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要修杭州灣跨海大橋有什麼意義
增強長江三角洲地區南北兩翼城市間的集聚功能,對以上海為核心的世界第六個特大型城市帶的形成將租枝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為寧波加快建設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鉛型老。 前天看了一下午通車儀槐升式 介紹得很詳細
B. 杭州灣跨海大橋簡介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其中橋長35.7公里,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100km。總投資約107億元,設計使用壽命100年以上。大橋設北、南兩個通航孔。北通航孔橋為主跨448m的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5000噸;南通航孔橋為單塔單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000噸。大橋兩岸連接線工程總長84.4公里,投資52.1億元。其中北連接線29.1公里,投資額17.8億元;南岸接線55.3公里,投資額34.3億元。大橋和兩岸連接線總投資約140億元,實際建設工期43個月。
大橋的結構為雙塔鋼筋混凝土斜拉橋,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設計使用壽命100年,建設期限5年。建成後,寧波杭州灣大橋將成為世界上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世界第一跨海大橋。
大橋設南、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米的鑽石型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為3.5萬噸級輪船;南航道橋為主跨318米的A型單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為3000噸級輪船。其餘引橋採用30米至80米不等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非通航孔分北、中、南引橋3大塊,其中海上部分橋梁長32公里。
杭州灣跨海大橋在設計中還首次引入了景觀設計的概念。景觀設計師們藉助西湖蘇堤的美學理念,兼顧杭州灣復雜的水文環境特點,結合行車時司機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確定了大橋總體布置原則。"長橋卧波"最終被確定為寧波杭州灣大橋的最終橋型。根據設計方案,大橋在海面上有4個轉折點,從空中鳥瞰,平面上呈"S"形蜿蜒跨越杭州灣,線形優美,生動活潑。從立面上看,大橋也並不是一條水平線,而是上下起伏,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橋處各呈一拱形,使大橋具有了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狀。
此外,杭州灣跨海大橋所獨有的海中平台堪稱國內首創。南航道再往南1.7公里,就在離南岸大約14公里處,有一個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海中平台,足有兩個足球場面積。該平台在施工期間將作為施工平台,是海中施工的據點。大橋建成後,這一海中平台則是一個海中交通服務的救援平台,同時也是一個絕佳的旅遊觀光台。平台上有一高高的觀光塔,既可俯瞰波濤洶涌的大海,飽覽海上風光,也可以一覽大橋雄姿。整個海中平台以匝道橋連通大橋,距離大橋約有150米左右。
另外,這座海上"長虹"還將是我國第一座"數字化大橋"。科研單位將建立一套大橋設計、建設及養護的科學評價體系,把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數字化大橋"。整座大橋將設置中央監視系統,平均每公里就有1對監視器,整座大橋上的一舉一動都將在中央監視系統的"眼"中。這樣,不僅大橋可進行科學合理的維護管理,而且大橋"身體"的健康狀況也在適時掌握之中。
據悉,杭州灣跨海大橋不同於普通大橋的特別之處,是在設計時考慮到了兩個安全因素:一是高速公路車輛通行安全因素,通常直段不能太長;二是橋下船舶航行安全因素,減少建橋對水流的影響,保證橋梁各段的橋軸線與漲潮和落潮的主流垂直。這些也是橋形呈"S"形的主要原因,同時也使得跨越杭州灣天塹的這條東方巨龍更加迷人。
杭州灣跨海大橋於2003年11月4日開工,於2007年6月26日15時40分全線貫通,2007年11月30日完成橋面鋪裝,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車。
大橋亮點
大橋36公里的長度,使之超過了美國切薩皮克海灣橋和巴林道堤橋等世界名橋,而成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在建中的最長的跨海大橋。
據初步核定,大橋共需要鋼材76.9萬噸,水泥129.1萬噸,石油瀝青1.16萬噸,木材1.91萬立方米,混凝土240萬立方米,各類樁基7000餘根,為國內特大型橋梁之最。南灘塗50米*16米箱梁採用整孔預制,大型平板車樑上運梁的工藝,開創了國內外重型梁運架的新紀錄。
水中區引橋70米*16米箱梁採用整孔制、運、架一體化方案,單片梁重達2180噸,為國內第一。水中區引橋打入鋼管樁直徑1.5-1.6米,樁長約80米,總數超過4000根,其鋼管樁工程規模全國建橋史上第一。
在南航道再往南1.7公里,就在離南岸大約14公里處,有一個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海中平台。該平台在施工期間,將作為海上作業人員生活基地,海上救援、測量、通信、海事監控平台。大橋建成後,這一海中平台則是一個海中交通服務的救援平台,同時也是一個絕佳的旅遊休閑觀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