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西站老站房的歷史
1898年9月,英國和德國的資本集團在倫敦舉行會議並決定承辦津鎮鐵路(天津至鎮江)。清政府屈服於壓力,於1899年5月簽訂了借款草約,1908年簽訂了借款合同,並將津鎮鐵路改為津浦(南京浦口)鐵路。但是與眾不同的是,津浦鐵路北段當時從半截開始施工,從靜海縣的良王莊向天津市內修築,這樣做是因為天津起點的地址始終未定。督辦鐵路大臣呂海寰派出的調查員報送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材料:「河北趙家場後空地有二頃有餘,地勢平坦,既無廬舍,又無墳墓,堪為建設總站之用。」當時所稱的「河北趙家場」,實際就是如今的紅橋區北營門至南運河一帶,由於當時南運河並未裁彎,故在河北岸,被稱為「河北趙家場」,距離今天的天津西站不過500米。後在此修建了趙家場站,即現在的天津西站候車室。
2. 天津西站主站樓的歷史背景,誰能告訴我,急用啊,謝謝啦!
1898年9月,英、德資本集團在倫敦舉行會議,擅自決定承辦津鎮鐵路(天津至鎮江)。清政府屈服於壓力,於1899年5月簽訂了借款草約,1908年簽訂了借款合同,並將津鎮鐵路更名為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全長 1009公里,與京廣鐵路聯袂成為溝通南北的交通動脈。其北段自京奉鐵路(北京至沈陽)天津總站(今北站)以南兩路接軌處起,至山東韓庄,長626公里;其南段自韓庄至浦口,長383公里。兩段分別於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開工,1911年9月接軌。1913年全線通車。
當時,津浦鐵路北段從設計線路的半截腰開始施工,即從今靜海良王莊向天津市內方向修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條鐵路天津起點的具體地址始終不能確定。於是,一條不知具體起點方位的鐵路線,就在匆忙之中開工建造了。
後來,督辦鐵路大臣呂海寰派出調查員,經實地考察後,報送極有價值的一份材料,稱:「(天津)河北趙家場後有空地二頃有餘,地勢平坦,既無廬舍,又無墳墓,堪為建設總站之用。」於是,呂海寰拍板:津浦鐵路起點的始發站,就確定在河北趙家場進行建造。
所謂「河北趙家場」,實指今紅橋區北營門至南運河一帶,由於當時南運河還未裁彎改直,而趙家場坐落在南運河北岸,舊稱「河北趙家場」,距今之天津西站約500米。於是,津浦鐵路北段的鋪軌施工方向遂向趙家場方向傾斜。後來,趙家場車站的標志——一座雍容巍峨的德式小洋樓高矗在周邊斜陽草樹、尋常巷陌的環境之中,宛如鶴立雞群,成為一道綺麗的風景線。直至近百年後的今日,仍熠熠生輝,風采依然。
1910年12月14日,天津西站落成啟用。形成天津東、北、西三大站鼎足而立的格局。天津東站(1892建成)地處俄租界,毗鄰意租界,且與法租界隔海河相望。天津北站(1904建成)地處袁世凱精心打造的「北洋新區」,呈現出洋務運動興旺之情態。而環繞西站的,卻是草根階層原生態的生活氛圍。
1906年後,由比利時財團投資興建的天津有軌電車,紅牌、藍牌分別從北大關過東浮橋(今金湯橋)、萬國橋(今解放橋)直通東站。後增設的紫牌電車從金鋼橋通往北站。唯獨西站不通電車,趕火車的乘客乘有軌電車在西北角站下車後,再改乘三輪車或步行前往。
西站以東河北大街三條石一帶,工廠作坊雲集,是天津工業發源地;西站以北旱橋、大紅橋一帶,是天津通往冀中的內河碼頭;西站南部的西北角大夥巷一帶,是天津老城以北下層市民生活的核心聚落。環繞西站地區這種生態狀況,幾乎百年不變,延續至今。
西站附近的河北大街、估衣街、針市街等處,在百年前曾是天津商業中心。而1900年庚子之亂(義和團事件、八國聯軍入侵)發生後,天津商業中心逐漸南移至日租界的旭街(今之百貨大樓附近的和平路與多倫道交匯處一帶)和法租界的梨棧(今之勸業場附近的和平路與濱江道交匯處一帶)。
庚子亂後,地處今紅橋區河北大街、估衣街、針市街一帶原先繁華的商業鬧市,門可羅雀,形同死水。這種衰敗頹勢,不但令坐鎮天津的直隸總督撓頭,就連當地老住戶也對恢復往日繁華不抱希望。但津浦路的修建卻客觀上為這塊熱土的中興帶來一線希望:如將趙家場後的空地開發利用,建成一座新的大型火車站,舊時的繁華將有望逐漸恢復。事實證明:西站建成後,的確使式微沉寂的周邊地區逐漸恢復了生機。鐵路作為外來的強勢文化之一,在繁榮交通的同時,使人的社會關系與思想觀念向現代化提升,客觀上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
這次西站的改造重建,新建起的一條「地下直徑線」,將把西站與天津站連接起來,實質上形成一座強強聯手的巨型車站。天津原有的不同城市區域氣質各異的生態將得以改變。同時,這種連接,將使西站周邊地區在經濟文化與城市風貌上全面升級,必將煥發新的青春。
2月4日,京滬高速鐵路天津西站正式動工建設,西站經歷了百年滄桑後迎來了一次全新的變化。京津城際、京滬、津保、津秦四條高速鐵路將在新西站交會,鐵路、公交、地鐵、出租、長途客運將實現「零換乘」,地下直徑線將天津西站與天津站緊密相連,形成包括客運專線、快速鐵路、城市軌道和道路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有機銜接的現代化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新建天津西站鐵路客運站是京滬高速鐵路的重要節點工程,建成後將成為天津市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按照建設方案,新西站佔地面積約68萬平方米,站房主體結構為地上二層、地下三層,建築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車場總規模為24台24線。
3. 古代時中國每個城市的名稱各是什麼
1、北京的古稱——大都、薊、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汗八里、北平、順天府、京師。
2、南京的古稱——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
3、杭州的古稱——臨安、錢塘、武林。
4、蘇州的古稱——姑蘇、吳郡、平江。
5、揚州的古稱——淮上、江都、廣陵、淮揚。
6、紹興的古稱——會稽、蠡城、越州。
7、西安的古稱——長安、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
8、開封的古稱——大梁、汴梁、汴州、東京、汴京。
9、洛陽的古稱——雒陽、斟鄩、洛邑、洛州、京洛、東洛、司隸、三川。
10、沈陽的古稱——盛京、奉天。
11、成都的古稱——錦官、益州、芙蓉城。
12、福州的古稱——三山。
13、荊州的古稱——江陵、郢都。
14、贛州的古稱——虔州、虔城、宋城。
15、長沙的古稱——星城、潭州。
16、天津的古稱——津沽、津門。
17、邯鄲的古稱——鄴城、磁州、洺州、大名府、廣平府。
(3)天津西廬以前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主要古代城市名稱由來
1、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2、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3、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4、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5、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6、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4. 現代書法家西廬是哪位啊
從落款的書法水平看,此人絕不可能是那種比較著名的書法家(或畫家),因此沒有深究的價值。
5. 清代四王是哪幾個
清初四王是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祈,又稱江左四王。四人畫風接近,按傳統審美模式的心理定式,形成「四王」畫派,當時以正統地位雄踞於畫壇。「四王」屬於正統畫派,同時也屬文人畫家,他們倡導南宗的繪畫風格,創造出了另一種新風格。將中國畫的筆墨水平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時敏王時敏(1592年-1680年),江蘇太倉(今屬江蘇)人。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王錫爵孫。出身明代官宦之家,崇楨初年曾任太常寺卿,所以也被稱為「王奉常」。工詩文書畫,尤擅畫山水,少時學董其昌,並臨摹家藏宋、元名跡,以黃公望為宗;筆墨蒼潤松秀,而丘壑少變化,多模擬之作
。王翚、吳歷出其門下,孫王原祁得其指授。後人把他與王鑒、王翚、王原祁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六家」。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兼工隸書,能詩文。作品有《西田集》、《西廬畫跋》、《浮嵐暖翚圖》等。
王鑒
王鑒(1598年一1677年),中國明末清初畫家。字元照、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王世貞孫,家富收藏,曾任廉州知府,人稱王廉州。擅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王蒙,又常與王時敏相互切磋,加以發展、變化而自成一格。其畫善用中鋒尖筆,披麻間解索皴畫山石,皴法細密,墨色濃潤清逸。亦能畫青綠山水,烘染得法,研麗融洽,意趣簡淡。王鑒的山水畫在清代影響很大,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吳歷齊名,並稱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成為畫壇正宗。有《夢境圖》、《秋林山色圖》、《秋山圖》等傳世。著《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
王翚
王翚(1632年一1717年),清代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祖上五世均善畫,父王雲客專畫山水,畫風秀雅。王翚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繪畫,先拜同里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後受王鑒賞識,被其收為弟子,教他讀書和學習書法。又從師王時敏。後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為四王,再加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初六家。其山水畫雖以臨古入手,但並非專摹一家,王維的雪景、李成的寒林、董源的平巒遠渚、巨然的秋山蕭寺、王詵的漁村小雪、米氏父子的雲山煙雨以及元代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的作品,都是他摹繪的對象。他不但於傳統技法有很深的功底,而且他能融會貫通,合眾長於一手。但又不完全為成法所束縛,比較注重寫生。他貫通諸家,以南宋筆墨,運北宋丘壑,創造出秀潤多姿的風格和面貌。
王原祁
王原祁(1642年-1715年),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被稱為清初「四王」之一,是名畫家王時敏的孫子。從小摹習宋元名家真跡,一生拜倒在古人腳下,是當時公認的摹古高手。《煙浮遠岫圖》是他的代表作。峰巒布局,山石樹木用筆,無不出於黃公望,內容空泛,缺少生意。但筆墨純熟,有一種瀟灑之美。
6. 太倉西廬中學開建了嗎
西廬中學開建了。
前幾天我和朋友去那邊玩的時候看見正在施工,和施工人閑聊了一下說是去年11月份開建的。西廬園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王時敏晚年歸里所築的田園式別墅,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
7. 萬科西廬位於哪裡
萬科西廬位於西青區津淶公路與工一號路交口,周邊學校較多,身處天津市大學城區。項目涵蓋多個地塊,具有洋房、高層、別墅等產品。萬科西廬由萬科地產打造。樓盤內綠化率達到百分之40.容積率1.8.佔地面積 4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4000平方米 。 目前在售戶型93,97平方米。
8. 中國歷史上所指的廬州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中國歷史上所指的廬州是現在的合肥。
合肥的簡稱是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8)天津西廬以前是什麼擴展閱讀
合肥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楚、吳、越,後又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廢分封,立郡縣,合肥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漢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
十二年(前163年),復將淮南郡改為淮南王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縣屬揚州九江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揚州治合肥。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
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如逍遙津、包公祠、李鴻章故居、吳王遺蹤等。合肥還誕生了周瑜、包拯、李鴻章等一批歷史名人。
9. 天津西站的歷史沿革
天津西站始建於1909年8月,1910年12月14日開始運營。2009年進行改造,新西站於2011年6月30日開通運營。其德國文藝復興風格的車站主體已經成為天津市重點保護文物,歷經風雨變遷,依然保持著獨具特色的魅力,已經成為紅橋區的一大景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天津紳商間流傳慈禧太後同意修建津浦鐵路了。當年5月,天津當時最有名的26家商號,聯合上書天津商會,要求在南開(今南開中學附近)設立車站。紳商們的理由是,南門外以南一帶屬於中國地界,在自己的屬地上建設鐵路可以既不受外國人的牽制;且此地距離租界較近,又避免各國產生不滿。此外,「南開」一帶空地多,可節省建路資金;同時,「南開」一帶很少有墓地存在,不會因為遷墳而耽誤工期。
督辦鐵路大臣呂海寰自從接手津浦鐵路的工程後,一面監督施工,一面派人調查適合建站的地方。津浦鐵路北段開工8個多月後,呂海寰派出的調查員報送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材料:「河北趙家場後空地有二頃有餘,地勢平坦,既無廬舍,又無墳墓,堪為建設總站之用。」
當時所稱的「河北趙家場」是現在天津市紅橋區的北營門至南運河一帶,由於當時南運河並未裁彎而在河北岸,距離今天的天津西站約500米。自庚子之亂後,河北大街以及估衣街、鍋店街、針市街等原本熙攘的商業鬧市一度冷清。趙家場建成車站將有助於舊時繁華的恢復。於是,鐵路施工的方向就逐漸向趙家場方向傾斜。雖然有些商人一再向天津商會建議設站「南開」,但只是被敷衍了事。
1910年3月,直隸、山東兩幫商號127家聯合再次上書天津商會,請求在「南開」至少設立一個分站。商紳們在兩方面進行游說。其一,天津的商務政務都集中在老城廂一帶,「南開」距離商務政務中心只有幾里的路程,貨運與交通十分便捷,利於節約運費和時間。而當時的天津總站(今天津北站)和趙家場站之間道路崎嶇而又要輾轉渡河,使貨物的運費飆升,而旅客也要受顛簸之苦。其二,從總站到趙家場後,必西向經楊柳青過河達靜海的良王莊,沿線里程達到40餘華里,工費到達90多萬兩。但如果從趙家場通到「南開」,由「南開」通到八里台只有10多里,同樣可以再按原來的津浦線行走,既經濟又省時。
1913年7月,寧星普、楊以德、杜寶楨等社會名流為首的紳商,再次向津浦鐵路局提議「南開」建站。他們提出,津浦鐵路總站、西站都設立在河流以北,並將鐵路開行三四年來並沒有促進天津商業發展歸咎於車站都在城北,使住在城南的商人到車站路途不便,而且河北大街狹窄行車不暢。如果在天津老城的西南部設站,不但交通便利,也平衡了城區發展。津浦鐵路局在回信中拒絕並指出:為了籌建津浦鐵路,已經兩次向英、德銀行借款,總數將近一千萬英鎊,所以現在無論鐵路完工與否,都沒有能力也沒有打算在「南開」另設新站。況且老城廂與租界的交通,也並非如此難行。 1898年9月,在清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英國和德國的資本集團在英國倫敦舉行會議,擅自決定承辦天津至鎮江的「津鎮鐵路」。事後,清政府屈服於壓力同意修建並於1899年5月簽訂了借款草約。此後,清政府在1908年簽訂了借款合同,並將「津鎮鐵路」改為由天津至南京浦口的「津浦鐵路」。當年津浦鐵路分為南北兩段施工,津浦北段在1908年6月開工建設,從天津到山東的韓庄為北段管理范圍。但是與眾不同的是,津浦鐵路北段當時從半截開始施工,從靜海縣的良王莊向天津市內修築,這樣做是因為天津起點的地址始終未定。督辦鐵路大臣呂海寰自從接手津浦鐵路的工程後,從英德兩國借來的貸款達到500萬英鎊,利息每年有二三百萬英鎊,要30年才能將本息還清。正是因為向英德兩國家借了貸款,呂海寰在技術和設備上的安排上都受到德國設計師的牽制。
天津西站於1909年8月,1910年12月14日投入運營,站房亦由德國的建築師設計,建築材料也由海外運來。建成後的天津西站老站房為磚混結構二層樓房,建築整體坐南朝北,立面強調對稱式構圖,造型豐富,建築平面呈凸字形。建築頂部為紅瓦坡頂,開有老虎窗和煙囪,外立面為清水磚牆,窗套、立柱、花飾及入口台階均為石材,上雕有南極仙翁仙鶴還有龍嘴的圖案與西洋風味的洋樓相配可謂中西合璧,窗式和窗套變化多樣,是一座具有典型折衷主義風格的德國新古典主義建築。 1949年,天津西站被鐵道部核定為三等站。1955年,天津西站升格為二等站。1962年,隨著旅客和貨物發送量的持續增長,天津西站再次升格為一等站。1984年,天津地鐵既有線延伸至天津西站,使天津西站成為中國大陸最早有地鐵接駁的火車站。1993年1月,天津西站進行過一次改建工程,於1995年底基本建成。2003年下半年天津市政府出資766萬元再次大修。天津西站一站台是國際通關口岸站。此次改造工程,主要是對一站台的採光設施進行改造、修建雨棚和增高站台。改造後的一站台將為廣大中外旅客提供一個更加寬敞明亮、舒適方便的乘車環境。
天津西站下轄西站貨場、西營門貨場、陳塘庄貨場(包括陳塘支線),其中下轄的西營門貨場是鐵道部批準的中俄大噸位集裝箱的辦理站。擔負天津市的紅橋區、南開區、河西區、西青區、大港區部分工廠、企業、港口生產原料、燃料及建築材料、民用必需品的到達和部分產品外運的運輸業務。2009年2月4日,作為京滬高速鐵路五大始發站之一的天津西站開始進行改造擴建。為配合改造工程的展開,2009年5月4日零時起,天津西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並於同日停止售票;而楊柳青站作為臨時客運站,接替天津西站所有旅客列車接發。同年6月,《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發布,確立了西站地區作為天津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位。2011年6月30日,新天津西站落成並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天津地鐵一號線西站站也重新開放。2012年春運,天津西站普速場投入使用。新天津西站全部工程預計將在2012年完工,將取代天津站成為天津市最大的交通樞紐中心。
發展
2009年2月4日,為配合京滬高速鐵路建設,天津西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百年車站迎來了她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工程。改造後的西站將建成集普鐵、城際鐵路、高速鐵路、地鐵、公交、長途客運樞紐於一身的綜合交通樞紐。此次改造建設旨在把西站地區建設成為功能合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具有領先水平的城市樞紐,帶動中心城區西北部區域的整體發展,進一步體現天津現代化都市特色。改造後的西站站台數將達到26個,使天津西站躋身亞洲特大火車站行列。
10. 字畫落款印章內容落款為「西廬」印章是「西廬老人」的現代山水字畫的畫家是誰啊
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二十一歲中進士,當過十多年地方官,後來兩次擔任宰相,推行變法改革。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難於推行。王安石被免除宰相後,退居江寧。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詩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