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帝都,上海魔都,廣州妖都,天津什麼
北京是霸氣的帝都、
上海是夢幻的魔都、
廣州是紛繁的妖都、
香港是天堂小妖都、
西安是廢都、
南京是舊都、
武漢是偽都、
重慶是陪都、
東莞是性都、
深圳是雌都、
成都是成都。
② 中國城市的古稱呼都有什麼
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長治——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於城東北的褐色孤峰
包頭——包頭由蒙古語「包克圖」演化而來,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頭由此別稱為鹿城
烏海——烏達與海勃灣的合稱
大連——大連舊稱青泥窪,青泥窪大部分都是山東移民,在山東有一種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褳,大連就是由褡褳演變而來,另一說大連來自俄語「達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豐,煥然一新」之意
盤錦——盤山和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盤根錯節,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於境內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稱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闊下窄,狀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間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難辨,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
長春——意為「長年春色的城市」,東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長春命名城市說明了該城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占據主導
吉林——吉林全稱吉林烏拉,滿語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稱「嘉木寺」,在滿語是「驛丞」的意思,因為佳木斯在古代地處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驛道
華東:
煙台——意為「狼煙升起的炮台」
青島——因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且與「琴島」諧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設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與博山的合稱
萊蕪——萊是植物名,俗稱灰菜,蕪指田野荒蕪,古時這里是一片荒涼的地方,故名萊蕪
菏澤——城市名押e韻,菏山與雷澤的合稱,菏澤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
蚌埠——意為「盛產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別稱為珠城
宿遷——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宿遷由此得名
連雲港——意為「在連島與雲台山之間的港灣」,雲台山是江蘇省的最高峰
鎮江——唐代為鎮海軍節度使的駐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環境的變化,此地距大海較遠,故而更名為鎮江,取「鎮守長江」之意
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餘姚
建甌——建甌是「福建」二字中「建」的由來,由建安和甌寧兩城合並而成
石獅——相傳隋代此處建有一石亭,亭外立有一對石獅,商旅往來都以石獅為標記,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原來的名字就沒有人知曉了,石獅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地名
樟樹——因盛產樟樹而得名,樟樹市是著名的南國葯都,自古以來就享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
衛輝——衛輝古稱汲邑,衛輝意為「衛河之濱,輝煌之城」
登封——因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故名登封
偃師——周武王伐紂,回師息戎經過此地,偃師由此得名
仙桃——仙桃古稱沔陽,相傳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為王母娘娘祝壽,驀然之間發現一片綠洲,仙女向這片綠洲撒桃祝福,轉眼之間此地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得名
鍾祥——因明代嘉靖皇帝生養發跡於此,故賜名為鍾祥,取「祥瑞鍾聚」之意
大冶——取「大興爐冶」之意
武穴——武穴是由武家穴演變而來,武家穴是古代長江九穴之一
石首——因有石孤立於城北的石首山而得名
恩施——東晉末年桓誕竄流蠻中,在此地自稱施王,清代雍正皇帝改施縣為恩施,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賜於施縣」之意
汨羅——汨水與羅水匯合之處,汨羅市被譽為中國龍舟名城
冷水江——因境內漣溪兩岸多井,且井水極冷而得名,冷水江市被譽為世界銻都
陽春——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之意
畢節——在夜郎國時代這里以老虎為圖騰,畢節就是彝語老虎的意思
邛崍——因邛崍山而得名,邛崍山名稱來源於一種叫「筇竹」的竹子
綿竹——因此地濱綿水兩岸,且竹林茂盛,故名綿竹
什邡——什邡古稱十方,什邡就是由十方演變而來,中國古代中原人習慣上稱邊域之地為「方」,諸如鬼方、蠻方、朔方等,十方就是四川眾多小方國之概稱
華鎣——因華鎣山而得名,華鎣山由華銀山演變而成,「雪積顛頂,遠望如瓊瑤撒地,晶玉鋪山,故名華銀山」
個舊——個舊是由彝語「果作」的音譯演化而來,意思是種蕎子、吃蕎飯的地方
楚雄——戰國末期庄蹻入滇,他的部下有一個叫南雄侯的人到過此地,東晉時期又有一個叫威楚的彝族酋長在這里建築威楚城,後世將威楚和南雄侯各取一字組成楚雄
大理——得名於歷史上的大理國,大理是白族文化的發祥地
景洪——景洪在傣語就是「黎明之城」的意思
敦煌——取「盛大輝煌」之意
青銅峽——得名於黃河上游著名峽谷名稱,黃河穿過賀蘭山與牛首山之間的谷地,山光水色相映,宛如開然銅鏡,青銅峽由此而得名
③ 天津明朝之前的稱呼
直沽寨為天津最早名稱(元朝),詳見下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民國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數以百計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遺老進入天津租界避難,並圖謀復辟。其中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侵佔時期日本對天津基本實行武力統治。日軍對天津肆意燒殺搶掠,加上當時天津水災,使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被抓走的「勞工」達5萬人。天津曾於清朝大量開辟租界,日軍佔領初期租界內還算比較安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行佔領其他國家租借地後天津再無寧日。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1949年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天津劃歸河北省。
1967年1月恢復直轄市。
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98號):同意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以原薊縣的行政區域為薊州區的行政區域,薊州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街道府前街2號。
參考資料:網路
④ 天津在古代叫什麼
天津在古代叫津沽、津門、直沽寨、海津鎮和天津衛。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衙門遷津。同年中華民國成立,天津改為縣,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4)天津的稱謂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天津位於中國華北地區,界於東經116 °43′-118°4′、北緯38°34′-40°15′之間。東臨渤海,西靠首都北京和河北,北部和南部與河北接壤,天津市總面積11916.85平方千米。
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天津市氣候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6]
截至2018年末,天津市下轄16個市轄區常住人口1559.60萬人。全市生產總值(GDP)18809.64億元,比,上年增長3.6%。
⑤ 天津別稱是什麼
天津,簡稱津,別稱天津衛、津門、津沽、沽上、沽。
天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5)天津的稱謂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陸地是逐漸沖積形成的。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周朝時期,屬於幽州。戰國時期,分屬於燕國和齊國。西漢時期隸屬漁陽等郡。唐朝中葉以後,天津已成為南方大米、絲綢北運的碼頭。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允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⑥ 天津人都怎麼稱呼對方
天津話里男的喊大爺,女的喊大姐。具體的稱呼有以下幾種方式:
1、男性稱謂中,比父親大的就叫「大爺」,小的就是「伯伯」,讀"",同時可以再稱謂前面家還是那個姓氏,比如「李大爺,張伯伯」。
2、女性稱謂中,年輕的女性一般叫「大姐」,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年長的女性叫"阿姨"或者「奶奶」,同時可以在稱謂前面加上姓氏,表示對對方的尊敬。親戚中女性的稱謂比較特殊,父親那邊的女性都叫「姑姑」,母親那邊女性的就叫「姨」。
(6)天津的稱謂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津話稱謂
在天津方言中稱謂是按照輩分和使聽話人樂意接受的原則逐漸演化出來的,對語言交際起著重要的作用。
天津方言中,對於上至四五十歲下至三十多歲的青年婦女,甚至對於十五六歲的小姑娘,都可以稱謂「大姐」,常用於陌生人之間的稱謂。另外對於已婚的婦女根據其年齡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稱謂,對於老年女性,也可以稱「大娘」,「」大媽「」。
⑦ 古代時中國每個城市的名稱各是什麼
1、北京的古稱——大都、薊、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汗八里、北平、順天府、京師。
2、南京的古稱——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
3、杭州的古稱——臨安、錢塘、武林。
4、蘇州的古稱——姑蘇、吳郡、平江。
5、揚州的古稱——淮上、江都、廣陵、淮揚。
6、紹興的古稱——會稽、蠡城、越州。
7、西安的古稱——長安、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
8、開封的古稱——大梁、汴梁、汴州、東京、汴京。
9、洛陽的古稱——雒陽、斟鄩、洛邑、洛州、京洛、東洛、司隸、三川。
10、沈陽的古稱——盛京、奉天。
11、成都的古稱——錦官、益州、芙蓉城。
12、福州的古稱——三山。
13、荊州的古稱——江陵、郢都。
14、贛州的古稱——虔州、虔城、宋城。
15、長沙的古稱——星城、潭州。
16、天津的古稱——津沽、津門。
17、邯鄲的古稱——鄴城、磁州、洺州、大名府、廣平府。
(7)天津的稱謂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主要古代城市名稱由來
1、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2、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3、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4、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5、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6、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⑧ 天津曾被稱為「津門」,這個稱呼有何來由
天津是我國的重要港口之一,天津也是個古老的都市,歷經千年的興衰,同時天津別稱為津門,這個稱呼是由何而來的呢?所謂的津門,其實就是首都北京的門戶的意思,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被當做首都的門戶。
天津經歷了明的興盛,清的強大,民國的興衰,二戰的戰火,建國之後的興盛,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魅力與氣節,在現如今的社會中仍舊發揮著它作為祖國城門的作用。
⑨ 天津市在清朝時的稱謂是什麼
直隸!!!!!
⑩ 為什麼天津自稱是天津衛呢我國還有哪些城市有這樣的稱謂
衛是一種建制的名字,是明朝的軍事建制。比如現在南京有孝陵衛,就是為保護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而設的。
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
「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
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