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跳鍋庄舞有哪些
擴展閱讀
仙村坐地鐵去廣州要多久 2025-05-20 19:01:23

天津跳鍋庄舞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6-13 04:26:38

① 什麼是鍋庄舞 藏族鍋庄舞的音樂及跳法

鍋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與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居民喜歡跳鍋庄舞。 鍋庄舞的音樂 跳鍋庄舞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區旅遊的時候,,伴著篝火,吃著烤羊,跳跳鍋庄舞真的很有意思。

② 鍋庄是什麼

鍋庄是一種鍋么?鍋庄是有許多大鍋的村莊么?不是,它是一種舞蹈形式。

解釋之一:

藏族民間歌舞。亦稱「果卓」。通常分大小兩類。藏語稱大鍋庄為「達爾尕底」、小鍋庄為「達爾尕忍」。個別地方還有中鍋庄,稱「達爾尕則」。舊時,土司、頭人每逢喜慶日子皆由官方組織專門歌舞隊或召集所轄村民為其跳大鍋庄。民間自辦的活動多跳小鍋庄。
歌舞時,男女眾人手拉手圍成一圈或兩排對立,開始由一人領唱,然後齊唱,邊唱邊舞。舞蹈有弓腰、轉身等動作。
大鍋庄內容以歌頌性居多,常帶有宗教色彩,少數反映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美好願望和反抗精神。開始音調低沉,曲調復雜,裝飾音多,速度很慢。每反復一次,裝飾音隨著減少,並自然地向上移調約半個音,速度隨之加快,最後變得高亢熱烈,只留下骨幹音。
中、小鍋庄大都贊美家鄉、歌唱勞動、歡慶豐收、表現男女愛情等。小鍋庄旋律優美,情緒歡快,速度亦前慢後快。各類鍋庄旋律皆為七聲音價,常用羽調式和角調式。昌都鍋庄民間以「雄鷹展翅」描摹其動作豪邁、雄健。慢板時,膝部的屈伸和手的自然悠擺貫穿始終。舞姿控制性較強。快板時,多有快速的擰身踢踏及揮舞雙袖等。無樂器伴奏。

解釋之二:

鍋庄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地區,有的地方稱鍋庄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稱「擦拉」(意即玩藝)。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之前。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鍋庄舞其實是一種歡樂舞,所以凡遇喜慶佳節,人們就不分老幼地歡跳。如遷居新房,結婚辦喜事,春節、端陽節,男女老幼都要跳個通宵。
鍋庄舞有「擦尼」(古舊鍋庄)和「擦司」(新鍋庄)之分。擦尼相傳在吐蕃祖孫三法王時就已流傳於迪慶,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和原始宗教形態,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愛擦尼。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如《蓮花生大師的誕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輝煌的寺廟》、《銀光閃耀的王宮》、《福氣財運降此地》、《豐收呀豐收》等。跳這種舞時,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擦司的歌詞內容、舞姿等都比較靈活,反映生產勞動,歌頌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經商貿易的歌詞比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青年人通過擦司歌詞中的比喻配對來表達相互愛慕的情意。如檀香樹與孔雀鳥配對,松柏與鸚哥配對,楊柳樹與布穀鳥、雪山與馬鹿、森林與獐子,草原與花、魚與水配對等。

鍋庄舞(特別是擦尼)的歌詞,有一套比較嚴謹巧妙的排比和比喻規律。唱詞規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薩和家鄉。這種固定格式在擦尼歌詞中最為突出,擦司歌詞亦採用這種固定格式,但可以靈活運用,即興編唱,任意發揮。
鍋庄舞有許多舞蹈名稱,亦即曲牌和詞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稱,又是曲牌和歌詞的詞牌。若領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調,舞伴們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傳統歌詞。
鍋庄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這樣輪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年輕人喜愛擦司,舞時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圓圈。人數不限,順時針舞動。上身前俯,顫膝幅度較大,踏跺動作較多,腳跟擊地或擊靴。男子兩胯向左右晃動,手只隨身擺動,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動作前後擺動。有順圈走步、壓腳跟、猴子對腳、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動作。
鍋庄邊舞邊唱,多為問答對唱比賽。在傳統式的對歌比賽中,誰掌握的傳統歌詞系統全面,誰就能取勝。在即興問答比賽時,誰想像豐富,思維敏銳,勝利就屬於誰。
迪慶各地的鍋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具特色。德欽奔子欄一帶的鍋庄舞曲調低沉典雅、渾厚豪邁、凝煉深沉,拖腔多而長,猶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灑脫、豪放穩健,猶如雄鷹展翅。並且要求參加歌舞者的服飾整齊劃一。中甸一帶的鍋庄舞曲調輕快活潑與豪放相濟。跳舞時,參舞者皆彎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穩緩慢,臨近結束時動作小巧迅速,變化較快,歌舞都都在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德欽一帶的鍋庄舞自始至終有嚴密的順序,一般程序為:儀瓦(鍋庄序歌)、央卓(招福鍋庄)、思卓(迎賓鍋庄)、堆卓(贊頌鍋庄)、宗卓(相會鍋庄)、主卓或彰章(辭別鍋庄)、卦卓(挽留鍋庄)、扎西巨(鍋庄結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個程序的鍋庄都有數調或數十調曲子,但跳唱必須按程序來進行,跳完這首程序後再跳下一道程序。

③ 鍋庄舞蹈的分類 鍋庄可以自己編嗎還是都是有固定套路的

分類的話看你怎麼分了,一般按正常的區別,鍋庄分為那曲鍋庄,甘孜鍋庄,阿壩鍋庄,雲南迪慶鍋庄,藏羌鍋庄,黑水鍋庄,孔雀鍋庄等等,其實都是按地名來分的,因為藏族按語系分有三類,一個是康巴語系,一個是安多語系,一個是拉薩語系,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多區別的,所以每個地方的鍋庄風格什麼也不盡相同,我個人比較喜歡阿壩鍋庄

④ 青年鍋庄舞的介紹

青年鍋庄舞,是羌族未婚男女的習俗。鍋庄」舞的隊形基本呈圓圈狀,但有封口與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間隔站位的區別。舞隊所採用的形式和名稱,多根據為舞蹈伴唱的歌曲內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邊唱邊跳,少有樂器伴奏。速度和節奏取決於歌詞內容和舞者的情緒。因此,在青年們所跳的各種「鍋庄」中,還分別有歌頌美好生活的抒情鍋庄,有夾帶游戲的趣味性鍋庄和以詼諧幽默、情調濃郁,表達男女間愛情等不同形式的鍋庄。

⑤ 鍋庄舞初學教程內容是什麼

鍋庄舞初學教程內容是教基本舞步,鍋庄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

「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

「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鍋庄舞甩開雙臂側身擰腰大搓步跳起,揮動雙袖載歌載舞。

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其中尤以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飛翔,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具有體育運動的健美、明快、活潑等特點。

鍋庄舞的歷史

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庄舞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庄」、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庄」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庄」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⑥ 什麼是鍋庄舞了

鍋庄舞,又稱為"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鍋庄舞是藏族民間文化的精粹,是藏族人民的活動產品。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

⑦ 青年鍋庄舞的分類

從地域特點來看,昌都鍋庄可分為農區鍋庄(包括城鎮)、牧區鍋庄、寺廟鍋庄三大類。 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庄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庄的一大特點鍋庄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庄的動作多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昌都鍋庄的節奏在表演中前後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後進入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特徵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寺廟鍋庄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賓時跳。

⑧ 民間舞蹈的相關舞蹈

中國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 歷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國眾多的民族發展成為今日具有各自語言、習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獨具特色的人文狀況與景觀。下面對各種舞蹈的介紹會使您從中領略我國各民族文化藝術的迷人風采。 廣泛流傳在中國各地的《獅舞》,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舞獅含有祝福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的意願。遠在2,000多年前,漢朝通西域後,月氏(今克什米爾及阿富汗一帶)、安息(今伊朗)等國,曾派遣使者向漢王朝獻獅子等獸,漢代開始出現了石刻獅子等雕塑,同時也逐漸有了人模擬獅形的表演。
公元3世紀初的曹魏時代,已確有《獅舞》表演了。及至南北朝時代的北魏王朝,佛教盛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要抬著佛像遊行,就有「辟邪獅子導引於前」。這個在鬧市前開路的「獅子」,當然是人裝扮的。蕭梁時代,《獅舞》已成為皇帝祝壽的龐大表演隊伍中的一個節目。由「老胡」率領,有扮獅、鳳凰的演員,還有擅長「胡舞」的舞者等等。至隋代,《獅舞》已登上了戲場。
到了唐代,隨著舞蹈藝術的高度發展,《獅舞》不但在民間、軍中流傳,且正式列入宮廷燕樂樂部,《立部伎》中的《太平樂》,是由舞者扮成五隻不同顏色的獅子,立中、東、南、西、北五方而舞。白居易《西涼伎》詩描寫的獅子舞,與今日之《獅舞》的表演情況幾乎完全一樣。
今日廣泛流傳在中華大地及海外華人聚居區的《獅舞》,仍然是為祈福納祥、祝願生活幸福而舞。1999年,為慶祝建國50周年,天安門前《東方醒獅》方陣,以其磅礴的氣勢,充分顯示了中華兒女昂揚進取的民族精神,是古老獅舞在新時代的發展。 中華民族對具有豪邁氣勢和號召力的鼓舞,情有獨鍾。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擊鼓撞鍾「奏舞」的記載。後有漢畫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藝術中的《花鼓伎樂》、唐代敦煌壁畫中眾多的《腰鼓舞》畫面,以及宋、明各代關於鼓舞的記載等等。至今中國各地均有不同風格的鼓舞流傳,主要是氣勢磅礴的鼓舞,也有小巧俏麗、邊唱邊舞的小型鼓舞。
鼓的形制也極豐富,既有安放在座架上的大鼓,舞者圍著大鼓,邊擊邊舞,鼓聲隆隆,如雷貫耳;也有背在身上腰間、形如冬瓜的小鼓;雄壯豪邁者,如陝西《安塞腰鼓》,擊舞起來,氣吞山河;山西《花鼓》頗負盛名,花樣繁多,有高鼓、低鼓、多鼓之分。
安徽《鳳陽花鼓》流傳極廣,由男女二人表演,女背花鼓,形如冬瓜,男執小鑼,邊唱邊舞。歌詞多唱述流浪漂泊生活之苦。隨著流浪各地的災民以唱舞《鳳陽花鼓》求生,《鳳陽花鼓》漸流傳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民間歌舞相結合,成為風格各異的《鳳陽花鼓》。
《太平鼓舞》鼓形如扇,擊時嘩嘩作響。其形制與兩千年前漢魏流傳的《扇舞》相似。由最初宗教祭祀性質發展為民眾自娛舞蹈,以至表演項目。北京《太平鼓舞》在清代民間流行一時。蘭州《太平鼓》別樹一幟,桶形鼓身長1米,以牛皮製的鼓鞭抽打,鼓聲隆隆,聲震數里。擊鼓動作幅度大,力度強,有跳、躍、騰、閃、騎等舞蹈技巧。磅礴氣勢,充分體現了黃土高原人民的英雄氣概。
中華民族的鼓舞除漢族眾多的鼓舞 外,少數民族的鼓舞有藏族《執巴鼓舞》、維吾爾族《手鼓舞》,及苗族、彝、壯、瑤等族的《銅鈸舞》,瓦族的《木鼓舞》等,均歷史悠久,傳承至今。 除文中提及的數種外,還有不少甚具特色的鼓舞。
山西洪洞等地的《威風鑼鼓》相傳源於堯舜時代,流傳至今;表演者少則30人,多可達400人;龐大的鑼鼓隊伍擺出方陣、圓陣、梅花陣等陣勢,鑼鼓鈸鐃齊鳴,震天撼地。開封《大鼓舞》也是氣勢軒昂。流行於福建、台灣等地的《大鼓涼傘》,相傳源於明代戚繼光抗擊倭寇得勝,民眾歡慶起舞;男女合舞,舞姿輕盈活潑,還有一對老夫婦穿插打諢;富於戰陣祝捷的熱烈氣氛。 在中國第3屆藝術節開幕式上,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舞蹈表演行列中,有一隊保山彝族青年,飛舞大鈸,邊擊邊舞。舞姿雄健豪放, 鈸聲震天撼地。
鈸是聲音響亮的樂器,也是金光閃爍的舞具。擊鈸起舞,從古代傳承至今,從中原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邊擊邊舞、飛鈸出手是其特技,既是民間節日的表演技藝,也是佛教、道教及巫祭等宗教活動中的舞蹈品類。中國古代久有手執各種樂器起舞的傳統。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蹤跡。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鈸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摹繪了一組元代樂舞壁畫,其中一幅可稱為古代《鈸舞》圖。一半裸供養伎樂,頭戴寶冠,長長飄帶輕繞肩臂,開胯而立,張臂,斜傾身。左上方兩個附飄帶圓鈸,似正從手中拋出,懸在空中,舞者動態在欲接未接之間。這分明是個拋鈸出手、邊擊邊舞的姿勢。
另一幅清代《耍鈸圖》題記:「此中國耍鈸之圖也,其人多戲班中扮一道姑,殿中焚香已畢,演習手耍鈸,能在手指飛轉並能雙手耍四個也。」畫面繪一小腳婦女,雙手各執帶,帶兩頭均系二鈸,鈸飛空中,跳躍起舞。從題記看,耍舞銅鈸與宗教活動有關。耍舞銅鈸者多為戲班的專業藝人。至今天津流傳含《鈸舞》表演的《法鼓舞》,仍與宗教活動有關。那氣勢磅礴的擊鈸舞蹈,昂揚挺拔,氣勢雄渾。廣東佛山一帶流行的《飛鈸舞》,鈸小精巧,系鈸帶較長。鈸飛出,復收回。上下左右翻飛旋轉,令人眼花繚亂,它是舞蹈與雜技的巧妙結合。 西漢建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漢高祖劉邦為了安定國家,恢復生產,於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天下建立靈星祠,祭祀農神後稷。據《後漢書·祭祀志·下》載:「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為芟除,次耕種、芸耨、驅爵(雀)及獲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這個舞蹈將鋤地、耕田、播種、除雜草、鬆土以及曬場、驅趕麻雀、收割、舂米、簸揚等農業勞作動作,都編入舞蹈中,含有歌頌農耕勞動、祈祝豐收的意願。
明代樂律學家、藝術理論家朱載堉根據史料,編制了許多擬古舞譜,載《樂律全書》中,其中就有《靈星小舞譜》,並作有《靈星舞賦》,對此舞的主題思想、意義及隊陣、樂器、舞容及表演過程記述頗詳。同時還繪有《靈星祠雅樂天下太平字舞綴兆圖》,以十六人擺字,設計精確,隊形變化路線明晰,可稱古代舞譜中的「場記圖」。
朱載堉創造性地在十六個男童作農業勞作舞外,加上這祭祠靈星祠的雅樂舞蹈── 「天下太平」字舞。古今同理,要想天下太平,只有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人民豐衣足食,天下才得太平呵。 每年舉行一次的長洲太平清醮較為香港人所熟悉,當中的重頭戲「會景巡遊」,即由小孩表演飄色,扮演古代人物巡遊。所謂飄色,是一種以支架巧妙地撐著演員,其上站著裝扮成各種角色的童男童女的巡遊演出形式,這種帶有酬神意味的巡遊均盛行於全國各地。
飄色、抬閣(又名背棍、鐵棍)的源頭── 乘肩小女舞隊,是南宋臨安街頭很有特色的一種舞隊。特徵是少女乘在成人肩頭作舞。據《武林舊事·元夕》記載:「都城自舊歲冬孟駕回,則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綰者數十隊……自此以後,每夕皆然。」《夢粱錄·伎樂》說:「街市有樂人三五為隊,擎一二女童舞旋。」由於舞者是乘在別人肩頭,被舉在空中作舞,舞姿主要依靠嫋娜腰肢和柔軟手臂來表現。宋人吳文英的《玉樓春》詞,對這種舞隊的表演情貌和舞者的服飾、心態,有十分生動的描述:
「茸茸狸帽遮眉額,金蟬羅翦胡衫窄,乘肩爭看小腰身,倦態強隨聞鼓笛。
問稱家住城東陌,欲買千金應不惜,歸來困頓滯春眠,猶夢婆娑斜趁拍。」
從服飾特點和伴奏樂器看來,此舞似由西北傳入中原,故帶有某些「胡」風。舞者在笛和鼓伴奏下,以婆娑的優美舞姿,在高居於人群之上的更大空中表演,十分誘人。至今在安徽《花鼓燈》的「大場」(集體舞)中還有「蘭花」女站在小夥子肩上作舞的場景;「抬閣」、「飄色」也保留了類似的表演形式,與乘肩舞隊有一定的承繼關系。 古人稱以足踏地為節、邊歌邊舞的群眾自娛性歌舞為「踏歌」。《踏歌》多在民間節日,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們成群結隊,手袖相聯,即興編詞,傳唱踏舞。
漢代已有正月十五「相與聯臂,踏地為節」的歌舞活動。唐代《踏歌》廣泛盛行於民間、宮廷。唐詩中有許多《踏歌詞》,描繪《踏歌》盛況,人們盛裝打扮,群聚踏歌,三天三夜歌舞不停。宋以後,文人常將一些少數民族民間歌舞稱作《踏歌》,因其舞蹈與《踏歌》一樣都具有群眾性、自娛性、手牽著手、以足踏地、載歌載舞等特點。
實際上,以足踏地為節,人們圍著圈、手牽著手、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古已有之。距今5,000年前的舞蹈紋陶盆,十分生動、准確地描繪了這類民間舞形式。傳說中堯時的「擊壤」,應是這種舞蹈形式的最早記載。
由於這種舞蹈便於人們面對面交流感情,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世界各地許多民族均保存了與此相類似的舞蹈形式。 特讓勒阿其熱
流傳於甘肅臨夏附近的積石山縣大河家鄉的保安族民間舞蹈。一般在婚禮上由眾人跳,以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賀。
保安族婚禮別具一格,一般選擇在主麻日(回歷的禮拜日)舉行。婚禮時村上的歌把式高唱「宴席曲」以示祝賀,接著新郎新娘對唱,隨後大家都唱起來,並圍著火堆跳起「特讓勒阿其熱」。這種舞蹈節奏鮮明、豪放,動作簡單、明快,舞者上身鬆弛,雙臂自然擺動,雙膝曲伸自如,富有彈性,顯示出輕盈優美的風格。此舞常以對舞或群舞的形式表達人們對新婚夫婦的祝福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哈利
東鄉族民間舞蹈。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臨夏的東鄉而得名。這里每逢結婚娶親熱鬧非凡,新媳婦接進夫家,親友們都要前去唱「哈利」(恭賀新禧之意),以示祝賀。
「哈利」是東鄉族特有的一種歌舞形式。婚禮宴席中一人領唱哈利,眾人合之,邊唱邊舞,即按著音樂節拍整齊地擊掌或拍手臂,雙腿彎曲下蹲,左右移動舞步,有時也隨著呼聲做前進後退或旋轉動作。舞蹈動作簡練、歡樂而風趣。「哈利」往往把婚禮推向高潮,是東鄉人民傳統的民俗活動。
宴席曲舞
回族民間舞蹈。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的回族人民經常在婚禮宴席上或喜慶日子裡表演一種歌舞結合、動作別致、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故名宴席曲舞。
宴席曲反映的內容頗為廣泛,有傳統題材,也有現代題材;有揭露黑暗的,也有歌頌光明的;有諄諄教誨的警句,也有恭喜祝福的良言……宴席曲舞也相應地反映了這些內容。此舞多為男子雙人對舞,即使有男女對舞,也是男扮女裝(尤其是青海省內)。各地區宴席曲舞風格各異:甘肅省的多是載歌載舞的男子對舞,武術味道比較濃,舞蹈動作粗獷、剽悍;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的舞蹈動作細膩、秀美;青海省民和縣的舞蹈動作瀟灑大方,多用手腕劃成蝴蝶狀起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則以女子碰擊手鐲獨具特色。
此舞由二胡、竹笛、打擊樂伴奏。常用的宴席曲有「青溜溜兒青」、「哭五更宴席曲」、「拉圈圈跳宴席曲」,「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拉駱駝
撒拉族民間舞蹈。撒拉族的民間舞蹈動作靈敏,富於表現力,具有中亞細亞地區舞蹈特有的風格,如「拉駱駝」、「打獵舞」、「阿里瑪」、「乙秀日麻秀日」、「連加舞」、「揚麥舞」、「打牆舞」等。
傳統舞蹈「拉駱駝」是一種敘事性舞蹈。傳說撒拉族先民遷居此地是拉著駱駝跋山涉水而來的,為讓後代記住本族遷徙史而產生了此舞,流傳至今。舞蹈由四人表演,兩人反披皮襖以飾駱駝,一人頭纏「多斯達爾」(頭巾),身著長袍,手牽駱駝,扮撒拉人祖先——尕勒莽,另一人扮本地人(蒙古人)。舞蹈開始,蒙古人問:「你從哪裡來?」尕勒莽答:「我從撒馬爾罕來!」以歌舞形式邊問邊唱邊舞,生動地表現出祖先遷徙的艱苦歷程和途中見聞。舞蹈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種舞蹈常在喜慶日子裡表演,為節日助興,深受本族群眾歡迎。
巴郎鼓舞
土族民間舞蹈。在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康多鄉,每年從正月初八開始,夜幕降臨時,當地的土族群眾喜歡手提盞盞紙糊的紅燈籠,由各村寨匯集到廣場上,圍繞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種短把鼓)舞,以慶人壽年豐。
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燈,在戛爾巴 (領舞者)帶領下,搖鼓擺燈,邊歌邊舞。眾人先圍篝火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繞三圈,舞蹈動作或平緩優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躍、旋轉等技巧。舞罷,隨口哨聲的指揮,節奏漸緩,舞步漸慢,隊形變為男女二排,舞者原地扭動,鼓與燈則輕響輕擺。接著男女對唱,其歌詞是問答太陽星辰一類之詞。歌罷,舞者又搖鼓擺燈圍篝火旋轉起舞。歌舞如此反復,直至深夜。巴郎鼓舞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參加。黑夜裡盞盞紅燈猶如閃閃紅星,圍繞著明亮的篝火,忽聚忽散,變幻莫測,十分美妙,深受群眾喜愛。
安昭
土族民間舞蹈。土族是一個擅長歌舞、有悠久文學藝術傳統的民族。土族雖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靠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民間文學、民歌、民間舞蹈等形式繁多,內容豐富,寓意雋永,膾炙人口,至今仍是土族人民珍貴的精神財富。
安昭是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歡樂、喜慶、吉祥的舞蹈。安昭的唱詞內容基本上分春節和婚慶兩種,春節時跳的安昭,唱辭舊迎新、盼望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祝願全村老少平安等內容;婚慶時跳的安昭,則表達祝願新婚夫婦永遠幸福、互敬互愛、白頭到老等意思。
安昭的舞姿優美細膩,風格獨特。女性動作較優雅、秀氣、溫柔,男性動作則粗獷、開朗、大方。整體而言,安昭的舞蹈動作表現了土族人民高昂的熱情、奔放的民族個性及嚮往幸福的美好願望。
護法
裕固族民間舞蹈。裕固族信奉喇嘛教,其宗教舞蹈比較盛行。流行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地區的護法,即是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護法與藏族的「跳神」、蒙古族的「跳鬼」一樣,都屬於寺廟中祭祀神鬼的舞蹈儀式。在舊歷的正月十五、六月初六,寺院里都要跳護法。出場人數大約20多人,頭戴面具(牛、馬、鹿、烏鴉、鷹、喜鵲、骷髏等12種神面),手持法器,不同的動作有不同的特點,如牛、馬的動作穩健、庄嚴,鹿、鷹的動作激烈。這種舞中有很難的技巧動作,如表演骷髏,動作靈巧,跳躍較多。
卓(鍋庄)
藏族民間舞蹈。卓即鍋庄,因源於古代先民在篝火旁圍鍋起舞,故稱鍋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愛的歌舞形式之一,帶自娛性,常在民間節日或農閑休息時跳,在藏區廣為流行。
四川馬爾康地區的鍋庄最為典型,共有300餘種,大、小兩類。
大鍋庄多為歌頌性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也有少部分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和美好願望以及反抗精神;小鍋庄的內容大多生動活潑,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真實感情,如描寫真摯的愛情,贊頌家鄉的自然景物,歌唱勞動,歡慶豐收等。
在表演程式上,鍋庄舞都由舞手領頭。舞手手持馬鈴,率領群眾,順圈而舞。
大鍋庄的前部分是男女全部手拉手一起做動作,當隊形走成大圓圈時,所有的人都放開手單獨舞,並加手的動作。大鍋庄的動作剛健有力、粗獷豪放。由於動作和音調較繁雜,在表演時變化多、難度大,不易為青年人所接受。所以,老年人會跳這類鍋庄的居多。
小鍋庄從頭到尾都是男女分成兩隊各做動作,呈對稱隊形,集體繞圈。由於相互手拉著手,手上是沒有動作的,腳上的動作小而且變化也不多。通常是一個主體動作的不斷反復,當感到這個動作不新鮮時才另換一種基本動作來跳。因為小鍋庄生活氣息濃郁,動作活潑跳躍,異常別致,旋律優美動聽,特別為青年人所喜愛。
跳鍋庄舞時,男性動作富於彈性,靈活多變,極富沖擊力,而女性的動作比較秀麗、溫柔、端莊、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