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歷史上有哪些氣息
擴展閱讀
薛城到杭州火車票多少錢 2025-08-29 03:36:32
杭州痔瘡切除多少錢 2025-08-29 02:48:59

杭州歷史上有哪些氣息

發布時間: 2025-08-28 22:37:25

⑴ 杭州歷史背景

杭州歷史背景

杭州,這座美麗而富有歷史底蘊的城市,其歷史背景源遠流長。

一、史前時期

早在史前時期,杭州地區就已有人類活動。良渚文化的存在,證明了杭州擁有深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積淀。這一時期,杭州地區的社會發展、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都已初具規模。

二、古代歷史

進入古代歷史,杭州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秦漢以來,杭州地區一直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特別是在唐朝和宋朝,杭州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南宋時期,杭州更是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

三、歷史文化特色

杭州的歷史文化特色鮮明,從古建築、古遺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體現了杭州深厚的歷史底蘊。西湖、靈隱寺等著名景點,都是杭州歷史文化的傑出代表。此外,杭州的絲綢產業、茶文化等也具有悠久的歷史。

四、近現代發展

進入近現代,杭州經歷了多次轉型和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杭州的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的經濟強市之一。同時,杭州也注重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使這座城市的現代氣息與歷史底蘊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杭州是一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從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近現代的轉型和發展,杭州的歷史背景豐富而多元。這座城市的古建築、古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體現了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杭州也注重現代發展與歷史文化的結合,使這座城市煥發出新的活力。

⑵ 杭州歷史

杭州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和歷史文化名城。從新石器時代的蕭山跨湖橋文化開始,杭州已有8000年的歷史文化積淀。

杭州最初的名稱為「禹杭」,曾用名有「餘杭」、「錢唐」、「錢塘」、「臨安」等,歷史上先後在五代吳越國和南宋時期成為都城。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元代初年,來過杭州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 波羅稱杭州為「世界上最為美麗華貴的天城」。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

杭州的民俗風情,與杭州的自然環境、人文積淀和發展歷程,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一項項頗具生動性、獨特性、參與性的新鮮有趣的民俗活動和地方風情的表演和展現,令人驚奇、感動而難以忘懷。
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而命名。距今約5300-4000年。

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禮器為特徵的顯貴者專用墓地的發現,莫角山大型建築基址的發現,顯示出良渚遺址已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並將成為東方文明聖地。

茶文化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臨安,把中原的儒學文化也帶到杭州。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臨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壺拎水者沿門點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點杯鄰里茶水。」宋《咸淳臨安志》中記有「歲貢茶葉」,可見當時杭州的茶葉已列為貢品。其實最早關於杭州茶葉的記載見諸於唐代陸羽《茶經》中提到的「錢塘天竺、靈隱兩寺產茶」。作為名茶之鄉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夢梁錄》裏這樣描述:「茶館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葯。夜市於大街有車擔浮鋪者,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茶起之時,需奏樂鳴鼓,非同尋常。」明《西湖游覽志》稱:「老龍井產茶,為兩山絕品。郡志稱寶雲、香林、白雲諸茶,未若龍井茶之清馥雋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時,曾到龍井胡公廟。品茶後,贊不絕口,遂封胡公廟前18棵龍井茶樹為御茶。龍井茶葉由此聲名大振,盛譽久享。

絲綢文化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又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的水準之高,舊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庄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而今杭州的絲綢更有著巨大吸引力,「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特別是坐落於下城區西健康路上的杭州中國絲綢城,為全國最大的絲綢專業。且絲綢質地輕軟,色彩綺麗,在漢代,已通過舉世聞名「絲綢之路」遠銷國外。現代已發展到綢、緞、綾、羅、錦、紡、絨、縐、絹等十幾類品種。層次豐富的粉牆黛瓦、古樸淡雅的民居、清新素雅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城市傢具與各類時尚絲綢精品完美融為一體,既具有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底蘊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又顯出江南婉約之風、絲綢柔性之美和絢麗多彩的都市商業氛圍。

早在5000年前,杭州地區已有絲綢存在,出土於良渚文化遺址中的一塊灰褐顏色、薄如蟬翼的絲織品,足以證明杭州是中國最古老的絲綢出產地之一。

宗教文化

杭州自古有「東南佛國」之稱,最早的佛寺出現在東晉初年,道教遺跡更可上溯到三國時期。佛寺、道觀加上大量民間俗神祠廟,以及始於南宋並在元代以後形成規模的伊斯蘭教的傳播,為杭州歷史文化充實了內涵,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情趣。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高僧慧理在西湖北高峰與飛來峰之間創建了靈隱寺,成為揭開西湖佛教景觀史第一頁的開山之祖。

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很快,西湖孤山、玉泉等地出現了更多的寺廟。到隋朝,靈隱附近新辟了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到唐朝,西湖上的佛寺更加興盛。建寺造塔,鑿岩造像,客觀上美化了西湖,為杭州帶來了中世紀的佛教文明,西湖不再僅僅以湖光山色著稱,還具有了閃耀著人的智慧與創造的人文內涵。

除佛寺盛景外,杭州還曾有過為數可觀的道教宮觀和民間俗神祠廟。在南宋前期道教宮觀之盛一度超過佛寺,而民間俗神祠廟自南宋以後一直在杭州城區特別是西湖山水之間佔有一席之地,並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尤以吳山一帶最為集中。

南宋時期,杭州作為國都,出現了為數可觀的來自海外各國的大批使節和商人,其中有許多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商人。

運河文化

中國的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樣,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這是中國勞動人民和一大批水利專家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它創始於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吳王夫差開鑿的從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溝,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此以後不斷地開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條由杭州直達北京縱貫南北的人工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東西走向的浙東運河及其他局部地區的小運河未計在內),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全長81.3公里)長21倍,比蘇伊士運河(1869年竣工,全長172.5公里)長10倍,比這兩條運河開鑿的時間早二千多年。

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營造了新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生產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整個運河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傳說
西湖民間文學向來以西湖山水、名勝古跡為背景,其體裁包括故事、歌謠、諺語、謎語。其最大特色是與山明水秀、風光綺麗的西湖自然環境融匯在一起,如故事《明珠》、《西湖女神》等;又如洶涌澎湃的錢江潮,誕生出《文潮與武潮》、《六和鎮江》、《錢王射潮》等神話;斷橋、雷峰塔,演繹出由《斷橋相會》、《鎮壓雷峰》等片斷組成的《白蛇傳》故事;鳳凰山,為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杭州求學」、「草橋結拜」、「十八相送」提供了景色綺麗的場景;龍井有「烏龍傳說」;虎跑有「兩虎跑泉故事」。另外,民間世代相傳還有不少有關民族英雄、清官廉吏、文士靚女的傳說故事,如《精忠報國》、《張煌言寫正氣歌》、《白公堤》、《蘇堤六吊橋》等。民間故事還與杭州工藝特產、風俗民情相結合,使「西湖醋魚」、「杭州織錦」、「張小泉剪刀」等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