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清明吃什麼
擴展閱讀
廈門哪裡有修戴森 2025-07-10 00:37:59
廈門到台灣的海運要多久 2025-07-10 00:36:15
福州哪裡有虎牌保險櫃 2025-07-10 00:28:12

杭州清明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01 08:13:51

❶ 我想清明節去杭州玩,請問在哪可以吃到物美價廉的地道杭州小吃啊謝謝

杭州地道的小吃就是俗稱的杭幫菜,主要菜品有干鍋包心菜、干炸響鈴、叫花雞、龍井蝦中羨仁等。吃的地方有河坊街邊上的高銀肢巧街,信義坊,和三塘那邊的。西湖邊上最好不要去吃,因為比賣飢拍較貴。

❷ 杭州人清明節吃什麼

青團,筍干青豆

❸ 浙江人的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果、綿菜餅、粽子。

浙江全省大眾的一抹綠色飲食情懷

如果說嘉興粽子是城市的標簽,那湖州的粽子更多包裹的是家庭的味道。

湖州的清明,家家戶戶都會裹好粽子。粽子即是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

在這里有句俗語流傳了數年:「清明粽子穩牢牢。」說的就是粽子的實用性。

在浙北一帶,掃墓一般都被稱作上墳,每年清明去給先人奉上祭品祭拜後,還要清除墳上的雜草,再重新堆上一塊新土,以示敬重。

清明前後,螺螄開始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湖州的農家清明也有吃螺螄的習慣,這天還會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做「挑青」。

家家戶戶吃過後,還會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蠶桑文化也影響著湖州習俗的形成。

古老的飲食文化在一年年的傳承中被完好地保存在每一代人的記憶里。

對那些逝去的先人、長輩後輩總會以這種方式加以紀念,也以這種方式表達敬意與思念。總說清明是冷清的節,在這里這卻又是充滿情意宏態溫暖的節。

以上。

❹ 杭州清明節習俗知多少

清明的習俗豐富多彩,但也大同小異。都要掃墓,大人們帶著帶著兒女,捧著鮮花,裝著食品,人們祭掃先人,寄託哀思。掃完墓還有各種有趣的活動,所以這個節日不僅有生離死別的悲傷淚又有遊玩的歡笑,是個特別的節日。下面一起走進 杭州文化 ,看看他們的清明習俗是什麼吧。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世扒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1、親人新逝,頭三年清明必須「正日子」上墳
老杭州宋阿姨說,講究可多了,小年輕是不大弄得清楚了。杭州人清明掃墓一般不叫掃墓,叫「上墳」。如果親人新逝,最前頭三個清明節和冬至都要「上新墳」,必須是「正日子」上墳,不然,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太知曉禮節。三年過後,叫做「上老墳」,清明一般都要上墳,冬至則不一定需要,上墳的時間也被放寬為清明節的「前三天、後四天迅塵」。

一般上墳時,先擺好菜餚,倒好黃酒,黃酒第一次不倒滿,因為祭祀中間,還要加酒,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然後點蠟燭,焚香(一人三支,沒到場的晚輩,一般也由親人代燒香),燒紙錢。祭畢祖先,有時,親人們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2、不能只帶清明團子和水果,最好有親手烹制的菜餚
宋阿姨說,大多數杭州人,生前身後都講究一日三餐的菜餚口味,認為一頓好菜好飯是莫大的解壓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輩給長輩上墳,只帶了清明團子、水果等等,那麼不免被視為簡陋。一般認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帶親手烹制的菜餚的。比如鹵鴨、紅燒雞爪、煎鯽魚、走油肉、白斬雞……如果一戶人家有5個子女,他們大都會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准備一兩只菜餚帶上墳頭。

咸鴨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餚,很多杭州人搜昌昌認為,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備菜餚。當然,青團子對杭州人來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帶青團子去上墳,那簡直就像沒上過墳;如果春天沒有吃過江南春糕團店(20年前,這家店曾經在葵巷一帶,住得很遠的市民都會專門跑去購買)的青團子,那簡直就像從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❺ 清明節各地不同食俗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那清明節的食俗是吃什麼呢?下面我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

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清明節食俗

青團

清明緣何吃青團?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醴酪與環餅

《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鄴中記》也說:「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種以麥芽糖調制的杏仁麥粥。一直到隋唐時,都還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另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麵」。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棗錮飛燕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錮飛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

青精飯

陳元靚(約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 ̄一五六六以後,杭州人)的《七修類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節時吃的「青白團子」。這種青團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蒸蘢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子推饃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個節氣開始的那一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流行於我國漢族地區和壯、朝鮮、苗、侗、仡佬、毛南、京、畲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變暖,草木萌發,一掃冬日枯黃的景象。江南農諺曰:“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又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對江南農民來說,正是春耕春種和塌的大忙時節。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這首詩里描寫過的紛紛細雨,就是這大忙時節的催化劑。其實,在那時的雨霧中,不僅應該有欲斷魂的路上行人和迎風搖曳的酒店幌子,更應有忙碌在田間地頭扶犁耕作和彎腰插秧的農人。

清明節,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如今也是祭掃烈士陵園,進行植樹造林,開展傳統教育的日子。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冷盤,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重賞隨從。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在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一直流傳至今。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麵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扒念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喚此圓們慢慢享用。風乾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陝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捨不得馬上吃掉。

“子推饃”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稱為送寒食。農村孩子給自己老師送,讓離開家門獨自在偏僻的山鄉小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分享節日的美食。

清明節寄託了我們對祖先的懷念,對烈士的敬仰;“子推饃”加深了人們溫馨的親情和真摯的友情。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一俟雨停,提籃挑擔祭祖掃墓的人就多了起來。閩、台兩省祭祖掃墓的期限,從清明到穀雨,各縣(市)有所不同。而閩東的寧德、周寧、壽寧等地祭祖墳,多是全族出動,近則由族裡設宴宗祠,聚族飲宴。一時舉族上下,男女老幼皆到,也算是閩東別具一格的大團圓。

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里,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里,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烏稔飯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畲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畲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飢,雷萬興遂於農歷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沖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畲軍士兵採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里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畲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畲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畲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里,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時候我就特別好奇,這明明是草,怎麼就變成了後來的清明果的?外婆她們也懶得理我,就讓我在邊上看著,她們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頓時變成碧綠色的粉團,鮮嫩欲滴,還是半成品就讓我垂涎。准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餡也是很講究的,條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樣繁多,製作精細。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但無論什麼餡少不了辣椒粉,這樣做出來的果吃起來才覺得夠味過癮。面和餡都准備完畢,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這包果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緻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一個個碧綠剔透,可愛極了,看她們包清明果也是一種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藝術品從她們手中飛出。那一個個碼放整齊的清明果讒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裡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情。如今,遠離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里湧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於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里鄉親親親熱熱在一起製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昵是那麼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裡,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綿綿,艾果柔柔鄉情牽,春風伴夢回家去,又見村頭起炊煙。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復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么一些主料菜餚: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卜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1人2卷足矣。

不過,據我所知,晉江的“潤餅菜”並不是最復雜的;論復雜,應該是廈門為最。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此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干、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潤餅菜”的習俗依舊,這該是一種傳承吧。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我特別推薦

❻ 江南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江南清明節吃的食物有:青團、艾餃、焐熟藕、清明果、艾粄等。
1、青團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清香。
2、艾餃
艾餃是浙江省傳統節令小吃之一。屬於浙江清明節民俗,清明食艾餃,能驅邪禳毒。此餃用鮮嫩艾葉和米粉和勻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餡,捏成海燕狀餃子,蒸制而成。其色澤翠綠,味道清香而略帶苦味,食之別有風味。
3、焐熟藕
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叢橡手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採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簽蓋上釘牢。
4、清明果
清明果作為清明節的重要食俗與節日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節的食俗,後因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發展,被賦予了清明節。從文獻資料記載來看,最初的寒食節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麥粥,後來才慢慢多樣化,青團的歷史記載僅以現有材料來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5、艾粄
艾粄是廣東省客家地區清明時節特有的的應節小吃,屬於客家菜,「粄」為客家方言里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如蘿卜粄、仙人粄如洞、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用滲嫌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