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味之源食品有哪些
擴展閱讀
賓利傢具杭州哪裡有賣 2025-07-10 11:45:36
廣州坐地鐵多少錢打折 2025-07-10 11:40:55
深圳人才綠卡怎麼辦理 2025-07-10 11:40:10

天津味之源食品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8-24 19:29:37

⑴ 天津有許多的特色美食,你知道的都有哪些呢

1、鍋巴菜

鍋巴菜是天津具有獨特風味的小吃,天津鍋巴菜柔軟滑潤,清素芳香,可作早點或正餐,同芝麻燒餅一起食用味美適口。鍋巴菜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用刀切成柳葉狀塊,澆上用十幾種小料製成的鹵汁,再灑上辣椒油、芝麻醬、醬豆腐汁、香菜葉,輕輕拌合後即可食用。

2、茶湯

茶湯是天津秋冬之季最盛行的街頭群眾化小食品,因用龍頭嘴的壺沖治,又叫龍嘴大銅壺。這種面制茶湯顏色杏黃,質地細膩,味甜潤而香醇,既不粘碗又不糊嘴,吃過一口,回味悠長。

3、煎餅果子

全國都有煎餅果子,但唯有天津的最為正宗,各種口味的也最為齊全,所以到了天津還是要嘗一下各種口味的煎餅果子的。想吃到正宗的筋餅果子一定不要到那些大店,就專門找一些小區的門口的小店或者直接推著小車現做現吃的,這些小地方做出來的煎餅果子味道才夠味。

4、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成為天津三絕之一絕對不是浪得虛名,正宗的十八街麻花咬上去酥脆不粘牙,甜度適中,雖說經過油炸,但絕不油膩,沒有哈喇味,越嚼越香,越嚼越甜。

5、狗不理包子

雖然傳統的飲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味道也已經沒有傳統的好吃,顧客也在流失。但是作為老牌的天津美食,到了天津不嘗一下地道的狗不理包子怎麼也說不過去。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6大類、98個品種。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

⑵ 天津的美食

早在清朝,天津就有食都之稱。津菜更是以「宮、商、館、門、家」著稱,即主要菜系由宮廷菜、商埠菜、公館菜、宅門菜和家庭菜構成。
宮廷菜就是當年各個王府里流傳出的菜品,如今1928風情食街的菜里的美宮山葯就是從宮廷菜眉公山葯演變而來;商埠菜則是早年間的飯庄菜;公館菜是名人家裡私廚的拿手菜,是各地特色菜餚和口味的結合,同時也促進了西餐的發展,水晶蝦餅就是保留下來的老公館菜;宅門菜顧名思義就是大宅門里的菜品,是純正的民間的高檔菜,這些大宅門里的主人大部分都是商賈,變著花樣的吃,給廚師提供了創新的平台,不愛吃油膩的時候,就是素了,真素八寶菜就是一道了,用黃瓜和蘋果吊湯,夠有創意的吧!
部分大宅門很快就流行開來;最後再說說這家庭菜,家庭菜還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以城內為限的家常菜,另一個是以當初稱為四郊五縣,這些地方的家鄉菜,更具有鄉土味兒。 [1]
津門菜系編輯
天津菜起源於民間,得勢於地利,博採眾長,獨具特色。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說,盛產魚、蝦、蟹、民間素有「吃魚吃蝦,天津為家」的說法。有代表性的天津風味菜餚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最具代表性。
八大碗
八大碗
「八大碗」酒席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每桌坐上八個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八碗前的涼碟酒餚,是六個或十二個干、鮮冷葷。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川肉絲、川大丸子、燒肉、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四大扒」不是可單獨成席的菜餚,而是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襯托作用的配菜。四大扒並不是只有四種,而是由於其相對"八大碗"而言只是配菜,所以稱為"四大扒"。主要包括:扒整雞、扒整鴨、扒肘子、扒方肉、扒海參、扒麵筋、扒魚等。
韭黃炒雞蛋
韭黃炒雞蛋
油烹鐵雀
油烹鐵雀
「冬令四珍」是指鐵雀、銀魚、紫蟹、韭黃。鐵雀是麻雀的一種,冬季捕食後用油烹,是下酒佳餚。銀魚是一種北方美味,最常見的吃法是用銀魚蘸蛋清置油中炸熟,作"銀魚坨",吃到嘴裡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道。紫蟹是蟹的一種,體積小如銅錢,雖然小但蟹黃飽滿且肥,在吃火鍋時湯中如添了蟹黃就增加香味,身價十倍了。而韭黃炒雞蛋更是一種雖普遍但又十分可口的佐餐小菜。
油炸螞蚱
油炸螞蚱
天津、北京兩地人們有吃油炸蝗蟲的習慣,名曰「油炸螞蚱」。古代經常受蝗蟲危害的蝗區人民,結合治蝗將捕到的蝗蟲作為食品,經腌制、曬干或油炸後在集市上賣,名為「蝗米」、「旱蝦」。 [2]
中餐名菜有:生菜大蝦、蟹黃魚翅、軟溜魚扇、雞絲銀針、扒海羊、清蒸桂魚、干燒比目、燒參肚、芙蓉鮮貝、紅燒西排等。
天津菜品選料精細、烹制考究,擅長炸、烹、爆、炒、燒、熘、氽、燉、蒸、熬、焅、扒。精於調味,注重色、香、味、美。
津菜概述編輯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衛,盛產魚、蝦,蟹、貝等水產品。僅魚類就有鯉,鯽、鰱.梭.目、 鮐等百餘種,其中自陰歷三月底上市的黃花魚、五月的繪魚、進伏後的鰨目魚,到秋季的刀魚.入冬後的銀魚以及四季皆有的鯉魚、鯽魚等,都是天津人喜愛的「鮮味」。蝦類、貝類不下50多種,其中「天津對蝦」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西施乳」{雄性河豚魚的魚白}「江瑤柱」{津門所產櫛孔扇貝}「女兒蟶」(我國四大經濟貝類之一,蟶中珍品)被稱為「津門海味三奇」,蟹類中有被稱為「大黃」的海蟹、「七尖八團」的河蟹、青褐滿黃的紫蟹。

⑶ 天津著名的小吃

說天津小吃,可能很多小夥伴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狗不理、十八街麻花,其實還有很多好吃的小吃,你也要嘗一嘗。下面就讓小編給小夥伴們介紹介紹吧!

⑷ 天津美食有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還有一絕是啥

俗話說“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中國作為一個美食大國,物產豐富,資源繁多,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只要經過國人的手藝,便可以成為出一道獨特的美食。

考慮到每一個地方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氣候都會形成屬於本地的特色美食,例如西安的羊肉泡饃,湖北的熱乾麵,河南的胡辣湯等等。於是,人們常常會利用閑暇時間去往各個地方賞美景,品美食。接下來小編將和大家分享一個不太一樣的特產,那就是天津的“三絕”。


對此,小編想說,不管是不是中華老字型大小的小吃,都不應該過於求成,哄抬價格,而不能保證質量,長此以往消耗的將是大家的信任。

⑸ 天津 特產

民間工藝方面,畫面絢麗、別具一格的楊柳青年畫,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泥人張」彩塑,造形多變、彩繪逼真的「風箏魏」風箏,玲瓏剔透、手法細膩的「 磚刻劉」磚雕,堪稱天津工藝四絕。

天津風味食品素享盛譽,有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等50多種小吃,還有衛青蘿卜、銀魚、紫蟹、對蝦等10多種特產。涉外餐館59家,分別設有川、魯、粵、津以及清真、宮廷、外國菜餚等20多種菜系。

一、津門小吃「三絕」

外地到天津的客人,都要品嘗一下天津小吃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天津人更以這些食品為美食招待客人,饋贈親友。這「三絕」便成了天津特產,凝結了天津人的深情。

1.「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在製作時,選料嚴格,肥瘦搭配,而且四季搭配不同,配料用秤定量,一斤餡里要放一兩五錢香油,一兩蔥末,四兩鮮姜,加入定量的骨頭湯或雞湯。再進行精心製作,從制水餡、揉面、揪劑子、擀皮、打餡到掐包、擺包子、上大灶蒸,八道工序環環相扣。蒸出的包子精緻美觀,鮮香可口,肥而不膩。別外包子吃著方便,飯菜合一,經濟實惠,所以深受人們青睞。

2.「耳朵眼」炸糕
天津「耳朵眼」炸糕創始於清光緒年間。把水磨黃米發酵面團作炸糕皮,煮紅小豆加紅糖作餡,用生芝麻香油文火炸透撈出來,炸糕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里糯粘,豆餡黑細香甜,別具風味,在津門獨樹一幟。

3.「十八街」麻花
天津「十八街」桂發祥什錦夾餡麻花,也是遠近聞名的天津小吃。它的選料和製作方法特殊。先用熱油和面,撒上桂花、閩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紅絲等,製成酥餡面,搓成酥餡條;用糖汁和面後,搓成白條;把一部分白條蘸上芝訂,便成麻條。再把酥餡條、白條、麻條合股擰,對折再擰,然後用花生油文火炸透,成金黃色出鍋,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和瓜條等,這才成為「十八街」什錦夾餡麻共這種麻花不僅酥脆香甜,而且能存放幾個月也不綿軟。

在外地能夠吃上天津小吃「三絕」,當然是一快事。但是,到了天津,身臨其境,品嘗這三樣美食,肯定感受不同,別有風味!

二、天津特產數八珍

這里所說的天津「八珍」,是在天津地方享名數百年的傳統特產。它不但深受旅遊者的喜愛,而且對本鄉本土的天津人,也產生著難以言狀的吸引力。
顧名思義,「八珍」即是八種食品:銀魚、紫蟹、鐵雀、晃蝦、黃芽白菜、韭黃、青蘿卜、鴨梨。它們有的可以作為菜品、佳餚,有的則可作為茶餘飯後助消化用的「零嘴兒」。

1.銀魚、紫蟹
銀魚和紫蟹均是洄遊繁殖,卵產在海里,成長在淡水河裡是河蟹類中的稀有品種。是蜚聲中外的水產珍品,天津以出產銀魚和紫蟹而著稱。
2.鐵雀。
鐵雀不同於「家雀」、「麻雀」、「老家賊」等,其體較小、爪呈黑色,羽毛呈暗褐色,花紋不大清晰,多在郊外群飛覓食。到了嚴冬時令,羽毛漸豐,肉脯肥嫩,非常好吃,它是一種名貴的「小品」。
3.晃蝦
是說它寄生時間的短暫,只是在春節前後生存,一晃就過去了。這種蝦,不但味道鮮美、香嫩,而且色澤粉白,猶如「娃娃臉兒」作以「熗」、蝦、氽蝦、烹蝦腰等,均屬名貴佳品。
4.蘿卜。
是指天津地方嚴冬時候賣的青蘿卜。天津的青蘿卜,可說是物美價廉,甜脆適口;如失手掉在地上,可碎成數塊,是寒冬時節晚飯後的佳品。它除了可以助消化、解酒、化痰外,煮食尚可潤喉,潤肺。天津有句民諺:「蘿卜就氣的大夫滿街爬。」意思是說吃蘿卜就茶,可以消食去病,就不需要請大夫看病了。
5.韭黃
是韭菜的一種。在菜窖里堆放了一捆韭菜,其根部被糞土掩埋,到春節前,從裡面生出許多黃色嫩芽。割下來包餃子吃,味道十分鮮美。在天津人過除夕時,總要吃一頓用韭黃作餡包的餃子,味道清香撲鼻。
6.黃芽白菜。
白菜又有青、白麻葉之分。以青麻葉「核桃紋」為上乘菜品,它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維生素丙、胡蘿卜素、糖分和蛋白質等多種成分。天津西郊的李樓,是黃芽白菜名產區之一。每到冬令,天津各家將白菜貯存起來,其菜可慢慢萌生芽菜,充滿菜心,嫩黃味甘,故稱為黃芽白菜,乃菜中之佳品。
7.孩梨。
這里的「孩」音「鴨」,俗稱「鴨梨」。孩梨曾是河北泊鎮的特產。因其水土好,梨個兒大皮兒薄,色如黃金,脆甜多水,可貯存。但泊鎮僅是一個濱河小鎮,哪有交通發達的集散地——天津這么名氣大呢?故稱之為「天津鴨梨」,並出口行銷海外,實際上是將泊鎮的特產「掠美」而歸天津了。不過,近年來由於果樹技術的發展,天津確實已變成孩梨的產地了。

三、貼餑餑熬小魚

正宗的貼餑餑熬小魚不是分開做,而叫「一鍋熟」,就是貼餑餑和熬小魚同時在一鍋里做熟上桌其味道與山珍海味媲美。 製做貼餑餑熬小魚,魚要選擇個頭小的,最好是活的白鱗小鯽魚,肉嫩刺軟棒子麵是當年的新鮮糧食。農家用的大鍋燒熱後,鍋底熬魚,鍋幫四周轉著貼滿餑餑。柴禾不能燒得太猛太久,要注意掌握火候,溫火把作料靠凈。到時一揭鍋蓋,香味四溢。餑餑出鍋,黃燦燦的結著一層焦嘎,咬一口,又脆又香,再就著熬小魚,連魚刺都不用吐出。那味道,那鮮勁,吃起來保准沒個夠。

四、鍋巴菜

鍋巴菜,天津話叫「嘎巴菜」,是風味獨特的民間小吃,已有百年多的歷史。鍋巴以小米和綠豆作主料,加茴香籽、大料調味,浸泡後用石磨碾成麵糊。攤在加熱的鐵鍋上堡干成粘粥嘎巴,晾去水分。鍋巴講究薄厚均勻,不粘不糊,松軟可口,嚼有韌勁,切成柳葉狀。用十餘種小料制鹵澆拌,加外香菜、麻醬汁、紅辣椒油調色入味,一碗色澤分明招人食俗的鍋巴菜便製成了。吃在口裡,柔軟滑潤,清素芳香,餘味無窮。鍋巴菜,又當菜又當湯,經濟實惠,深愛廣大勞動者的歡迎。

五、楊村糕乾

楊村糕乾又名茯苓糕乾,產於天津武清縣的楊村鎮。看似包裝簡單、用料普通、其貌不揚的小食。但1930年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楊村糕乾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白皮膚黃頭發的老外們,榮獲「佳禾」銅質獎章,成為中國最早打入國際市場的小食品。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茶話會上用楊村糕乾招待柬埔寨貴賓,西哈努克親王吃後贊不絕口,並高興地接受了禮品——楊村糕乾,表示她的夫人一定喜歡。 楊村糕乾以精米、綿白糖為主要原料,生產工藝細膩、考究。糕乾松軟適口,易消化,有健脾養胃的功效,經常食用,其功效不亞於中葯茯苓,因此有著「茯苓糕乾」的美稱。

⑹ 天津特產有哪些

天津特產: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獨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1,天津甘栗

天津板栗,別名紅油皮栗子,油栗,天津甘栗。產地主要集中在薊縣小港,小營等鄉。同時,北京,唐山,承德等地的山區,也生長大量栗樹,所產栗子,品質特優,因為過去這些地區生產的栗子一直由天津口岸出口,故名天津甘栗(在日本,名為「天津板栗」)。


(6)天津味之源食品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津地處中國北部,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國家物流樞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天津也是中蒙俄經濟走廊主要節點,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交匯點,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位於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

⑺ 天津小吃有哪些

1、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是一道由糯米粉、普通麵粉等原料製成的小吃,是天津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與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並稱"津門三絕"食品。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晚清光緒年間,因炸糕店緊靠著一條只有1米多寬的狹長胡同--耳朵眼胡同,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鋪。雖日偽時期曾改名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鋪則越叫越響。炸糕也被稱為"耳朵眼炸糕"了。
2、天津麻花
天津麻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小吃名點。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原來巷子之中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3、豆皮卷圈
豆皮卷圈是天津地區特色傳統小吃名點,以綠豆面煎餅作皮,以豆菜、粉皮、麵筋、香千、香菜腐乳等配製成餡,裹而炸之。香味濃郁,清淡可口。炸素卷圈,色澤金黃,外脆里嫩,清淡適口,是天津特色風味小吃,不僅是本地人愛吃,好多外地食客第一吃到後極為贊賞。
4、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是天津人的小吃。它是由綠豆面薄餅、雞蛋、還有油條或者薄脆組成,配以面醬、蔥末、腐乳、辣椒醬(可選)作為佐料,口感咸香,如今的煎餅原料已經不僅限於綠豆面攤成的薄餅,還有黃豆面、黑豆面等等多種選擇。但是,天津人依舊堅持著傳統的吃法,正宗煎餅果子中選用的食材只有綠豆面、油條以及蔥花及其他佐料。天津之外的省份多有在煎餅里夾火腿、香腸、甚至豆腐絲、肉鬆等原料的,雖被商家冠以煎餅果子之名,卻有名無實,早已與正宗相去甚遠。
5、果仁張小吃
果仁張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第一代張明純和第二代張維順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廚,專門炸制各種小食品,受到皇上嘉許和西太後賞識,遂被譽為宮廷小吃。解放後,第三代張惠山炸制的凈香花生仁、玻璃核桃仁、虎皮花生仁等品種,在1956年天津市飲食商業優質品種展覽會上被評為優良食品,參加過波札那國際博覽會。
6、津味鍋巴菜
津味鍋巴菜(俗稱嘎巴菜)是天津獨有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嘎巴菜色、形美觀,多味混合,清香撲鼻、素淡爽口。"嘎巴"香嫩有咬勁,鹵子透亮而覺鮮。加上綠豆性甘涼,能清熱,解暑,利水、解毒,因此,每逢夏季,備受歡迎。煎餅果子和嘎巴菜都是熱吃的,夏天也如此,他們都是以綠豆為主料,佐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熱,開胃健脾,化淤滯,療便秘,有益健康,百吃不厭,而且酒後可解酒。
7、石頭門(坎)小吃
石頭門(坎),天津的素食小吃中,深受人們歡迎的當推石頭門(坎)素包,馳名全國做素包最早的老字型大小,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石頭門(坎)素包店原為清乾隆末年在宮南大街開業的真素園。因店主為防夏季雨水入店而在門口壘的一道門(坎),而得"石頭門(坎)"之別號,後得慈禧御賜"石頭門(坎)素包"並立此字型大小。石頭門(坎)素包餡中共投入19種副料,均為各地名產,製成的包子薄皮大餡,有咬勁,其濃郁獨特的素香味,食之回味無窮,尤為老年人喜食,確為天津市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
8、糖粘子
糖粘子是天津小吃特產之一,是砂糖熬化後降溫使糖液返砂變白。製作原料主要有紅果、花生仁、瓜條。因為製作成本較低,售價低廉,深受廣大勞動人民歡迎,所以每逢春節家家都要購買糖粘子。雖然街頭巷尾小攤販也售賣糖粘子,但正宗當屬四遠香所制。
9、糖耳朵
糖耳朵是天津、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蜜麻花,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原料配製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擀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此外還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過蜜,芙蓉干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特點。
10、白記餃子
白記餃子久負盛名,是天津傳統特色風味小吃。白記餃子製作精細,選用上好新鮮肥肉,剁成肉泥。適當加入鮮嫩白菜末、特製醬油、小磨香油等調拌成餡,面和好放軟,製作成的餃子皮薄、邊小、餡大,是群眾喜愛的常用食品。

⑻ 天津特色美食有什麼

天津「三絕」享譽天下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被人們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中的「三絕」,不僅有名沽上,享譽全國,而且受到國際友人的贊揚。

回顧這三絕的創始人,別看他們出身貧寒,但他們都有志氣,不斷鑽研烹飪技術,特別重視投料標准,絕不自欺欺人,故製做出了顧客信得過的食品,這三種絕品小吃直至現在仍是天津人的驕傲。

先說狗不理包子。天津賣包子的多種多樣,除有北門西劉記牛肉包,東馬路恩發德羊肉包,宮南大街石頭門坎素包,還有侯家後狗不理豬肉包。沿傳到今天,論聲名的遠揚和營業的興旺,則以狗不理包子為個中之最,它冠居天津三絕之首。

「狗不理」始創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一農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的摯愛親情)。狗子14歲來津學藝,在一家蒸食鋪做小伙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奮好學,練就一手好活,不甘寄人籬下,自己擺起了包子攤。包子是以水餡兒半發面、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長,都叫他「狗不理」。

當年,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將狗不理包子帶入皇宮,敬獻慈禧,太後膳畢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燕,腹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名聲大振。狗不理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調餡、和面以及蒸包火候等方面,它有嚴格的投料標准和操作規程,經過精細製作,蒸出的包子水分大,營養豐富,看著鮮美柔軟,吃著肥而不膩,清香適口,易於消化,所以多年來受到中外顧客的贊賞。狗不理包子鋪老字型大小在天津開設了四個分店。從1980年以來,先後同國內的北京、杭州、桂林、哈爾濱、石家莊、泊頭市、包頭、滄州、邢台、北戴河等20多個地區進行聯營,開設分店。在日本東京也開辦了狗不理包子分號,其名聲已經傳向世界。

再說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的「耳朵眼」三字,與狗不理包子的「狗不理」三字一樣,全不是真正的商店字型大小名稱。耳朵眼炸糕因為賣這個炸糕的店鋪地處在一個狹窄的小胡同口,這條胡同正好名叫耳朵眼胡同,因而得名。耳朵眼炸糕的創始人是一位回民名叫劉萬春,也是窮苦人家出身。劉萬春在清末光緒年間湊了些錢,購置一盤小石磨、一口鍋和一輛小推車。他同妻子和孩子們一齊動手,有的磨面、和面,有的做餡,然後推著小車到估衣街、南門外各處走街串巷,現炸現賣。劉萬春在小車上掛著一塊小木牌,牌上寫著「回民劉記」四個字,這就是他最早賣炸糕的標記。當時每天可賣二三十斤面的炸糕,賴此維持全家生活。

劉萬春這樣風吹日曬地在街頭生活了好幾年,到1892年時,他開始在北門外路東找了一間小門臉,後來擴為兩間,又租用隔壁鄰居的兩間樓上,成為一個炸糕鋪。

劉萬春經營炸糕鋪,雖是小本營業,但他精心操作,以貨贏人。選料謹嚴,製作精細,採用北河、西河產的好黏黃米,經水泡脹,用石磨磨成粥狀,盛在布袋中,淋水發酵後兌入適量鹼當做皮面。另選用上好的硃砂紅小豆煮開花後放一點食鹼,撈出過籮、搓沙、去皮,同時用優質紅糖熬好糖汁兌入豆沙,調和均勻,下鍋炒至不粘手時即成豆餡,更要摻上少許桂花提味。包時要大小均勻,厚薄適度,絕不能在炸時露出餡來。成品炸糕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餡松軟,香氣醇郁,聞之令人垂涎欲滴。

耳朵眼炸糕能存放多日不壞,即使在盛暑季節,雖經歷幾天,也不會變質,用溫火略烤一下,味道仍是鮮美。人們為了買到可口的耳朵眼炸糕,常常不惜排隊久候,盡管如此,還是有人買不到,失望而歸。來到天津的外地顧客為飽口福,多是想方設法,希望能買些耳朵眼炸糕嘗嘗。

最後說十八街大麻花。當時天津賣炸麻花的店攤可不少,層次質量各不相同。范桂林為與別人競爭,獨出心裁,精心設計,除將炸麻花的面改為半發面外,他還在麻花白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糖、桃仁、青紅絲、冰糖等各種小料的酥餡。經過這樣設計,炸出來的麻花酥脆香甜,味美適口。而且存放乾燥處雖經多日仍能保持酥脆味道。另一方面,范桂林炸的麻花尺寸較大,能炸出幾斤重的大麻花,並且里外一樣酥脆,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這些大麻花不僅是美食美味,而且是絕妙的藝術品。

范桂林根據個人多年實踐經驗,投料配比講究准確。根據氣溫高低的變化,和面時適當地增減肥鹼劑量,以用溫火炸透為宜。炸出的金黃色酥脆大麻花,受到顧客的嘖嘖稱羨。
參考資料:浪子車神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