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鹽鹼地分布地區有哪些有哪些類型的鹽鹼土
鹽鹼地一般的分布規律是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的地區和比較乾旱的地區。他的形枝稿成原因有2種:第一種,運搭畢在乾旱地區,蒸發量過大,土壤中水分大量蒸發,旁芹導致鹽分的積累;第2種: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順著毛管上升到地面,導致鹽分的積累。
因此我國的鹽鹼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東部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
高原地區也有分布。
❷ 夏季南海上升流對表層海水區的影響
使海域表層海水鹽度下降。中低緯海區太陽輻射強,溫度高,蒸發旺盛,所以表層鹽度高,隨深度增加,溫度低,鹽度降低,在海里表層海水鹽度是最高的,上升流把低鹽度的海水帶上海面,就會使得海域表層海水鹽度下降,夏季南海上升流會使海域表層海水鹽度下降。熱帶海區和中高緯海區,鹽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加,那麼該處上升流使海水鹽度伍侍增大。緯度大約在20-30度的海區,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廳拆帶控扮橘棗制,晴熱乾旱,大氣降水極少,海水蒸發旺盛,海水中鹽分積累,鹽度變大,成為高鹽度海區。
❸ 上海地下水含鹽量多少
400毫克每升。地下水,是培敏指賦存於地面以下胡早岩石空隙中的水,狹義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飽和含水層中的水。上海地下水含鹽量400毫克每升。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國際金配做枝融中心城市,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❹ 為什麼會缺鹽現在全國都在搶購鹽,是不是真的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核輻射會污染沿海的鹽加工
其實對食鹽的影響微不足道,核輻射物經過長路途的移動,加上海水的稀釋,影響已經很小了(再說首喊我們不虛埋是時時刻刻都在輻射當中嗎)
同時,也有人認為碘鹽對防核輻射有很大作用,其實作用是有的,但提前吃完全沒用者譽野。只要身體上沒什麼傷疤之類,一般小量的輻射沒什麼影響
洗個澡也就差不多了
。
吃碘鹽就是為了讓甲狀腺吸收了足量的碘元素
也就不會再吸收被人體吸入的輻射了。
❺ 海水的含鹽度是多少
太平洋海水平均鹽度為35‰,但各個海區含鹽量的多少懸殊很大。該大洋表層海水鹽度的分布特點是赤道附近(略偏北),由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因此鹽度低,從西部的34.5‰降到東部的33‰;在南北副熱帶海域,因終年處在回歸高壓帶控制下,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海水鹽度較高,尤其是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更高,北半球一般在35~35.5‰,南半球一般在36~36.5‰;高緯度地區,因氣溫低,蒸發減弱,鹽度變小,北太平洋北部在32‰以下,南太平洋南部為33.5‰。太平洋西部黃海、東海,因受大陸徑流的影響,鹽度小,不足34‰,而且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靠近中美地峽和智利南部沿海,因降水大於蒸發,故海水鹽度也低,小於33‰。總之,太平洋表層海水鹽度之分布規律是副熱帶海域鹽度較高,由此向赤道和兩極漸低。從東部和西部海域來說,西部亞洲大陸沿海鹽度較小,東部南北美洲大陸沿海凡寒流經過地區和多雨地區,鹽度也較小。
大洋海水的平均鹽度是35,即每千克大洋水中的含鹽量為35克。但是,海洋各處的鹽度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洋水中鹽度的變化很小,近海水域的鹽度變化較大。
在大洋水中,鹽度的變化主要與海水的蒸發、降雨、海流和海水混合這4種因素有關。近岸海水的鹽度主要受陸地河流向海洋輸入淡水有關,所以鹽度的變化范圍較大。我國長江口海域,在冬季的枯水期可以測到海水的鹽度為12;但是,洪水季節,同一地點測得得鹽度僅有2.5。此外,在地球的高緯度地區,冰層的結冰和融化對這些海區海水的鹽度影響很大。不過,從整個世界大洋看,海水的鹽度呈"M"狀變化:赤道附近,降雨量大於蒸發量,這一海區的年凈得雨水約22厘米,雨水使海水的鹽度降低。在南緯20度和北緯20度附近使地球的信風帶,天氣乾燥、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大高於降雨量,海水的鹽度自然增加。位於南極和北極附近的高緯度地區,氣溫交底,蒸發量小,降雨量增加,鹽度相對小一些。
世界的個別海域鹽度差別很大。地中海東部海域鹽度達到39.58,西部受到大西洋影響,鹽度下降,只有37。紅海海水鹽度達到40,局部地區高達42.8。世界上海水鹽度最高的海是死海。死海表面的鹽度為227到275。深度40米處,海水鹽度達到281。
鹽度(salinity)
定義:每一公斤海水中溶解物質的總重量
海洋鹽度的分布:海洋鹽度的分布大致可分為二類:垂直方向的分布&水平方向的分布。垂直方向的分布:垂直方向可分為表水層、鹽躍層、深水層。表面海水的鹽度主要是受到蒸發和降雨的影響,鹽度一般在33%0~37%0之間。一般鹽度垂直的最大變化皆發生在次表層,此急遽鹽度垂直變化處稱之為鹽躍層。深於4000公尺的海洋鹽度分布地相當平均,大約在34.6%0~34.9%0之間。在大西洋深處平均鹽度稍低於太平洋。在熱帶地區近100公尺深處,接近躍溫層的頂端,有一鹽度極大值;在高緯度地區之表面鹽度含量低,然後隨深度增加到2000公尺,但無鹽度極小值。 水平方向的分布:通常我們所說的水平方向分布是指-表面海水依緯度的不同而造成的鹽度變化。平均而言,最低鹽度的位置是在北緯5°,此乃因為海洋赤道及赤道無風帶,大部分時間都出現在北半球之故。最大鹽度發生在中緯度地區,該處之蒸發量超過降水量。以上為海表面鹽度之各緯度之分布,並未考慮海流所帶來的影響。
世界大洋中的總鹽量基本穩定。但是,在不同的海區和同一海區的不同時刻,觀測到的海水鹽度是不同的。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海水鹽度的分布與變化又有何規律呢?
一、海水鹽度的空間分布規律
1、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海洋表面鹽度分布的總規律是:從亞熱帶海區向高、低緯遞減,並形成馬鞍形曲線,赤道附近鹽度較低,南北緯200附近的鹽度最高,然後隨緯度的增加而降低。
南半球鹽度分布的地帶性較北半球明顯。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大。南北大西洋最高鹽度中心的鹽度均達3.72%;南北太平洋最高鹽度中心在鹽度分別大於3.65%和3.55%;印度洋最高鹽度中心區的鹽度大於3.6%。
形成上述鹽度分布規律的原因,主要決定於氣候,即決定蒸發與降水之差(E—P)隨緯度的變化(如圖)。其次決定於洋流性質,在寒暖流交匯區,鹽度梯度最大。在大陸沿岸海區,因河流的淡水注入使鹽度降低。在高緯度區,結冰和融冰也能影響鹽度。
2、海水鹽度的垂直分布。其規律是:在北緯400到南緯500之間,是鹽度垂直變化最大、最復雜的地區。從海面到150米深度上鹽度高而均勻,最大鹽度值一般出現在100—300米之間,深層水的鹽度分布最均勻,鹽度值比表層水低、比中層水高。亞熱帶高鹽區從海面一直可延伸到800—1000米深度。在南北緯400—500以外的高緯區,從鹽度較低的表層水向下鹽度漸增,從1500—2000米以下鹽度幾乎不隨深度而變化。
影響鹽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發與降水、結冰與融冰、河水的流入、海水的渦動對流等。
蒸發和結冰過程,能使大洋表面鹽度增加,有利於對流混合發展,使表層鹽度變均勻。降水、融冰和河水流入,都能沖淡大洋表層海水,降低鹽度。波浪、潮汐運動能使垂直鹽度梯度變小或消失。海水下沉(特別是高緯區),使鹽度垂直分布變均勻;海水上升,使鹽度較低的海水升到表面,可減小垂直鹽度梯度。
二、海水鹽度的時間變化規律
1、海水鹽度的日變化。世界大洋表面鹽度的日變化一般很小,日較差不超過0.005%,個別海區日較差最大可達0.017%,這是由於蒸發與降水的日變化很小所決定的。最高鹽度值出現在17時左右,最低鹽度出現在夜間或早晨。在靠近大陸的淺海區,因蒸發與降水的日變化較大故鹽度的日變化較大洋明顯。鹽度的日變化深度一般可達10—50米,在潮波影響下可達300米左右。
2、海水鹽度的年變化。太平洋中部熱帶海區鹽度的年變化均小於0.05%;而大西洋北緯50—100之間最大年變化可達0.15%以上;海洋中鹽度的年變化最大區常發生大河口附近和有冰或冰川融化的高緯地區。
鹽度的年變化,主要決定於蒸發與降水的年變化,河川經流的年變化,結冰與融冰的季節變化和洋流的年變化等。例如長江口外表層鹽度的年變化可達2.5%以上,每年夏汛時期長江入海經流約占渤海、黃海、東海、全部入海經流的80%以上,因此長江對海水的沖淡作用特別明顯。季風性顯著的海區,如日本以南海區,鹽度年變化可達0.2%,最大值出現在冬季,這與冬季季風盛行、蒸發旺盛、降水少有關;最小值出現在秋季,則與夏秋季節降水大於蒸發有關。在大洋的東部年變化特點與大洋西部有顯著差異,例如加利福尼亞海區鹽度年較差只有0.02%,最大值發生在夏季,這與蒸發大於降水、鹽度較高的上升流有關;最小值出現在春季,則與降水增加有關。
總的說來,世界大洋鹽度在空間上的分布和時間上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影響大洋水體的各自然因素和各種過程
❻ 長江河口地區土壤水鹽動態特徵
1.鹽漬土的分布
長江三角洲的鹽漬土主要分布在河口沿江及沿海地段(圖2.1.3)。按行政區域劃分,屬於江蘇省南通市及上海市范圍。據1980年土壤普查資料統計,該地區現有鹽漬土的總面積為349.4萬畝,其中南通市分布面積為296萬畝,上海市為53.4萬畝,分別占上述兩市耕地面積的41.7%和10%(祝壽泉、單光宗等,1987;席承藩、徐琪等,1994)。一般情況下,離海愈近,土壤含鹽量愈高;離海愈遠,土壤含鹽量則逐漸減少。從海岸向內陸依次為鹽土-鹽化潮土-底層鹽化潮土,平行於海岸線呈帶狀分布。其特點:鹽土分布區地下水礦化度多在5~10 g/L以上,整個土體含鹽量都很高,0~20cm表土含鹽量一般可達1%~2%,離子組成以Cl-為主,屬氯化物鹽土;鹽化潮土地段地下水礦化度一般2~5g/L,土壤含鹽量為0.2%~0.4%,離子組成雖仍以Cl-占優勢,但
圖2.1.3 長江三角洲河口地段土壤鹽漬化概圖
2.土壤水鹽動態特徵
土壤水鹽動態,主要受當地氣候條件的影響,隨干濕季節的變化,土壤鹽分的淋溶與聚積作用則交替進行。每年3~5月,雨量較少,蒸發日益加劇,土壤返鹽速度快,耕層鹽分累積量大,為一年的積鹽高峰期。6~7月中旬,蒸發量很大,但梅雨季節來臨,雨水增多,降雨淋鹽作用大於積鹽作用,土壤鹽分趨於減少。7~9月,雷雨頻繁,雨量大,時值淋鹽盛期。10~11月,雨量顯著減少,淋溶作用減弱,大量的土壤水和地下水消耗於蒸嫌橋發,土壤鹽分累積逐漸增多,為一年的第二個積鹽期。12月至翌年2月,降雨偏少,但此時氣溫已顯著下降,蒸發量很小,故在一般年份僅有微弱的返鹽現象。雨量較多年份,土壤鹽分略有下降,這一時期為水鹽平衡相對穩定期。總體來說,土壤含鹽量的年內動態規律是,夏季鹽分淋洗含量下降,秋冬季節鹽分上升聚積。在氣候的影響下,脫鹽指薯與積鹽交替著年復一年地進行著。除氣候因素外,土壤水鹽運動還要受地下水狀況,灌排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長江河口地段,地勢低平,徑流滯緩,故土壤水鹽的水平運動遠遠不如垂直運動活躍。但由於各地區灌排條件不同及受咸潮入侵影響的差異,在平面上,鹽漬土的分布出現了一定的分異。通呂運河以北沿海地區,由於灌排條件較好,土壤和地下水有明顯的脫鹽淡化趨勢,而通呂運河以南的啟東境內,由於直接受海水侵襲和鹹水倒灌頂托,土壤脫鹽和地下水淡化速度較緩慢。從長江北支江水水質來看,汛期礦化度普遍較低,枯水期礦化度明顯地普遍升高(表2.1.2)。汛期除連興港閘外,江水礦化度均小於1 g/L;枯水期江水礦化度除上游地段外均大於1g/L,向海方向礦化度升高,最高達27.99g/L,與海水礦化度接近。南支是長江的主流,由於流量大,相應海潮入侵勢態較弱。
表2.1.2 長江北支水質分析結果
註:礦化度一詞在國標稱溶解性總固體
3.降雨和地下水位對土壤水鹽動態的影響
研究表明,降雨對河口地區土壤的水鹽動態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是影響當前水鹽動態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從啟東1975年6月24日至7月25日的降雨量和地下水位觀測結果(圖2.1.4)可見,地下水位隨降雨量的增加而升高,雨量愈芹逗猛大,地下水位上升幅度也愈大,尤其是連續降雨的情況下,上升幅度更大。一般大雨後第一天地下水位即有明顯升高,如6月24日降雨65mm,25日地下水位急劇上升到距地表0.16m,然後開始以每日25~30cm的速度下降,隨時間延長,下降速度也日趨減緩,直到1m左右時,即開始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多日無雨的情況下,地下水位一般變化不大。
圖2.1.4 降水量與地下水埋深變化關系圖
從全年來看,以夏季(6~9月)多雨季節的地下水位為最高,啟東、海門的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分別為115cm和136cm,春季(2~5月)的水位與夏季接近,分別為117cm和146cm,唯秋、冬季節(10~1月)雨量稀少,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分別為159cm和189cm。滯流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水位的升降而發生季節性的變化,多雨季節,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和地下水淡化。少雨季節,水位降低,地下水因蒸發而濃縮,土壤鹽分向地表積聚。在多年變化中,土壤鹽分的淋溶和積聚作用交替進行。
本區具有適宜於土壤脫鹽的氣候條件,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000mm以上,加之本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的利用率即復種指數高(多一年二熟或二年五熟制),地面覆蓋度大,有利於滯蓄雨水,減少地面蒸發。同時,合理的輪作,頻繁的耕種、施肥加速了土壤熟化,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從而更加強了淋鹽和抑鹽的效果。
4.地下水礦化度與土壤含鹽量的關系
地下水礦化度及地下水位是影響土壤鹽分動態的重要因素。以興隆沙監測點為例,圖2.1.5顯示了監測點處月均地下水礦化度和月均土壤含鹽量的對應關系。40cm深度處的土壤含鹽量是由土壤鹽分感測器監測換算獲得。結果顯示,盡管地下水礦化度和土壤含鹽量月均值在年內均有一定的波動,但它們有非常相似的動態變化趨勢,土壤含鹽量隨地下水礦化度的升降而升降,兩者相關較密切。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控制了土壤鹽分動態及積鹽規律,夏季地下水礦化度的降低帶來土壤含鹽量的減少,秋冬季地下水礦化度的升高又造成土壤含鹽量的升高。土壤含鹽量的動態曲線與地下水礦化度動態曲線相比,存在時間上的滯後,土壤含鹽量的變化幅度也小於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幅度。
5.長江水位對土壤水鹽動態的影響
長江水量雖然有豐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之分,但長江河口水位比較穩定,通常都在2.2~3.0m之間,而沿岸地面高程約2.5m左右,因此,江水位基本上與地面持平,或略高於地面。在大潮汛期,潮位一般為3~4m,有時可達5m以上,無疑會對近岸地下水產生一定的影響。
圖2.1.5 地下水礦化度與土壤含鹽量
為了分析江水位對北支沿岸地下水的直接影響范圍和程度,將長江潮位資料與距河岸不同距離的地下水位觀測結果進行回歸分析(表2.1.3),經計算,0.8km及1.1km范圍內在0.001置信度水平下,極顯著相關;1.7km及3.1km范圍內在0.01 置信度水平下,顯著相關;5.7km以外,無相關性。分析顯示,距江愈近,長江潮位對地下水位影響愈強烈,表現為回歸方程的斜率愈大(羅秉征、沈煥庭等,1994)。
表2.1.3 長江潮位(x)與沿江地下水位(y)回歸結果
從長江高潮位及平均水位與距長江不同距離地下水位資料分析,距長江0.8km及1.1km處的地下水位變化規律與長江口高潮位及平均水位的變化基本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見,長江對沿岸1.1km范圍內地下水的影響是強烈的。而1.7km處地下水的變化主要表現在6~9月受長江高水位的影響。觀測資料表明,沿岸1.5km范圍內,在長江高潮位的影響下(潮位0~5m),地下水有壅高現象,壅高值一般小於10cm,1.5km以外小於3cm,但地下水位的高峰期與長江潮位的高峰期並非同時出現,而有滯後現象。
在沿江的一定范圍內,由於受咸潮入侵的影響,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都較高,海門段沿江地帶礦化度多在1g/L以上,啟東達2~4g/L。從2m土體的平均含鹽量來看,也有離江愈近含鹽量愈高的趨勢(表2.1.4)。
表2.1.4 長江沿岸土壤含鹽量及地下水礦化度
6.長江水與內河水的聯系
根據長江及通呂河1988年5月至1989年6月的觀測資料,通過繪制水位變化過程線可以看出,長江水位與通呂河水位升降變化基本上是一致的,無論長江還是通呂河其水位均以6~9月為最高,10~1月為最低,經回歸分析,相關系數為0.843。長江水與內河水具有明顯的水力聯系。
本區土壤鹽漬化演變的總趨勢是逐漸向脫鹽的方向發展,但局部地區由於海水入侵嚴重,排水條件差,土壤和地下水脫鹽淡化受到限制,土壤鹽漬化有擴大的趨勢。同時,由於地下水位較高,不僅容易釀成澇漬災害,而且在強烈蒸發條件下,土壤積鹽作用增強。從水鹽動態的長期平衡趨勢來看,只要具有通暢的排水條件,大部分土壤演變的總趨勢是在不斷地向土壤脫鹽和地下水淡化的方向發展。
❼ 上海自來水鹽度一般是多少啊
根據上海水質報告顯示,該地區水的鹽度一般是不超過250mg/L。
上海海水入侵帶來大量可溶性鹽類,主要是可溶性氯化物。水處理過程不能去除水中的可溶性氯化物,所以自來水中的氯好戚化物會超標。喝自來水會給口感帶來不適,但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上海使用的消毒劑主要是次氯酸鈉和氯胺,能保證對微生物的滅活、去除和抑菌。自來水中含有的微量余氯具有抗菌保鮮作用,是飲用水公共衛生的友正陵安全線,不可替代。當水的硬度大於100 mg/L時,煮沸後會出現水垢清昌或白色漂浮物。有白色水垢的水,富含鈣鎂等礦物質,其實是優質水,可以放心飲用。
❽ 上海現在買不到鹽嗎
別聽網上瞎傳,上海什麼都不缺,怎麼會缺鹽?我前天剛買了2包鹽,只是比平時貴了幾角錢。
❾ 上海鹽汽水為什麼熱量是0
❿ 為什麼海上的冰含鹽低
因為做遲鹽水的凝固點遠低於純水(所以利用結了冰的鹽溶液可以獲得零下負十幾的溫度),而且隨著鹽分的增加凝固點繼續降低,所以在海水中,淡水更容易溶解,海水結冰時候都會把鹽分排除去,這樣在物理上更容易實現結冰的條件,其中結冰時候由於冰的不均勻,有時會把微量海水包進去,這晌胡汪部分海水中含有原來海冰中的鹽分,鹽度會更大,不宴仔過含量極少,整體上海冰還是淡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