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叫蓉城
蓉城,是四川省會成都的別稱芙蓉城的簡稱。相傳五代後蜀孟昶於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成都為芙蓉城,後簡稱蓉城或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蓉城這個名稱由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出現的,當時是蜀後孟昶執政時期。公元932年後蜀皇帝孟知祥病故,他的帝位傳給兒子孟昶。這位後蜀皇帝在成都稱帝32年。
孟晌埋昶稱帝這32年,如若說政績,宴手螞他沒有哪一樣有美名的,但唯獨他令成都人遍種芙蓉花樹,倒成了他的功績。其實,種芙蓉花樹最先也是老百姓,而不是成都的孟昶。成都遍種芙蓉,花開似錦,從那時起,成都便因花而得其美名--芙蓉薯耐城。
『貳』 北上廣深杭蓉是哪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上廣深杭蓉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廣東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杭州簡稱「杭」,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城市。
『叄』 融城,榮城,榕城,蓉城分別指哪些城市
融城是福清,福清市雅稱「玉融」,融城因面對玉融山而得名,曾稱玉融鎮,後稱為融城鎮,現在的大部分是玉屏街道。
榮城市隸屬山東省,在膠東半島最東端。第一屆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之一.是國家級的旅遊地區,如成山頭、赤山大佛。
榕城是福州。福州市因城內有屏山、烏石山、於山三山鼎立,別稱「三山」;又由於自宋代以來,人們在城內外廣植榕樹,綠蔭滿城,所以又被稱為「榕城」。
蓉城是成都。蓉城,是四川省會成都的別稱芙蓉城的簡稱。相傳五代後蜀孟昶於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成都為芙蓉城,後簡稱蓉城或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3)杭州為什麼叫蓉城擴展閱讀:
中國城市別稱:
廣州———花城,羊城
重慶———山城,霧都
湘潭———錳都,蓮城
重慶———霧都,山城
杭州———杭城
寧波———甬城
溫州———鹿城
紹興———越城
嘉興———秀城
福州的榕樹多,且長勢好,還有一顆榕樹王。福州在東晉前叫冶城,東晉福州太守張伯玉號召福州居民遍植榕樹,從此,福州街頭就出現「暑不張蓋,綠蔭滿城」的景觀,從此,福州就有了「榕城」的雅號。此外,福州還有「閩都」「三山」」左海「等別稱。
『肆』 蓉城是哪個城市為什麼叫蓉城
蓉城指的是成都,稱為蓉城是因為五代後蜀皇帝孟昶曾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成都故此得到“蓉城”的別稱。成都,四川省轄地級市,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
蓉城是哪個城市為什洞隱么叫蓉城

成都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襲宴富、農業發達,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成都是全國十大古都和首批國家歷史文納禪廳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蜀漢、成漢、前蜀、後蜀等政權先後在此建都。
成都擁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樓、青羊宮、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伍』 融城,榮城,榕城,蓉城分別指哪些城市
融城,福清市城區別稱「融城」,福清市雅稱「玉融」,融城因面對玉融山而得名,曾稱玉融鎮,後稱為融城鎮,現在的大部分是玉屏街道。
榮城市隸屬山東省,在膠東半島最東端。第一屆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之一.是國家級的旅遊地區,如成山頭、赤山大佛。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
蓉城,是四川省會成都的別稱芙蓉城的簡稱。相傳五代後蜀孟昶於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成都為芙蓉城,後簡稱蓉城或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5)杭州為什麼叫蓉城擴展閱讀
傳說融城有7街36巷
7街:後埔街、魚市街、水陸街、產塘街、小橋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上巷、河頭巷、鄭巷、旺巷、腳帶巷、相連巷、城隍巷、陽春巷、古夏巷、東巷、高巷、鳳山巷、吳厝巷、石獅巷、道人巷、後巷、十五落、樓錦霞、假山巷、官驛巷、檜亭巷、學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園弄、湖濱霞、玉斗園、學前、學後、官塘墘、西塘、金井園、參府前、福塘墘、較場埔墘、五德堂。
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
福州是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蓉城即四川省省會成都的別名。
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漢代,成都的織錦業發達,成為朝廷重要貢賦來源,朝廷遂設置錦官管理,並在城西南築「錦官城」,後世因此把錦官城作為成都的別稱,簡稱「錦城」。漢代的成都,經濟已相當繁榮,晉人左思在所著《蜀都賦》中稱「既麗且崇,實號成都」,是西漢時期的著名五都會之一。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秀」,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
『陸』 杭州這個地名的由來
杭州這個地名的由來?
杭州古稱錢塘。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五代時的吳越國(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原錢塘、仁和縣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杭縣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錢唐 秦置錢唐縣,是杭州地建縣之始。錢唐系越浯地名,其義今不詳。
泉亭 西漢末王莽時改錢唐縣為泉亭縣,東漢建武初復舊名。
臨江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以錢唐為臨江郡」。因瀕臨錢唐江而名。
杭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錢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五》:「杭州在餘杭縣,蓋因其縣以立名」。以後,杭州成為專名,沿用至今。因杭州得名於餘杭,隋大業三年(607)和唐天寶元年(742)曾兩度改杭州為餘杭郡,在一定歷史階段常以餘杭指代杭州。
錢塘 唐武德四年(621),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以後歷代因之,錢塘成為陵段杭州別稱之一。
西府 五代時錢鏐以杭州為都城,稱西府,也稱西都。以與行都越州稱東府、東都相對應。
錢江 五代梁龍德二年(922),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因縣境臨錢塘江而名。
仁和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改錢江縣為仁和縣。系取仁愛和平之義。明郭子章《郡縣釋名》引宋趙葵《行營雜錄》雲:「初陳橋兵變,太祖整軍從仁和門入。高宗南渡幸杭,見邑名仁和,甚喜曰:『此故都城門也』,遂決遷都之意」。
臨安 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聞杭州轄縣有臨安,以為吉兆,遂升杭州為臨安府。
武林 亦作虎林,原是山、水名,後演變成杭州的別稱。 《夢粱錄》卷七:「杭城號武林,又曰錢塘。」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等,均以武林指代杭州。
柳浦 也稱柳浦埭。在鳳凰山東南尺銀譽麓、錢塘江濱,與隔江蕭山之西興(古稱固陵、西陵)歷為錢塘江南北交通重要渡口。《太平寰宇記》卷九三:隋開皇十年 (590)「移州居錢塘城,十一年復移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
留下 在杭州市區西部,與餘杭縣接界。宋時稱西溪搏改,為錢塘四鎮之一。《西湖游覽志》卷十:「西溪,居民數百家,聚為村市,俗稱留下。相傳宋高宗初至杭時,以西溪地豐厚,欲都之,後得鳳凰山,乃雲;『西溪且留下』,後人遂以為名。」
江干 古時杭州鳳凰山、候潮門外臨錢塘江一帶習稱江干。《吳越備史》卷一載吳越王錢鏐新築羅城「自秦望山由夾城東亘江干」。江干自古為錢塘江南北要津和江海碼頭,市廛興盛,有「金江干」之稱。
湖墅 宋稱湖州市、湖市,元、明稱湖墅。《湖墅小志》卷一:「湖墅疆界上自武林門,下至北新關以及西側錢塘門而抵觀音關止,東側艮山門而抵東新關止,概謂之湖墅」。
筧橋 在杭州市區東北部,與餘杭縣毗鄰。古時曾稱繭橋。《艮山雜志》卷二:「繭橋,一作筧橋」「四近物產殷充,綿繭、葯材、麻布尤所擅名。」筧橋地處交通要沖,歷為軍事要地。
旗下 清順治七年(1650),在杭州中西部修成滿洲駐防營,內駐八旗精兵及其眷屬,稱旗下營。此為杭州城中之城,城址東起結縛橋,往南至比勝廟,往西至涌金門,往北至錢塘門。辛亥革命後拆旗營城牆建馬路,開新市場,但仍習稱此范圍為「旗下」。
兗州這個地名的由來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山東省直管,濟寧市代管。兗州歷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沇」,《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九州即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
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的說話,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託,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大的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設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並,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並入並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里),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范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范圍,縮小其他州區並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置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並,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五個鄉,六個街道辦事處,五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5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2011年兗州市轄六鎮(含兩個省級開發園區)和五個辦事處。
杭州彭埠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彭埠最早是古海塘邊的一個船埠頭,相傳宋代有彭姓在捍塘建埠定居,彭埠之名由此得來。
「良渚」這個地名的由來
良渚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有待進一步考古確定。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瓶窯鎮上的古城遺址。東西南北四個城牆門,如今安安靜靜地躺在農田裡,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城牆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跡
北城牆同樣也挖出了一個坑,同樣的黃土和石頭,唯一不同的是「這座城牆坑比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層是泥和沙相間,而且很有規律,從上到下沙層逐漸加厚,泥層逐漸變薄,做工非常考究」,據劉斌推測,土牆上的那些黑色雜物,應該是原始居民殘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去年6月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
當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這讓劉斌感覺到有戲,隨後,他帶領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一把鏟下去(洛陽鏟,長柄,鏟頭為半圓筒狀,打入地下再提起來時,鏟頭就能帶出一筒土,對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結果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
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
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古城文明勢力曾影響半個中國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說,說明良渚古城的意義,得站在「良渚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個高度著手。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里,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古城面積與頤和園差不多
城牆比西安城牆寬2~4倍
本報訊浙江省考古所近日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還有待於在進一步考古工作後才能確定。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專程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編輯本段]良渚
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國際旅遊城市——杭州西子湖畔,距杭州市中心約10公里,系杭州市餘杭區中部中心城鎮。境內有安溪瑤山遺址、良渚文化博物館、折桂橋、沈括墓、東明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區域面積101.69平方公里,轄26個中心行政村(其中小洋壩等6個村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託管)及3個社區。常住人口達8.8萬餘人,流動人口4.5萬餘人。杭州繞城公路北線、東西大道橫貫全境;104國道和通往杭州市中心的衢州路縱越全境;潘塘互通立交以南庄兜為起點,同衢州路相連,與杭州繞城公路北線十字相交,形成華東地區最大的多元公路立交。三縱三橫的交通格局,使良渚成為杭州北部的交通樞紐。宣杭鐵路,東苕溪航道東西橫貫全境,京杭大運河沿鎮東部南北穿行,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綜合運輸體系。
良渚,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大力調整,全鎮經濟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70億大關,其中工業總產值為63.4億元。工業經濟圍繞良渚、安溪、勾庄三大工業功能區塊建設,扶優扶強重點骨幹企業,有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38家,億元企業9家。農業以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確保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科技興農為宗旨,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特色水產養殖、花卉種植」等優勢產業,完成國家級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加大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力度,堅持「以適度開發實現真正保護」的基本思路,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商貿、房產、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現有中國良渚文化村、金恆德國際汽車物流廣場、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浙江物產集團、杭州港大松樹集裝箱碼頭、浙江億豐裝飾城等省、市、區等二十餘個重點項目落戶良渚,將使良渚這塊古老的土地真正熱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夜杭州」。
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一主三副六組團」城市總體規劃,良渚系良渚組團的核心之一,更賦予了「北秀」的內涵。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良渚以「傳承良渚文明,創造北秀明珠」為戰略目標,全力沖刺「雙百」強鎮(農村經濟總量100億元、躋身省百強鄉鎮),打造「商貿良渚、實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諧良渚」,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良渚建設成為集經濟、文化、旅遊、居住為一體的現代化衛星城鎮。
「上虞」這個地名的由來
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虞舜為避唐堯之子丹朱之亂來到今百官鎮,文武百官隨舜而至,因有百官橋古跡、百官鎮地名。又,舜與諸候會事訖,因相娛(通虞)樂,故曰上虞。「上虞」之名由此而來。
延秋這個地名的由來
洛陽市西15公里,有一村名叫「延秋」,傳說與武則天有關。洛陽「八小景」 ――「龍池金魚」,指延秋村的洛陽龍潭寺和龍池溝。武則天居洛陽48載,對洛陽感情頗深。一年夏天,武則天來到龍池溝避暑,但見曲谷幽深,林木蓊鬱,百花爭艷,小溪潺潺,一路暑氣頓消。武則天住進龍潭寺。她白天流連潭旁戲魚,晚上登臨高台賞月,涼意爽身,心坦氣暢。女皇派人在寺東邊崗頂上專門蓋了糧倉,打算長住。夏去秋來。留在東都洛陽的狄仁傑等重臣派人請聖駕還京。武則天不想離開這人間仙景,而且給來迎聖駕的人大大寫了"延秋"二字。狄仁傑見皇上不回宮,影響國事,派人悄悄燒掉寺旁的糧倉,武則天無奈聖駕返京。從此,龍潭寺旁的村莊以"延秋"二字取了村名。龍潭古寺已盪然無存。潭東的山村人稱之為「火燒麥」,20世紀60年代還可見燒成黑焦炭的麥粒。這一傳說古籍中未見記載,而有記載的是此間屬隋唐西苑西牆最南一門名叫"迎秋門"。大概後來因"迎"、"延"二字形體相近,誤將"迎"寫作"延",遂得名"延秋"。
簸米灣這個地名的由來
把米里的雜質利用人力、風力資源把它除去
人們經常在這個地方做這樣的事情。
這個地方是一個灣的地形,做的事情又是與米又關的
自然就稱這個名字了
當然
以前此地一定有打穀子的作坊
成都這個地名的由來
解放前的成都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了300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詳細的:ke../view/2585.?wtp=tt#4_1
重慶這個地名的由來?
重慶歷史悠久,公元前十一世紀是周代封巴國首府。巴,是武王伐紂後封給姬姓的一個小國。巴就成為此地最早的名稱。秦統一中國後,在此設置巴郡。到漢朝因其城緊靠長江,便改名為江州。在隋代又因其靠近嘉陵江,嘉陵江古稱渝水,故又改稱渝州。重慶稱"渝"即由此而來。
宋朝年間,這里有個地方官名叫趙諗的准備謀反。宋徽宗殺了趙諗,認為渝州含義不好,於是下令改為恭州。意思是想讓這里的人以後都恭恭敬敬地順從趙家的統治。宋光宗繼父位,先封自己為恭王,於1190年當了皇帝。他認為,先封王,後稱帝,是"雙重喜慶",便將他的封地改名為"重慶"。這就是重慶地名
重慶是一個歷史名城。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宗姬於巴,以江州(今重慶)為府,後幾易其名(改渝州、恭州),為歷朝重鎮。南宋時,趙敦封恭州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於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1929年重慶正式設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 *** 西遷重慶,並於同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39年改重慶為直轄市。1940年定為陪都。1949年重慶解放後,為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駐地,屬西南行政委員會管轄。1953年3月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西南大區撤銷,生態市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並,重慶在中央實行計劃單列,作為全國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享受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
呵呵
重慶歷史悠久,公元前十一世紀是周代封巴國首府。巴,是武王伐紂後封給姬姓的一個小國。巴就成為此地最早的名稱。秦統一中國後,在此設置巴郡。到漢朝因其城緊靠長江,便改名為江州。在隋代又因其靠近嘉陵江,嘉陵江古稱渝水,故又改稱渝州。重慶稱"渝"即由此而來。
『柒』 各市的簡稱是什麼如寧波簡稱甬、南京簡稱寧等
1、成都,簡稱:蓉。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四川省省會、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2、深圳,簡稱:深。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廣東省副省級市、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3、武漢,簡稱:漢。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湖北省省會,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4、杭州,簡稱:杭。
杭州,簡稱「杭」,古稱臨安、錢塘,浙江省省會、地處中國華東地區、錢塘江下游、東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5、廣州,簡稱:穗。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廣東省省會、處中國南部、珠江下游、瀕臨南海,是中國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國家物流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
『捌』 杭州又叫什麼城
問題一:杭州又稱什麼城 杭州--杭城 寧波--甬城 溫州--鹿城 紹興--越城 嘉興--秀城 湖州--湖城 金華--婺城 衢州--柯城 麗水--蓮城 舟山--島城
問題二:杭州城站又叫什麼站 杭州城站又叫杭州火車站。
1906年修建了江墅鐵路。江指江干,墅指湖墅,當時拱宸橋屬於湖墅鎮。
當時設有5個站點,拱宸橋、艮山門、清泰門、南星橋、閘口。由於城門是早晨開門、晚上關門,杭城的人們坐車不便,才拆掉城牆,清泰門站遷進城裡,由此誕生了杭州城站,「城站」是它的簡稱,也是它地地道道的名字。城站這個名稱一直出現在民國的地圖上,到建國後還有。
它的名字叫――杭州城站。小心,別念錯了。念「杭州城―站」而不是念「杭州―城站」。因為與它相對的是「艮山門―站、拱宸橋―站、南星橋―站、閘口―站。恰恰是「杭州城―站「,才被簡稱為城站的。「城」是杭州城的簡稱。
在當時也有稱杭州站,因為當時人們認為杭州城才算杭州。
問題三:杭州有幾個火車站,分別叫什麼名字,在什麼杭州城什麼位置呢? 有3個火車站。
杭州列車站,又稱杭州列車城站,是杭州的主要客運列車站。
杭州列車東站,是杭州的主要客運列車站之一。
杭州列車南站,又稱杭州南星橋列車站,是目前杭州的主要貨運列車站
問題四:杭州被稱作人間天堂,還有哪些地方有什麼之稱? 首都北京
天府成都
大都會上海
山城重慶
天津衛
冰城哈爾濱
博愛之都南京
塞外青城呼和浩特
草原鋼城包頭
羊城廣州
煤都大同
東方之珠香港
花城--廣州
水城--蘇州
江城--武漢
泉城--濟南
榕城--福州
蓉城--成都
山城--重慶
冰城--哈爾濱
春城--昆明
日光城-- ***
石頭城--南京
陶都--宜興
瓷都--景德鎮
中國城市別稱
廣州―――花城,羊城
重慶―――山城,霧都
湘潭―――錳都,蓮城
重慶―――霧都,山城
長沙―――星城,潭城
成都―――蓉城,錦城
昆明―――春城,花城
南陽―――宛
南寧―――邕
寧波―――甬
開封―――汴
武漢―――江城
上海―――淞滬
金華―――婺城
承德―――熱河
莆田―――荔城
潮州―――鳳城
濟寧―――任城
徐州―――彭城
大同―――平城
嘉興―――禾城
安慶―――宜城
西昌―――月城
撫順―――煤都
揚州―――蕪城
宜興―――陶都
杭州―――武林
溫州―――鹿城
衢州―――柯城
蚌埠―――珠城
泉州―――鯉城
漳州―――薌城
許昌―――煙城
惠州―――鵝城
柳州―――龍城
瀘州―――酒城
內江―――甜城
個舊―――錫都
金昌―――鎳都
青島―――島城
煙台―――港城
曲阜―――聖城
東營―――油城
湘潭―――蓮城
衡陽―――雁城
福州―――榕城
大連―――濱城
長春―――車城
十堰―――車城
蘇州―――水城
廈門―――鷺城
鞍山―――鋼城
呼市―――青城
哈市―――冰城
吐魯番――火洲
哈爾濱――冰城
景德鎮――瓷都
冷水江――銻都
齊齊哈爾―鶴城
濰坊―――風箏城
*** ―――日光城
石獅―――服裝城
聊城―――鳳凰城
瑞麗―――小香港
曲靖―――麒麟城
*** ―――日光城
南京―――寧,石頭城,金陵
延安―――革命聖地
紹興―――越,蠡城
太原―――並,龍城
濟南―――泉城,歷城
南昌―――洪城,英雄城
包頭―――鹿城,草原鋼城
中國城市別稱
杭州--杭城
寧波--甬城
溫州--鹿城
紹興--越城
嘉興--秀城
湖州--湖城
金華--婺城
衢州--柯城
麗水--蓮城
舟山--島城
濟南--泉城
大慶/東營--油城
南京--石城
常州--龍城
徐州--彭城
上海--申城
成都--蓉城
平頂山--鷹城
蚌埠--珠城
福州--榕城
廣州--羊城 花城
深圳--鵬城
佛山--禪城
潮州--鳳城--瓷都
哈爾濱--冰城
長春--春城
吉林市--江城
樟城--南昌
十堰--車城
青島―島城
煙台―港城
重慶--山城
武漢--江城
長沙-星城
湘潭-蓮城
洛陽-花城
鄭州-綠城
安慶--宜城
太原--龍城
柳州--龍城
南昌--洪城
南寧 ――邕城
西安--古城 唐城 漢城
常德---柳城
北京--首都
鞍山-鋼都
自貢-鹽都
撫順-煤都
重慶-霧都
衡陽--雁城...>>
問題五:杭州城裡有哪些河流? 杭州城區水系分為五片區:運河片、上塘河片、下沙片、上泗片和江南片。
目前,繞城以內長度1公里以上的河道共291條約901公里
其中比較重要的如三墩港,是運河水系骨幹排水河道之一,是城西的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幹河道,西起蓬架橋港,東延至與西塘河交匯,涉及西湖區和拱墅區,全長約3720米。還有比如餘杭塘河(五常港-運河)全長約6.8千米,大部分在西湖區內,部分與拱墅區交界,河道兩側大部分有不同年代建的擋牆,餘杭塘河是V級主幹內河航道,也是市區的排水主幹河道之一。
餘杭塘河(運河-五常港段)6800米河道,沿山河(留下-府苑新村段)5500米河道,古盪灣河(餘杭塘河-沿山河段)2800米河道。小珠港(餘杭塘河-嬰兒港段)2000米河道,登雲橋河(運河-紅建河段)1130米河道,姚家壩河(紅建河-上塘河)900米河道,紅西河(紹興路-施右墩)3300米河道,六塘墳漾(東新河-上塘河)1600米河道。另外,還有備塘河、新開河、嬰兒港、北塘河、七甲直河、解放河、十甲河、花園徐直河、太廟橋河、永久河、新浦河、高教園區河、解放河、西興後河、新畈里孫河、新開河、貼沙河、三角道、沿山河、茶湯橋河、登雲港、西塘河、杭鋼河、紅建河、嬰兒港、紅旗河、塘河、蔡家橋河、管家漾河、石橋港、沿山渠、益樂河、上城埭溪、西溪濕地內河、板橋橫浦、二號港、趙家港、丁橋港、和睦港、筧橋港、浜河斗、蘇家斗、南應加河、長濱河、蔡家河、南大河、月牙河、新建河、高教景觀河、沿江護塘河、11號渠、武強溪、郭村溪、進賢溪、楓林港、雲源港、大源溪、南渠、北渠、湖塘畈、清緒溪、童家溪、大同溪、靈溪、錦溪、南苕溪、天目溪、喬司港、青山溪、雙林港、東塘港、前村港、陸水灣等
下沙地區有新建河、月牙河、幸福河、新華河、下沙公路渠、3號大堤護塘河等24條河道,總長108公里。
下城區今年計劃完成區內七條河道的綜合整治,這七條河分別是――上塘河、南黃港、蔡家河、褚家河、五會港、油車港、水車港.上塘河(石橋路至丁橋港)長度3.4公里,油車港(南黃港至上塘河)長度2.1公里,水車港(北起杭玻路,南至石大線,橫穿康寧路和華豐路)長度為1.95公里,五會港(褚家河、上塘河之間)長度3.36公里,褚家河(南黃港到水車港,華豐路和康寧路以北)長度1.3公里,南黃港(位於石祥路石大線南側30―200米范圍內,西起石橋河,東至沈家港,東西走向,屬上塘河水系)長度2.9公里,蔡家河(西起石橋河,東至備塘河,東西走向,屬於上塘河水系)長度1.2公里.
江干區今年計劃完成區內13條河道的綜合整治,分別是橫河港、勤豐港、東風港、2號港、丁橋1號港、和睦港、上塘河、南黃港、備塘河二期、機場港、十號河、五會港、蔡家河;橫河港(運河至鐵路橋段),十號河(杭海路至喬司鎮)長度1.29公里,南黃港(湖北橋至下城區交界處)長度1.12公里,五會港(建塘村五組至上塘河)長度1.6公里,蔡家河(沈家港至下城區交界)0.3公里,機場港(筧橋機場以南)長度1.5公里,和睦港(七堡船閘至餘杭交界)長度4.7公里
西湖區今年計劃完成區內19條河道的綜合整治,分別是:餘杭塘河一期、三墩港一期、蔣村港一期、合建港河、蓬駕橋港一期、三墩鎮東河、池華港河、北沙斗河、金家匯河、徐家門河、章家橋河、小紫金港、包建港、留下河、三號浦一期、二輕浦、河山路支路、一號河、簇濱洋港。合建港(文一西路至文二西路,南北走向)長度0.9公里,餘杭塘河(文一路北,西起五常港,東至大關康家橋)長度8.7公里,簇濱洋港(三墩鎮南部,浙大紫金港校區東北部,穿過石祥路、留祥路)......>>
問題六:杭州有什麼城的美稱? 旅遊之城
問題七:杭州大型商場有哪些,那些什麼城分別是什麼,什麼萬象城印象城,還有什麼城 是萬象城、華潤的、還有大悅城、中糧的、還有萬達廣場、萬達的
問題八:杭州城裡有很條很大的河穿城而過的是什麼河? 5分 坐火車穿過的河應該就是錢塘江
理由1,錢塘江火車經過的地方是黃 *** 域,只有富陽那邊水才是綠的。
理由2,你說去上海經過杭州,能跨過一座長長的橋,那隻能是錢塘江,其他河流半分鍾不到就過去了。
另外,請不要說錢塘江水臟,錢塘江上游就是富春江,就是千島湖。
如果你覺得水臟,建議你別喝農夫山泉。什麼東西都要區分相對來看的。不要一棒子打死一船人。
杭州這邊的污染比上海要好一點。。。
問題九:著名城市杭州有什麼美稱 杭州的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幫」等譽稱。幾百年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諺,一直廣為流傳。「人間天堂」至今仍為國內外人士對杭州的美稱。
問題十:杭州一共有多少個鄉鎮?分別是哪些? 杭州市轄8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 57個街道、110個鎮、39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678個社區、65個居民區、3666個行政村;其中市轄區共有44個街道、49個鎮、3個鄉,597個社區、4個居民區、807個行政村。
上城區 面積18.3平方千米,人口36.2萬人。區人民 *** 駐清波街道惠民路3號,郵編311500。轄6個街道:清波街道、湖濱街道、小營街道、望江街道、南星街道、 *** 街道。
下城區 面積31.46平方千米,人口40.5萬人。區人民 *** 駐文暉路1號,郵編310006。轄8個街道:武林街道、天水街道、朝暉街道、潮鳴街道、長慶街道、石橋街道、東新街道、文暉街道。
江干區 面積210.22平方千米,人口40.4萬人。區人民 *** 駐慶春東路1號,郵編310002。轄6個街道、4個鎮:凱旋街道、采荷街道、白楊街道、下沙街道、閘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筧橋鎮、彭埠鎮、丁橋鎮、九堡鎮。
拱墅區 面積87.49平方千米,人口28.8萬人。區人民 *** 駐湖墅街道珠兒潭巷10號,郵編310011。轄6個街道、4個鎮:米市巷街道、湖墅街道、小河街道、和睦街道、拱宸橋街道、大關街道;半山鎮、康橋鎮、上塘鎮、祥符鎮。
西湖區 面積308.7平方千米,人口62.8萬人。區人民 *** 駐浙大路1號,郵編310013。轄7個街道、5個鎮、2個鄉:北山街道、靈隱街道、西溪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盪街道、西湖街道;轉塘鎮、留下鎮、袁浦鎮、三墩鎮、龍塢鎮;周浦鄉、蔣村鄉。
濱江區 面積72.02平方千米,人口13.1萬人。區人民 *** 駐西興街道,郵編310051。轄3個街道:浦沿街道、西興街道、長河街道。
蕭山區面積1420平方千米,人口117.7萬人。區人民 *** 駐城廂街道金城路685號,郵編311200。轄4個街道、22個鎮:城廂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瓜瀝鎮、臨浦鎮、樓塔鎮、浦陽鎮、戴村鎮、河上鎮、衙前鎮、坎山鎮、黨山鎮、靖江鎮、黨灣鎮、義蓬鎮、新灣鎮、新街鎮、南陽鎮、河庄鎮、寧圍鎮、進化鎮、益農鎮、義橋鎮、所前鎮、聞堰鎮。
餘杭區面積1223.56平方千米,人口83.2萬人。區人民 *** 駐臨平街道西大街33號,郵編311000。轄4個街道、14個鎮、1個鄉:臨平街道、南苑街道、東湖街道、星橋街道;喬司鎮、塘棲鎮、崇賢鎮、餘杭鎮、閑林鎮、倉前鎮、良渚鎮、瓶窯鎮、鸕鳥鎮、黃湖鎮、百丈鎮、仁和鎮、運河鎮、徑山鎮;中泰鄉。
建德市面積2321平方千米,人口50.8萬人。市人民 *** 駐新安江街道新安路1號,郵編311600。轄3個街道、12個鎮、1個鄉:洋溪街道、更樓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鎮、下涯鎮、楊村橋鎮、乾潭鎮、三都鎮、壽昌鎮、大同鎮、航頭鎮、李家鎮、大洋鎮、蓮花鎮、大慈岩鎮;欽堂鄉。
富陽市面積1831.2平方千米,人口62.8萬人。市人民 *** 駐富春街道桂花西路25號,郵編311400。轄4個街道、15個鎮、6個鄉:富春街道、東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高橋鎮、受降鎮、場口鎮、常安鎮、萬市鎮、洞橋鎮、胥口鎮、新登鎮、淥渚鎮、靈橋鎮、大源鎮、常綠鎮、龍門鎮、里山鎮、永昌鎮;環山鄉、湖源鄉、上官鄉、漁山鄉、春建鄉、新桐鄉。
臨安市面積3126.8平方千米,人口51.9萬人。市人民 *** 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郵編311300。轄4個街道、15個鎮、7個鄉:錦城街道、玲瓏街道、上甘街道、青山湖街道;橫畈鎮、於潛鎮、藻溪鎮、太陽鎮、昌化鎮、龍崗鎮、島石鎮、湍口鎮、三口鎮、高虹鎮、河橋鎮、潛川鎮、太湖源鎮、清涼峰鎮、大峽谷鎮;板橋鄉、千洪鄉、橫路鄉、樂平鄉、馬......>>
『玖』 蓉城是哪個城市為什麼叫蓉城 四川省會的別稱
蓉城這個稱呼很多人都知道,不過蓉城是哪個城市為什麼叫蓉城?其實蓉城就是四川省會成都的別稱。那麼成都為什麼被稱為蓉城了?這是因為成都的市花就是芙蓉花,因此成都有了蓉城這個簡稱。
蓉城是哪個城市為什麼叫蓉城
現在的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城市,綜合實力十嘩燃分靠前。不管是在經濟,還是在科技,歷史文化,教育等方面成都都已經走在了前列,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更是有301家在成都落戶,另外成都的旅遊也十分發達,獲得了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的稱號。
『拾』 蓉城在哪是那個城市為什麼叫蓉城
蓉城指哪個城市?
川西平原,河渠密布,風光綺麗。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就座落在「天府之國」的腹心。這里有巍峨的高山,也有低回的河谷,蓉城的歷史猶如它的自然地貌一樣有起有落。從2300年 前蜀王遷都於此,漫漫千載,星移斗轉,成都有過 「五大都會」、「揚一益二」的輝煌,也有過「十室九空」、「斗米數十金」的凄涼。然而,它千古不徙,遭歷劫而不衰,從容地吐納萬物,化育生機 。這就是成都的魅力所在。的確,這座城市 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寧又繁榮,既有很深的文化積 淀,又有很強的商業意識。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 現代化進程,古老的成都日新月異,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蓉城是哪個城市?蓉城就是成都,為具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省省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府河和南河是成都的母親河。
成都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交通十分便利,成都位於寶成、成渝、成昆、成達鐵路交匯處,是西南最大的客貨運輸樞紐,是全國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國家一類口岸機場,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機。
成都郵電通信迅猛發展,是全國九大郵政通信一級處理中心之一、西南最大郵件轉口局和四川省郵政通信樞紐局,是全國八大電信中心之一。
成都歷史悠久,自古為西南重鎮,歷代均為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時成都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三國時成都為蜀漢國都,五代十國時為前蜀、後蜀都城,後蜀皇帝孟昶命百姓遍植芙蓉,花開時節,滿城生輝,故成都因此有了「蓉城」之稱;北宋時期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成都市旅遊資源豐富,蜀漢文化、天府風光、熊貓故鄉是其三大特色。成都名勝古跡眾多,有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三國古跡——武侯祠,有位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的「詩聖」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有保存完好的五代時期前蜀皇帝王建之墓——永陵,有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還有二王廟、青城山等等。
成都又是一座工藝品名城,有中國「三大名錦」之一的蜀錦,「四大名綉」之一的蜀綉等。同時「川味」十足的川劇、川菜、川茶、川酒歷史悠久氏脊,聞名遐爾。
成都人傑地靈,涌現出了一大批名人,有一流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大文學家揚雄、著名道學家嚴君平、史學家范鎮、范祖禹、農民領袖王小波、李順、一代名將岳鍾琪、現代作家巴金、流沙河等等。
截止至目前,成都市共轄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高新區等區和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等縣級市及金臘遲堂縣、雙流縣、郫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幾個縣。
今天的蓉城,作為中國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已經形成機械、電子、醫葯、冶金、化工、棉紡、食品等門類的工業體系;農業為中國重要的糧油和農副產品基地;商業成為中國西南商品、物資的集散中心;交通、通信亦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樞紐。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具有開放性格的城市。遠在北方開辟「絲綢之路」的紀元前,成都人就已 經入雲南,經緬甸,到印度,至中亞,轉歐洲,即 史稱的所謂「南絲之路」,譜寫了對外開放的歷史 篇章。今天的成都,秉承祖先氣度恢宏、兼容並包 的傳統,正意氣風發地走向世界。吸收外域文明的 精華,建設自己美好家園。錦綉成都明天會更好。
旅遊觀光說蓉城
成都歷史悠久,既是國務院公布的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全殲局滲國聞名的旅遊勝地。成都市區內名勝古跡眾多,郊外自然風光秀麗,終年遊人不絕。此外,成都是四川省陸路交通和航空樞紐,也自然形成全川旅遊和我國大西南旅遊的中心城市。
成都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眾多遺跡和人文景觀不勝枚舉。
成都郫縣的望叢祠是祭祀古蜀國開國帝王望帝杜宇、叢帝鱉靈的祠廟;兩千多年前建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世世代代澤被川西;西漢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築石室興學,今故址猶存;漢代司馬相如、揚雄出生在成都,如今邛崍的文君井及成都的駟馬橋、小船塢墨池尚有歷史遺跡;三國蜀主劉備和蜀相諸葛亮等人的紀念地有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衣冠廟;散花樓和杜甫草堂是賃吊詩人李白、杜甫的勝地;錦江南岸的望江樓,是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地方
成都也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里不僅誕生了漢代的道學家嚴君平,大邑縣的鶴鳴山,還是張道陵創立道教之處,青城山是其降魔傳道的勝地;佛教傳入巴蜀,曾興盛於漢,唐代的高僧玄藏法師未去西天取經前曾在成都受戒;文殊院、昭覺寺、寶光寺禪林久負盛名。
成都不僅名勝古跡等人文景觀眾多,而且由於地理條件優越,自然景觀也遍布各郊縣。除久負盛名的青城山外,還有都江堰國家森林公園―――龍池,大邑縣的西嶺雪山,彭州的九峰、銀廠溝,邛崍的天台山等等。
此外,還有不少新辟景點和新建的游樂設施。
文化名城成都,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載於史冊,而成都美麗的自然景觀,則以其雄奇壯美姿態,聞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