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楷書書法的現代名家有哪些
一、田蘊章,田蔭亭之長子,字存文,蟠逸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間縣卧佛堂鄉河西村。1945年生於天津。現執教於南開大學,為東方藝術系副教授、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天津書法家協會理事、南開區政協學委、市公安局特邀監督員。
二、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於天津,書法研究生,國家人事部幹部。先後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書法家。
三、盧中南,男,1950年12月生於武漢,祖籍河南濟源。中國著名書法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書法委員會副主任、楷書委員會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設計處處長、研究館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華書畫名家研究院顧問。
㈡ 王維賢書法字帖哪有的賣
王維賢民國歐楷善書者,水平近代之冠。可先學習其法度,與古人建立一座橋梁。學王不是目的,學歐也不是目的。最終把字寫好才是重要的。王維賢字帖天津國藝館有賣。最後一點,不要聽社會上的那些胡說八道。字寫的好我們的眼睛不會騙人,用藝術的理論去掩蓋字寫的不好的人太多太多。其希望踏踏實實練字,老老實實做人。
㈢ 近代10位寫歐體的書法家,看看哪位寫得最好
歐陽詢楷書被稱為「唐人第一楷」
它的很多書法作品也被
後人拿來當做學習的典範。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是否也正在學習歐體?
或者是曾經也練習過歐體呢?
今天,小編收集整理了自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在學習歐體頗有成就的書法家,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作品,是否真的能得歐陽詢「真傳」呢?
一、黃自元
(1837--1918),字敬輿,號澹叟,湖南安化縣龍塘鄉人,清末書法家,實業家。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民國7年(1918)病逝。
二、姚孟起
[清1838—?]字鳳生,一作鳳笙,吳縣(江蘇蘇州)貢生。以書名,正書宗歐陽詢,嘗臨九成宮醴泉銘逼肖。隸書略仿陳鴻壽。兼治印,得蔣仁秀勁之氣。偶作畫,古拙如金農。《海上墨林、廣印人傳、清朝書畫家筆錄、吳門畫史》
三、綿勛
愛新覺羅·綿勛:愛新覺羅·永松第二子,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襲奉恩將軍,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襲永珠之貝子,光緒十九年 卒。
四、馮譽驥
(?-1883年),字「仲良」,號「展雲」、「崧湖」,晚年號「卓如」、「鈍叟」,齋名為「綠伽楠館」。少時,肆業於兩廣總督阮元創立的學海堂書院。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領鄉薦。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進士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編修,累督山東、湖北學政。同治年間(1861年~1875年),回端州「丁優」,受聘主講廣州應元書院。光緒五年(1879年)八月,擢陝西巡撫。光緒九年(1883年)七月,陝西道監察御史劉恩溥彈劾其貪瀆、任用非人,於十月被革職,致仕居揚州。平生嗜書畫。
五、吳郁生
(1854~1940), 字蔚若,又號純齋,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人,居蘇州白塔西路。為嘉慶戊辰科狀元吳延琛之孫。清代進士,光緒三年(1877)授翰林,曾為內閣學士,兼禮部尚書、四川督學,主考廣東,康有為出其門下。戊戌政變,六君子被戮,西太後因康有為出其門而不用鈍齋。及至西太後死,乃任郵傳部尚書,軍機大臣。
六、王維賢
字竹村,清末民初中的民間書法家,善歐楷,雖無一官半職,曾經卻被譽為「天津府歐楷第一高手」。他的歐楷書法,形神兼備,已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七、陳益椿
田蘊章曾說過,天津歐楷最高水平的代表就是王維賢和陳益椿,王維賢的作品較多也常見,陳益椿的很少見到,應該很多人沒有見過。此幅作品雖拍攝不佳,但可以領略陳益椿之水平,確實不虛。
八、高雲勝
著有《高書小楷》、《雲勝小楷》、《雲勝大楷》,影響很大。
九、任政
任政 (1916—1999)字蘭齋,浙江黃岩人。生前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協常務理事、上海外國語學院藝術顧問、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藝術顧問。
十、鄔惕予
(1929-2009),湖南新化人,本名鄔迪於,字朝吉,號西江樵子,又自署萸江一怪。天資聰穎,四歲臨池,七十餘年筆耕不綴,歷習二王、歐、顏、柳、趙、褚、板橋諸體,源於古人而別於古人,其楷書精嚴險勁,秀逸典雅,自成一格,世稱「鄔體」。
㈣ 田蘊章稱的上是中國當代第一書法家嗎
中國當代第一書法家是一個廣義的概念。田蘊章,田英章和盧中南,房弘毅,吳玉生等均是歐楷名家。田蘊章和弟弟田英章在普及歐楷方面做過貢獻。
二十世紀上半段稱得上第一書法家的有晚清狀元劉春霖,顏楷名家譚延闓,行草名家於右任,楷書名家潘齡皋,沈尹默。
二十世紀下半段,稱得上第一書法家的有啟功,劉炳森,沈鵬。站在書法的角度,不同字體風格的書法作品,沒有可比性。
田蘊章、田英章兄弟師隨津門歐楷名家王維賢,培養了歐楷大家荊霄鵬。學術界沒有」中國當代第一書法家「這種說法。
自從歐陽詢創造歐楷後,歷代歐楷名家有李鼎,姚孟起,林則徐,黃自元等,當代歐楷名家有廣西陸啟成,廣東馮寶佳等。
從字帖銷量上看,田蘊章、田英章兄弟是中國當代歐楷第一名家,從影響力看,天津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唐雲來是個顏楷名家。藝術成就方面講,根本沒有」中國當代第一書法家「的說法,當代第一是不嚴謹的。
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中石,沈鵬等。田蘊章及田英章兄弟是津門歐楷傳承人。田蘊章有資格當選歐楷掌門人。歐陽詢的楷書字體,因為田蘊章發揚光大。
中國書法,楷書方面有魏晉小楷,歐顏柳趙和瘦金體等。褚遂良,虞世南,陸柬之等亦是楷書大家。田蘊章一直發展書法家族主義,田氏家人田雪松,亦是田蘊章傳承人。
學術界認為,田蘊章的歐楷過於程式化,歐陽詢楷書多變而險峻。因此田蘊章是田楷第一人,歐楷傳承人,津門歐楷家族掌門人。任政是上海歐楷第一人,田蘊章是當代津門歐楷第一人。
㈤ 王維賢是何許人也
1、人物簡介
王維賢(1935—1948年),河北省邯鄲市新莊人。1941年父母死於日軍屠刀之下,6歲的王維賢被姑母收養。1943年姑父被抓到北票煤礦當勞工,他隨姑母來到北票。由於無生活來源,1946年夏,全家人流落到今上園鄉炒米甸子村謀生。當時王維賢沒有名,因為他幹活不惜力氣,便被人們叫做「小賣力」。�
主要經歷
1947年,錦義聯合縣派出一支武工隊進駐上園。「小賣力」見到武工隊祖隊長,就要求參軍。祖隊長知道他身世後給他起名王維賢,又委任他為兒童團長。從此,王維賢每日手提紅纓槍,積極參加站崗、放哨、抓懶漢、改造煙民等工作,十分活躍。一次,他發現打入民兵連當伙夫的吳廣躍背地裡和地富們勾勾搭搭,就發動兒童團開會斗爭他。吳廣躍當眾拱手悔過,內心卻恨透了他。1947年末,炒米甸子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王維賢帶領兒童團員協助農會搜查地主暗藏的糧食和槍支彈葯。1948年1月,村裡把地主、漢奸、惡霸拘留起來,由民兵連看管,准備交法庭宣判。當時,打入民兵連的內奸正暗中串聯,伺機暴動。10日晨,以民兵連長吳廣恩為首的一批壞人趁武工隊吃飯之機,奪取了全部武器,打死兩名武工隊隊員和一名民兵,後又威脅村民和他們一起走。王維賢聽到槍聲和嘈雜聲,立即拿起紅纓槍沖出家門,迎面遇見吳廣躍,吳手持板斧,喝令王維賢放下扎槍,王維賢怒目圓睜,質問暴徒:「你們想咋的!我要去報告武工隊!」暴徒們大喊:「別放他,砍死他!」吳廣躍上前拽住了王維賢的襖領,兇狠地說:「今天我處置了你!」王維賢毫無懼色,同暴徒搏鬥起來,怎奈人小力薄,終被凶惡暴徒用板斧砍倒在血泊中,王維賢犧牲時年僅13歲。
2、王維賢(1925.2-1996.4)
王維賢,男,漢族。1925年2月生於河北省淶水縣二區龍安村。1943年2月自願參軍,194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後,先任晉察冀邊區十一分區淶水九團通訊員,1946年6月任八路軍六縱教導隊二團一營機槍連文書、文教、一營書記。1949年1月,調任西北補充師五團二營政治指導員;5月 任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政治處幹事;1952年3月,任五軍十一師騎兵團合作社政治協理員;11月,任團政治處副主任。1953年7月,改任農四師十二團政治處主任;1954年4月,進八一農學院農經系學習一年。1958年7月,任十二團副政委;10月,調任共青團農場政治委員。1965年5月,調離農場。歷任農四師政治部副主任、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宣傳部副部長。離休後,於1996年月病故。
王維賢在抗日戰爭時期,曾參加「五四」反敵突襲占和同蒲路抗擊占。解放戰爭中,參加青化砭、羊馬河、榆林、延長、岔口、瓦子街、洛川、扶眉等戰斗、戰役。1950年,兩次參加南北山剿匪戰斗。歷次戰斗中,都表現出政治立場堅定,為人民服務思想明確,經得起艱苦困難環境的考驗。1945年,在陝西因臨縣教導旅九團生產練兵中,受物質獎勵。
全國解放後,在鎮反、三反等政治運動中表現出政治敏感、積極熱情。擔任領導工作後,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工作踏實穩重,考慮問題較全面慎重。作風民主,堅持集體領導原則,凡重大問題,從不獨斷專行。且注重維護集體領導的威信。表現出思想健康、作風正派。
在共青團農場工作期間,盡管他對建場選址有看法,仍認真貫徹兵團、師黨委的決定,堅持兵團人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發動全團上下深入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每年都堅持上工一擔肥、收工一捆草;業餘割草蘆葦、砍柳條、搞紡織;不論機關、連隊,不論幹部、職工,每年每人業余增產50-100元,克服種種困難,去開發農場。在他調離農場時,原來人跡罕至的荒原上,正規條田、排灌渠系、林帶、道路、居民點均已成型。一個正規的國營農場已呈現在這片土地上,為農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個政治工作者,他在重視農場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更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抓部隊思想教育,組建電影放映隊、業余文藝宣傳隊,以至托兒所、學校、衛生隊。農閑時,發動群眾性的詩歌創作,開展體育活動;組織歌詠比賽,他親自登台指揮。在艱苦環境中,把部隊搞得生機勃勃。從而,鞏固了部隊,擴大了職工隊伍。王維賢不愧為一個創業的好領導。
3、王維賢,天津人,清朝末年時人。字竹村,擅楷書,頗得歐陽詢的神髓,被稱為「天津學歐第一好手」。
㈥ 王維賢的天津市書法家王維賢
王維賢,清末民初人之中的楷書大師。當年田英章先生初學歐楷時,就取法王維賢。王維賢,字竹村,曾經被譽為天津市「歐楷第一好手」。他的歐楷書法,形神兼備。
據說,田蘊章、田英章兄弟非常推崇王維賢的書法。他們認為,王維賢、陳亦春是天津市楷書最高水平的代表。自清朝黃自元總結出《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後,天津市就出現了王維賢、陳亦春等歐楷名家。
王維賢,是津南大名鼎鼎的歐楷名家。自王維賢後,歐楷成了津門的書法主流。田蘊章,田英章等,都以歐楷見長。
很多人,認為王維賢只是天津市一個民間書法家,其實王維賢的書法成就,已經超越了時空。
㈦ 湖廣填四川的確切年代及事由
在今天的四川漢族地區,如果你去訪問一些老人,問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會是同樣的回答:"我家祖輩是湖廣填四川遷進來的。"如再問從何處遷來?往往仍是同樣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鄉。"如繼續問:"你是否知道為什麼你們的祖輩會有湖廣填四川的行動呢?"往往還是同樣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是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認為境內的漢族人的祖輩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從湖廣遷入的。而遷入的原因又是因為八大王即明末農民戰爭時張獻忠(張獻忠起義不久,即以八大王為稱)剿四川。這種說法的影響很廣很深。
"湖廣填四川"這一歷史過程確實是存在過的,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連續進行的長期的移民運動。民間的有關傳說較之歷史的真實有明顯的擴大與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張獻忠剿四川"這一歷史事件也是發生過的,民間的傳說較之歷史事實有失誤,也有一些歪曲。參見袁庭棟:《張獻忠論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這些偏差或失誤排開,就可見到所謂"湖廣填四川"原來是連續進行了多年的人口與文化的大融合,對巴蜀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唐代的巴蜀地區在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居於最前列。到了宋代,其經濟文化的發展仍在全國處於先進行列之中,特別是南宋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口占整個南宋的23.2%,可是其財賦收入卻占整個南宋1/3,供應的軍糧也佔1/3,是南宋堅持抗戰的主要經濟基地,乃至有"蜀亡則宋亡"之嘆。
可是,在巴蜀軍民盡最大努力堅持了長期的抗金戰爭,終於取得了使金兵未能進入四川盆地的巨大勝利之後,又堅持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蒙戰爭。這場戰爭基本上是在盆地內部進行的。蒙古軍先後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擊傷而死於釣魚城下。長期的拉鋸戰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的損失。從整個四川地區來看,以至有"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誌銘》,見《道園學古錄》卷二〇)的記載。這些文字難免有某些渲染誇張的成分,但經濟極度殘破,人口急劇銳減則是無可懷疑的事實。因為在近50年的拉鋸戰中,除了戰火的破壞,還有長期戰事帶來的農業生產的凋殘而嚴重缺糧,"沃野千里,盪然無民,離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疇不辟,堰務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種"(見上引吳昌裔疏),這是當時必然存在的現實。此外,宋朝官軍中也有不少軍隊在戰亂中趁火打劫,殘害百姓,或"剽掠於民財",或"焚毀於仕族",以至"騷動慘於敵禍,……故田裡有內敵甚於外敵之謠,此害非一日矣"(吳昌裔:《論救蜀四事疏》)。這些記載都出於當時的蜀人筆下,應當是可信的。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元代巴蜀地區的人口銳減到不足南宋時期的十分之一,具體數字見前《民族與人口》一章。
面對宋元之際巴蜀地區如此嚴重的殘破局面,元代的統治者除了實行屯田用以保證軍糧的基本需求之外,沒有採取由官方出面組織移民的措施。沒有勞動力,生產就不可能恢復。所以,在元代的將近100年間,巴蜀的經濟一直未能得到較明顯的恢復。根據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一書的統計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賦稅收入,在全國10個非少數民族省區中居於倒數第三,僅佔全國歲入的0.96%。此外,據《元史·食貨志》的資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區之中,酒稅占倒數第三,醋稅占倒數第一,商稅占倒數第三。這種情況較之南宋時期占整個南宋王朝歲入大約三分之一的地位,簡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紅巾軍農民大起義的烈火四處燃燒,原來屬於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率軍攻入巴蜀,以後在重慶自稱隴蜀王,再改元稱帝。明玉珍是湖廣隨州(今湖北隨縣)人,他的軍隊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區的農民。明玉珍不僅帶來十幾萬軍隊,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農民隨之進入人少地廣的巴蜀地區開墾務農。這應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的開始。如吳寬在《劉氏族譜序》中所說:"元季大亂,湖湘之人往往相攜入蜀"(見《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權只存在了兩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統一。明代初年,湖廣地區的移民繼續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萬,外地移民,特別是湖廣移民佔了這一時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緒《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王維賢《九賢祠記》所說:"元法,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蜀人如余玠、楊立諸公堅守不下,故川中受禍獨慘。明初,中江縣開設,土著人戶業七八家,余皆自別省流來者。"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為四川人。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記錄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顧:"查川省孑遺,祖籍多系湖廣人氏。訪問鄉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難,亦必至有土無人,無奈遷外省人民填實地方。"(《明清史料丙編》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戶部題本》)所謂"湖廣填四川"這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就是這樣開始,而在元末明初進入了第一個高潮。
所謂"湖廣",包括今湖北與湖南,而湖北的麻城與孝感縣籍的又占第一位,估計這一地區是清初大規模移民入川時的重要的中轉站(我的祖父對我說過,我家也是從"麻城縣孝感鄉"遷來的。在蜀中老人口中與民間文學中,幾乎都將麻城與孝感二縣誤為"麻城縣孝感鄉",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胡昭曦根據部分地方誌和家譜中所載的716戶人家的有關資料統計,元末以前即已居於蜀中的只有65家,僅佔9%。在清代以前遷入的220家中,湖廣籍就有171家,佔77.7%。其中湖北麻城又有151家,占湖廣籍的88.3%。在清代以前遷入的移民中,大多是元末明初遷入的,如從現存家譜的資料統計,清以前遷入者共58家,其中在元末明初遷入的有40家,佔69%。見胡昭曦:《張獻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廣填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多年來,我曾注意過明清時期若干知名人士的祖籍,如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明代著名詩人張佳胤,清代著名經學家廖平,自貢鹽業界最大的鹽業經營者王三畏、李四友,五通橋鹽業界最大的鹽業經營者吳金三等,他們的先輩都是在元末明初"湖廣填四川"過程中舉家入蜀的。
元末明初大量移民入蜀,又可以分為四類:
1.紅巾軍農民大起義開始之後,湖北地區若幹家資較豐者(包括一些蒙古族)紛紛"避難入蜀"。
2.如上所述,明玉珍率領大批湖北軍民入蜀。當朱元璋的軍隊攻佔湖北之時與之後,若干原來紅巾軍舊部或與紅巾軍有聯系的人,為了逃避朱元璋部下的打擊,也紛紛逃奔巴蜀境內的明氏"大夏"政權,求得保護。
3.朱元璋派湯和率大軍由湖北攻入巴蜀,派傅友德由陝西攻入巴蜀,以後駐在四川也就成了巴蜀人。
4.明代初年,為了控制巴蜀局勢,若干官兵被留居巴蜀。鑒於巴蜀地區人少地多,急待墾殖,所以明中央有意安排鄰近巴蜀的湖廣移民入蜀,這是整個元末明初"湖廣填四川"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現存的很多家譜族譜中,都記載著先世在明初洪武年間是如何"奉旨入蜀"的經歷。
以上,就是元末明初"湖廣填四川"的大致情況。
由於元末明初的"湖廣填四川",由於明代前期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所以經濟有一定的恢復,人口也有所增加,然而,明代的巴蜀經濟還未完全復甦,又進入了一個比宋元之際時期更長、情況更烈的戰亂與殘破時期,巴蜀人民遭到了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浩劫。對於這場浩劫的存在,古今均無異詞。但這場浩劫的原因,看法卻各有不同。
在清代的史書中,多認為這場浩劫是因為"張獻忠屠蜀",或者說"八大王剿四川"。
另一種意見認為,張獻忠農民軍在巴蜀與明軍作戰,與地主武裝作戰,以後又與清軍作戰。幾年的拚死戰斗中,當然要殺人;為了鞏固新建的政權,鎮壓反抗者,當然也要殺人。但張獻忠在巴蜀活動不到四年,在巴蜀地區長達80年的戰亂中只佔一個很短的時期,對於巴蜀地區人口銳減與生產殘破,張獻忠農民軍不可能是主要原因。今天的史學家大多持這種看法。
明初清初巴蜀地區人口銳減的原因,既有天災,又有人禍。
先說天災。在明代最後的70年中,有大旱,有大水,有蝗災,有瘟疫。如"大旱、蝗,至冬大飢,人相食,草木俱盡,道殣相望"(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五);川南大水,"民登州堂及高阜者得免,余盡沒"(《明史·五行志》)。清初又有大疫,江津地區不少地方"全村皆死"(嘉慶《江津縣志》卷五)。這類記載,比比皆是。
所謂人禍,主要的不是指戰場上兩軍的殺傷,而是指在戰亂中對平民直接的屠殺和劫掠。早在明萬曆年間,就有土司楊應龍的叛亂,天啟、崇禎年間,又有土司奢崇明的叛亂,當時"圍城百日,大肆屠掠,所稱沃野,已半沒於荒煙茂草中矣"(康熙《成都府志》卷三五)。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李自成、張獻忠軍曾幾度入川,最後張獻忠在成都建國,農民軍要鎮壓"鄉紳"、"官員"和各種反抗者,明軍要鎮壓各地"喜於從賊者",雙方拉鋸般作戰十幾年,也就是十幾年的糧荒。張獻忠摧毀了明代各級權力機構,但並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在張獻忠犧牲,農民軍退走雲貴之後,全省出現了十幾年的權力真空,呈現出空前的無序狀態,用當時人的記載,是"四方烏合之眾雲集成都,……互相吞並者指不勝屈。孑遺無幾之民復見斃於群氛,田園荒蕪,飢饉頻仍,父子流離而人相食"(同上)。張獻忠部退出的同時,清軍又進川來。清軍與殘餘明軍和抗清武裝的戰火尚未完全熄滅,吳三桂叛軍又與清軍在四川大戰,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0年)以後,巴蜀的戰火才基本停熄。
巴蜀地區就是這樣地經過了約80年的戰亂加天災,造成了人口的急劇下降,生產的極度荒殘。作為歷次戰火中心的成都平原情況尤為惡劣,原來的繁華城市竟有虎豹棲息,以至清初的四川巡撫不能進駐成都,而駐在川北的保寧(今閬中),順治十八年才入駐成都。至於有的縣城,則到康熙年間才修造縣衙。
面對四川人煙如此稀少,經濟如此殘破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採取了若干相應的措施。一方面,將明代所設州縣大量裁撤合並,就以過去最繁榮的成都、重慶兩府為例,成都府裁撤了雙流、彭縣、崇寧、華陽;重慶府裁撤了大足、安居、璧山、銅梁、定遠、武隆。這些縣,直至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才陸續恢復。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行政手段,盡可能從外省移民入川。
清初的移民入川,規模大,時間長(從順治末年開始,實際上結束於乾隆中葉,共約100年),官方措施具體。順治十年,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時,就宣布四川無主荒地聽憑墾種,永占為業,免田賦5年,官府還設法支援耕牛種子。本省逃亡在外省,准予回籍。外省移民四川者,准予入籍。以後又以種種措施鼓勵地方官招撫流民,州縣官凡安插300戶者,現任官提升一級,候補官授以實職。在種種措施之下,清初從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陝西等省招來了大量移民,因為仍是以湖廣地區為主,所以一般都稱為"湖廣填四川",這是繼明代初年的移民入川之後,更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為了組織移民入川,順治和康熙年間兩度在湖廣和四川地區只設一個總督,時稱川湖總督,先駐湖北荊州,後駐四川重慶。
清代初年的"湖廣填四川"究竟有多少人移民入川,這個數字很難估計。但從若乾材料分析,在清代人口中,移民多於土著是毫無疑問的。如乾隆年間竇啟瑛在《四川通志·序》中說:"其民則鮮土著,率多湖廣、陝西、江西、廣東等處遷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賈,俗尚不同,情性亦異。"當然,各縣州的比例不一,成都及川西平原各縣又比其他地區為高,最高者可達90%以上。如康熙《成都府志·序》說:成都府;"百十秦、晉、楚、豫中,土著僅一二人焉。"清末人傅崇榘《成都通覽·成都之成都人》說:"國初亂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站地土,故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廣占其多數,陝西人次之。"嘉慶年間,六對山人在《錦城竹枝詞》中描繪更為形象:"大姨嫁陝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問原籍,現無十世老成都。"從全省情況估計,外鄉移民約占總人口的70%左右。
這樣多人從外省進入四川,大量墾殖荒地,促進經濟復甦,這是必然的。我們更要看到的是這樣多的"士、農、工、賈、技術、胥役之類"(沈荀蔚:《蜀難敘略》)的外地人入蜀,必然將各地的生產技術、各地的先進文化帶入四川。例如,在今天四川糧食作物中占很重要地位的紅苕(即甘薯),就是那時從福建、廣東傳入的。嘉慶《資州志》卷八載:"(紅苕)瘠土沙土皆可種。先是資民自閩粵來者始嗜之,今則土人多種以備荒。"又如四川的主要經濟作物煙葉,也是清初傳入的。如川大圖書館藏《重修傅氏宗譜》載:江西瑞金人傅沐榮於雍正時遷入四川金堂,"廣種煙草,時蜀中未諳煙法,而滿蒙八旗弁兵所必須,故一時傅姓煙草重於錦城"。我們在本書中專門論述過的今天"川味正宗"中最受贊揚的三絕:川菜、川酒、川劇,也都是在清代融合外地傳入的多種成分之後發展起來的。
以上,就是巴蜀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的大致情況。通過上面的論述,應當得出這樣的結論:"湖廣填四川",是由於四川地區幾度人口銳減之後,從明代初年開始的,在清代初年達到高潮的大規模移民入川的一個歷史過程。其結果是使四川地區接納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其總數超過了四川本地的土著。大量移民入川既是人口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促進了四川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也使得四川地區清代以來經濟文化的復甦和發展更加具有兼容並蓄、匯納百川的顯著特點。
㈧ 歷史上曾有「湖廣填四川」這一事件,這是怎麼回事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考證表明,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㈨ 說說你聽過小孩子說過的最可愛的話吧
小孩子真的很可愛,他們經常會冒出些出人意料卻又格外可愛的話語,他們的世界是純潔而又美好的,也正因為此,他們格外惹人喜愛,因為每個成年人心底都埋藏著一個願望——回到小時候。
我最近和父母參加他們一個朋友的婚禮,在婚禮上,我們遇到了一個小女孩,大概四五歲的樣子,穿著美美的小裙子,白白凈凈的,很可愛。新娘扔捧花的環節,那位媽媽沒有搶到花,對著爸爸一頓撒嬌,小女孩聽見了,蹬蹬蹬地跑到紅毯旁邊,仔細地摘了幾束花,又蹬蹬蹬地跑回了她媽媽身邊,舉著小短手,奶聲奶氣地對她媽媽說:「送給我最愛的媽媽。」我注意到那位母親先是呆愣了一會,接著眼眶就紅了,爸爸在一旁溫柔的笑著,他們一家三口此時一定是很幸福的,這么溫柔可愛的父母,才能養出這么溫柔可愛的小傢伙。「送給我最愛的媽媽。」多麼樸素而又直白的話語,卻是我聽過最可愛的話。
小孩子,真是這個世界裡,最溫柔、最天真、最可愛、最純粹的人了,但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盡自己所能教會他們溫柔、堅強,保護他們,讓他們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