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茶文化有什麼歷史意義和民間故事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茶文化的地位可謂是高不可攀。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典故和民俗風情也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人們去關注、去了解。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文化的故事也並非簡簡單單就可概括。那麼,在中國歷史上的茶文化中,與當時人們的生活背景和歷史階段有哪些密不可分的關系呢?其實是神農的茶。
綜上所述,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任何歷史時期的演變和人們所約定的人間風俗中,都離不開茶葉的身影。如今,茶葉與人正在以更加豐富的形式,進行一次次的邂逅。
Ⅱ 杭州旅遊景點傳說及故事,古詩的介紹
斷橋殘雪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
平湖秋月
位於西湖白堤西端.唐時此建望湖亭.清代在亭舊址修建御書樓,樓前築有圍欄平台.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一九五九年,將原有三百六十多平方米的景境,擴大到一千六百平方米.拆除哈同花園圍牆,並擴建和改造了八角亭、「湖天觀其詳一碧」樓和四面廳,呈現新穎別致的園景.在湖石假山間,增植紅楓、石榴、丹桂、紫薇等花木,掩映著亭、樓、廳、榭,極富詩情畫意.宋王洧《平湖秋月》詩雲:「萬頃寒光一夕鋪,水輪行處片雲無,鷲峰遙度西風冷,桂子紛紛點玉壺.」
柳浪聞鶯
位於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南宋時為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興建清真寺,死後葬此,俗稱回回墳.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柳型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象少女浣紗,稱「浣紗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解放後,將一隅之地,建成佔地十七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園林布局開朗、清新、雅麗、朴實.柳叢襯托著紫楠、雪松、廣玉蘭及碧桃、海棠、月季等異木名花.是欣賞三面雲山一面水的觀景佳地,令人心曠神怡.園東草地坪上聳立著「中日不再戰」紀念碑,並植有日本櫻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情誼的象徵.
雙峰插雲
雙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別位於西湖之西南、西北.其「雙峰插雲」御碑亭景點,在洪春橋畔.南高峰海拔二百五十六點九米,北高峰海拔三百五十五米.兩峰遙相對峙,綿延相距十餘里.當群山雲霧迷漫時,兩峰時露雙尖,宛如峰插雲霄,故名「兩峰插雲」.清康熙皇帝觀其詳游此,改為「雙峰插雲」.自然風光異常優美,峰勢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後或陰翳多雲天氣,彩雲、白雲或濃或淡,忽纏忽遮,是雲是山,一片朦朧.如一幅壯觀的水墨淋漓而濃淡有致的山水畫卷展現在面前.《西湖志》描述道:「每春秋佳日,憑欄四望,儼如天門雙闕,拔地撐著,祥雲,隨風卷舒,日光遙映,常觀五色」引人入勝.
蘇堤春曉
位於西湖西側.北宋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發動民工開浚西湖,除葑草,挖淤泥,化工20萬,築成了一條從南山到北山橫貫湖面長堤,人稱蘇堤.在長達2.8公里的堤上,建有六座石拱橋,名曰: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堤成觀其詳通行,蘇氏無比喜悅,作詩雲:「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雲空!」如今已成為柏油路面,設有長被靠椅,寬闊的草坪上,栽有楊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個品種.蘇堤風光旖旎,晴、雨、陰、雪各有情趣,四時美景也不同,尤以春天清晨賞景最佳,故有「蘇堤春曉」之美名.明人李攀龍詩曰「桃紅柳綠競春天,澹點煙波倚岸妍.畫舫停橈觀翠袖,長堤勒馬踏晴煙.花朝曾問西冷浪,穀雨重登錦塢巔.縱目樓台窮眺望,萬山爭列酒杯前.」
三潭印月
位於西湖三島之一的「小瀛洲」附近.北宋蘇東坡組織民工疏浚西湖時,挖湖泥堆積成島基.防止西湖再度淤積,立三座瓶形石塔為觀察標志,名為「三潭」.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解放後進行了擴建和改建,現有開網亭、閑放台、先賢祠、迎翠軒、亭亭亭、花鳥廳、我心相印亭、曲橋及九獅石等景.岸上金桂婆娑,柳綠花明,與雕欄畫棟的建築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園中有園,曲回多變,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園的藝術特色.明人張寧詩雲:「片月生滄海,三潭處處明.夜船歌舞處,人在鏡中行.」
花港觀魚
位於西湖蘇堤南側.花家山有一小溪經此注入西湖,稱花港.南宋內侍官盧允升在山下建花園,名「盧園」.園內種花養魚尤為著名,固有「花港觀魚」之美稱.園日久已廢,至清重新鑿池養魚,建園築亭,康熙皇帝題「花港觀魚」;勒石立碑於湖畔.解放後,在僅有的一池、一亭、一碑和三畝地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整修,佔地面積三百多畝,成為西湖風景區內最大的一級公園.分紅魚池、牡丹園、叢林、草坪和花港等景區.以魚和花景觀為最,池內蓄養數千條紅鯽魚,或潛或跳,遊人投餌,群魚爭食,有聲有色,賞心悅目;從池邊曲徑走去,便是花的世界,僅牡丹有四百多株名貴品種,有「酒醉楊妃」、「嬌容三變」等,千姿百態,絢麗多姿,別有情趣.
南屏晚鍾
位於西湖之南,南屏山北麓.宋吳越王錢叔為高僧永明禪師而建,稱「永明禪院」.地處怪石參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間.南宋時改名「凈慈禪寺.」清康熙南巡時,以天將破曉,「夜氣方清,萬簌俱寂,鍾聲乍起,響入雲霄,致足發人深省也」之由,改稱「南屏晚鍾」、寺前原有一大鍾,聲音宏亮,每到傍晚,鍾聲在暮靄中抑場回盪,山谷共鳴,傳聲獨遠,形成「玉屏青嶂暮煙飛,紺殿鍾聲落翠微」的意境.因此仍稱「南屏晚鍾」.凈慈寺自宋至清代,幾經興廢,原鍾早不存在.從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八四年,進行兩次大整修,寺宇煥然一新,新鑄銅鍾重達一萬寺千公斤.悠揚的鍾聲重新回盪,使人們想到明人聶大年的《南屏晚鍾》詩:「柳昏花暝暮雲在,隱隱初傳一兩聲.禪榻屢驚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雷峰夕照
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吳越王錢叔因黃妃得子而建.初名「黃妃塔」.原擬建高十三層寶塔,由財力不濟,擬改七層,浚工時只造了五層.結構為磚石內心,外建木構樓廊,內壁嵌有刻著《華嚴經》條石,塔下供奉金銅十六羅漢像.建築雄偉壯觀,觀其詳為藏經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後人改稱「雷峰塔」.每當夕陽西照,塔影橫空,亭台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至明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傾圮.雷峰塔與白娘子的故事,流傳深廣.政府批准復建.將重現雷峰塔與保叔塔隔湖對峙的景觀,再傳明人「保叔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之喻.清人許承祖曾作詩雲:「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奇景那知緣劫火,弧峰斜映夕陽紅.」
麴院風荷
位於西湖西側,岳飛廟前面.南宋時,此有一座官家釀酒的作坊,取金沙澗的溪水造麯酒,聞名國內.附近的池塘種有菱荷,每當夏日風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麴院風荷」.一九八零年起,從原有的「麴院風荷」,沿岳湖延伸到西山路卧龍橋畔的郭庄,擴建成更加富麗多彩的「麴院風荷」新景區,佔地面積達四百二十六畝.分素園、風園、麴院、岳湖、密林、郭庄古園等六個景區.傍水建有古樸典雅的廊、軒、亭、閣,與綠雲、荷香相映成趣.尤以三十八畝的荷田令人矚目,植有紅、蓮白蓮、灑金蓮、錦蓮邊、並蒂蓮等各種荷花.園內現辟有「西湖密林度假村」建有幢幢架空的樺木小屋、木板平房,以及吊床、營帳和炊具可租用,野營野餐野趣,其樂無窮
吳山天風
位於西湖東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閣,秀出雲表,巍然壯觀.山道旁,有一組形態各異的岩石,因其酷似十二生肖而被稱為「十二生肖石」.吳山山頂建有「江湖匯觀亭」,站在亭中,錢塘江和西湖全景一覽無余.在亭側通往雲居山大道上留有山茅觀遺址,遺址旁留有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手書:吳山第一峰.
山是西湖南山延伸進入杭州城區的尾部,春秋時期,這里是吳國的南界由紫陽、雲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吳山不高,但由於插入市區其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上吳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
滿隴桂雨
「滿隴」,又稱滿覺隴,自明代起就是杭州觀賞桂花的首選之地,目前滿覺隴內中指桂花7000多株,包括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許多桂樹樹齡達200多年.
金秋時節,滿隴桂雨桂花盛開,秋風撫動,濃密的桂栗紛紛而落,樹下遊客如同行走在桂雨之間,沐雨披香,別有意趣.
2000年滿隴桂雨公元正式開園,每年的金秋西湖桂花節也在此舉行.
西湖秋遊,日賞桂,夜賞月.賞桂以南山滿覺隴最盛.桂花是杭州的市花.西湖栽培桂花,盛自唐朝.西湖早期詩篇中每每以桂入詩,都是西湖北山靈隱、天竺一帶寺廟所植.而滿覺隴秋賞桂花,是明以後才形成規模氣候的.滿覺隴亦稱滿家弄,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條山谷.吳越時,這里多有小型佛寺,其中有一座圓興院,後改滿覺院,地以寺為名,花大約也是寺僧所植並漸成大觀.
玉皇飛雲
「玉皇」即玉皇山,山高242米,山頂最高處建有登雲閣,站在閣中,北觀西湖,杭州城區風光盡收眼底,腳下浮雲飄動,使人如臨仙境,飄飄欲飛,故名「玉皇飛雲」.
玉皇山的主要景觀包括:慈雲嶺造像、紫來洞、八卦田、七星廳等.慈雲嶺造像位於慈雲嶺南坡石壁間,是吳越王於公元942年建造,紫來洞為西湖七大古洞之一,以洞中有洞的特色聞名.八卦田在玉皇山南麓,相傳南宋皇帝在此躬耕,因遠望形同太極八卦而得名.
玉皇山介於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襯以藍天白雲,更顯得山姿雄峻巍峨.每當風起雲涌之時,佇立山巔登雲閣上,耳畔但聞習習之聲,時有雲霧撲面而來,飛渡而去.湖山空闊,江天 浩潮,此景此境被命名為[玉皇飛雲]:以其壯闊、崇高而入選新西湖十景.玉皇山介於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襯以藍天白雲,更顯得山姿雄峻巍峨.
雲棲竹徑
位於杭州城西南五雲山西麓雲棲塢里,相傳從五雲山中飄出的五彩祥雲常在塢棲留,故名「雲棲」.由雲棲石碑進入,蜿蜒一公里左右,其間翠竹成蔭,遮天蔽日,清涼幽靜.
在竹徑旁有洗心、回龍、皇竹等亭.在竹徑盡頭,建有雲棲古寺,於北宋年間始建.雲棲竹徑中還有樹齡達1000年以上的楓香樹,為西湖著名的古樹一致.
清康熙、乾隆兩帝都曾經到此游覽,並贊嘆不絕.
位於五雲山南麓的雲棲塢里,為林木茂盛的山塢景觀,翠竹成蔭,溪流叮咚,清涼無比.長一公里的雲棲竹徑,兩旁翠竹成蔭,小徑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徑而下,嬌婉動聽的鳥聲自林中傳出,整個環境幽靜清涼,與鬧市相比,格外使人感到恰適輕松,爽心悅目.
九溪煙樹
即著名景點「九溪十八澗」,位於五雲山西側,雞冠壠下,北接龍井,南貫錢塘江.源發翁家山楊梅嶺下,途匯清灣、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雲棲、清頭和方家九溪,曲折隱忽,流入錢江,以溪急灣多而聞名.
九溪十八澗泉水淙淙,水流湍急,水汽蒸騰,雲霧彌漫,恰似青煙繚繞,故名「九溪煙樹」.
景區中心景觀為「溪中溪」,也是各路溪澗水流匯聚處,由此沿西側山澗上溯,經蜿蜒「九曲」的溪道可到達龍井,龍井村西北獅峰下水源,為九溪之西源;沿東側山谷上行可達楊梅嶺和煙霞洞,溪水出自楊梅嶺,為九溪東源.
龍井問茶
龍井,又稱龍泓,龍湫,龍井泉位於西湖西南的風篁嶺上,與虎跑泉、玉泉並稱西湖三大泉.相傳此井和海相通,因海中有龍,故名「龍井」.龍井之水的奇特之處在於當攪動它的時候,水面上就回出現一條分水線,彷彿游絲般不斷擺動,然後慢慢消失.
龍井不僅有名泉、名景,還有名茶.龍井茶為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特別是以虎跑之水泡製,有「西湖雙絕」之稱,呈現「色綠、香郁、形美、味甘」四大特色,為茶中極品.
五代此地建有龍井寺,北宋時龍井已成為旅遊勝地.詩人蘇東坡常品茗吟詩於此,曾有「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苦蛟龍潭」的詩句贊美.乾隆皇帝曾到此採茶種茶,老龍井還留有「十八棵御茶」遺跡.乾隆還題「湖山第一佳」五個大字,並將過溪亭、滌心池、一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定為」龍井八景」.新西湖十景將這里評為「龍井問茶」新景點.
虎跑夢泉
在西湖西南隅大慈山下,以泉水甘洌醇厚聞名,有「天下第三泉」之稱的虎跑,其龍井、玉泉、吳山泉等還有「聖水」之美譽.「龍井茶葉虎跑水」更是被人稱為西湖「雙絕」.虎跑水據專家們解釋是因為這里的泉水是透過難以溶解的石英砂岩滲流出來的,每公升水所含可溶解的礦物只有0.02 至0.15克.因而既甘冽,又無菌.這樣的水質對人體有保健作用.
山門兩旁腳下是從山上泉眼處流下來一股潺潺的清泉,稱為"聽泉".循二門進入,一路虎跡泉蹤,在滴翠崖下,是一隻斑斕猛虎正在刨地的塑像,這便是"觀泉". 茶室小坐,用清澈純凈的虎跑泉水沖泡龍井茶葉,茶葉清香四溢,茶味沁人心脾,稱為"品泉" .
虎跑泉主要景點有虎跑寺、虎跑泉、滴翠涯、五代經幢、夢虎雕塑、弘一法師塔、濟公殿、濟顛塔院、 鍾樓、五百羅漢室等.其中虎跑泉為江南三大名泉之一,水質為裂隙泉質,透明無菌,味甘醇厚,以虎跑泉 水沖泡龍井茶葉,飲之清香沁脾,歷來被譽為「西湖雙絕」.內游"虎跑夢泉"景區,既可賞名山,又名泉,又可訪名寺,謁名僧.
阮墩環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島嶼: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慶五年(一八00)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後,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島的,故後人稱之為阮公墩.為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島.
又因其泥軟地低,常為湖水浸漫,俗呼其為阮灘.阮公墩成島後,雜木蔥蘢,蔓草萋萋,天真未鑿.1982年園林部門在島上建起雲水居、憶芸亭、環碧小築等茅居竹屋.遠遠看去,阮墩四周碧波盪漾,島上草木繁盛,故稱阮墩環碧.
島上矮籬圍出庄園,園內茅屋竹閣,有環碧小築、雲水居等,輕盈靈巧.庭前屋後,植有香樟、楓楊、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寧,又講究朴質.島邊近水處,別設憶芸亭,取追想阮芸台(阮元號芸台)治湖堆島、留績西湖之意.
目前阮墩是西湖第一垂釣區,島上每年夏季還舉辦仿古夜遊,重現古代庄園人家接待賓朋的熱鬧場景.
寶石流霞
景寶石山是西湖北岸的屏障,山體為火成岩,其成分中含有較多的氧化鐵,石色赫紅,傍晚時分,在吸煙映照下,如流霞繽紛,景名由此而來.
寶石山麓是觀賞西湖全景的勝地之一,保存有許多名勝古跡,如保俶塔、秦皇纜船石、來鳳亭、伅霞石、川正洞、落星石等.保俶塔初建於北宋年間,1993年重建,高45.5米,塔身秀挺纖細,宛如亭亭玉立在西子湖畔的美女,和雷峰塔遙相呼應,是西湖風景輪廓線上的標志之一.寶石山南麓的秦皇纜船石傳說是秦始皇南巡會稽郡、祭大禹途中遇錢塘江風浪,將船停泊在寶石山下,系船纜於此而留下的遺跡.
西湖三面雲中,葛嶺、寶石山自成一體,景色奇特.它們的山體均由侏羅系凝灰岩構成,其中最多見的是熔結凝灰岩.這里的山岩呈赭紅色,岩體中有許多閃閃發亮的紅色小石子,每當陽光映照,滿山流韋紛披,尤其是朝陽或落日紅 光灑沐之時,分外耀目,彷彿數不清的寶石在斷斷生輝.寶石山正因此而得名.
寶石山東巔,保淑塔巍然挺秀.好那窈窕、高聳的外形,與其「美人」別稱十分相合.這位「美人」誕生於北宋初年,原為九級磚木結構,直到明代重建時,依然保持這種與六和塔斯、雷峰塔並無太大差異的結構.現在的磚砌實心式樣,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時仿自清代原樣,雖不能登臨了,卻以其漂亮的「容顏」和所處的顯要位置而成為引人矚目的西湖勝景標志物.
靈隱禪蹤
它創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名剎.
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清康熙南巡時,曾登寺後的北高峰頂攬勝.他看到山下雲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顯得十分幽靜,於是就賜名靈隱寺為「雲林禪寺」.現在天王殿前的那塊「雲林禪寺」四個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筆」. 靈隱寺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北宋時,有人品第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靈隱寺被列為禪院五山之 靈隱寺確實深得"隱"字的意趣,整座雄偉寺宇就深隱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濃綠之中.寺前有冷泉、飛來峰諸勝.
六和聽濤
六和塔位於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燒毀.南宋紹興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緒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結構部分.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和塔的名字來源於佛教的「六和敬」,當時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鎮壓錢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清乾隆帝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字,分別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凈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庄嚴.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曾有人評價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將軍,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從六和塔內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壯觀的錢塘江大橋和寬闊的江面.
岳墓棲霞
岳墓棲霞「岳墓棲霞」景名中的「棲霞」貼切而有內涵,既巧妙地借用了岳墓所在地棲霞嶺的地名,借景棲霞嶺,同時又以此借喻岳飛的碧血丹心,盡忠報國,心昭天日.岳墓棲居霞彩之地,意境可觀,而且,「棲霞」二字還摹寫了這位民族英雄在其《滿江紅》中所描述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意境.離離墓草映棲霞,「岳墓棲霞」這一景名也給西湖增添了幾分歷史的滄桑感.
湖濱晴雨
杭州有句名諺:「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意為西湖景緻的四時皆宜.而長久以來,從南宋的「西湖十景」,到1985年的「新西湖十景」,講到了晴湖、月湖和雪湖,卻唯獨沒有說到雨湖.所以,這次的「湖濱晴雨」景名既是對蘇軾描寫西湖名詩「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一個再現,也是對西湖四時美景的一種補寫.
錢祠表忠
錢王祠倚城面湖,借景「柳浪聞鶯」,是以風景極佳.祠在宋代初名「表忠觀」,清代以後則通稱為錢王祠.
祠內有蘇軾撰書的《表忠觀碑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名碑.「碑記」敘述了吳越國三代錢王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五代時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節,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終納土歸宋的事跡,褒揚了歷代錢王的功績,認為「有德於斯民甚厚」,「有功於朝廷甚大」.景名「錢祠表忠」,既寫出了杭州百姓對於錢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現出西湖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萬松書緣
萬松書院初創於明代弘治年間,明清以來,萬松書院成為浙江的最高學府,同時也是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王守仁、齊召南、秦瀛、袁枚……這些當年著名的思想家、學者和才子,由此也同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
民間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結伴就讀萬松嶺上的傳說,萬松書院也被稱作「梁祝書院」.
楊堤景行
楊堤景行「楊堤景行」因有市民提名,且為多數專家贊同,所以取代了原來的預選景名「楊堤晚秋」和「楊堤秋韻」.「景行」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台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所以橋名題作「景行」,這也是楊公堤上至今惟一尚存橋拱圈舊構的古橋.楊公堤景名題作「景行」,可謂形神兼備,既表達了今人對於先賢楊孟瑛浚湖築堤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點出了楊公堤景緻的特點,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
三台雲水
三台山景區兼有江南山地和水鄉之勝,山環水繞之間,最具分量的景點是於謙墓(祠).是以三台山一帶景觀層次最為豐富,也最為秀美壯麗,動人心弦,是西湖風景中的一大觀.「雲水」一詞點出這里景觀的多樣性和立體化,在此也借用了宋代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的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以頌揚明代民族英雄於謙的熱血千秋,清白一生.
梅塢春早
「梅塢春早」原預選景名題作「梅家春早」,現據市民建議而改作「梅塢春早」.
梅家塢溪谷深廣,常年草木繁盛,峰巒疊翠,即使數九寒冬,不掩如春氣象.梅家塢盛產茶葉,為「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每當清明時節,雲霧繚繞的山坡上,採茶女的身影隱現在碧綠如茵的茶園之間,鳥鳴茶歌,婉轉相應,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靈氣,也是春天西湖的獨特美景.
北街夢尋
纜船石上,維系著一條車同軌書同文的夢跡;慕才亭下,埋葬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夢;武松墓道,刻寫了一個除暴安良的英雄夢想;首屆西湖博覽會工業館,寄託了富民強國、興盛國貨的凌雲壯志;秋水山莊,承載過一個追求民主自由的憧憬;菩提精舍,靜逸別墅,穗廬,海鹽館……一條北山街,串起了西湖無數個縈繞人心的夢魂.而那一個個夢懷,又讓西湖成為了後人的一個夢寐以求.景名「北街夢尋」由此而來.
Ⅲ 海廬茶博園旅背景
海廬茶博園背景是在原陽光生態園的基礎上,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升級打造的以廬山雲霧茶為主題的茶旅文化融合的產業園區,是構建國家級特色小鎮「雲霧小鎮」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海廬茶博園作為海會鎮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的核心地,以廬山大旅遊為背景,以廬山雲霧茶產業為主導,建設廬山雲霧茶文化產業及休閑農業等多功能區。在傳統茶業基礎上催生出茶園旅遊新業態,走出一條以茶興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
海廬茶博園的園區特點
海廬茶博園地處江西名山之首廬山腳下,以絕美的生態環境為基地。將具有詩情畫意的風情和具有人文情懷的田園採茶完美融合向世人展現現代農村生態文化旅遊形象。海廬茶博園還把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發揚,以茶待客,把廬山雲霧茶帶給大家品嘗。
海廬茶博園也是構建「環廬山、大廬山、泛廬山」旅遊經濟圈,將廬山雲霧茶推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文化與產業推手和重大項目。海廬茶博園所倡導的「漫」生活主張,正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茶兩友三餐四季」,在海廬茶博園,春有茶香飄遠、夏有荷葉連連、秋有黃菊悠然、冬有臘梅綻放。
Ⅳ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杭州
西湖的名稱最早始於唐朝,在唐朝之前西湖有武林水,名聖湖,金牛湖,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西子湖等稱謂。形態為近於等軸的多邊形,湖面被孤山及蘇堤、白堤兩條人工堤分割為5個子湖區,子湖區間由橋孔連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摻混,造成各湖區水質差異,大部分徑流補給先進入西側3個子湖區,再進入外西湖;湖水總面積5.593km2,總容積1.10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97米;西湖底質是一種有機質含量特別高的湖沼相沉積,屬於粉砂質粘土或粉砂質亞粘土,最上層皆為藻骸腐泥層(黑色有機質粘土),中層泥炭層或沼澤土,最下層為基底粉砂層;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澗,主要補水河流為金沙澗、龍泓澗和長橋溪,泄流
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於山。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它們像眾心拱月一樣,捧出西湖這顆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雲霄。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Ⅳ 杭州一處景點,這里可以採茶,白居易曾寫詩吟誦它,哪個景點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這些話是對杭州這座城市最大的贊美。杭州境內景色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每年來杭州旅遊的遊客很多,有不少人會選擇去西湖,西湖景色優美,且周邊大大小小的景點很多,能欣賞到不同的風景。杭州除了西湖周邊的景點,還有很多小眾景點,值得去看一看。
現在的青芝塢還引進了一些特色餐飲、青年旅社、咖啡館、茶館、酒吧等,人們來這里可以觀光游覽,可以購物,可以住宿,可以品茶。可以來這里玩上一天,享受寧靜時光,免費遊玩哦。
Ⅵ 杭州西湖的詳細介紹(背景:明朝)
西 湖 位 於 杭 州 城 西 , 三 面 環 山 , 東 面 瀕 臨 市 區 , 南 北 長 3.3 公 里 , 東 西 寬 2.8 公 里 , 水 面 面 積 約 5.66 平 方 公 理 , 包 括 湖 中 島 嶼 為 6.3 平 方 公 理 , 湖 岸 周 長 15 公 理 。 水 的 平 均 深 度 在 1.5 米 左 右 , 最 濘 處 有 2.8 米 , 最 淺 處 不 到 1 米 。 蘇 堤 和 白 堤 將 湖 面 分 成 里 湖 、 外 湖 、 岳 湖 、 西 里 湖 和 小 南 湖 五 個 部 分 。 西 湖 處 處 有 勝 景 , 歷 史 上 除 有 " 錢 塘 十 景 " 、 " 西 湖 十 八 景 " 之 外 , 最 著 名 的 是 南 宋 定 名 的 " 西 湖 十 景 " 和 1985 年 評 出 的 " 新 西 湖 十 景 " 。 在 以 西 湖 為 中 心 的 60 平 方 公 理 的 園 林 風 景 區 內 , 分 布 著 主 在 風 景 名 勝 40 多 處 , 重 點 文 物 古 跡 30 多 處 。 概 括 起 來 西 湖 風 景 主 要 以 一 湖 、 二 峰 、 三 泉 、 四 寺 、 五 山 、 六 園 、 七 洞 、 八 墓 、 九 溪 、 十 景 為 勝 。 1982 年 西 湖 被 確 定 為 國 家 風 景 名 勝 區 , 1985 年 被 評 為 " 中 國 十 大 風 景 名 勝 " 之 一 。
" 天 下 西 湖 三 十 六 , 就 中 最 好 是 杭 州 " 。 來 杭 州 , 游 藝 機 西 湖 , 它 將 帶 您 進 入 一 個 如 詩 如 畫 的 人 間 天 堂 。
龍 井 問 茶
龍井,一句龍泓,龍湫,位於西湖西南的風篁嶺山。五代此地建有龍井寺,北宋時龍井已成為旅遊勝地。詩人蘇東坡常品茗吟詩於此,曾有「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苦蛟龍潭」的詩句贊美。相傳龍井與海相通,因海中有龍,故名。且龍井之水,亦十分奇特,攪動時,水面會出現一條分水線,彷彿游絲擺動,然後慢慢消失。龍井泉水清澈甘洌,與虎跑、玉泉合稱西湖三大名泉。龍井茶更負盛名。清乾隆皇帝曾到此採茶種茶,老龍井還留有「十八棵御茶」遺跡。乾隆還題「湖山第一佳「五個大字,並將過溪亭、滌心池、一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定為」龍井八景」。新西湖十景將這里評為「龍井問茶」新景點。
滿 隴 桂 雨
西湖秋遊,日賞桂,夜賞月。賞桂以南山滿覺隴最盛。桂花是杭州的市花。西湖栽培桂花,盛自唐朝。西湖早期詩篇中每每以桂入詩,都是西湖北山靈隱、天竺一帶寺廟所植。而滿覺隴秋賞桂花,是明以後才形成規模氣候的。滿覺隴亦稱滿家弄,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條山谷。吳越時,這里多有小型佛寺,其中有一座圓興院,後改滿覺院,地以寺為名,花大約也是寺僧所植並漸成大觀。
桂花學名「木樨」,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性喜濕潤,滿覺隴兩山夾峙,林木蔥蘢,地下水源豐富,環境宜於桂花生長。這里的山民以植桂售花為主要經濟來源,一代傳一代,終於造就了這一片「金粟世界」。如今更是家家戶戶皆植桂,屋前後,村內外,滿山坡,路兩旁,一叢叢,一片片,一層層,舉目皆是。每年中秋前後,幾番金風涼雨,秋陽復出之時,滿樹的桂花競相開放,流芳十里,沁透肺腑,誠如清人張雲敖七言絕句《品桂》所雲:「西湖八月足清游,何處香通鼻觀幽?滿覺隴旁金粟遍,天風吹墮萬山秋。」 桂花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花朵細小而量大盛開時,如逢露水重,往往隨風灑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沐「雨」披香,別有一番意趣。滿隴桂雨入圍新西湖十景後,滿覺隴村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年年九、十月間舉辦西湖金秋桂花節,南山一帶,車水人流,道為之阻,西湖秋遊又添一大韻事。
Ⅶ 茶旅家(杭州)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怎麼樣
茶旅家(杭州)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是2017-07-25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振中路202號6幢2層287室。
茶旅家(杭州)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106MA28W9189P,企業法人張一航,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茶旅家(杭州)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項目:健身休閑活動;體育賽事策劃;戶外用品銷售;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項目策劃與公關服務;咨詢策劃服務;會議及展覽服務;日用品銷售;體育用品及器材零售;體育競賽組織;農副產品銷售(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許可項目:食品經營(銷售預包裝食品);食品互聯網銷售(銷售預包裝食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具體經營項目以審批結果為准)。
通過愛企查查看茶旅家(杭州)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Ⅷ 各位給點杭州旅遊的資料、圖片!急急急急!在線等!
杭州,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
杭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杭州建縣於2200多年前的秦代,時稱「錢唐」,至隋開皇年間改稱杭州,其名自此始。到唐代中期,杭州發展成「珍異所聚、商賈並輳」的商業都市。五代吳越和南宋又兩代建都,歷時200多年,是杭州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號稱「東南第一州」。元時,杭州為東南重鎮,經濟繁榮,風景優美,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嘆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到明清,杭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仍處全國前茅。
杭州文化璀璨,積淀深厚。從新石器時期後期開始,先後出現過極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發展系列,為中華文明史增添了亮麗的一筆。杭州文化孕育和薈萃了眾多為祖國、為家鄉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民族英雄、忠臣義士、賢明州官和能工巧匠,他們為杭州留下了一篇篇光耀千古的華章,構成了「文化之邦」的形象和品位。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無不帶著歷史的印記。
杭州陸續建成了代表中華文化的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良渚文化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張小泉剪刀博物館等,使文化內涵更加豐富。重點保護、建設好一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保護區,如良渚文化遺址分布區、五代吳越文化保護區、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區、孤山清行宮保護區、鼓樓明末清初民居保護區等,繼續興建一批歷史名人紀念館和專題博物館,使杭州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仍保留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之風貌。
杭州歷來以風景秀麗著稱於世,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錢塘自古繁華,素有「人間天堂」之譽。杭州以其秀麗的山水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吸引了大批中外旅遊者。
杭州旅遊資源豐富,全市有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即西湖風景名勝區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名勝區;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即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生態自然保護區即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清涼峰國家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旅遊度假區即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市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岳飛墓、六和塔、飛來峰石刻造像、白塔、胡慶余堂等5處。歷史悠久的杭州還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人文古跡眾多,保存有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和南宋文化遺址。其中良渚文化遺址是與古長城遺址、古長安兵馬俑遺址並列的中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西湖座落在杭州市中心區,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以西湖為中心的西湖名勝區融名勝古跡和園林山水為一體。
杭州有眾多的公園、博物館、名人紀念館及休閑度假娛樂場所。近年來興建的宋城、未來世界游樂公園和杭州樂園等大型主題公園,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趣味參與性活動吸引了大量旅遊者,成為杭州旅遊的新熱點。
位置:杭州位於北緯30°16』、東經120°12』,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東瀕杭州灣、錢塘江,南與金華市、衢州市、紹興市相接,西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北與湖州市、嘉興市相鄰。
面積: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600多萬。
行政區劃分:現轄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拱墅區、江干區、濱江區、桐廬縣、淳安縣等6個區2個縣,代管餘杭市、蕭山市、臨安市、富陽市、建德市。
景觀:西湖、西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廟、三潭印月、龍井、虎跑等。
杭州,自然神秀,山水旖旎,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贊嘆它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
杭州之美,首推湖山之秀。西子湖秀水盈盈,四季顧盼有情:春有柳浪之鶯,夏有麴院之荷,秋有平湖之月,冬有斷橋之雪。湖中有孤山稱仙島,環湖諸山各有勝跡:最高者天竺山,領袖群峰;次高者北高峰、南高峰遙相對峙;南屏山以怪石嶙峋見稱,五雲山以林壑幽奇名世;其餘溶洞溪澗,不勝枚舉。
杭州之美,又在文物之盛。從原始社會後期的良渚文化遺址,到秦置錢唐縣,從吳越古都,到南宋故宮,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的歷史,在杭州,在西湖,留下了歷朝歷代的摩崖石刻,美輪美奐的亭台樓閣,園林寺院。
杭州之美,更是先賢之惠。唐有李泌鑿井開竇、白居易修堤捍湖,宋有蘇東坡開葑築堤,明有楊孟瑛毀田浚湖,清有阮元疏浚湖底和修葺古跡。
參考資料:
http://www.elong.com/travelguide/showcitymore.aspx?cityid=1201&display=description
http://travel.elong.com/hotels/default.aspx?campaign_id=4051378
景點圖片:
http://www.elong.com/travelguide/ShowMoreIndex.aspx?cityid=1201
Ⅸ 杭州的西湖龍井茶是怎麼成為貢茶的
800多歲「茶樹王」
十月的杭城,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擇一午後,靜靜地坐在西湖邊,品茗一杯西湖龍井,最愜意不過。
杯中的茶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可你是否知道,「國茶」龍井的母親在哪?是誰?
「茶樹王」樹冠龐大,10多個人手拉手都圍不滿一圈,平台上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真是人間福地,加之「茶樹王」坐鎮,讓「茶友」們感嘆不虛此行。
Ⅹ 杭州綠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歷史背景
綠茶餐廳源自於王勤松路研夫婦在2004年創立的綠茶國際青年旅舍,位於杭州市西湖景區靈隱路一個環境優美的茶園地。因被漫山的西湖龍井茶園圍繞而得名。從起源開始,就註定了我們的文藝氣質。2008年杭州綠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首店入駐杭州西湖龍井路。之後相繼在北京、上海、深圳開設多家分店,並不斷向天津、蘇州、寧波、南京等全國各地擴展。到目前為止,已擁有直營店25家門店,員工3000餘人,年營業額過億的大型餐飲連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