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市靜海哪個地方姓邊姓氏
擴展閱讀
鋆廣州音怎麼讀 2025-05-19 20:06:34

天津市靜海哪個地方姓邊姓氏

發布時間: 2022-06-15 09:35:43

Ⅰ 天津靜海楊成庄w的姓氏有哪些

摘要 天津市的十大姓氏依次是:王、張、李、劉、楊、趙、陳、孫、高、馬。

Ⅱ 靜海有多少支劉姓分支祖籍都是哪裡

劉姓好像只有一支了
祖籍大概在陝西附近,老祖宗應該還當過皇帝
其他的劉姓分支應該在幾千年前就被那個當皇帝的老祖宗們 同化了

Ⅲ 天津市靜海縣蔡公庄鎮四黨口村 趙氏家族 我們祖先 趙四海 下面是 趙龍 趙虎 趙豹 趙麟 有和我們一樣的嗎

我們的祖先是:趙龍,趙虎,趙豹。但說是從山西大槐樹過來的。當時一個到青州落戶,另外二個到淄川落戶,我們這支是老淄川的一支(現在是淄博市張店區)

Ⅳ 天津只稱呼姓是什麼關系

一般來說是朋友關系吧
一、姓氏中的「只」讀:zhī。二、只姓在中國姓氏中屬於比較偏僻的姓,但其也有一定的分布地區。現多居住在天津市靜海縣一帶。三、「只」姓,可能是元代蒙古皇室的後裔。原伊克昭盟盟長奇忠義就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孫,成吉思汗名字的全稱是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奇忠義先生的蒙古名字是奇渥溫·孛兒只斤·伊爾德尼博錄特。蒙漢融合後,很多蒙古族人都樂意取單字姓叫漢姓。
「只」姓讀(),它是在百家姓的習慣用姓里,排在第733位。是元代蒙古皇室的後裔,原伊克昭盟盟長奇忠義就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孫,成吉思汗名字的全稱是奇渥溫·孛兒只氏·鐵木真。奇忠義先生的蒙古名字是奇渥溫·孛兒只氏·伊爾德尼博錄特。蒙漢融合後,很多蒙古族人都樂意取單字姓叫漢姓。


Ⅳ 誰知道天津靜海縣王口鎮岳氏宗族及族譜的相關情況

「蓋聞,木有本,水有源,人為一脈所傳,孰不欲篤其親愛哉,乃代遠族繁,播遷無定,即親之愛之,而本源有不能盡悉者,良以家乘不修故也。吾祖以宋忠武王(岳飛)為始,自南渡後子孫流寓,後籍不一,遂蕃衍半天下。余世居獲加,聞自明初由湯陰而洪桐,又由洪桐而始遷居焉,數百年來未知一本九族之宜,不惟不能篤其親愛,抑且昧溯本源,言念及此,不覺默然神傷者矣。」

草草幾言,表達了岳氏後族,對祖先的無限懷念,和對岳族「代遠族繁,播遷無定」,「後籍不一」的無限感慨的心情,以及決心撰修岳氏族譜的迫切願望。

《岳氏族譜》始撰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本館現藏《岳氏族譜》,為公元一九八一年歲次辛酉建年節印製,十九世孫祥生,二十二世孫啟俊等序修。分為統譜和族譜,四號宋體字,十六開本筒子頁印訂,約九十四萬字。

該族譜以宋代忠武王(岳飛)為始祖,『『今之岳氏人稱己稱,皆稱忠武王第幾世孫,即以忠武王為首稱,不得不列之於始矣,況播遷以後,又為以南渡之為宗,當以忠武王為第一世,五候為第二世,相續綿綿,百世不易。』』

《岳氏族譜》記載了岳氏家族宗親世系分布,各世系先人死後墓葬地理位置及康熙二十五、四十九年、乾隆三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三、三十三年歷次修譜序,族譜小引,岳姓世系圖引,家譜條例,修譜人名等,迄今為止歷經十餘次撰修。該譜現藏於輝縣市檔案館。 族譜介紹
岳霆系岳飛第五個兒子, 字應時, 號君錫。岳氏阜陽世系,系岳飛第五子岳霆之後裔。霆公住黃梅,下傳岳璠—(君見)—運—顯孫—天—山—仁-原—輔君—忠—舜—文—璽。岳飛十五世孫岳璽,於明朝萬曆間任總兵,率師駐屯潁州府(今之阜陽)。因他酷愛潁州西湖 .近六年來,岳煒勛、岳鎮、岳樹立、岳炳俠、岳樹森、岳家濤、岳華九、岳樹理、岳其尉等宗親分別走訪了阜陽市城鄉、西嶽湖口、西嶽老莊、岳辛庄、東岳湖口、東岳老莊、小岳庄、岳營、鳳台縣城、岳張集等地,以及山東菏澤、曹縣一帶岳氏宗長,根據耆老記憶及碑文靈牌,文物記載,以及前人遺留之片紙資料等,始查明璽祖後幾代祖宗名諱或譜字,經過編審連同本系鳳台岳張集等地後裔調查世系表,經研究方排定安徽阜陽岳氏家譜世系表。
鳳台岳張集支系,在使用乾隆皇帝欽賜32派字的同時,還自定派字「正學傳千古,人文粹一家,承先多世澤,繼賢廣良才」20字,從22世至41世使用;阜陽支系自定派字「崇德敬祖,福祿壽康,文顯皖潁,忠衍豫湯,恭儉傳世,孝信永芳,景行維端,善心循良」32字,從30世至61世使用。兩地自定派字與乾隆皇帝欽賜32派字同時並用。
之秀麗風光,民情純朴,解甲後遂購置田宅,定居西湖之濱,因之為家,其當時住處,即今阜陽城西之岳老莊、岳湖口,二地乃因岳姓而得名。岳璽之西遷,奠定了岳氏阜陽世系之形成,而岳璽就是岳氏安徽阜陽世系之始祖。 根據現存歷史資料證明,岳璽公遷潁時,當年曾攜有聖祖岳飛之畫像、「忠武謚書」、家譜、行狀、御札、家集諸件文物。岳璽公生三子,稱大公、二公、三公。大公住阜陽西嶽老莊、西嶽湖口、岳新莊,有老祖墳一座;二公後裔遷城東岳湖口、岳老莊、岳寨、岳營,有老祖墳四座;三公後裔遷至安徽鳳台縣岳大塘沿、岳張集,有老祖墳一座。岳璽,岳霆後裔,武穆王十五世孫,明萬曆年間,立軍功,授職總兵,鎮守潁州。璽公子三:大公隨居潁州,二公徙居東岳湖口,三公奉父母遷居鳳台。十六世岳三公至鳳,堪定今之岳張集鎮後崗村西頭築樓居焉。門前有一池塘,故曰岳家大塘沿,地距淝水三灣,東濱長淮,南屏楚山,西接淮河平原,沃野千里,水源充足,宜於業農,適於生活,先祖輩上乘武穆之家風,下秉耕讀勤儉為本,吾族得以繁衍昌盛。為追終慎遠計,乃於村之西北端,即祖墓北面,建立岳氏祠堂,供奉列祖列宗之牌位,祠堂大門門楣正中懸有二龍鑲邊中嵌聖旨之匾額,庄嚴肅穆,並設有專管人員,四時奉祀。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巍峨祠宇,晚清年間毀於苗沛霖之亂軍中。宗祠既毀,家譜失傳,重修家譜,乃為族中共同繫心之大事。1931年聚議為始遷祖修墓立碑,春秋祭祀。

Ⅵ 天津靜海劉姓祖上是哪裡來的

我家是從山西省洪洞縣遷過來的,先時代居住在靜海縣王口鎮和平村,開基始祖:劉楊侯。堂號:世德堂,山西省洪洞縣搬倒井劉氏!

Ⅶ 中華姓氏

東姓 一、姓氏源流
東(Dōng 東)姓源出有四:
1、出自舜有七友東不訾之後為東氏。據《集韻》載,舜帝七友之一東不訾之後。七友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一作東不識)、秦不虛、靈甫。《屍子》雲:「舜士友有東不識,《廣韻》作東不訾。」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
2、出自風姓,太昊伏羲之後有改姓東氏。據《路史》載,伏羲氏之後東蒙氏之後人有居於東方者,以居地為氏,後改東氏。
3、漢復姓十三氏中有東宮、東郭、東門、東野、東田、東陵、東蒙、東萊、東邱、東鄉、東里、東關、東閭等復姓,後有改東氏者。
東姓始祖:東不訾。據《通志·氏族略》上說,東氏是舜七友東不訾的後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說東氏是伏羲之後,望出平原。另《屍子》上記載:「伏羲之後,舜七友有東不訾。」由此看來,東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推算起來,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南)。東氏後人奉東不訾為東姓的始祖。
4、據《東野志》記載:復姓「東野」來源於商朝,始祖是周公旦,即周公。周公的第三個兒子叫漁,封地東魯(即現在的山東)的東野(即現在的曲阜),漁有一子,就以東野為姓,叫東野田。當時,就在曲阜修建了較為宏偉的周公廟,由於漁非常想念自己的父親,就經常登上周公廟前的一塊巨石向都城凝望,這塊石頭就被稱為「往父石」。春秋戰國時期,在魯國朝中的東野一姓的官員被奸臣所陷,500餘門被滅,只有老大攜家譜逃往東瀛,改姓為「東」,隱名改姓直至魯國滅亡許多年,後代才攜家譜遷往晉(現在的山西);因各種原因,後代又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攜《東野志》落戶到河南寢丘(現在的河南省沈丘縣),一直以「東」為姓,繁衍生息與此。
5.滿族、蒙古族、藏族有東姓。
二、遷徙分布
東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伏羲氏為東方部族的首領,而他的部落的發展最為迅速,生產方式最先進,伏羲的部落在華夏發展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績,他的後代中就以東為姓,藉以紀念他在東方部落的貢獻。而在先帝舜時,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為東不識(或東不訾),他的後代都用東為姓。
三、歷史名人
東 郊:明朝官御史,巡按應天,行部過常州,會武宗南巡,時遇江彬縱其黨,橫行州郡。推官張曰韜上書於東郊,東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時救護了明武宗。
東良會:元朝鞏昌人,個性耿直,事親孝順,教子愛國。任商州總兵時,遇紅巾軍作亂,他讓長子攜眷屬前往華州居住,次子攜眷屬前往朝色居住,臨行前對兩個兒子說:「國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義當死守。」紅巾軍攻城時,他指揮全城將士奮勇死守,直至戰死。部屬在他忠勇的感召下,個個奮不顧身,雖死傷眾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財產,為州郡地方官員樹立了榜樣。
東明珠:女,出生於1945年3月,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主任醫師,1964年畢業於九江醫專醫療專業。現任江西省上饒縣人民醫院內科主任,中國微循環江西分會理事,特聘福建生物工程學會、福建研究所研究員,江西省八屆人大代表,多次榮獲「省三八紅旗手」、「省巾幗建功標兵」、「省衛生模範工作者」、「白求恩式醫生」、「優秀知識分子」、「優秀共產黨」,先後受表彰50餘次,先進事跡在《江西日報》、《江西黨建》、《江西婦運》、《時代主人》、《上饒日報》、《神州之魂》刊登,她工作認真負責、醫德高尚,技術精益求精、基礎理論扎實,能掌握本專業領域的國內、外現狀的發展趨勢,能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新項目,解決本專業急危疑難雜症。1992年經考試公派赴日本研修心血管專業,回院後能開展新技術,1997年與上海醫大基礎研究部聯合辦醫,在上饒地區創辦第一家心腦管病監測治療中心,在光量子磁化研究治療民展中取得較好成就,在腦血管病診治方面造詣頗深。1991年上上饒地區發生世界罕見的一甲胺2.4噸泄漏惡性事件(現場400餘人中毒,當場死亡14人),並任現場搶求主持人,在世界醫黨支部上無載搶救方安析情況下,憑借嫻熟的業務,豐富的臨床經驗,大膽、果斷、創新地制定了現場搶救方案,使絕大部分危重病人轉危為安,並撰寫了「急性一甲胺中毒74例臨床分析」及「東莨菪鹼搶救一甲胺中毒致肺水腫30例分析」,獲地區科技成果進步一等獎,成為制定《職業性急生一甲胺中毒診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主要參考文獻。1992年—1996年與上海職化所工同研製《職業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診斷》國家標准,並經國國家技術臨測局及衛生部監制發布,填補世界空白。近年來撰寫醫學論文20餘篇在全國醫學刊物上發表,並著述急診內科搶救手冊等三種著作。98年《急性一甲胺中毒74例臨術分析獲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99年獲《世界名醫論壇》論文獎,99年獲歐亞傳統醫學新進展暨世界名醫成就頒獎大會優秀論文證書及金獎,99年1月撰寫論文《制黴菌素鮮大蒜汗混合液保留灌腸治療腸道白色念珠菌病78例臨床分析》獲泰國曼國會議金象獎,98年入中華巾幗大典、中華名醫創新大典、中華特色名醫大辭典、中國當代名醫名葯大典、中華百年大典。為當地最受患者歡迎的醫生。
東興明:男,1934年6月生,吉林省洮安市人。中共黨員。1951年畢業黑龍江省白城衛校。原鄭州卷煙廠職工醫院院長。現任鄭州仲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副主任醫師。中華華佗醫葯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加拿大傳統醫學會國際醫事顧問兼理事。英國世界傳統醫學會注冊理事。世界中國葯學會和傳統醫療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世界科技咨詢專家、香港中華中醫學院研究員。研究出具有中醫特色速效中草葯劑24種,發現四個新的針刺穴位,並按自己的名字命名為「東乳穴」、「東明穴」、「東氏速效葛澤仙湯」等,已在國家級、省級出版社出版,以「中國傳統脾胃病學」、「新編兒科急症」等為代表的醫學專著5本。參加國際、全國、省級醫學會組織的學術活動會共48次,精於針灸、疑難雜症的,在世界針灸雜志、外文版、中國針灸雜志、人民軍醫雜志,多省醫學雜志及專著書籍上發表論文共45篇。被世界多國傳統醫學院、學會、研究會評為世界優秀論文8篇,獲《世界名醫家金獎》、《醫學金象獎》、《新醫新葯國際華佗杯金獎》、《盾牌獎》等。全國性評為優秀論文兩篇,省、市級六篇,獲武漢軍區科技大會一等獎;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被評為鄭州市衛生系列先進工作者,東乳穴論文發表在世界針灸雜志外文版,並獲世界傳統醫學優秀成果大獎。還榮列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稱號,獲英國世界傳統醫學會、優秀論文獎、《世界名醫論壇優秀獎》、98香港國際中醫葯暨中西葯學術交流會優秀論文金杯獎、獲香港中華中醫學院《世界名醫家金獎》。復方苦參液治療外傷及慢性皮膚潰瘍一文獲世界醫葯中心,國際交流出版社優秀論文獎,針刺東氏阿是穴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被國際華佗學術思想研討會錄用。針刺東氏面癱穴治療面神經炎臨床研究論文,被全國第三屆中醫葯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學術交流大會錄用,針刺放血東明穴治療眼病(被美國跨世紀名人名作收入),針刺內關穴治療急性蕁麻疹兩篇論文被選入《中國醫葯衛生學術庫》。
東國福:1939年生,戲劇家。四川省宜賓市人。196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分配四川省川劇院。長期從事戲曲編劇、戲曲研究兼搞藝術行政。歷任藝術室副主任、編導室主任及院長辦公室主任等職。早年試寫小說和兒童文學,出版《補牛棚》和《紅領巾車》。1982年參加全國兒童戲劇調演,所撰評論文章入選《中國戲劇年鑒》。1977年創作現代戲《驕楊頌》(合作)、1980年改編傳統喜劇《牡丹緣》,皆由劇院首演。在戲曲史、戲曲理論與戲曲批語工作中,筆耕甚勤,著述頗豐,陸續出版《天府之花》、《川劇攬勝》、《周修正何舞台藝術》及《中國川劇》等專著,並收入《川劇詞典》、《川劇志》、《成都市志·川劇志》及《振興川劇十年》等書。《周企何舞台藝術》突破同類著作的傳統模式,把表演藝術家舞台實踐經驗的總結,在一種新的格局中上升到探求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和藝術美學的高度,不乏發人深省的精闢論述,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人民日報》、《文藝報》及《戲曲藝術》曾先後評介,榮獲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東慶臣:1941年9月生,吉林德惠人,吉林省鎮賚縣牧育局工會主席,畜牧師。通過「鼻疽病馬幼駒培育健康馬」試驗研究獲得成功,使一個鄉佔1/3的鼻疽疫區摘掉「界植疫區」的「帽子」,更新群群成為清凈區;利用雜交改良優勢,創建了站點結合人工改良體系;在一個鄉范圍內普及了馬、牛、羊全面人工授精,改變了畜群面貌。建立王級防疫網,包干責任制,連續6年基本消滅豬瘟肺疫,豬丹毒和雞血禽霍亂,消滅與控制了羊痘.炭疽、牛羊布病和口蹄、牛羊疥癬等主要傳染病,保護了畜群健康;馬傳貧弱毒疫苗注射試驗成功,為國家和吉林省制定了馬傳貧疫苗注射操作規程及應用,獲省科技成果二等獎。商品豬直線育肥試驗,獲科技成果獎。
東知布 1943年7月生,藏族,甘肅瑪曲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甘肅省瑪曲縣政拉鄉獸防站站長,獸醫師。他長期從事畜牧獸醫工作,一直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工作,所轄區域連續35年沒有發生重大病情,省、州領導和技術人員稱此為疫病防治史上的奇跡。1993年他被甘肅省畜牧局、甘肅省防治牲畜「五號病」指揮部評為「防五」先進工作者,1995年獲得國家振華科技扶貧服務獎,1996年獲優秀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者光榮稱號。1997、1998年兩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平原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設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2、堂號
友舜堂:古時東不識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東升,博學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進士,人們稱他「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東姓宗祠通用對聯】
〖東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關中華胄;
明代玉林。
——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鞏昌人東良會,以總管守商州,紅巾軍起義時,命他兩個兒子攜家出逃,一個居華州,一個居朝邑。後來,兩地的後代繁衍興盛,成為關中大族。下聯典指明代人東升,博學能文,為官多有惠政。四個兒子有三個中進士,人稱「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虞廷賓友;
漢室中郎。
——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姓的始祖東不識,傳說中的虞舜七友之一東不識(一作東不訾)。《戰國策齊策四》:「堯有九佐,舜有七友(七個友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識、秦不虛、靈甫)。」下聯典指漢代涇州人東富,官中郎將。

Ⅷ 天津靜海劉姓

我家是從山西省洪洞縣遷過來的,先時代居住在靜海縣王口鎮和平村,開基始祖:劉楊侯。堂號:世德堂,山西省洪洞縣搬倒井劉氏!也是屬於大槐樹下的(山西省洪洞縣),我是王口鎮的,我知道的字輩有:維、西(貴、桂)、恩、洪,我是恩字輩的。

Ⅸ 百家姓只姓的來源

只姓在我國姓氏中屬於比較偏僻的姓,但其也有一定的分布地區。現多居住在天津市靜海區一帶。

商務印書館的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只」(zhī)不是姓,而「只」(zhǐ)是姓。此處僅介紹只(zhǐ)姓。

只(zhǐ)氏族譜序:「木有本而後枝葉茂,水有源後流派長。物猶如此而況於人乎?」

註:只(zhǐ)氏家譜曾遺失,現家譜為後補。

家族輩份:鴻、光、世、仕、

廷、同、長、秉(炳)、

德、茂、升、堂。

後續家譜時排了以下輩分:慶、家、英、俊、

玉、樹、國、春、忠、永、維、連、立、啟、興。

只(zhǐ)姓,可能是元代蒙古皇室的後裔。

原伊克昭盟盟長奇忠義就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孫,成吉思汗名字的全稱是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奇忠義先生的蒙古名字是奇渥溫・孛兒只斤・伊爾德尼博錄特。蒙漢融合後,很多蒙古族人都樂意取單字姓叫漢姓。

"只姓"只在四個地方有:

·天津靜海縣只官屯有"只姓",只音zhǐ。據縣志上說,是明永樂年間從外面遷來的,並從村名予以證明。天津市裡有一條只(zhǐ)家胡同。

百家姓

·河北省內丘縣馮唐村。據《畿輔通志》所述,明朝中期有一"只姓"舉人曾當過山東的縣令。

·河北張家口市赤城縣南部有幾個村子"只姓"很多。

·山東省萊蕪市和庄鄉有個西車輻村,裡面只姓很多。。河北滄州青縣馬廠鎮下馬廠有幾戶姓只的,可能是從靜海那邊搬來的。

.河北滄州青縣清州鎮李家鎮也有不少姓只的,也是從靜海搬來的。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環城鎮只家塬,有幾戶姓只的。

別的地方也許也有,限於個人能力,僅知道這些,希望各位前來補充。

Ⅹ 天津市靜海縣東雙塘鎮楊學士村 李姓是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嗎

李姓(阮姓、舒姓)

始祖為皋陶,為我國當代第一大姓,源於洪洞縣甘亭鎮士師(皋陶)村。據《元和姓纂》、《北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陽氏顓頊帝生於若水,居於帝丘。其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生皋陶,皋陶乃洪洞縣士師村人。帝堯時,皋陶任大理官。生子伯益,被賜為贏姓,為古代贏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其子孫歷虞舜、夏朝、商朝,世代都擔任大理官職,因此皋陶的後裔按照當時的社會習慣,以官為氏,以官名中的理字作為姓。商紂王時,理姓家族傳到了理徵,理徵字德靈,因直言進諫被紂王處死。理徵的妻子陳國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到古伊國的舊址伊侯之墟,靠吃李子的果實充飢才得以活命,於是就改理姓為李姓。老子為利貞裔孫,正史中記載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是李耳。

另外皋陶有後裔封於阮國(今甘肅涇川縣東南),阮國杏商末為周文王所滅,其後裔遂以阮為姓。

春秋時,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龍、舒鮑等小國,相傳都是皋陶的後裔,號稱群舒。後來均被許、楚二國攻滅,其後裔遂以舒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