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安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7年,臨安區轄5個街道、13個鎮。
5個街道分別為:錦城街道、玲瓏街道、青山湖街道、錦南街道、錦北街道;
13個鎮分別為:板橋鎮、高虹鎮、太湖源鎮、於潛鎮、天目山鎮、太陽鎮、潛川鎮、昌化鎮、龍崗鎮、河橋鎮、湍口鎮、清涼峰鎮、島石鎮。
(1)杭州臨安高虹鎮有哪些街道擴展閱讀:
臨安的歷史沿革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納土歸宋對宋朝的功績和對杭州的歷史貢獻,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臨安府(杭州)。
臨安區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並。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
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陽郡,領縣有於潛,東漢更名為於潛縣。昌化屬於潛縣境。晉時臨安、於潛(含昌化)同屬吳興郡,隋時同屬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與臨安、於潛同屬杭州餘杭郡。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稱昌化縣。
唐屬杭州餘杭郡。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於西墅保錦山下。
自宋以後,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清因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屬於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後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
1958年,撤銷餘杭縣,並入臨安縣;撤銷於潛縣,並入昌化縣;同年12月,撤銷建德專區,臨安、昌化劃歸嘉興專區。1960年撤銷昌化縣,並入臨安縣,劃歸杭州市領導。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城市。1996年臨安撤縣建市。
2014年,杭州市政府徵求意見稿提出,推進臨安撤市設區工作。
2016年7月11日,杭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決定同意臨安撤市設區。
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同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8月10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2017年9月15日,杭州市臨安區正式掛牌成立 成為杭州第十區。
2. 臨安行政區劃圖
臨安區是杭州市下轄區,下轄5個街道13個鄉鎮298個行政村。
臨安區位於東經118°51'至119°52',北緯29°56'至30°23',臨安區總面積3126.8平方千米,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地處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區,東鄰餘杭區,南連富陽區和桐廬縣、淳安縣,西接安徽省歙縣,北接安吉縣及安徽省績溪縣、寧國市。區境東西寬約100千米,南北長約50千米。錦城街道東距杭州市46千米、上海市258千米,西距黃山市128千米,處在杭州至黃山的黃金旅遊線上。
臨安是首批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市,擁有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潛力百強縣、全國縣域經濟經濟競爭百強縣市、浙江省首批小康縣、浙江省17強經濟擴權縣市之一、國家級生態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竹子之鄉等稱號。
臨安歷史悠久,秦、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2017年8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 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臨安區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
臨安區東西寬約100km,長約50km,面積月3126.8km²,人口53.15萬人,下轄5個街道(錦城街道、玲瓏街道、青山湖街道、錦南街道、錦北街道)13個鎮(板橋鎮、高虹鎮、太湖源鎮、於潛鎮、天目山鎮、太陽鎮、潛川鎮、昌化鎮、龍崗鎮、河橋鎮、湍口鎮、清涼峰鎮、島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