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杭州關鍵詞推廣哪裡找
各個網站或者平台,搜索杭州,關於杭州的新聞就出來了。
關鍵是推廣的主流方式。首先就是通過自己搭建網站,然後進行seo優化的方式。這是當前主流的一個方式,再一個就是成本較低,但需要持續輸出內容的方式,那就是信息流運用信息流。
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文章的積累,這樣就可以利用文章平台的高權重快速的達到關鍵詞的排名。
2.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杭州是一線城市
錢塘自古繁華,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關於杭州的定義很多: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宜居城市,人間天堂。最近在網上看到了好多關於杭州是否會成為一線城市的討論,這個有著阿里巴巴、網易這類世界級企業的城市,在這兩年裡享受了超高的曝光率,舉辦G20峰會、承辦亞運會,大事接連不斷,沒少在全球媒體刷屏露臉。
杭州的發展核心是“國家級旅遊城市”,夢想打造出一座世界級的文化旅遊城市。這是它目前在國際層面的城市規劃上的一條主線。圍繞著這個主線打造起來的杭州,給外人的第一印象是“美”、“文明”、“有股江南味”,這幾個關鍵詞,與鄰居上海“金融之都”“商業之都”“摩天大樓”的質感是迥然不同的。
3. 杭州的茶文化起源
證明杭州灣地區是茶樹起源中心及華夏茶文化起源聖地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橋遺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這意味著世界上終於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雲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這顆茶籽不僅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還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就已與茶有了聯系的確證。而同時出土的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原始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麵貌,我們還可以藉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秘密。進而聯系種種茶文化遺存,證據確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的新觀點。
關鍵詞 杭州灣出土;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茶樹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
(一)證明世界上有茶樹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這顆極其珍貴而難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出土於2001年發掘的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T0510探方的第7層中,由於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員的重視,只當作一般出土種實對待,故消息沒有傳開。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閱新購之《跨湖橋》(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①時,在《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植物種實》彩版四五頁上突然看到一顆茶籽的圖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樣,真是非常震驚,幾疑看錯——我深深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世界上終於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歲之久,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雲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為了進一步核實,筆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鄭雲飛博士的幫助下,近距離地觀察到這顆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跡象,但並不粗糙,較為平滑;其形狀為1.42×1.58厘米的圓形,種臍端微圓突,種臍處營養器官部分已消蝕為空,故呈現一條裂口。從種籽較圓,種臍位於圓中並呈圓突來判斷,應為單室茶果(一個茶果中只有一顆種籽)的種籽;其外觀,與今杭州地區的龍井茶樹的單室茶果種籽形狀非常接近,而體積大小,則完全相符合,而與皮糙個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較原始的大茶樹茶籽差別較大。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
一般來說,可食葉的茶樹屬於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茶樹種(Camellia sinensis)。現已發現山茶科共有28屬700多種,其中茶屬有200多種,如山茶花種(Camellia Joponica)、茶梅種(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屬是山茶科中較原始的一個屬,而據地質考察,至少在3000萬年前的第三紀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長江中下游以南、雲南東部等「南部南亞熱帶及熱帶植物省」出現(見中科院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國中新世植物區系》文,《古生物學報》1978年4期)②。前蘇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等在長期深入考察後,認為茶樹起源中心在中國東部等地③;瑞典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林奈最先為茶樹定學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國茶樹」;然國內一般都認定茶樹起源於雲貴川鄂一帶。
在這以前,唯在杭州灣南岸地區曾發現地質年代為第三紀的茶屬葉化石一塊,貴州晴隆縣發現晚第三紀的一顆接近四球茶樹種的種籽化石,但都無法確定是茶樹種。因此,這顆茶樹種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樹種證據,再加上茶屬葉化石、中國東部說、以及自古至今文獻等記載數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綜合因素,這茶籽還是推翻以往各種茶樹原產地之說,成為「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
(三)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系的確證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這顆茶樹種籽出土於文化層中,是與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一起發現的,是人類的採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遺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系的確證!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作進一步探索:很顯然,跨湖橋人已對茶籽感興趣,所以才會收藏它,而茶籽是沒法食用的(苦澀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無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況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種籽,這是它最本質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應該是作種子採集儲備的。推測當時跨湖橋人已開始喝茶葉之茶了,所以才會對茶籽感興趣,也即,茶樹已受到重視;而從其它種種信息及跡象分析,當時當地已有茶樹已可以肯定,那麼這顆茶籽應該正是跨湖橋人在八千年前已開始培植茶樹的證據(雖說只有一顆茶籽,但它是歷經八千年時光的倖存,從或然率角度來說,這一顆,已代表了當時至少有上千顆以上)。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茶之故鄉,但一直說不清國人是何時開始喝茶的,眾說紛紜,大膽的追溯至神農時代,也有贊同始於西周的,謹慎的甚至主張唐或三國魏晉。此類觀點,基本上是依據對文獻史料不加考辨的尋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來,筆者一直在對華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與追尋,通過對考古發現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資料的綜合探析,認識到飲茶必起源於原始時代,並與古越人有關,1990年提出了「飲茶文化創始於中國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論,引起史學界與茶學界的極大重視——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一個顛覆性的論點,不是筆者別出心裁的創新,而是依據大量資料跨學科研究探尋所得出的扎實結論。
這一結論由於正確而漸漸被更多資料所證實,並還釋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謎團,因而已為許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與認同,稱之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響了茶學界,開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領域。與此同時,則是西周、三國、唐代等說的被擯棄。如此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於沒有過硬證據,結論還停留在分析推論階段,很難令人完全信服。不過只要觀點正確,證據自然會慢慢聚攏來,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作為茶史上可確認的最早茶樹種實物,確鑿地將有茶樹及飲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頭意義的明確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與茶釜
說到茶,須先說明:茶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眾所周知的茶葉,一類則是「非茶葉」。
在跨湖橋T0411⑧層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厘米,單根直徑一般在0.3—0.8厘米間,共約20餘根,紋理結節均很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顯然,這是陶釜煮燒植物莖枝的遺跡,考古人員定其為中葯及罐。然而,這捆植物莖枝,顯然未經過炮製處理,也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葯;且葯性也無法確斷。故只能稱之為「煮燒一種湯液的植物莖枝」。至於這樣的湯液是什麼?相信熟悉民間飲食文化的人都會脫口而出說「茶」的,民間習慣將凡用枝葉和葯草等煮成的益體飲料稱為「茶」,可見其合適的稱呼應當是「茶」。
多數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種植物的根、莖、皮、葉、花、果等為原料煎煮出來的歷史了。其實這類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間土俗中還有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楊樹皮茶」、「槐樹葉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檉柳茶皆用「帶葉莖枝」為原料,而古風猶存的雲南傣族等,則有將春茶樹梢「連枝帶葉」摘下,懸於火上烤香後放入茶罐內煎煮為茶的風習。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茶煎煮後的廢棄物非常接近於該出土物的狀態——經烘烤後外皮干緊的莖枝不易腐爛,而煮熟的葉子則已消亡。遠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廣泛的,因此,無論該出土物為何種植物,均不妨礙其為「茶」的性質,並且,該種出土植物無論葯性如何,也都可歸入「茶」的范疇之中。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麵貌,我們還可以藉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秘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
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以無可否認的真實存在,證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樹,人們已經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這里只能簡要述之):「茶」是誕生於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語讀若zo),最初是指「對森林的利用」,「雜」字還殘留其遺意。因此,起初不僅許多食物等稱作「茶」,就連房屋等也稱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遺呼;同樣,「船」在古時又稱「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遺呼。發展到後來,才集中稱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樹等為「茶」。從「茶」可指稱茶樹、茶葉、茶湯等來看,其名稱的含混不分,正是起於原始蒙昧時代的胎記。「茶」稱呼的概念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動植物(基諾族涼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遺韻)——以動植物原料煮燒的多湯食物(苗族打油茶、隴南罐罐茶、江南蓮棗茶是其遺韻)——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飲料(如川貝萊菔茶、桑菊茶等)——以茶葉煮泡的飲料。
簡而明之,「茶」大致經歷了「森林——食物——飲料」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食物」及「飲料」前階段,為「非茶葉之茶」;到「飲料」後階段,才出現「茶葉之茶」。
從跨湖橋出土的茶與茶釜來推算,「非茶葉之茶飲料」大致出現在已發明煮燒器的數萬年前,成熟於已有陶器的1萬年前後;從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樹來看,「茶葉之茶」的出現可推至萬年前後;從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打茶筒、豐富的茶崇拜遺跡等,分布於杭嘉湖地區距今約六千年的崧澤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缽來看,吾中華飲茶是誕生、豐富及成熟於杭州灣一帶的(也即古吳越地區)。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著曲折漫長的歷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著源頭意義上的較完整發展環節遺跡。如從「名隨其主」來追溯,「茶」之音為古越語,則杭為越人;從茶誕生於森林來說,杭州自古流傳著「龍井女茶祖與十八棵茶祖樹傳說」,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釋部分,類似佛教的經本,實即茶圖騰原始宗教《聖經》遺存;而龍井山上還有古老的「胡公廟」受歷代茶農祭祀,顯然正是茶神廟;
而最近在杭州龍塢茶鄉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樓」的梁枋上,新發現一對「龍井茶供」雕刻:其下為頗有唐代風韻的「荷葉蓮蓬碗」,其上是「二葉一芽的龍井茶青」,組合成以龍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蘊圖案。而其旁還有一對供果實、一對供花朵的雕刻圖案,共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圖案。這與性愛嗜茶,有著濃郁茶圖騰遺俗的土家族茶農,在造屋時要在梁木中央鑿個眼,再用紅布包上茶葉、米、銀子、硃砂,並滴上酒,塞填於梁眼內,以祈茶圖騰鎮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義,是一脈相承的遺風;
舊時杭州茶鄉,每年第一鍋新茶炒好時,必須先恭敬地沖泡第一杯新茶,虔誠地敬奉在「灶神」面前,並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願: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綠,其中含有更遠古深奧的茶圖騰含義。這些都充分證明了杭州確曾有原始的茶圖騰崇拜存在過——茶圖騰是人類森林時代的原始宗教;再從茶為食物追溯,則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綉茶等原始性狀的食物茶,今「餘杭咸茶」為其遺韻;若從茶為飲料追溯,則跨湖橋出土茶與茶釜為非茶葉飲料茶的最早證據,崧澤文化的擂茶缽及南宋杭人熱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續;「茶葉之茶」正是從這類茶中分化進化出來。
從茶圖騰、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擂茶缽與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因此,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是奠定杭州為「華夏茶都」的重要聖物,是確認杭州為茶樹起源中心及飲茶發源地的重要證據,它們解釋了杭州自古以來茶文化濃郁之根深流長緣由,讓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對此尤其不可等閑視之!
4. 杭州和蘇州這兩個城市,到底哪座城市最美
中國人關於城市的民間諺語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或許是最為出名的一句,千百年來這句話讓多少人對江南充滿了美好的想像,在很多外地遊客眼中,蘇州和杭州都是國內頂級的旅遊城市,更是很多外地遊客外出旅行首選的目的地,杭州有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州有園林,小橋流水,亭台樓閣一派精緻的江南水鄉模樣,那麼蘇州和杭州這兩座齊名的城市,到底誰的風景更勝一籌呢?
客觀的說,杭州是座有山有江有湖的城市,蘇州確實遜色不少,“園林”和“西湖”是蘇杭成為“人間天堂”的兩大關鍵詞,大家都知蘇州園林甲天下,但其實杭州西湖何曾不是園林的一種呢?蘇州雖然是座優秀的旅遊城市,跟杭州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很多人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蘇杭作為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家園,風景究竟哪裡更勝,其實早有定論。那麼在您的眼中,蘇州和杭州到底哪座城市的風景更美呢?蘇州和杭州您更喜歡哪座城市呢?談談您的看法,期待您的精彩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