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人為什麼買元宵
擴展閱讀
廈門西站在哪裡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鋪多少錢 2025-07-05 14:58:01

天津人為什麼買元宵

發布時間: 2022-08-21 18:50:17

⑴ 天津的年文化民俗

春節說是從大年三十開始,其實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准備了,二十三過小年,有個順口溜具體是什麼忘了 只記得臘月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倒有 大概就是說的從23開始准備過年的 過年春節守歲 出一鄰居拜年 初二回娘家 初五剁小人,天津都有臘月二十九貼吊錢兒的習慣 對聯 福字 家裡還要貼年畫 三十晚上包餃子 十二點時放炮迎新年 臘月有一天祭灶要吃糖瓜 意味粘灶王嘴。太多了 一兩句話說不清楚

⑵ 天津人過年有什麼講究

從50年代到前幾年,天津人在春節時對親戚朋友大都送點心(糕點)。大年初二,姑爺送媳婦娘家,那時因無「的」可打,幾乎人人的自行車後衣架上,都是點心盒子。這才發生「點心盒子大旅行」現象,親友間以致發生「禮品還家」的趣聞。這兩年變成了西點,但仍不出糕點的范圍。可是,從前天津人送年禮卻不只集中於點心、鮮貨。

天津人送禮一貫講究應時到節,新鮮可心。既是新春到來,就要有春天氣息,因此就有送鮮花的舉動。那年頭兒,不重西洋禮節,沒有送折枝(剪枝)鮮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臘梅、迎春海棠。每盆都要捆紮成「型」,迎春用自身枝條編成扁圓的嬌黃花盤,似有蜜蜂徘徊飛翔;臘梅、海棠則紮成大圓球形,團團似火,春意盎然。這種禮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兒,送盆花,沒有買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時來取老根兒。

這年時寒風凜冽,天津冬季「三珍」正當其時,因此,送銀魚、紫蟹、鐵雀做禮品也成風氣。花錢不多,卻是時鮮,顯出送禮人的拳拳之心。再有,是送暖窖的韭黃(應該叫做黃韭菜)。彼時,冬天除去大白菜外,能吃到這種鮮嫩細菜,也會令受禮人動情。此外,也可送茶葉 (天津人講究喝茉莉花茶)

一想到瑞雪豐年,外面是灰黑的天空,家家戶戶貼滿猩紅的春聯、吊錢,屋內鮮花怒放,時鮮清香,這種年味兒真令人神往。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娘娘宮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以前幾乎所有天津人在新婚時會朝拜娘娘,觀念中將媽祖和送子娘娘混淆了,希望娘娘能保佑早生貴子,求取一個泥娃娃作為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年之中沒有生育,會將泥娃娃抱到娘娘宮「洗澡」,也就是換一個更大的泥娃娃,使泥娃娃「長」一歲。如果生育了孩子,會尊泥娃娃為「大哥」,自己行二。因此以前天津人互相尊稱「二爺」,沒有叫「大爺」的,因為大爺一般都是泥娃娃大哥。(和北京人的風俗不同,北京人認為「二爺」都是管家或門房,互相都尊稱「大爺」)。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過年時從天津人家門口路過,你會被家家戶戶門窗上的紅色吸引住。這是一種叫「吊錢兒」的東西。吊錢兒是用紅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吊錢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實物形,如口叨著元寶,身馱著聚寶盆憨厚可愛的「肥豬拱門」等。一種是圖案類,長方型紅色,花卉中加著吉祥話,下綴橢圓形的散穗。因為各種圖案都要上方刻有銅錢的圖案,俗稱吊錢兒。吊錢兒年三十貼上,到正月初五才能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所以,女人們結結實實地貼好吊錢後,無不絮絮叨叨地囑咐孩子,別弄壞了門窗上的吊錢兒。 紅色在天津人眼裡不僅艷美,更是驅邪避災、保佑平安的吉祥色。他們崇拜紅色,比如過年時,要給「本命年」屬相的親人買紅腰帶、貼身穿的紅色衣物,從新年開始穿上,以保平安。 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為什麼天津民間崇尚紅色的習俗這么濃厚?主要緣由是對從天後宮里供奉的海神天後娘娘的崇拜擴展而來。因為據史傳記載,天後娘娘林默生前酷愛紅色,「嘗衣朱衣,飛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她死後屢顯神靈。傳說遇險船戶向天後呼救時,天後娘娘便化為神燈示佑於船桅頂端,或化為一條小紅船,或一根紅纜繩,或一片紅雲,引導人們脫險。老漁民傳說這紅纜是天後娘娘從紅衣上撕下的。所以,在天津市對紅色崇尚的緣由來源於沿海。 當然,現代天津人對紅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經淡薄,婦女穿戴紅色衣物,多是出於愛好。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鬧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而元宵節過後,年味兒這才漸漸散去......

⑶ 天津的鈣奶湯圓都是添加劑,為什麼還那麼多人愛吃!

主要是傳統的口味和口感不好

鈣奶的口味 確實迎合了人們的心裡

賣出名氣了 沒辦法

⑷ 吃元宵的來歷

吃元宵的來歷介紹:

正月十五吃元宵,到現如今已成必不可少的環節了,「元宵」做為我國傳統美食,也是由來已久了。在我國宋代,就已經開始盛行使用這款新奇美食,這種新興食品因放鍋中一煮,熟了就飄至水面,於是人們當時就把這種食品稱為「浮元子」「湯圓子」,生意人又美名其曰的將其稱為「元寶,」後又改名為元宵。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方因文化的差異,元宵做法不同,南方的湯圓是包出來的光滑細膩,而北方的元宵則是滾出來的咬勁十足,所以又有南湯圓,北元宵的說法。

我身為北方人,在幼時元宵節,大街小巷都有很多攤販,在擺放好工具搖制湯圓,每個攤位前來的購買元宵的都是絡繹不絕,我的家鄉那時最受歡迎的口味是五仁的。到現如今因元宵是節日性食品而又提倡鼓勵攤販入店經營,手工製作的大多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多為超市賣的包裝袋的那種了,所以現在南北方對於元宵的叫法也一般都為湯圓了。

⑸ 天津春節習俗的風俗特點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價值取向就是「闔家歡樂」,其社會意義是保證宗法社會下父系家庭的團圓。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准備臘八蒜和臘八醋。從臘月十五開始,天津的年貨攤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貨全部上齊,把所有吃喝玩樂的商品都擺上販賣。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倒有」的天津俗語也體現了年前天津人民准備過年的特點。現在意義是從二十三開始,天津人正式拉開春節准備工作的序幕。 臘月二十三
在天津民俗里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買糖瓜兒並等到夜裡十二點祭祀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到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換「灶王碼子」。
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五
掃房子就是至舉行過祭灶後,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意義就是表達人們除陳、除舊的意願。掃房子是「內功」,糊窗戶可是「外面」。老年間,糊窗戶可講究了,不僅要糊窗戶,還要裱頂棚,全家上下無不是煥然一新。糊完窗戶還要再貼上各式各樣的窗花。
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八
「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起,吃的主題就該登場了,一直到臘月二十八,是人們准備年飯、年菜的時間。
臘月二十九
「二十九,貼倒酉」,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們往往貼好紅春聯、「倒有」和「倒福」、紅剪紙「掛千」、貼「吊錢兒」等等。其中,吊錢兒是一種用彩紙或者紅紙剪刻成的圖案,天津人民將其貼在門窗的玻璃或者橫棱上,一般正月二十五才會揭下,這一天為填倉日。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十二點過後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初一一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現在一般為酒(久)和糕點(高)。而且在這天還禁止灑水、掃地、倒垃圾等行為,因為天津人往往將水、土視為「財氣」,將垃圾、糞便看做「肥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會把「財氣」掃走。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從微觀上說,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從宏觀上說,人和百業興,和諧春節年味濃,民俗飲食溢鄉情。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可能舊原詞為思舊,後民間訛傳)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與天津人過年期間。
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

⑹ 天津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於天津人過年期間。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

(6)天津人為什麼買元宵擴展閱讀

天津飲食習俗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

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資料來源 網路天津風俗

⑺ 關於天津的春節、元宵節節日的民風民俗等相關知識的調查報告 500字

農歷春節,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的活動,實際上是從前一日傍晚——除夕就開始了。從前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是夕辭歲,燃爆竹滾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其中有些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當夜幕降臨時,每家的飯桌上都擺上豐盛的飯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和和樂樂地吃團圓飯。飯前先到街上燒紙,把祖先們迎回家中,供在寫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後面的牆上,還掛有大幅畫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軸子」。吃完「年夜飯」,放過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圍在火爐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謂之「守歲」。到「年五更」新舊歲交替時刻,再吃「更歲餃子」。餃子一般為素餡,取新年素素靜靜之意。吃過更歲餃子,新的一年來臨,晚輩們開始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把「壓歲錢」分給孩子們,高興地接受著晚輩的聲聲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開始了。孩子們穿著剛剛更換的新衣,大人們也個個穿著整齊,成群結伙地到同事、鄰居、親朋好友家中拜年。過去晚輩給長輩拜年,都要向著供桌磕頭,邊拜邊喊著:「給某某拜年啦!」「給某某磕頭啦!」近年來一般不再磕頭,熟人見面或抱拳或握手,說些「恭喜發財」、「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處處充滿歡樂的氣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許多禁忌。如除夕夜裡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除夕和初一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萬一不小心打碎東西,要趕緊說一聲「歲歲平安」來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初一不興掃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將財寶一起掃出門。 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著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姊妹們說說知心話。由於過去許多大家庭是幾世同堂,歸寧的女兒常常是兩輩甚或三輩同堂,家裡頓時熱鬧非常。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舊時有「挖月芽兒」的習俗。入夜,當一彎新月掛在寒空時,一些婦女便將自己的孩子帶到院里,面對新月跪在蒲團上,手拿一把盛飯的勺子,先對月芽挖幾下,再在自己的肋邊比劃幾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據說這樣一「挖」,一年當中就再也不會牙痛。初三這天按舊俗還是「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於井台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 正月初五舊時稱為「破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俗謂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間,家家戶戶「送家堂」: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這就意味著年節已經過去。 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稱為「人勝節」,在濟南民間叫作「人七日」。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人們以此日的天氣晴否來占驗本年的收成好壞。南朝人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置頭之鬢,又造華勝相遺。」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這些「荊楚遺風」,在濟南的舊俗中也得以體現。過去在「人日」這天,濟南人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或參加娛樂活動。人們在五角綢或紙中剪出七個人形,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他們還用七種蔬菜製成餅或吃「人齊菜」並互相饋贈,表示祝賀。「人日」這天婦女不能做針線,俗傳「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這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裡,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因為觀燈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所以又稱燈節。元宵節是繼春節以後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城鄉人民仍普遍歡度。 除觀燈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耍獅子的。這些活動到元宵夜達到了高潮。各種表演隊伍中,高蹺隊的陣容最為壯觀:隊前是高大的紙扎門燈,上寫高蹺隊的名字;門燈前是手挑紅燈籠的領隊人,後邊是鑼鼓隊,再往後就是兩人一對叉花串列的高蹺隊了。隊員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別扮成戲曲中的武松、林沖、孫悟空、豬八戒、臟官、丑婆等。隨著有節奏的鑼鼓點,他們各顯神通,做各種滑稽表演和高難度的動作,時而令觀眾捧腹時而激起陣陣喝彩。過去濟南以東舍坊、馬家莊、西青龍等處的高蹺隊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