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黑半臂多少錢杭州
擴展閱讀
天津哪裡改剎車 2025-05-04 13:15:20
上海怎麼取暖器 2025-05-04 13:09:07

黑半臂多少錢杭州

發布時間: 2025-05-04 09:59:34

㈠ 宋代的習俗

宋朝是封建社會逐漸趨向衰落時期,維護封建統治的程朱理學成為兩宋 時期的統治思想。理學家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把父子君臣尊 卑貴賤的等級制度說成是永恆不變的,要人們按照封建的倫理道德去生活, 去規范自己。統治階級把理學思想,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滲透到社會生活 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車、轎、馬匹的使用,房屋建築的規格和裝飾,服裝 的穿戴等方面,制定了嚴格的制度,用以區別人們的等級和社會地位。所以, 宋代的服飾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皇帝至高無上,穿黃袍;官吏按等級高低、 穿紫、穿紅、穿綠;庶民百姓只許穿白、穿黑等。但服裝也受人們審美觀點 的影響,受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如氣候、工作條件等),因此封建王朝制定 的制度往往被人們沖破,而後,朝廷又加以制約,在無數次的沖擊與制約的 斗爭中,服裝也產生了發展和變化。
宋代官服基本繼承著唐制。皇帝服黃袍「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 玉裝紅束帶,皂文靴,大宴則服之」(《宋史》卷一百五十三)。皇太後、 皇後戴龍鳳花冠,命婦戴花釵冠。大臣也各有服制。「宋因唐制,三品以上 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宋史》卷一百五 十三)。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 年)「去青不用,階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 服緋,皆象笏、佩魚、九品以上則服綠」。宋朝優厚官吏,官員眾多,以至 形成「嬰孩授命,年才十五者今遂服緋;而貴近之子,或初年賜緋,年才及 冠者今遂賜紫;朱紫紛紛」(《宋史》卷一百五十二)的現象。
用以區別官職級別,除服裝的顏色以外,還有戴的帽子、腰帶、靴、裝
飾物等。如「襆頭」,是宋人普遍使用的帽子,據《宋史·志.輿服五》記載: 「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塗以漆。後惟以漆為堅,去其藤里, 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就在這襆頭腳上,會顯示人的不同身分。 「天武官皆頂雙卷腳襆頭」,「殿前班頂兩腳屈曲向後花裝襆頭」,「前導 御龍直,一腳指天,一腳圈曲襆頭」,「親從官諸班直皆襆頭」(《東京夢 華錄》卷六)。「魚袋」是官員服裝中佩戴之物,宋代是用金銀飾為魚形, 系在公服的帶子上,垂掛在身後。用以標志貴賤等級。據《宋史·輿服五》 載,凡穿紫袍的官就用金制的魚袋,穿紅袍的官用銀魚袋,朝廷「賜紫」服 的,給金塗銀的魚袋,「賜緋」的也有特給的魚袋。京官、州縣官、皇上特 賜紫衣紅衣的也佩魚袋。親王武官及在內廷供職的將校都不佩魚袋。宋朝本 「不許伎術人輒佩魚」(《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到景祐三年(1036 年) 仁宗朝特許尚葯徐安仁佩魚,這是對他的極大恩典。也足見宋朝對科技之輕 視。笏,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靴,即俗話的朝靴,以黑 革為之,??其飾亦有絢、繶、純、綦,這四件都是裝飾,絢是鞋頭裝飾物, 像一個鞋梁,上有圓孔,繶是系鞋的絲帶,純是絲邊,綦是鞋上的花紋。大 夫以上四種裝飾具備,武功郎以下不用絲帶,宣教郎以下至將校、伎術人不 用絲邊。
宋朝廷對庶民百姓的服裝有嚴格限制,以防僭越。《宋史·輿服志》中 寫道: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 年)下詔書曰「士庶之間,車服之制,至於 喪葬,各有等差。近年以來,頗成逾僭,宜令翰林學士承旨李昉詳定以聞」。 李昉上奏,定出限制辦法。到端拱二年(989 年)明令規定「縣鎮場務諸色 公人、並庶人、商賈、伎術、不系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

得服紫。」「襆頭巾子,自今高不過二寸五分。婦人假髻並宜禁斷,仍不得 作高髻及高冠。其銷金、泥金、真珠裝綴衣服,除命婦許服外,餘人並禁。」 裝飾品也「毋得為牙魚、飛魚、奇巧飛動若龍形者」,宋仁宗時宮中尚白角 冠梳,民間爭相仿效,皇祐元年(1049 年)發布禁令「詔婦人冠高毋得逾四 寸,廣毋得逾尺,梳長毋得逾四寸,仍禁以角為之」。
宋南渡以後服裝又發生變化。據《宋史·輿服五》記:「中興,士大夫 之服,大抵因東都之
據《宋史·輿服五》記:「中興,士大夫 之服,大抵因東都之舊,而其後稍變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涼衫, 四曰帽衫,五曰襴衫」(《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深衣 本是古代衣制,因前後深長,叫深衣。本士大夫家居所穿,也做 為庶人禮服。為宋儒所提倡。深衣是男用長衫,上衣下衣相連。《宋史》記 宋代的深衣用白細布,上衣,衣全四幅,其長過脅。下屬於裳,裳交解十二 幅,下裳很長,「其長及踝。圓袂方領,曲裾黑緣」(《宋史·輿服五》卷 一百五十三)。深衣在冠禮、婚禮、祭祀時平民可穿,官員家居可穿。北宋 司馬光曾穿著。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九載:「司馬溫公依《禮記》作 深衣,冠簪、幅巾、縉帶??入獨樂園(司馬光的庭園)則衣之」。《宋史·輿 服五》還指出穿深衣時還配有「大帶、緇(黑色)冠、幅巾(包在頭部)黑 履」。
紫衫 《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謂:「本軍校服。中興,士大夫
服之,以便戎事。」紫衫以顏色深紫而得名,其式樣為圓領、窄袖,前後缺 胯(下擺開衩)形制短且窄,便於活動和行走,是將士們常穿之服,便於作 戰。南宋初期,宋金對峙,形勢緊張,戰爭隨時可以發生,南宋士大夫穿紫 衫,是備戰的需要。另外紫衫比公服、朝服方便舒適,為人們所歡迎。紹興 九年(1131 年)朝廷發詔令「詔公卿、長吏服用冠帶,然迄不行」,「到紹 興二十六年(1146 年)「再申嚴禁,毋得以戎服臨民,自是紫衫遂廢」(《宋 史·輿服五》)。以後「士大夫皆服涼衫,以為便服矣」。
涼衫 「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南宋建都臨安,夏天炎熱,士大夫以涼衫為便服,喜其穿著涼爽,本無可厚 非,但終遭禁穿。禮部侍郎王■奏:「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衫,甚非美觀。 而以交際、居官,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兩宮,所宜革之。 且紫衫之設以從戎,故為之禁,而人情趨簡便,靡而至此。文武並用,本不 偏廢,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體。」「於是禁服白衫,除 乘馬道途許服外,余不得服」。從此以後,涼衫用為凶服,而紫衫又流行起
來。
帽衫 「帽以烏紗,衫以皂羅為之,角帶,系鞋」(《宋史·輿服五》 卷一百五十三)。北宋時,士大夫交際時經常穿帽衫。南渡後,一度變為紫 衫,再變為涼衫。以後帽衫少了,只有士大夫冠婚、祭祀服帽衫,若公卿大 夫生兒子時,也常服帽衫。
襴衫 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辟積(褶)。 衣衫到膝,下面加一橫幅為襴。襴衫是進士、國子生、州縣生所穿的衣服。
以上所指均為士大夫的服裝,總括來看宋代服裝有以下幾種:
袍 男子服裝,上下一體,長至膝下或足,圓領右袵,有窄袖窄衣,也 有大袖寬衣,朝服、祭服、公服均屬袍制類,下擺開衩的為「四楑袍」,內 里絮舊蠶繭棉為「縕袍」。袍為最常著之服裝。黃庭堅有詩雲:「前日幽人 佐吏曹,我行青草認青袍。」(黃庭堅《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並州》)

又每年十月皇帝賜大臣「窄錦袍」(《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朝服 宋代朝服是大臣們參加朝會時所穿。一品、二品朝會時「皆朱衣 朱裳」,「緋羅袍,白花羅中單,緋羅裙,緋羅蔽膝,並皂縹襈,白羅大帶, 白羅方心曲領,玉劍、佩,銀革帶,暈錦綬,二玉環、白綾襪,皂皮履」(《宋 史·輿服四》卷一百五十二)。另外還有進賢冠、貂蟬冠獬豸冠相搭配。各 品冠及服飾顏色不同,六品以下無中單(中單是襯在袍服裡面的內衣),無 劍、佩、綬。
官服 又稱公服,各品官員依等次公服顏色分緋、紫、綠三色。(詳見 前)
衫 長衣,有涼衫、紫衫、白衫、襯衫、青衫等,是最常用的服裝,南 宋詩人尤袤《准民謠》詩有:「寨長過我廬,意氣甚雄粗,青衫兩承局,暮 夜連句呼。」此外還有「襴衫」為士大夫所穿,衫至膝以下有襴一圍,藝人 所服為義襴。《東京夢華錄》卷六寫皇帝儀仗隊有人穿「青窄襯衫」,「黃 生色寬衫」「絡縫寬衫」等衫服。
背子 背子是宋代普通的服裝,男女均可穿服。男子穿的是對襟式,兩 腋內不縫合,有長裙有帶系束。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三》謂「今人服公服必 裹以背子,背子者,狀如單襦,袷襖,特其裾 加長,直垂至足焉。」背子, 實際上是一種只護胸部及背部的長衣服。《東京夢華錄·卷六》記「天武官 皆頂朱漆金裝笠子,紅上團花背子。」
半臂 是半袖之衣,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上·奢汰》記「洪景盧學
士嘗賜對於翠寒堂。當三伏中,粟肌體戰,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 以北陵半臂賜之」。半臂不穿於正式場合。
襖 短衣,為宋人常用的服裝如「著紅方勝錦襖子」(《東京夢華錄》
卷六)。
圍肚 宋人圍在腰間,類似圍裙之物。 宋代女子服裝與唐代有所變化。
窄袖衣 是宋代流行的女裝,衣長至膝,窄袖、交領或圓領,對襟。另
有翻領式窄袖衣。窄袖衣與長裙相配穿著,肩披帔肩(帛制),腰系綬帶, 綵帶結成連環而下垂。如晉祠中的彩塑所示。宋詞中多處描寫窄衣,如「窄 袖輕羅」(歐陽修《蝶意花》)、「窄袖輕衫」(張先《塞垣春》)等。
羅裙 用羅作成,上系飄帶。蘇軾《浣溪沙》有:「旋抹紅妝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茜羅裙。」羅裙色彩可有多種。
羅衣 羅制的衣服,取其柔軟輕薄,為婦女所習慣穿著。如晏殊《臨江 仙》詞有「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羅衣在宋多有綉畫花紋的裝飾, 故有「畫羅衣」之稱。
裙 為宋代婦女不可缺少的服裝。宋代流行多褶裙,即「八幅大裙」, 前後各四幅,肥而褶多便於舞踏,歌伎中穿著最多。又有石榴裙,取其顏色 似石榴花,張先有《浣溪沙》雲「輕履來時不破塵,石榴花映石榴裙」。
襦 短襖 男女可穿,婦女襦襖常綉上各種花色,如溫庭筠詞《菩薩蠻》 謂「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後妃衣服華麗講究上穿寬袖衣,下有長裙身被霞帔,腰系玉帶、墜子。 衣上要綉翟(野雞)。
婦女衣服的服色依丈夫地位而定,官員家眷可與丈夫同色,平民不能用 大紫、大紅、大綠、可服淺色、藍色等。

帶 官員上朝所帶,因腰帶中間的飾物不同而分金、銀、犀、玉等《宋 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有「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余 官服黑銀方團胯及犀角帶」,又雲:「荔枝帶(即御仙花帶)本是內出,以 賜將相。在於庶僚,豈合僭服?」「銅、鐵、角石、墨玉之類,民庶及郡縣 吏、伎術等人皆得服之。」
綬 絲帶系在腰間,掛各種印,環。 羅帶 為婦女所用,系在腰間。
玉佩 士大夫腰間所佩的裝飾品。女子佩戴的佩玉叫環佩。
香囊 男子系在身上的香袋,秦觀詞《滿庭芳》有「香囊暗解」之語, 香囊可做定情之物。
襆頭 是宋人戴的帽子,是由頭巾發展而來的。襆頭有四角,兩腳垂下, 兩帶系在上面。垂下的兩腳有各種式樣,一般是兩根又長又直的金屬為之, 謂之展角襆頭,展角可長三尺。襆頭用黑紗制,內襯藤外用漆,以後只用漆 使其形狀固定,便於戴。兩腳的形制各異,表明人的職業、身分等。
東坡巾 也是帽的一種,是宋代文人戴的,以蘇東坡命名的巾帽,因為 它有四個稜角,故又稱「烏角巾」。其形制有四牆,牆有角,有內牆外牆, 外牆高度為內牆的三分之二。後來中牆還不斷增高,並增飾花紋。
高髻 宋代婦女妝束,宋代流行高髻,甚至以假發做成發髻套在頭上。
叫假髻。張先詞《西江月》有「高鬟照影」之句,「婦人有假髻、大衣、長 裙」(《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高冠 宋代婦女頭上的裝飾,因後妃、貴婦戴高冠,民間爭相仿效。朝
廷曾經嚴禁民間用高冠,但也未能徹底禁止。 宋人無論男女都有簪花習俗。朝廷有簪花的制度,有賜臣下花的禮儀。
《夢梁錄》卷三曾記祝壽御筵畢「賜宰臣、百官及衛士、殿侍伶人等花,各
依品位簪花」。上「亦簪數朵小羅帛花帽上」。簪花,在皇帝飲宴、游觀時, 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宋代皇帝的儀仗隊十分龐大,人員眾多,服裝各異,從今天看來,實在
可謂當時宮廷服裝展覽。現舉《東京夢華錄》卷六為例一觀。 正月十四皇帝去五嶽觀進香時,「親從官皆頂球頭大帽,簪花,紅錦團
答、戲獅子衫金鍍天王腰帶」,「天武官皆頂雙卷腳襆頭,紫上大搭,天鵝
結帶,寬衫」。「殿前班??著緋、青、紫三色捻金絲結帶,望仙花袍」, 「御龍直??著紅方勝錦襖子」,「余官皆服紫、緋、綠公服」。祭祀大典 時,「正宰執、百官皆服法服,其頭冠各有品從,宰執親王加貂蟬、籠巾、 九梁,從官七梁,餘六梁至二梁??所謂梁者,謂冠前額樑上排金銅葉也。 皆絳袍、皂緣、方心曲領中單(袍內襯的衣服)、環佩、雲頭履鞋,隨官品 執笏。余執事人皆介幘、緋袍,亦有等差,惟閣門御史台加方心曲領」。有 「裹錦緣小帽,絡縫寬衫」的兵士,也有「小帽,黃綉抹額,黃綉寬衫,青 窄襯衫」的兵士。「五色介胄跨馬之士,或小帽錦綉抹額者,或黑漆圓頂襆 頭者,或以皮如兜鍪者,或漆皮如犀斗而籠巾者,或衣紅黃畫錦綉之服者, 或衣純青、純皂,以至鞋袴皆青黑者,或裹交腳襆頭者,或以錦為繩,如蛇 而繞系其身者」,「夾輅衛士皆裹黑漆圓頂無腳襆頭,著黃生色寬衫,青窄 襯衫,系以錦繩」。
宋代對民間服飾管制很多,實為怕「禮崩樂壞」不利於統治。如「景祐 元年(1034 年)詔禁錦背,綉背遍地密花透背彩緞」,「二年(1035 年),

詔:市肆造作縷金為婦人首飾等物禁」。「三年(1036 年)臣庶之家,毋得 采補鹿胎製造冠子」(《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又非命婦「毋得 以真珠裝飾首飾、衣服,及項珠、纓絡、耳墜、頭■、抹子之類」。政和七 年(1117 年)大臣王僚上書言:「輦轂之下奔競奢靡,有未革者。居室服用 以壯麗相誇,珠璣金玉以奇巧相勝,不獨貴近,比比紛紛,日益滋甚。」丁 瓘言:「衣服之制,尤不可緩。今閭閻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 人塗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伏願明詔有司,嚴立法度??俾閭閻 之卑、不得與尊者同榮;倡優之賤,不得與貴者同麗。」(《宋史·輿服五》) 「是歲,又詔敢為契丹服若氈笠、釣墪之類者,以違御筆論。」釣墪就是襪 袴,是婦女的服裝。
宋代衣服以絲織、麻織、毛織品為主。宋代只有海南有木棉布——吉貝 布,蘇東坡有詩「遺我吉貝布,海風今歲寒」(《和陶擬古九首》)。中原 無棉織品,當時的所謂「布」,是指麻、葛等製品。東坡有詩謂:「紫李黃 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病中游祖塔院》)。其「葛」就是一種布。 宮廷、貴族、官員都以穿錦品、絲綢為主。史載宋時養蠶業很發達,織錦的 技術也相當高超,縫制、織染、綉花技藝也已很高。
從宋代墓葬發掘(如江蘇金壇周瑀墓)和宋代泥塑(如晉祠)及宋畫(如 南宋馬遠《西園雅集圖》)等也可窺見宋服習俗。一般來說,短衣麻鞋是勞 動者的服飾。《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市井服裝習俗:「其賣葯、賣卦、皆具 冠帶。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以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 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 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之人便認得是何色目。」
南渡以後「效學汴京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後,常宣喚買市,所以不敢苟
簡,??且如市農工商諸行百戶衣中裝著,皆有等差,香鋪人頂帽披背子, 質庫掌事裹中,著皂衫角帶,街市買賣人各有服色頭巾,各可辨認是何名目 人」(《夢梁錄》卷十八)。宋高宗時杭州的服裝完全承襲了北宋汴京的習 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情況也不斷變化。「自淳祐年來,衣冠更易。有一 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巾異服,三五為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 復舊時淳樸矣」(《夢梁錄》卷十八)。
值得注意的是宋徽宗時期,曾有過一次保護野生動物的禁令。這在服裝
歷史上也應一書。
「徽宗大觀元年(1107 年),郭天信乞罷翡翠裝飾,帝曰:先王之政, 仁及草木禽獸,今取其羽毛,用於不急,傷生害性,非先王惠養萬物之意。 宜令有司立法禁之」(《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㈡ 杭州流傳千古的古詩佳句有哪些

1. 流傳千古佳句有哪些補充:你知道杭州的名詩佳句有哪些

1——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3——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4——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5——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6——採得百花成蜜後,不只辛苦為誰甜。7——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8——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9——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11——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1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13——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14——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15——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17——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18——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19——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及生。

20——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21——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22——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23——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24——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2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 杭州的千古名詩佳句

1、《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一》 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譯文: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

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2、《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3、《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時節,此時的風光與四季不同。

碧綠的蓮葉無邊無際好像與天相接,在太陽的映照下荷花顯得格外艷麗鮮紅。 4、《題臨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譯文: 青山無盡樓閣連綿望不見頭,西湖上的歌舞幾時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風吹得貴人如醉,簡直是把杭州當成了那汴州。 5、《憶江南三首其二》 唐代:白居易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譯文: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遊玩天竺寺尋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賞錢塘江大潮。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3. 杭州美景流傳千古佳句有哪

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 李白

西江天柱遠,東越海門深。

去割慈親戀,行憂報國心。

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

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送章孝標校書歸杭州因寄白舍人 楊巨 源

曾過靈隱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門。

潮色銀河鋪碧落,日光金柱出紅盆。

不妨公事資高卧,無限詩情要細論。

若訪郡人徐孺子,應須騎馬到沙村。

杭州祝濤頭二首 徐凝

不道沙堤盡,猶欺石棧頑。

寄言飛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錢塘郭,長驅白浪花。

吞吳休得也,輸卻五千家。

杭州觀潮 姚合

樓有章亭號,濤來自古今。勢連滄海 闊,色比白雲深。

怒雪驅寒氣,狂雷散大音。浪高風更 起,波急石難沈。

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坳如開玉 穴,危似走瓊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連古 道,洲漲踣叢林。

跳沫山皆濕,當江日半陰。天然與禹 鑿,此理遣誰尋。

經杭州 顧非熊

郡郭繞江 ,人家近白雲。

晚濤臨檻看,夜櫓隔城聞。

浦轉山初盡,虹斜雨未分。

有誰知我意,心緒逐鷗群。

題杭州孤山寺 張祜

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

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

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

猶憶西窗月,鍾聲在北林。

觀杭州柘枝 張祜

舞停歌罷鼓連催,軟骨仙蛾暫起來。

紅罨畫衫纏腕出,碧排方胯背腰來。

旁收拍拍金鈴擺,卻踏聲聲錦 摧。

看著遍頭香袖褶,粉屏香帕又重隈。

題杭州天竺寺 張祜

西南山最勝,一界是諸天。上路穿岩 竹,分流入寺泉。

躡雲丹井畔,望月石橋邊。洞壑江聲 遠,樓台海氣連。

塔明春嶺雪,鍾散暮松煙。何處去猶 恨,更看峰頂蓮。

4. 關於描寫杭州的古詩句有哪些

1. 《麴院風荷》

宋代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寫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斷橋殘雪》

明代

澄湖繞日下晴湍,梅際冰花半已闌。

獨有斷橋荒蘚路,尚余殘雪釀春寒。

3.《蘇堤春曉》

明 楊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霧散分林梢。

何處黃鸝破暝煙,一聲啼過蘇堤曉。

4.《平湖望月》

宋 孫銳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

白蘋紅蓼西風里,一色湖光萬傾秋。

5.《花港觀魚》

清 乾隆

花家山下流花蒼,花著魚身魚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

6.《柳浪聞鶯》

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導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柳鶯。

7.《三潭印月》

元 尹廷高

坡仙立塔據平湖,天影清涵水墨圖。

夜靜老龍鱗甲冷,冰壺深處浴明珠。

8.《雙峰插雲》

元 尹廷高

嶙峋對峙勢爭雄,古塔疏林杳靄中。

寫盡西湖煙雨障,雙尖如筆摘晴空。

9.《南屏晚鍾》

元 尹廷高

縹緲雷峰隔上方,數聲風送到幽窗。

柳昏花螟遊人散,付與山僧帶日撞。

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長三角寧杭生態經濟帶節點城市、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新一線城市。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獨特文化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5.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唐]白居易《江南憶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唐]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

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歐陽修《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 狼籍殘紅。

飛絮蒙蒙,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 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雨中。[宋]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孫銳《平湖秋月》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白蘋紅蓼西風里,一色湖光萬頃秋。

[宋]王洧《平湖秋月》萬頃寒光一夕鋪,水輪行處片雲無,鷲峰遙度西風冷,桂子紛紛點玉壺。[明]楊周《蘇堤春曉》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霧散分林沙。

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 [明] 王瀛《麴院風荷》 古來麴院枕蓮塘,風過猶疑醞釀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錦裳零落怯新涼。

6. 有關杭州的詩句有哪些

1、飲湖上初晴後雨

作者:北宋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絕句,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這首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作者:北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北宋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謫居杭州期間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一共有5首,其中以第一首最為著名。烏雲上涌,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卷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3、錢塘湖春行

作者: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選自《白氏長慶集》。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著春泥在築巢。一些多彩繽紛的春花(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

4、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時節,此時的風光與四季不同。碧綠的蓮葉無邊無際好像與天相接,在太陽的映照下荷花顯得格外艷麗鮮紅。

5、題臨安邸

作者: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青山無盡樓閣連綿望不見頭,西湖上的歌舞幾時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風吹得貴人如醉,簡直是把杭州當成了那汴州。

7. 關於「杭州」的佳句(詩句)

描寫西湖的詩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仲夏夜之夢 垂柳依依 西湖暖風醉遊人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水光瀲艷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船頭研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映山黃帽璃頭肪,夾道青煙雀尾爐 錢 塘 湖 春 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貿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歌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陽里白沙堤。

飲 湖 上 初 晴 後 雨 [宋] 蘇軾 水光瀲灧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雷 峰 夕 照 [元] 尹廷高 煙光山色淡演錢,千尺浮圖兀倚空。 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

蘇 堤 春 曉 [明] 楊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霧散分林沙。 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

曲 院 風 荷 [明] 王瀛 古來麴院枕蓮塘,風過猶疑醞釀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錦裳零落怯新涼。

雙 峰 插 雲 [清] 陳糜 南北高峰高插天,兩峰相對不相連。 晚來新雨湖中過,一片痴雲鎖二尖。

湖 心 亭 [清] 許承祖 百遍清游未擬還,孤亭好在水雲間。 停闌四面空明裡,一面城頭三面山。

與 顏 錢 塘 登 樟 亭 望 潮 作 [唐] 孟浩然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黨。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平 湖 秋 月 [宋] 孫銳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 白蘋紅蓼西風里,一色湖光萬頃秋。

涌 金 門 見 柳 [元] 貢性之 涌金門外柳如金,三日不來成綠陰。 折取一技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南 屏 晚 鍾 [明] 萬達甫 玉屏青障暮煙飛,給殿鍾聲落翠微。 小徑殷殷驚鶴夢,山增歸去扣柴扉。

夜 泛 西 湖 [明] 董斯張 放棹西湖月滿衣,千山暈碧秋煙微。 二更水鳥不知宿,還向望湖亭上飛。

花 港 觀 魚 [清] 許承祖 水上新紅漾碧虛,盧園景物盡邱墟。 就中只覺游魚樂,我亦忘機樂似魚。

西 湖 柳 枝 詞 [清] 田庶 短長條拂短長堤,上有黃鶯恰恰啼。 翠幕煙綃藏不得,一聲聲在畫橋西。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一) 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沉虞卿秘監招游西湖》 南宋·楊萬里 蘇公堤遠柳生煙,和靖園深竹映關。 船入芰荷香處去,人從雲水國中還。

似寒如暖清和在,欲雨翻晴頃刻間。 能為蓬萊老仙伯,一杯痛快吸湖山。

《次林伯玉侍郎韻賦西湖春遊》 南宋·陸游 西湖一別不知年,陳跡重尋麥嶺邊。 山遠往來雙白鷺,波平俯仰兩青天。

殘骸自覺難支久,一笑相從亦宿緣。 旅食京華詩思盡,羨公落筆思如泉。

《初夏西湖》 北宋·歐陽修 積雨新晴漲碧溪,偶尋行處獨依依。 綠陰黃鳥春歸後,紅蘤青苔人跡稀。

萍匝汀洲魚自躍,日長欄檻燕交飛。 林僧不用相迎送,吾欲台頭坐釣磯。

蘇軾《夜泛西湖》詩: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歸》詩: 我飲不盡器,半酣尤味長。籃輿湖上歸,春風吹面涼。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蒼蒼。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

尚記梨花村,依依聞暗香。 又《懷西湖寄晁美叔》詩: 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

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

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 至今清夜夢,耳目余芳鮮。

君持使者節,風采爍雲煙。 清流與碧巘,安肯為君妍。

胡不屏騎從,暫借僧榻眠。 讀我壁間詩,清涼洗煩煎。

策杖無道路,直造意所使。 應逢古漁父,葦間自夤緣。

問道若有得,買魚弗論錢。 李奎《西湖》詩: 錦帳開桃岸,蘭橈系柳津。

鳥歌如勸酒,花笑欲留人。 鍾磬千山夕,樓台十里春。

回看香霧里,羅綺六橋新。 蘇軾《開西湖》詩: 偉人謀議不求多,事定紛紜自唯阿。

盡放龜魚還綠凈,肯容蕭葦障前坡。 一朝美事誰能繼,百尺蒼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當亦喜,月明時下浴金波。 周立勛《西湖》詩: 平湖初漲綠如天,荒草無情不記年。

猶有當時歌舞地,西泠煙雨麗人船。 夏煒《西湖竹枝詞》: 四面空波卷笑聲,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鴛鴦睡處行。 平湖竟日只溟濛,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楊花裝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風。 行觴次第到湖灣,不許鶯花半刻閑。

眼看誰家金絡馬,日駝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沒晴沙,晝在湖船夜在家。

怪殺春風歸不斷,擔頭原自插梅花。 歐陽修《西湖》詩: 菡萏香消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

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 趙子昂《西湖》詩: 春陰柳絮不能飛,兩足蒲芽綠更肥。

只恐前呵驚白鷺,獨騎款段繞湖歸。 袁宏道《西湖總評》詩: 龍井饒甘泉,飛來富石骨。

蘇橋十里風,勝果一天月。 錢祠無佳處,一片好石碼。

孤山舊亭子,涼蔭滿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歲一白發。

南高看雲生,北高見月沒。 楚人無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詩: 湖邊多少游觀者,半在斷橋煙雨間。 盡逐春風看歌舞,凡人著眼看青山。

張岱《西湖》詩: 追想西湖始,何緣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評。

冶艷山川合,風姿煙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煙光里,蒼茫不可尋。吾鄉爭道上,此地說。

8. 流傳千古的古詩詞名句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四方。 劉邦《大風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之五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滿江紅》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過零丁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牧《遺懷》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 何承天《上邪篇》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絕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水滸傳》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白居易《琵琶行》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辭.九章.涉江》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陸游《夜泊水村》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魯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頭。 楊萬里《小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岳陽樓記》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樂游原》

無邊落水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

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中亡。 《水滸傳》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二首》之一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將進酒》

天涯何處無芳草。 蘇軾《蝶戀花》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歇送武判官歸京》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論詩》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俞文豹《清夜錄》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九首》之一

九州生氣恃春雷,萬馬齊喑究可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