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曾經被哪些國家佔領

天津曾經被哪些國家佔領

發布時間: 2022-06-18 05:52:40

⑴ 天津在戰國時期屬於哪一國

前期屬於燕國,戰國末期屬於秦國。

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並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天津在北京旁邊一並屬於燕國。燕國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此時天津屬於燕國

前228年,秦滅趙,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衛軍逃遼東。 此時戰國沒有結束天津屬於秦國。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1)天津曾經被哪些國家佔領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衙門遷津。同年中華民國成立,天津改為縣,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⑵ 歷史上天津曾被哪個國家殖民統治過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天津作為通商口岸,日本侵華戰爭,天津陷落,被小日本殖民統治8年

⑶ 中國哪些城市被殖民過

1、天津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2、台灣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台灣在內的18省千餘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

3、香港

英屬香港,泛指1841年1月26日——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前的香港殖民地時期,又稱香港英治時期、港英時期,是指香港於1841年至1997年期間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時期,前後共歷經156年。

4、南京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後,同年8月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5、澳門

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⑷ 八國聯軍瓜分中國,天津被哪個國家瓜去

以下摘自《解密: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卻不敢瓜分中國》
在「如何對待中國,如何處置清政府」這個問題上,聯軍佔領北京後各國政府派到中國的使臣進行了長期的爭論。從各個侵略者的願望及其行動看,都想瓜分乃至獨霸中國為他們的殖民地,但是他們又都表示反對瓜分中國。究其原因,並非帝國主義大發善心,而是從其自身的利益因素考慮的:
第一。義相團運動和各地人民頑強抗擊八國聯軍使他們感到瓜分中國是很危險的事。
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侵略中國之前認為中國人不堪一擊,可是八國聯軍的侵略遭到人民全力抗擊的時候,開始對中國人的反抗產生了畏懼心理。他在給德皇的報告里就說過:「中國的皇室、官吏及上流階級是腐敗無知的,但是中國下層社會的四萬萬人,卻『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英國人赫德,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當時在中國生活已有40多年,他從中國人的反抗中認識到,中國人已從睡夢中剛剛醒來,如果實行瓜分,將促進中國人更加覺悟,必將起而反抗殖民統治者。因此,他建議英國扶持清朝政府,達到以華治華而為列強服務的目的。
第二,由於列強之間尖銳的矛盾。如果實行瓜分。列強之間必將發生一場爭奪和廝打。他們各自已經取得的利益,有可能丟失。
所以,當時各國都有一種力求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減少互相沖突的願望。比如1900年7月,美國向列強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其內容主要是「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的實體,維持一切以條約和國際法所保證的友好國家的權利」。就是要表面上還讓清政府的統治機構繼續存在,而實際上讓其作為列強統治中國的代理人,使各國在中國的各種侵略利益由清政府代他們去保護和執行,列強間則可以保持著共同支配中國的「神聖同盟」。美國的這種政策提出後,得到了各國的同意。經過一段討論和爭吵,「門戶開放」,「利益均等』』的政策,成了各國對待中國的基本原則。

從上文可見,八國聯軍並沒有反分中國,其後果是:
《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4億5千萬即當時中國總人口,以示每人一兩,達羞辱中國人之意)。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掠奪,因而造成大量中國文物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

⑸ 天津屬於六國時期那個國

燕國。


燕國,中國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國君為侯爵,為戰國七雄之一,本作匽、郾,姬姓,或稱北燕,開國君主召公奭,都薊(今北京市西南),燕為周北方重要屏藩。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奭長子燕侯克代封,燕國的疆域范圍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遼寧的全部,朝鮮、韓國、河北、吉林、山西、內蒙古的一部分。

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燕國國力大增,佔領了中山國北境一帶。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國、趙國、韓國、魏國合縱攻破齊國,連下齊七十城,幾乎佔有齊國全境(除了莒、即墨兩城),燕國達到全盛。

燕昭王之後燕國國勢大減,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國俘虜,燕國滅,。

以下戰國七雄形勢圖。

⑹ 各國聯軍是如何侵佔天津的清政府又是如何抗擊各國列強的

1900年7月9日,各國軍隊聯合進攻海光寺一帶,聶士成率部迎戰,中炮陣亡,海光寺西局子被奪占。聶士成勇敢善戰,與租界敵軍惡戰多次,為侵略軍所懼憚。當時人記載稱:「西人謂自與中國交戰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兵。」聶士成戰死後,所部步馬30營多半潰散,天津城防因此削弱。次日幫辦北洋軍務宋慶到天津主持戰局。13日,聯軍大舉進犯,炮轟天津城,全城大火。時俄、德軍為一路,由俄軍中將率領進攻東北角水師營炮台(黑炮台);另一路由日、美、英、法、奧軍組成,約五千人,由日本福島少將任指揮,從海光寺直撲天津南門。南門外原是水塘和窪地,義和團掘堤放水、頓成一片澤國。馬玉昆部和何永盛部練軍,憑城固守,炮擊敵軍。義和團在城外濠溝里和蘆葦叢中阻擊敵人,戰斗中擊斃美軍第九步兵團上校團長及其以下軍官多名,打死八百餘人。這是天津戰役中最激烈的一次戰斗。當晚,裕祿在馬玉昆等保護下,逃到北倉。14日,日本工程兵轟塌南門,敵軍從城牆缺口攻入天津城,黑炮台也為俄軍佔領。天津失陷後,侵略軍大肆焚掠,殘暴罪行,令人發指。

⑺ 天津義大利風情街曾被哪些國家所佔領請告訴我有關的詳細歷史情況,謝謝!

公元20世紀初的天津,曾經有8個國家在此設立了租界。洋人們在這里建造了不少歐式風格的建築,供自己辦公和居住。其中義大利的租界的地點就位於今天的北安橋和天津火車站之間。1902年,義大利任命一個叫費洛梯(filete)的海軍陸戰隊的中尉做項目經理,負責意租界的規化和建設,就這么一個機會,一個普通的義大利人永遠地載入了天津的歷史。在租界建設過程中,以馬可波羅廣場為中心建造了完整的道路網及完備的公用設施,建造房屋要求以義大利花園別墅為主,並嚴格規定沿街建築不許雷同。義大利風情區的開發建設,充分利用這個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以體現濃郁的義大利風情為宗旨,將風情區建設成為集旅遊、商貿、休閑、娛樂和文博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區。天津意式風情街-精典建築

⑻ 清末明初的時候,有哪些國家在天津租界有租界地,或者說活動場所呢謝謝!

1、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2、法國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

3、美國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6、天津俄租界

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7、義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

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8、奧地利租界地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