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有什麼少數民族
你說的契丹已經不存在了,但民族是在遷徙中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就你的問題詳細解答一下:
回族:波斯(現在的伊朗一帶)和阿拉伯商人的後裔
回族是目前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後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滿族:
滿族先世的歷史卻源遠流長,有考古實據的歷史就有6800年以上。1972年中國考古隊在毗鄰俄羅斯的興凱湖地區考古發現,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肅慎人就生活在這里。他們以漁獵為生,建立了規模較大的漁村,形成了父系群體,已創制了石斧、石鑿、骨制漁具等勞動工具。考古中發現了骨雕鷹頭「海東青」、馬鹿角雕制的圖騰「魚神」、夾砂陶器等文物。
漢代至三國,滿族先世肅慎人又稱挹婁人。南北朝時,稱勿吉人。勿吉,為女真語「窩集」之音轉,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時期,滿族先世又稱靺鞨。至宋遼時期稱女真,遼朝將女真分為兩部,開原(今遼寧開原)以南稱「熟女真」,開原以北稱「生女真」。12世紀初,生女真的完顏部崛起,其首領阿骨打統一女真一些部落後,於1115年稱帝,國號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12世紀中國北方蒙古族興起,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元朝,統一了中國。女真人從此置於元朝統治之下。
元亡明興,女真人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爾哈赤的祖先就屬建州女真。據《清太祖實錄》記載:「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殘殺,甚至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各部紛爭,仇殺無止。因此,統一女真各部不僅僅是女真社會經濟發展強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發展的強烈要求。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開始了民族統一大業,並吸收了我國北方其他一些民族,組成了滿族共同體,完成了從部落到國家的建設。
蒙古族: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並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後,即展開對外征戰。沿著他們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由於所到之處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壞,因此被視為「魔鬼的騎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鼎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並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佔有大部份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分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孛兒只斤·鐵木真所統一。孛兒只斤·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強大的統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這個目的也幾乎達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約二萬五千個戰士,爾後則透過征服其他游牧民族來增強實力,並在1211年攻擊中國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佔北京,這場戰役造成三千萬的中國人喪生。其後蒙古人轉往西方,在1220年時,奪取在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城市布克哈拉,整個個城市被夷為平地,居民亦慘遭屠殺。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闊實魯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並向匈牙利進攻。闊實魯在1241年死於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消滅了回教的「刺客團」,並在1258年攻佔回教徒的首都巴格達,城中十萬民居被屠殺。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高級的奴隸兵,為回教軍隊的一種)在今天的以色列打敗蒙古人,結束了蒙古人對回教和聖城的威脅。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佔領中國,並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死於中國,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他地區衰落。1368年,建立於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此人名叫添穆侖 (意即「瘤子」添穆,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藉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 年,他洗掠德里,屠殺當地居民達十萬人,隨後並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圖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於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後,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蒙古族歷史悠久,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後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3世紀初,成吉斯汗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落,建立了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1219年西征,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朝鮮族:
朝鮮族自17世紀末開始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特別是1869年朝鮮半島北部遭受大災荒後,大批朝鮮人遷入延邊等地。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又有大批朝鮮人遷入中國東北各地。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多是l9世紀70年代自朝鮮半島遷入我國東北地區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林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到1931年以後,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和強迫同化政策下,大批朝鮮人移入中國東北各地,他們在我國東北地區定居下來後,逐漸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㈡ 回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民俗習慣有哪些
回族,有人口約10586087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蘇、雲南、河南、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服飾特別。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滄州、臨夏、周口地區的回族善於練武。
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 回族服飾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1)服飾習慣: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2)分布習慣: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3)飲食習慣: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後房樑上吊著一個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里是人們經常沐浴大凈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現在城裡的回族飯館,也常掛著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回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伊斯蘭教是一個注重衛生、講究衛生並有一定飲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於《古蘭經》的規定,即:死動物(包括因打、摔、觸、勒、電等原因而自死的動物)、流出的血、豬肉和非誦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以及酒。伊斯蘭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這些東西,是出於"重視人的性靈純潔和身體安全"。動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為衰老,或為中毒;血液乃輸送身體需要的各種養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質;豬形態醜陋,不擇飲食,性情懶惰。此三類列為不潔,故不可吃。至於禁食"非誦安拉之名屠宰的"動物,是因當時多神教徒宰殺牲畜時,必誦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蘭教為了從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誦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時應誦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區別。至於酒,在伊斯蘭教初期僅限制用量,以不醉為限,後因有人酒醉出現貽誤正事、影響團結的行為,遂宣布為禁物,不可飲.伊斯蘭教對飲食的禁忌是每個穆斯林必遵的教規。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規的內容逐漸變成信仰該教的各民族成員的飲食習慣。對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來說,這又成為該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個人和民族都禁食豬肉。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塔塔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都遵守這一習慣。因而,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個別成員雖然放棄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難改變他們從祖輩上繼承下來的這一生活規范。現在伊斯蘭教的飲食規范已成為全世界10億多穆斯林們的共同生活習慣,具有民族性和國際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點就在於無豬肉、豬油、自死動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
(4)宗教習慣: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多圍寺而居。禮拜寺漸漸統稱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蘭"在中國的漢文意譯。"清真"一般解釋為"清潔真實"。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服飾: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襯衫、黑坎肩;婦女戴黑、白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愛穿黑色大襟衫襖,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服裝。喪葬:普遍實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請阿訇主持殯葬,將死者凈身後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屍匣運入墓地。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開齋節是伊斯蘭教重大而隆重的節日,於伊斯蘭教歷的十月一日舉行。在新疆地區,開齋節稱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穆斯林每年都要守齋一個月。封齋期間,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可以吃飽、喝足;日出後至太陽西下,不準進食、喝水。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慾。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婦可以不守齋。齋戒期滿後,就是開齋節。這天清晨,穆斯林紛紛聚集在清真寺舉行禮拜,然後開始節日活動。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於每年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舉行。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它是具有宰牲獻祭特色的節日。回族人民很講衛生:飯前飯後要洗手擦凈;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尤其重視水源衛生,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衣或洗澡;井都加蓋,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禁忌:忌食豬、狗馬、騾的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或處死的畜禽,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在吃饅頭、烙餅、饢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半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背後誹謗和議論別人的短處。
(5)節日習慣: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歷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歷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
㈢ 中國有多少回族,多少回族村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
㈣ 天津回族相關問題
色蘭
㈤ 什麼是回族鄉
所謂回族鄉,就是居住著比較多的回族居民,所擁有著民族自治權、且生存條件更為寬松的鄉級行政區域。
回族鄉,全稱XX(地名)回族自治鄉,與回族自治縣、回族自治區等,同樣享有同等的民族自治權和諸多的政策優惠條件。
㈥ 清苑區韋各庄村是回民村嗎
據我所知,清苑區韋各庄村,回民民族居住人數是比較多的,但並不是回民村。
㈦ 天幕村是天津的哪是回民村么都是回民么
是天穆村。
在天津市北辰區。是回民的聚集地,大都是回民。樓上說的沒錯,不一定都是和回民成家,看家庭觀念了,對這方面特在乎的家族必須對方是回民。
㈧ 回族人哪裡最多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
省級行政區中,回族人口過百萬的有寧夏回族自治區與甘肅省;回族人口最少的為海南省,有8,372人。回族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達到98.24%,其次為安徽省,達到84.84%;回族在少數民族中所佔比例最低的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為0.19%。
族佔地區人口比例最低的為江西省,為0.02%。在寧夏、甘肅、青海、陝西最多。
(8)天津回族村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於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於新疆、甘肅各設有1個回族自治州;青海、河北等6省區設有6個回族自治縣、5個回族與其他民族組成的聯合自治縣;另外河南有3個回族區、內蒙古呼市有1個回族區(回民區)。另外部分省市區份設有回族鄉、回族村。
中國大陸地區除海南、重慶、西藏和廣西4省級行政區外,其餘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超均超過1%。
寧夏回族自治區為回族主要主要聚居地,寧夏有回族1,862,474人,占回族人口的18.95%,佔地區人口的33.95%。甘肅為回族第二大省級行政區,回族人口過百萬,達到1,184,930人。
除了聚居在中國西北的回族群體外,中國其他地區也有一些迥異的回族族群。
海南島的回族,又稱回輝人:古代占婆國遺民的後代,因逃離越南對占婆國的侵佔和壓迫而移入海南的,現在幾乎全部居住在三亞羊欄鎮一帶,羊欄回族使用回輝話。據語言學者分析,回輝話與古代占婆國的占語(分布在現在的越南中南部和柬埔寨東部邊緣)同源。
㈨ 回族是什麼地方的人
回族主要居住地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其他地區的回族居住地是甘肅、河南、新疆、青海、雲南、河北、山東、安徽、遼寧、北京、內蒙古、天津、黑龍江、陝西、吉林、江蘇、貴州、浙江、福建、海南、台灣、香港等地。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9)天津回族村是什麼擴展閱讀:
關於回族分布的特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為全國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布。
這還體現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的比例上,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10%以上的只有兩個(寧夏和青海),佔1%-5%的有6個,佔1%以下的有23個省區市。
同時,從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比例來看,最高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低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回族人口佔到了這些省區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0%以上。
在上海、安徽、陝西、山西、北京、天津、江蘇等地,雖然回族人口數量小,但卻是這些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的第一大少數民族。「小聚居」的特點集中體現全國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區,回族以連片聚居為特點,反映在回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區。
而東部地區,則以縣、村、街道聚居為特點,又多在大運河沿線一帶。與西北地區不同,東南地區回族聚居的規模大體在百人到萬人左右。
㈩ 天津市薊州區穆莊子村是回族村嗎
真還不知道,請咨詢下當地派出所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