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的大直沽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擴展閱讀
杭州長合經營什麼業務 2025-09-02 19:31:56
深圳到天台快遞需要多久 2025-09-02 19:27:14

天津的大直沽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2-08-27 06:33:27

① 天津市南開區在哪裡買祭品

作為常識,購買祭品可以到寺院附近,一般寺廟附近都會形成相關的產業鏈。
天津五大著名寺廟:1、大悲禪院大悲禪院又名大悲院,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佔地面積為4.2萬平方米。大悲禪院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幾經修葺擴建,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玄奘法師經念堂、弘一法師紀念堂等。
2、獨樂寺獨樂寺,又稱大佛寺,位於中國天津市薊州區,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築物山門和觀音閣,皆遼聖宗統和二年重建。民國十九年,獨樂寺因相繼被日本學者關野貞以及中國學者梁思成調查並公布而聞名海內外。獨樂寺雖為千年名剎,而寺史則殊渺茫,其緣始無可考,寺廟歷史最早可追至貞觀十年。
3、掛甲禪寺掛甲寺位於天津市河西區中環線鄰近海河的地方。原名叫慶國寺,改稱掛甲寺的原由,說起來,要上溯到一千多 年前的唐朝了。掛甲寺在天津的歷史上可謂年代久遠,已經找不到具體的修建年代,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時該寺已經存在,如果按照民間傳說,掛甲寺可能修建於唐朝以前,果真如此,掛甲寺將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可惜,即使在史書中,也只是記載據傳說修建於距今1300多年以前的隋唐時期。
4、薦福觀音寺薦福觀音寺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津塘公路與大直沽中路交口處,佔地面積8400平方米。大直沽是天津的發祥地,歷史上有30多座寺院庵堂,又稱「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薦福觀音寺是位於大直沽的葯王廟遺址上修建的,是由佛教薦福庵異地重建的新道場。
5、葯王古寺山葯王古寺坐落在大寺鎮王村,西臨津淄公路,始建於唐代永淳二年(公元683年),經過歷史變革,1997年再次重修,附屬有葯王湖公園和珍禽觀賞園,現為3A級旅遊景區和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② 5555...天津河東區大直沽直沽園在哪啊!

上述答案嚴重錯誤,不是668。78中走到中環線上在常州道那站做665到大直沽五號路下車,告訴司機要去鴻起順,就近下車,司機就會告訴你哪站下,然後下車後是個十字路口,朝原方向前行500米左右,在你的左邊就是直沽園。再不行的話,夏天好多戶外活動的大爺大娘就會為你熱情指道了。

③ 直沽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直沽在今天津市內獅子林橋西端舊三汊口一帶,為天津聚落興起之地。延祐三年(1316年)置海津鎮,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天津城,直沽為南北漕運和海運的咽喉。元時由於直沽聚落的發展,專稱舊三汊口一帶為小直沽,稱其東南海口附近一帶(今天津市東南海河北岸)為大直沽。
直沽是古地名。金、元時稱潞(今北運河)、衛(今南運河)二河會合處為直沽。在今天津市內獅子林橋西端舊三汊口一帶,為天津聚落最早興起之地。(元朝海運止點)延祐三年(1316年)置海津鎮,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天津城,為南北漕運和海運的咽喉。元時由於直沽聚落的發展,專稱舊三汊口一帶為小直沽,稱其東南海口附近一帶(今天津市東南海河北岸)為大直沽。

④ 天津的「七十二沽」是指哪些

何謂"沽"?天津真的有七十二個那麼多的沽嗎?

其實, 所謂「沽」,不過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歷史上天津河多,水多,因灣窪形成的水沽也多。所以,天津向來有七十二沽之說。

天津的「七十二沽」之說,名聲大的是從西北的丁字沽、西沽起,繼之是城東北的小直沽,東、西泥沽等,直到海河入海處的大沽。

後來有人考證說: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實只二十一沽。即,丁字沽、西沽、東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賈家沽、邢家沽、鹹水沽、葛沽、元沽、草頭沽、桃源沽、盤沽、四里沽、鄧善沽、郝家沽、東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

另外,在寶坻者二十九,曰翦子沽、南寨沽、五道沽、小塔沽、又小塔沽、王家沽、曹家沽、葫蘆沽、青稗沽、於家沽、梁家沽、豹子沽、西魯沽、東魯沽、菱角沽、矼石沽、塔沽、半截沽、大淀沽、瑪瑙沽、大駱里沽、小駱里沽、大沽、灘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八道沽、傍道沽、西壯沽。

在寧河者二十二沽,曰齊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麥沽、傍道沽、捷道沽、麥子沽、東槐沽、中興沽、北澗沽、盤沽、南澗沽、鉤樓沽、漢沽、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蟶頭沽、寧車沽、塘兒沽、田家沽、豐家沽。

⑤ 求問天津的十三沽是指哪些

歷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說.`尋芳步步踏青來.柳外何人築釣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里野桃開.`清代詩人查昌業的<即景詩.勾勒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闊.一般風味小江南`的北國江南的風景畫.
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在城區內的實為二十一沽.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淺深.但看花開未"的西沽,有南北運河交匯的[丁沽風物久聞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宮西廟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鹹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的葛沽,有[泥沽西去葛沽東"的泥沽,有歷史上荒蕪.今日成水產品集散之地的草頭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鄧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處陣雲開"的大沽等等.按該書記載.二十一沽之外.其餘各沽.在寶坻.寧河縣內.
城內二十一沽有丁字沽.西沽.東沽(東沽在窯窪.見明時窯窪元帝廟磬文[曰東沽港村".今元帝廟改凈土院).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賈家沽.邢家沽.鹹水沽.葛沽.元沽.草頭沽.桃源沽.盤沽.四里沽.鄧善沽.郝家沽.東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此二十一沽.從西潞河名也.西潞河一名西沽河.
在寶坻者二十九.曰翦子沽.南寨沽.五道沽.小塔沽.又小塔沽.王家沽.曹家沽.葫蘆沽.青稗沽.於家沽.梁家沽.豹子沽.西魯沽.東魯沽.菱角沽.矼石沽.塔沽.半截沽.大淀沽.瑪瑙沽.大駱里沽.小駱里沽.大沽.灘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八道沽.傍道沽.西壯沽.
在寧河者二十二沽.曰齊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麥沽.傍道沽.捷道沽.麥子沽.東槐沽.中興沽.北澗沽.盤沽.南澗沽.鉤樓沽.漢沽.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蟶頭沽.寧車沽.塘兒沽.田家沽.豐家沽.此二縣五十一沽.從東潞河名也.東潞河一名東沽河.
在城區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當然今非昔比.寶坻的沽.現實存28沽(村).寧河現實存19沽.這些沽中.有很多與歷史記載相吻合.如寶坻歷史上大.小駱子沽.現今為貉子沽.據傳明代山東一戶難民逃荒路過此地.因車軸中斷.在這里落戶建庄.並因地勢低窪.有貉子居住.故名.寧河歷史上的捷道沽.現在分為前.後.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掃北.在此設捷報站而得名.
為什麼天津有這么多的沽.還有一段傳說呢!古時海河一帶的居民以打魚.割草.熬鹽.販鹽為生.收稅的官員很少來到這里.到了漢朝.這里已變成人煙稠密.繁榮.富庶之地.朝廷開始重視海鹽生產.徵收鹽稅.就在當時渤海郡章武縣的大直沽設置鹽官署.欽命鹽官長坐收鹽稅.那時實行包稅制度.超征部分.全歸鹽官長自有.鹽官長帶的千餘兵卒.分駐沽水兩岸.海河上下.不分鹽戶.漁民或種地.割草的人普遍受到勒索.威逼.甚至坐監獄或被打死.有一年鹽官長突然得了大病.背上長了個碗大的疔瘡.疼得鑽心.侍衛們又是求醫問葯.又是請術士巫婆設壇作法.也不見好轉.一天夜裡鹽官長做夢:他被兩個公差抓進一座宮殿里.金甲武士踢得他跪倒在地.只見殿上坐著一位白鬍子老人.手持大錘.怒容滿面.老人說:[我乃古水真君.自從來到這里.萬民康樂.想不到.你這賊子敢逞淫威殘害生靈.罪大惡極!"鹽官長狡辯.老人舉錘便朝鹽官長背上瘡口打去.疼得鹽官長求饒.第二天夜裡.鹽官長又做了同樣受審的夢.因他打死.逼死的百姓數千.要把他斬首.嚇得鹽官長哭叫驚醒.侍衛們請術士來給鹽官長圓夢.術士說:[古水二字合為沽字.古水真君乃是沽水的水神.想求寬恕.只有祈禱悔罪."鹽官長忙問:[如何悔罪?"術士想了想說:[免除沽水一帶捐稅服役.叫百姓安生.神人自會寬恕."鹽官長忙點頭稱是.馬上吩咐差役.供起古水真君牌位.早晚焚香拜祝.又貼出告示.沽水兩岸的村莊和以[沽"為名的村莊定為免稅區.告示一出.被豁免的村莊當然高興.其他村莊.一聽說叫[沽"的村子可以免稅.也一陣風似的把村名改成了[沽"紛紛呈報.請求免稅.不到一年.呈報備案的竟達80多沽.據說當時不論肩挑.船載的任何物資.只要插上某某沽的白旗.就能暢通無阻.鹽官長一看.叫沽的村莊太多.如果都改為沽.稅收就沒有了.才又出了一張告示.再不許以沽取村名.後來這些帶有沽的村莊.有的成了市區.有的與其他村莊合並改名.也就難以說清有多少沽了.然而天津的別名[津沽".[沽上"還常有人沿用.
[尋芳步步踏青來.柳外何人築釣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里野桃開."清代詩人查昌業的<即景.描寫出了天津秀美的景色.二百多年前的天津野景.當然已不復存在.但用[七十二沽"來為天津河水匯流的沿岸風光命名.卻流傳至今.
[七十二沽"名聲大的是從西北的丁字沽.西沽起.繼之是城東北的小直沽.東.西泥沽等.直到海河入海處的大沽.西沽和丁字沽距離較近.清初詩人朱導江詩句雲:[潞衛交流入海平.丁沽風物久聞名."潞河即今北運河.衛河是南運河.兩河流進天津.在城北八里處匯合.成丁字形.故名丁字沽.西沽在明代曾設官渡.清康熙時在舊址設浮橋.民國後.沿北運河岸遍種桃樹.春天桃花盛開.成為天津春遊勝地.抗戰前夕.桃樹殘存已不多.西沽桃林的盛名則仍在.清末水師學堂及武庫的舊址.後來成為著名的北洋大學的校舍.即在西沽桃堤之側.直沽是明清以來對天津三岔口居民區的通稱.具體地點.<方輿紀要說是在縣東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在其東南.群流橫溢.茫無涯涘.故稱大直沽.流傳下來的大直沽地名在今海河東岸.當地多設制酒燒鍋.釀制高粱白乾酒出名.天津產酒即以[直沽酒"聞名全國.鹹水沽在海河中下段西南岸.同葛沽.桃園沽.西泥沽等都在一側.當年我曾乘汽船從海河的市內碼頭出發.沿河下行游覽過這幾個地方.鹹水沽和葛沽在城東南四.五十里處.是天津郊區的兩個大鎮.據說.海河水隨潮上漲.鹹水至此而止.故名鹹水沽.海河入海處.兩岸對峙的是大沽和塘沽.近代著名的鹽鹼化學工業大廠[久大"和[永利"的鹽田都設在大沽.海河灘上的鹽田茫茫耀眼.一望無際,引水風車高聳入雲.與翱翔的海鷗比高低.對岸塘沽有大型的造船廠,有現代化的海港.巨型輪船停泊在港口.很是壯觀.塘沽居民善使船.打魚,又多遠出海外者.塘沽亦有僑鄉意味.20世紀80年代初.天津市在塘沽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外開放.塘沽及其港口的建設.更加一日千里!

⑥ 大直沽的來由

「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津沽」是天津的別名,直沽與天津有著密不可分之淵源,首先,「直沽」是天津的古名;其次,在明代「直沽」是海河的通稱;第三,直沽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早在天津建城100多年前,大直沽就已從早期聚落,發展成為天津的政治、軍事和宗教的中心了。漕運樞紐、廟宇林立、酒業崛起,這三個要素有力地促進了大直沽人口的增加、聚落的擴大和商業經濟的繁榮。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大直沽遭空前洗劫,幾成廢墟,後淪為比國(比利時)租界。
今日「大直沽」為河東區片,西臨海河,位於津塘路與十五經路交會處一帶。以「直沽」冠名的街道有近20條———「大直沽三號路」至「大直沽十三號路」,還有直沽街、沽前街、沽後街等。大直沽有西街、前街、後街、中街,四條派生街,其原生地名並不一致。前街長639米,1902年建,因位於娘娘廟前而得名;後街長490米,1900年建,因位於娘娘廟後而得名;西街長331米,1949年建,因位於葯王廟西側,初名葯王廟西街,1980年改為今名;中街長417米,建於1902年,因位於大直沽地區中部而得名。
津門俗諺曰:「大直沽三件寶:古廟、燒刀(指釀酒業)、檯子高。」大直沽地名中有不少以「台」為通名者,如前台、中台、後台、東觀台、西觀台、劉家台、東孫家台、西孫家台等,顯示出大直沽地區成陸較早、地勢多高台的地勢特點。大直沽人口密集,街道狹窄,里巷交錯,多舊式平房。胡同多以姓氏家族命名,如李家胡同、宋家胡同、趙家胡同、王家胡同、何家胡同等。
進入21世紀,大直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大直沽商貿街、大直沽商貿城的建設令人矚目———全長1.2公里的一條旅遊商貿街和佔地10萬平方米的一座旅遊商貿城,將大直沽的歷史風韻和現代精神交融在一起,昭示著大直沽將走向新的更大的繁榮。

⑦ 天津的大直沽指的是哪片兒

「大直沽」為河東區片,西臨海河,位於津塘路與十五經路交會處一帶。以「直沽」冠名的街道有近20條———「大直沽三號路」至「大直沽十三號路」,還有直沽街、沽前街、沽後街等。大直沽有西街、前街、後街、中街,四條派生街,其原生地名並不一致。前街長639米,1902年建,因位於娘娘廟前而得名;後街長490米,1900年建,因位於娘娘廟後而得名;西街長331米,1949年建,因位於葯王廟西側,初名葯王廟西街,1980年改為今名;中街長417米,建於1902年,因位於大直沽地區中部而得名。

津門俗諺曰:「大直沽三件寶:古廟、燒刀(指釀酒業)、檯子高。」大直沽地名中有不少以「台」為通名者,如前台、中台、後台、東觀台、西觀台、劉家台、東孫家台、西孫家台等,顯示出大直沽地區成陸較早、地勢多高台的地勢特點。大直沽人口密集,街道狹窄,里巷交錯,多舊式平房。胡同多以姓氏家族命名,如李家胡同、宋家胡同、趙家胡同、王家胡同、何家胡同等。

⑧ 天津在秦始皇那個年代叫什麼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共10張
天津
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⑨ 天津有72沽 都是什麼呢

天津72沽是:

西沽、東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賈家沽、邢家沽、鹹水沽、葛沽、元沽、草頭沽、桃源沽、盤沽、四里沽、鄧善沽、郝家沽、東泥沽、中泥沽。

西泥沽、大沽、翦子沽、南在沽、五道沽、小塔沽、又小塔沽、王家沽、曹家沽、葫蘆沽、青稗沽、於家沽、梁家沽、豹子沽、西魯沽、東魯沽、菱角沽。

矼石沽、塔沽、半截沽、大淀沽、瑪瑙沽、大駱里沽、小駱里沽、大沽、灘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八道沽、傍道沽、西壯沽。齊家沽、南沽、江石沽。

大麥沽、傍道沽、捷道沽、麥子沽、東槐沽、中興沽、北澗沽、盤沽、南澗沽、鉤樓沽、漢沽、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蟶頭沽、寧車沽、塘兒沽、田家沽、豐家沽。

(9)天津的大直沽在今天的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天津七十二沽名聲大的是從西北的丁字沽、西沽起,繼之是城東北的小直沽,東、西泥沽等,直到海河入海處的大沽。

西沽和丁字沽距離較近,潞河即今北運河,衛河是南運河,兩河流進天津,在城北八里處匯合,成丁字形,故名丁字沽。

西沽在明代曾設官渡,清康熙時在舊址設浮橋。民國後,沿北運河岸遍種桃樹,春天桃花盛開,成為天津春遊勝地。

⑩ 天津是怎樣興起的,那在古代都歸哪裡管轄你都知道嗎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現在天津處於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