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杭州河流分布特點
杭州河流主要有錢塘江、東苕溪和京杭大運河,錢塘江由西向東流,其他河流如京杭大運河多流向錢塘江,分布在錢塘江周圍。
Ⅱ 京杭大運河是指哪幾條河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舉扒物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2)杭州有哪些運河擴展閱讀
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發達。在兗州、濟寧、滕州、豐縣、沛縣、徐州、邳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連接上海、南京、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杭州等工業城市。為了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沿線此乎的魯、蘇、浙三正液省對大運河各段進行了整治、擴建和渠化,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運河沿線的主要港口有濟寧、徐州、邳州、泗陽、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吳江和杭州等。
Ⅲ 京杭大運河全程分為幾段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千米。
地理位置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共計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京杭大運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運漏
(1)通惠河;
(2)北運河;
(3)南運河;
(4)魯運河;
(5)中運河;
(6)里運河;
(7)江南運河。
京杭大運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旁余爛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台兒庄、臨清、蘇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濟寧、德州、滄州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毀亂,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Ⅳ 京杭大運河分幾段各段的分界限和運河的流向是什麼
京杭大運河全程分為七段,具體流向如下:
1、通惠河,天津以北到北京段,流向是北向南;
2、北運河;流向是南向北;
3、南運河;流向是南向北;
4、魯運河;流向是南向北;
5、中運河;流向是北向南;
6、里運河;流向是北向南;
7、江南運河。流向是北向南。
(4)杭州有哪些運河擴展閱讀
流域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
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沿線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是中國經濟精華薈萃之地。
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發達。在兗州、濟寧、滕州、豐縣、沛縣、徐州、邳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連接上海、南京、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杭州等工業城市。
為了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沿線的魯、蘇、浙三省對大運河各段進行了整治、擴建和渠化,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運河沿線的主要港口有濟寧、徐州、邳州、泗陽、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吳江和杭州等。
Ⅳ 杭州有哪些河流
有錢塘江、富春江、京杭大運河、西湖、中東河、上塘河、徐杭塘河等河流。
其中錢塘江,京杭大運河,徐杭塘河,上塘河是杭州四大河流。
被污染的是京杭大運河。
Ⅵ 杭州之水(二) 之江河
文|蘇吉兒
杭州也是水鄉。到杭州一定要觀水,來西湖一定要賞荷。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杭州城依水而建,因水而興。
水是杭州幾千年來繁榮昌盛的基礎。杭州人多少年來為保護和治理杭州的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水也是杭州的靈魂,自古以來杭州被譽為江南水鄉。眾多的河流、湖泊、泉水等構成了杭州完整的水系,使杭州充滿了靈氣,為她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杭州的水是多姿多彩的。杭州有大江大湖的豪爽氣魄,也有小橋流水的田園之美;它有江南水鄉的恬靜,也有霜林野水的幽嫻;有激流、瀑布的驚險震撼,也有深潭、山泉的古幽之情;有排山倒海之勢的錢江潮,也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水。
幾千年來,多少風流人物和杭州的水結下不解之緣,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詩畫和寶貴的文化遺跡。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讓杭州人在親近水的同時,又感受到了歷史文化的熏陶。
杭州有江河湖海溪,也有說成有六河一江二湖一濕地。一江指錢塘江,河主要指京杭大運河,二湖:西湖、湘湖;海是指杭州東面的東海,一濕地:西溪濕地。南北走向的大運河和西南東北走向的錢塘江是貫穿杭州水上航道的主動脈,那些縱橫交錯的上千條城市內河道不過是連接這些湖泊、濕地和穿插於街巷的繩索而已。
一、杭州的江
杭州的江主要指錢塘江。錢塘江是中國浙江省第一大河,發源於安徽省黃山,流經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是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河流全長688千米,流域面積5.56萬平方千米,河口潮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巨大。
錢塘江河道曲折,上游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間;中游為丘陵;下游江口外呈喇叭形狀,江口逐漸展寬。主要支流有烏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陽江、曹娥江等。
新安江與蘭江是錢塘江的源頭,在上海市南匯區和寧波市、舟山市嵊泗縣之間注入東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稱為「之江」或「羅剎江」。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
錢塘江具體指浙江下游的杭州段才稱錢塘江。流經杭州市閘口以下注入杭州灣。上游常山港發源於浙江省開化縣齊溪鎮蓮花尖,匯江山港後東北流貫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經杭州灣注入東海。主要支流有金華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陽江等。
幹流各段隨地異名.幹流自衢江區以上稱常山港,衢江區至蘭溪間稱衢江(信安江),蘭溪至建德縣梅城稱蘭江,梅城至桐廬間稱桐江,桐廬至蕭山區聞家堰間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始稱錢塘江。
曹娥江舊時也是錢塘江支流,後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脫離錢塘江而獨流入海。錢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寧市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縮影響潮頭陡立,形成雄偉壯麗的「錢塘潮」,吸引大批遊人,最大潮差達8.93米。
在錢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區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錢塘江大橋。它是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施工,於1935年4月動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錢塘江大橋不僅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它與六和塔一起組成杭州地標性景點之一。
杭州城內西南東北走向的錢塘江觀潮是聞名遐邇的一個盛事,每到汛期時節,錢塘江的潮湧濤聲則是很多遊人想親身體驗的一個去處,潮起潮落浪花朵朵,雖然洶涌澎湃的大潮也有潛在的危險,但仍然吸引眾多中外好事的遊客,頗為美麗壯觀。
二、杭州的河
杭州的河除了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除此之外還有餘杭塘河、上塘河、中河、勝利河、貼沙河,俗稱六河。事實上在杭州轄區內,有上萬條大大小小的河道縱橫交錯,形成蜘蛛網似地連接著江河湖海溪,成了這些主要水道的聯系紐帶。上塘河、勝利河、餘杭塘河是杭州的水上黃金旅遊線。
1.大運河。古運河杭州主城區段,具體是從三堡船閘(錢塘江入口)到武林門到石祥路(進入城區入口)段。在古運河城區段沿岸風景無數,甚是壯觀,概括為「一館兩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
大運河是我國兩千多年歷史的現實見證,完全具備申報世界遺產的基本要素。運河杭州段沿岸匯聚了豐富多彩的茶藝文化、飲食文化、桑蠶絲綢文化、地方戲曲、民間曲藝;還有古典園林、藏書樓閣、橋梁古塔,形成了運河沿線著名的「湖墅八景」等人文景觀,所有這些,既是運河文化豐富內涵,也是運河申遺的寶貴資源。
大運河是杭州的驕傲,是杭州的象徵,藉助這一品牌,為杭州再添一項世界級旅遊產品,使大運河於杭州就如同塞納河於巴黎、泰晤士河於倫敦、黃浦江於上海、秦淮河於南京一樣,能讓人們通過品味運河,來認識城市、感悟城市。
2.餘杭塘河。餘杭塘河古稱「運糧河」,是從運河一直通到餘杭,因此得名。它西起餘杭縣餘杭鎮,東至賣魚橋入京杭運河,它是古運河的延伸段,民間俗稱它為「運河尾巴」(公元618年建成),流經倉前、長橋、女兒橋、保安橋至杭州觀音橋注入運河,是京杭大運河一條重要分支,也是運河航運系統中最重要的貨運通道之一,全長20公里。其中五常口至餘杭鎮的12.4公里為餘杭轄區,目前是實行貨船禁航的航段。很多貨船會在餘杭塘河裝卸貨,餘杭塘河兩邊,也集聚了不少小的駁船碼頭、倉庫,裝卸磚石、麵粉、糧食等,形成極具特色的水上人家、運河人家等運河歷史文化景觀。
3.上塘河。上塘河自杭州市區艮山門起至海寧市鹽官鎮注入錢塘江,全長48公里。從江干區丁橋鎮赤岸流入臨平區星橋,貫串臨平鎮進入海寧市。在臨平區境內流程11.4公里。上塘河原是秦始皇開掘的古陵水道的一段,後為西湖的泄水道,西湖、城河之水合流經上塘河灌溉沿河農田。上塘河歷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元末明初張士誠開浚新開河以前,上塘河是連接大運河進入杭州的唯一通道,南來北往的船舶如過江之鯽,臨平自然就成了杭州城北的一個熱鬧繁榮的市鎮、商埠。上塘河沿線皋亭段至半山村段分布著古農居,白牆黑瓦的農居房錯落有致。
4.中河。流經城市中央的中河,從武林水門到鳳山水門,這條十餘里長的城內運河曾經是這個城市的動脈,如今成了接納雨水和污水的長水池。在人工砌成的寬八到十米的岸間,中河水水流平和穩健。這條河上至今尚有四十餘座橋,包括石拱橋和公路橋,有些地方橋與橋之間相距不過百米。有始建於宋朝的老南星橋、六部橋、回回新橋、柴垛橋等,有明代始建的化仙橋、海月橋等,有清代時建的新橫河橋,民國時出現的復興橋,建國後新建的一些鋼筋混凝土橋。宋、明始建的古老拱橋早就崩塌,只留下橋的名字。中河上如今被市文保處真正確認為有文物價值的古橋有6座,文保專家通過對拱券和邊牆這些構成橋梁主要結構的部分進行鑒定,這6座有文獻記載的古橋大多是清朝時的遺存。水澄石樑橋、化仙拱橋、海月拱橋、洋泮拱橋、老南星拱橋、六部拱橋,這些橋梁見證了千年的風情,看盡了人世的離合。
5.勝利河
勝利河因勝利河美食街而出名,河道上三座廊橋浮出水面,沿線的環樓為點睛之筆。
美食街實際位置在古水街上,這條550米長、13米寬的街,一邊與上塘路相接,另一邊連接霞灣路,一直延伸至賣魚橋一帶的德勝巷。勝利河與運河、紅建河交匯處的環樓,造型設計頗為獨特,堪稱勝利河沿線的一大亮點。其它景點鱗次櫛比,可以親身出遊體驗一下臨河為依託的商業街的特色。
6、貼沙河
貼沙河作為杭州城內的前年古河、護城河,開鑿於公元861年,主要用以宣洩錢塘江潮水,護衛杭城。古時候因泥沙聚集於河灘上,曾與相鄰幾條河流統稱沙河,俗稱「貼沙河」。貼沙河河道現在位於市區。現在的河道南起侯潮門板橋,北至艮山閘,全長6257米。現在的貼沙河河水清澈、駁砍整齊、兩岸更是呈現一片綠地如茵,自營紅實,花壇藤架,兀石雕塑的美景,是杭州市民又一游樂休閑的好地方。
在杭州的河流大大小小火粗計12000多條河流,星羅密布,縱橫交錯,猶如蜘蛛網似的聯絡著杭州的大街小巷,在河道沿岸景觀無數,也是商業文化藝術中心等聚集地,如果能有時間在杭州小住時日,慢慢舉步游遍杭州城內,細細品味小河彎彎綠蔭遍地的雅靜,那是一件終生難忘的生活片斷。
這次我們遊玩的江河只有新安江和富春江,完全不在杭州城內,從杭州乘車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到了千島湖景區,游覽了新安江的美景,群山環繞,碧水藍天,空氣新鮮,天地間萬籟俱寂,遠遠地能夠聆聽群山中間空洞鳥鳴的回聲,乘坐在觀光船上,身處群山環抱里,醉翁無酒卻儼然醉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讓我們能夠醉在其中,此乃人間幸事矣。
(續)
Ⅶ 杭州哪有運河
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千米。
京杭大運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
隋朝時分雹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隨著統治中心的東移和北移,在元朝時期,大運河由孫仿杭州直通北京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京杭大運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台兒庄、臨清、蘇州、嘉興、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濟寧、德州、滄州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源凱棗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歷史
京杭人運河的開鑿,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吳王闔閭為了向西擴張勢力范圍,下令開鑿自太湖直達長江的胥溪。
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申報世界遺產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這58位委員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蘇、河北等大運河沿岸六省市的現任政協主席及原政協主席,也有國家文物局的前後兩任局長——張文彬和單霽翔。舒乙、王鐵城等知名人士也紛紛簽名。
第一提案人劉楓委員說,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站在保護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大運河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也為世界所公認。大運河水系綿延數千里,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郁的線形文化景觀,如果再加上還未被很好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更加豐富。 「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兩位權威專家——1985年呼籲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鄭孝燮、羅哲文如此預測,「我們堅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產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委員提醒說,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功能逐步衰弱,真實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壞。如果不注意啟動有如「申遺」這樣重大的、為各地重視的保護工作,她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風光等,將不可避免地退化並迅速消亡,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絕不是某個地方和部門的事。政協委員們建議,應從戰略高度,立即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岸政府參加並鼎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摸清大運河「家底」,盡快制定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呼籲
━━喚起公眾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的保護意識,總結和宣傳各地在保護與發掘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經驗,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延續運河文脈,傳承運河文明。
━━從國家戰略高度,建立統一協調機構,制定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統籌保護與發展規劃,調動各方力量,實施有效保護,科學合理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重視並啟動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以創新的思路,正確處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切實把申遺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
━━盡快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線城市參加並全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收集資料,摸清家底,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開展調查研究和價值評估工作,向有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
━━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更加註重大運河的整體風貌,確保沿線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古老的運河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數字京航大運河
為了更好保護京杭大運河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國將「開鑿」「數字京航大運河」
2007年5月初在京召開的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提出,我國將在「十一五」期間實施數字京杭大運河專項。
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我國專家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制定京杭大運河住處採集標准,系統開展調查評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手段建立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信息系統。
《規劃》介紹,這一系統能將京杭大運河的文字、圖片、地圖、遙感圖像等非空間數據在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下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雙向查詢、檢索並對圖象進行瀏覽、查詢、分析和制圖,形成基礎信息資料庫,為實施京杭大運河的保護、研究、展示、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京杭大運河治理目標
近年來,太湖流域內年用水總量290億立方米,而流域內本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只有162億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分,太湖流域3000多萬人口年創造近萬億元GDP,用水量竟是實際資源量的兩倍。由於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和流域人口數量不相協調,流域水體污染十分嚴重,使太湖流域面臨水質型缺水的嚴峻形勢。根據1998~2000年三年間連續水質監測評價表明,盡管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體水質總體上尚未得到明顯好轉,湖泊富營養化在整體上也未得到明顯改善,2000年總磷、總氮、化學耗氧量均遠未達到規劃治理目標;河網的水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還有惡化的趨勢,太湖流域水資源面臨嚴峻的形勢。
另一方面,京杭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後,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船舶運輸在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船舶的噪音和廢氣的排放,已經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品質,船舶航行發生的多起涉橋事故,對拱辰橋等重點保護文物也構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脅,貨運船舶的參差不齊的外觀形象,也與目前的景觀河道很不協調,並且已經發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損壞景觀設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杭州生活品質之城的建設。如果運河杭州到塘棲段停止貨運船舶航行,改為完全的旅遊河道,旅遊經濟產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產業的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因此,開辟錢塘江水系富春江與太湖水系東苕溪的航道,溝通錢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優質水源,自然流經東苕溪,沖排太湖水系的劣質水,為杭嘉湖地區及上海提供優質水源,改善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環境,在逐步對污水進行截污納管後,使京杭運河及其叉河成為杭州、嘉興等城市的優質自來水源,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遠景。為確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質不受船舶污染、以及節約土地資源,採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氣化輕軌控制船舶航行,從而實現低航道等級、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節約型航行方式,在全國率先實現綠色航運。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杭州宣言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
·改建運河護岸,圖 2008-3-26
·單霽翔:"牽頭城市,揚州當之無愧"圖 2008-3-26
·書畫院運河采風 表現「古運新風」 2008-3-3
·《大運河(杭州段)旅遊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2008-3-3
·古老京杭大運河成為暴雪中北煤南運「生命線」 2008-2-2
·公路運輸癱瘓京杭大運河揚州段保障春節物資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