同樂了等內容。王化基卻沒有給鞠回信。鞠到任後,(王化基)並未給予任何特別的禮遇,而考察督促鞠的政事卻非常嚴格。鞠詠大失所望,從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額外關照,而是專心治理縣事。後來王化基入朝被任為參知政事。他到職後首先推薦鞠詠。有人問他問他原因。王化基說:"鞠詠有才幹,不怕被埋沒。我所為他擔心的是氣盛和驕傲,所以我才有意壓制一下他這種情緒,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詠聽到這些話很感動,從此更把王化基當做良師益友了。
釋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換上官服,即「作官」。

『貳』 王化基文言文翻譯

1. 《鞠詠為進士》的全文翻譯

譯文:

鞠詠參加考進士,(他)憑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後,鞠詠被提拔進士及第,經考試(被朝廷)授官為大理評事,掌管杭州仁和縣。

將要去做官,鞠詠先寫了書信和所寫的詩寄給王化基,來感謝(王化基)平日曾經對他的栽培,(並表達了)現在自己也擔任官吏,希望能夠用文字書信(與王化基)交往同樂的意願。

王化基沒有回復。等到(鞠詠)上任後,(王化基)對他一點兒不加禮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務。鞠詠非常失望,於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而是專心干政事。

後來,王化基被召入朝廷做參知政事,(他上任後)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舉薦鞠詠。有人問他原因,(他)答道:「憑鞠詠的才能,不用擔心將來不顯達。

擔憂的是他恃才傲物、氣盛為驕,我故意抑制他,來成就他的德行罷了。」鞠詠聽說了這件事,才把王化基作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

節選自宋朝魏泰所著的《東軒筆錄》卷二,講述了北宋鞠詠在入仕初期與恩師王化基的一段千古佳話,

原文:

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於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釋褐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

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鞠大失所望。於是不復冀其相知,而專修吏干矣。其後,王公入為參知政事,首以詠薦。

人或問其故,答曰:「鞠詠之才,不患不達。所憂者氣峻而驕,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聞之,始以王公為真相知也。

(2)及王公知杭州的知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北宋人王化基與鞠詠詩師生兼朋友的關系,王化基賞識鞠詠的才華,但為了讓他練達政務,戒驕戒傲,在公務上對他嚴加考核。

在生活作風上對他嚴格要求,並在適當的時候提拔了他。王化基的做法體現了真正的友情所應該具有的正派、責任等優良品質。

人物介紹:

1、鞠詠,字詠之,北宋開封人。父勵,尚書膳部員外郎、廣南轉運使。詠十歲而孤,好學自立。舉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知錢塘縣,改著作郎、知山陰縣。

2、王化基,太平興國二年(977),舉進士,為大理評事,通判常州。遷太子右贊善大夫、知嵐州。時趙普為相,建議以驟用人無益於治,改淮南節度判官。

入為著作郎,遷右拾遺,抗疏自薦。宋太宗覽奏曰:「化基自結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試,知制誥,以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一日,侍便殿,問以邊事,對曰:「治天下猶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則枝幹不足憂。朝廷治,則邊鄙何患乎不安?」又嘗令薦士,即一疏數十人,王嗣宗、薛映、耿望,皆其人也。

初,柴禹錫任樞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錫實不知也。參知政事陳恕欲因以中禹錫。太宗怒,引囚訊其事,化基為辨其誣。太宗感悟,以化基為長者。淳化中,拜中丞,俄知京朝官考課。

遷工部侍郎。至道三年,超拜參知政事。咸平四年,以工部尚書罷知揚州。移知河南府,進禮部尚書。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年六十七。贈右僕射,謚惠獻。

作者介紹:

魏泰,北宋士人。字道輔,襄陽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封道國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從小好逞強行霸,嘗於試院中毆打考官幾死,因此不得錄取。

後博覽群書,但不思仕進。性詼諧,尤好談朝野趣聞。善辯,與人談笑,莫有能擋其詞鋒者。徽宗崇觀年間,(1102-1110年),大臣章惇贊其才,欲任以職事、辭不就。

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勢,橫行鄉里,邑人深為不滿。又愛訛托他人之名作書,如借武人張師正名作《志怪集》、《括異志》、《倦遊錄》。

借梅堯臣名作《碧雲》。以真名著有《臨漢隱居集》二十卷、《臨漢隱居詩話》一卷、《東軒筆錄》十五卷,傳於世。

2. 王化基成人之德 翻譯

一、譯文 鞠詠參加考進士,(他)憑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

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後,鞠詠被提拔進士及第,經考試(被朝廷)授官為大理評事,掌管杭州仁和縣。 將要去做官,鞠詠先寫了書信和所寫的詩寄給王化基,來感謝(王化基)平日曾經對他的栽培,(並表達了)現在自己也擔任官吏,希望能夠用文字書信(與王化基)交往同樂的意願。

王化基沒有回復。等到(鞠詠)上任後,(王化基)對他一點兒不加禮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務。

鞠詠非常失望,於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而是專心干政事。後來,王化基被召入朝廷做參知政事,(他上任後)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舉薦鞠詠。

有人問他原因,(他)答道:「憑鞠詠的才能,不用擔心將來不顯達。擔憂的是他恃才傲物、氣盛為驕,我故意抑制他,來成就他的德行罷了。」

鞠詠聽說了這件事,才把王化基作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 二、原文 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於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釋褐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

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於是不復冀其相知,而專修吏干矣。

其後,王公入為參知政事,首以詠薦。人或問其故,答曰:「鞠詠之才,不患不達。

所憂者氣峻而驕,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聞之,始以王公為真相知也。

三、出處 《東軒筆錄》 (2)及王公知杭州的知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東軒筆錄》,古代中國文言軼事小說。北宋魏泰撰。

凡十五卷,是魏泰記載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舊事的筆記。 二、作品賞析 所記以仁宗,神宗兩朝事居多,由於魏泰多與上層人物交往,熟知內情,所記當時歷史尤其是王安石變法,有重要參考價值。

書中記載的呂惠卿與王安石書,是了解呂、王關系的重要材料。 三、作者簡介 魏泰,北宋士人。

字道輔,襄陽人。出身世族。

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封道國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 從小好逞強行霸,嘗於試院中毆打考官幾死,因此不得錄取。

後博覽群書,但不思仕進。性詼諧,尤好談朝野趣聞。

善辯,與人談笑,莫有能擋其詞鋒者。徽宗崇觀年間,(1102-1110年),大臣章惇贊其才,欲任以職事、辭不就。

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勢,橫行鄉里,邑人深為不滿。 又愛訛托他人之名作書,如借武人張師正名作《志怪集》、《括異志》、《倦遊錄》;借梅堯臣名作《碧雲》。

以真名著有《臨漢隱居集》二十卷、《臨漢隱居詩話》一卷、《東軒筆錄》十五卷,傳於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鞠詠為進士。

3. 文言文翻譯 臧孫行猛政

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

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曰:「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譯文

臧孫施行暴政,子貢認為這不對,就對他說:「難道你沒有聽說過子產作鄭國相的事嗎?推舉、提拔有才能人,壓制邪惡,褒揚善行;對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追究他的短處;對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不責備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監獄卻空閑了起來。子產去世報,國人們都傷心捶胸,痛哭流涕,三月聽不到吹竽吹琴之類的聲音。他活著的時候,受到人們的尊敬,死了人們對他悲痛萬分!」

4. 翻譯汪藻的《郭永傳》,(文言文)

郭永學識淵博,廣泛地通曉古今世事,有了錢就去買書來讀,家中藏書有萬余卷之多,能依據事情寫文章,都可以把它寫下來,並不追求別人知道。

見到古代那些樹立名聲、節操的人,沒有不感到慨然嘆息的,合起書本,整日如此,並且特別仰慕顏真卿的為人。喜歡當面指責人的過錯,不會在背面說別人的壞話;聽到別人有細小的善舉,一定贊嘆不已,稱自己比不上人家。

杜充任大名太守時,名望很高,郭永曾經謀劃了數條計策來拜見他,後來有一天問他對計策的看法,杜充說:「還沒有讀。」郭永數落他說:「人有志向卻沒有才學,喜好名聲卻丟掉了實學,驕傲自負而得的虛名,用這來擔當大任,很少有不失敗的,您足以擔當治理的重任嗎?」杜充十分慚愧。

靖康元年冬天,金人再次進犯京師,內外阻絕,有人把兩宮被擄的消息告訴郭永,郭永伏地號哭。家人帶他回家後,他絕食數日,後聽說大元帥府的文書到了,才勉強吃了一頓飯,他的忠孝原來都出於他的本性。

5. 文言文 翻譯

又一個家庭貧窮而喝不起酒,每次都是吃糟餅兩個就睡覺。恰巧遇到一位朋友問他:「你吃的是酒嗎?」他回答說:「你說的不對,我吃的是糟餅。」回家以後把事情對他妻子說了,他妻子說:「獃子,你就說喝酒,也有點面子。」丈夫點頭。再出去,然就遇到這個朋友,問題和前面一樣,他以喝酒作為答案。朋友逗他說:「酒是燙著喝的?還是涼著喝的?」他回答說:「是熯的。」他朋友笑著說:「還是糟餅。」回到家中,妻子知道了這件事情,埋怨他說:「你怎麼說是熯的,你要說是燙酒喝的。」丈夫說:「我知道了。」再遇到這個朋友,沒等到朋友問就誇口說:「我今天喝的酒,是燙著喝的。」朋友問:「你喝了多少?」他伸出他的手說:「兩個。」

請問你說的「止」字再哪?如果你說的是「每出啖糟餅二枚」中的這個出字,那它的意思應該是「僅僅。」

適:恰巧。

語:應該是一個謂語前置吧,記不太清楚了。意思是「對。。。說。」

雲:說。

汝如何說熯,須雲熱飲:你怎麼能說是熯的,你要說是燙過喝的。

完成

PS:汝如何說熯,須雲熱飲,這一句翻譯並不一定正確。還有「語」的那個詞語用法。

6. 明史.何楷傳文言文翻譯

何楷,字元子,漳州鎮海衛人。天啟五年進士。值魏忠賢亂政,不謁選而歸。崇禎時,授戶部主事,進員外郎,改刑科給事中。流賊陷鳳陽,毀皇陵。楷劾巡撫楊一鵬、巡按吳振纓罪,而刺輔臣溫體仁、王應熊,言:「振纓,體仁私人;一鵬,應熊座主也。逆賊犯皇陵,神人共憤。陛下輟講避殿,感動

何楷撰《詩經世本古義》

臣民。二輔臣獨漫視之,欲令一鵬、振纓戴罪自贖。情面重,祖宗陵寢為輕;朋比深,天下譏刺不恤。」忤旨,鐫一秩視事。又言:「應熊、體仁奏辯,明自引門生姻婭。刑官瞻徇,實由於此。乞宣諭輔臣,毋分別恩仇,以國事為戲。」應熊復奏辯。楷言:「臣疏未奉旨,應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詞,必有漏禁中語者。」帝意動,令應熊自陳,應熊竟由是去。吏部尚書言登、萊要地,巡撫陳應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勞永嘉代應元,則言登萊巡撫本贅員。楷亦疏駁之。楷又請給贈都御史高攀龍官,誥賜左光斗諸臣謚,召還惠世揚。疏多見聽。屢遷工科都給事中。

7. 文言文翻譯鮑子難客

【原文】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選自《諸子集成·列子·說符》)【翻譯】齊國貴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禮完畢,應邀參加 宴飲的賓客有上千人.席間,有人獻上魚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說:「天帝對人類的恩德多麼深厚啊!繁殖了五穀,生育了魚鳥,供我們享用.」他剛說完,赴宴的眾賓客隨聲附和,一致贊同.這時,在座的一個姓鮑的十二歲小孩,走上前來說:「事情並非如您所說啊!天地之間的萬物,和我們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類.物類本身,並無貴賤之分,而僅僅憑借智慧大小,力量強弱,相互制約,得以生存,並非誰為誰而生.人類獲取能吃的東西食用,哪裡是上天專門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能說上天生出人類是為蚊蚋和虎狼製造食品嗎?」【注釋】齊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食:宴飲.祖於庭:在庭院里設宴祭路神.祖:古人出遠門先設宴祭路神叫「祖」.殖:種植,使……繁衍生長.以:用來 .為:給.迭:更迭.交替地,輪流地.預於次:參與在末座.預,參與.次,中間.祖:古代祭祀的名稱.原指出行時祭祀路神,在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義.和:應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響:回聲.徒:只.類:種類;物類.蚊蚋(ruì)囋(zǎn)膚:蚊蚋咬人的皮膚.蚋,一種吸血昆蟲.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貴族門下有一技之長的人.並: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來,原本.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8. 文言文翻譯:

呂翁經邯鄲道上,邸舍中,有少年盧生自嘆貧困,言訖思睡,主方炊黃粱。翁探囊中一枕以授生, 曰:「枕此即榮遇如意。」生枕之,夢自枕竅入,至一國,功名得意,身歷富貴五十年,老病而卒。欠伸而寤,顧呂翁在傍,主人炊黃粱猶未熟。生謝曰:「先生以此窒吾之欲。」----唐·無名氏《異聞錄》

呂翁經過邯鄲的路上,在旅館舍中,有個姓盧的年輕人嘆息自己很貧窮困苦,稅完想睡,店主人正煮黃粱。呂翁伸手從布袋裡拿出一個枕頭交給那姓盧的年輕人;說:「枕上這個枕頭就可以得到美好的遭遇而使你樣樣滿意了。」姓盧的年輕人枕著以後,夢見從自己枕頭的小孔進到一個國家做官非常得意,親身享受富貴五十年,年老生病而死。這時,伸伸懶腰,打個哈欠就醒了,回頭看到呂翁還在身旁,店主人煮的黃粱還沒有熟。姓盧的年輕人感謝呂翁說:「先生用個枕頭堵住了我心中的私慾。」

『叄』 《鞠詠為進士》的全文翻譯

《鞠詠為進士》譯文:

鞠詠參加考進士,他憑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後,鞠詠被提拔進士及第,經考試授官為大理評事,掌管杭州仁和縣。

將要去做官,鞠詠先寫了書信和所寫的詩寄給王化基,來感謝平日曾經對他的栽培,並表達了現在自己也擔任官吏,希望能夠用文字書信交往同樂的意願。等到鞠詠上任後,王化基對他一點兒不加禮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務。鞠詠非常失望。

有人問他原因,他答道:「憑鞠詠的才能,不用擔心將來不顯達。擔憂的是他恃才傲物、氣盛為驕,我故意抑制他,來成就他的德行罷了。」

鞠詠聽說了這件事,才把王化基作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

《鞠詠為進士》原文:

鞠詠為進士

作者:魏泰

朝代:宋

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於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釋褐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

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於是不復冀其相知,而專修吏干矣。其後,王公入為參知政事,首以詠薦。

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人或問其故,答曰:「鞠詠之才,不患不達。所憂者氣峻而驕,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聞之,始以王公為真相知也。

(3)及王公知杭州的知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北宋人王化基與鞠詠詩師生兼朋友的關系,王化基賞識鞠詠的才華,但為了讓他練達政務,戒驕戒傲,在公務上對他嚴加考核,在生活作風上對他嚴格要求,並在適當的時候提拔了他。王化基的做法體現了真正的友情所應該具有的正派、責任等優良品質。

《鞠詠為進士》體現出王化基故意壓制鞠詠是擔心他恃才傲物,王化基對待下屬的可貴之處主要是知人善任。

鞠詠,字詠之,北宋開封人。父勵,尚書膳部員外郎、廣南轉運使。詠十歲而孤,好學自立。舉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知錢塘縣,改著作郎、知山陰縣。

王化基寬厚有容,喜慍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輒優容之。在中書,不以蔭補諸子官,然善教訓,故其子王舉正、王舉直、王舉善、王舉元皆有所立。

作者魏泰,北宋士人。字道輔,襄陽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封道國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從小好逞強行霸,嘗於試院中毆打考官幾死,因此不得錄取。後博覽群書,但不思仕進。名著有《臨漢隱居集》二十卷、《臨漢隱居詩話》一卷、《東軒筆錄》十五卷,傳於世。

『肆』 文言文東軒筆錄答案

《東軒筆錄》,古代漢族文言軼事小說。北宋魏泰撰。凡十五卷,是魏泰記載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舊事的筆記。
王化基成人之德北宋《東軒筆錄》閱讀答案

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於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①,釋褐②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禮,課③其職事甚急。鞠大失所望。於是不復冀其相知,而專修吏干矣。其後,王公入為參知政事,首以詠薦。人或問其故,答曰:「鞠詠之才,不患不達。所憂者氣峻而驕®,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聞之,始以王公為真相知也。 (選自北宋《東軒筆錄》)

【注釋】①擢第:科舉考試及第。②釋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換上官服,即「作官」。③課:對官吏的定期考核。④氣峻而驕:氣盛而驕傲。

1. 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解釋有誤的是

A. 知杭州仁和縣 知:擔任知縣

B. 以謝平昔獎進 謝:感謝

C. 於是不復冀其相知 冀:希望

D. 人或問其故 故:過去

2. 下面句子中加點的「之」與「將之官」中的「之」相同的一項是

A. 何陋之有 B. 吾欲之南海

C. 暮寢而思之 D. 公將馳之

3.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鞠詠考進士,他憑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

B. 王化基對鞠詠「故抑之」的原因是擔心他氣盛而驕傲。

C. 王化基入朝任參政知事後,首先把鞠詠推薦給皇帝。

D. 鞠詠為官多年,深得王化基獎掖提攜,他一直把王化基當做真正的相知。

4. 請把文言語段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鞠詠之才,不患不達。

王化基成人之德北宋《東軒筆錄》閱讀答案

1.答案為D。在這里「故」是「緣故,原因」的意思。

2.答案為B。B項羽例句中的「之」都是動詞,是「去,到、往」的意思;A項中的「之」無實義,是賓語前置的標志;CD兩項中的「之」都是代詞。

3.答案為D。D項錯在王化基並沒有一直獎掖提攜鞠詠,還曾為了促進他而「壓制」過他,鞠詠也並不是一直把王化基當做真正的相知,曾一度不再對王化基抱有相知的希望。

4.翻譯為:(憑)鞠詠的才幹,(我)不擔心他不能得志。

【王化基成人之德北宋《東軒筆錄》閱讀答案譯文】

鞠詠考進士,他憑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等到王化基擔任杭州知府後,鞠詠受到提拔,從平民被封為大理評事,擔任杭州仁和縣的知縣。鞠詠將要到任,先把一封信和作的詩寄給王化基,以感謝王公過往對他的獎掖栽培,並表達這次在王公手下為官,能夠用詩文往來同樂等意思。王化基卻沒有給鞠詠回信。鞠詠到任後,(王化基)並未給予任何特別的禮遇,而考察督促鞠詠的政事卻非常嚴格。鞠詠大失所望,從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額外關照,而是專心治理縣事。後來王化基入朝被任為參知政事。他到職後首先把鞠詠推薦(給皇帝)。有人問他原因,王化基說:「憑鞠詠的才幹,不擔心他不能得志。我所擔心的是他氣盛和驕傲,所以我才有意壓制一下他這種情緒,來成就他的美德。」鞠詠聽到這些話很感動,從此才把王化基當做真正的相知。

張文定公齊賢,以右拾遺為江南轉運使。一日家宴,一奴竊銀器數事①於懷中,文定自簾下熟視不問爾。後文定晚年為宰相,門下廝役往往侍班行②,而此奴竟不沾祿。奴隸間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後於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獨遺某,何也?」因泣下不止。文定憫③然語曰:「我欲不言,爾乃怨我。爾憶江南日盜吾銀器數事乎?我懷之三十年不以告人,雖爾亦不知也。吾備位宰相,進退百官,志在激濁揚清,敢以盜賊薦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錢三百千,汝其去吾門下,自擇所安。蓋吾既發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於吾而不可復留也。」奴震駭,泣拜而去。
【注】①數事:若干件。事物的一件叫一事。②班行:按位次封官。③憫:同情。④激濁揚清:斥惡揚善。
10.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因泣下不止 因:
(2)我懷之三十年不以告人 懷:
11.張文定做了宰相後為什麼沒有給侍候自己時間最長的僕人安排官職?(3分)
答:
12.張文定對待僕人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3分)
答: 10、(1)於是(不能解釋為:因此、因為) (2)藏在心中
11、 因為這位僕人在張文定舉行家宴的時候偷了銀器,被張文定認為品行不端,不適合做官。)
12、客觀公正地對待人的錯誤,多一份理解與關心,指出其錯誤,給人以改正的機會;同時也應未雨綢繆,把他人的錯誤當成自己學習的機會,使自己或身邊的人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原文翻譯】
張齊賢,從右拾遺升為江南轉運使。一天舉行家宴,一個僕人偷了若干件銀器藏在懷里,齊賢在門簾後看見卻不過問。後來,齊賢晚年任宰相,他家的僕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僕人竟沒有官職俸祿。這個奴僕乘空閑時間再次跪在齊賢面前說:「我侍候您時間最長,比我後來的人都已經封官,您為什麼獨獨遺忘了我呢?」於是哭泣不停。齊賢同情地說:「我本來不想說,你又會怨恨我。你還記得在江南時,你偷盜銀器的事嗎?我將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沒有告訴過別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現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員,激勵賢良,斥退貪官污吏,怎能推薦一個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長時間,現在給你三十萬錢,你離開我這兒,自己選擇一個地方安家吧。因為我既然揭發這件過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於我而無法再留下。」僕人十分震驚,哭著拜別而去。「張文定公齊賢」閱讀答案及翻譯

【摘自網路】

『伍』 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於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釋褐 ① 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

①(1)知:掌管,作……知縣。
(2)平昔:往常,過去。
(3)冀:希望。
(4)峻:高傲。(意對即可)
②BD
③(1)鞠詠到任後,(王化基)並未給予任何特別的禮遇,而考察督促鞠的政事卻非常嚴格。
(2)鞠詠有才幹,不怕被埋沒。
④擔心他恃才傲物。(意對即可)
⑤知人善任。(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