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河的五大支流是那幾條河
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南運河。
海河水系由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南運河五大河組成。北三河又包括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北三河與永定河合稱河北系;大清河、子牙河、漳衛南運河合稱海河南系。
(1)北三河。北三河位於海河流域北部的永定河、灤河之間,流域面積35808平方公里,其中山區22115平方公里,平原13693平方公里。
北運河發源於北京市昌平縣北部山區,通縣北關閘以上稱溫榆河,北關閘以下始稱北運河,南流納通惠河、涼水河、風港減河等平原河道,至土門樓經青龍灣減河入潮白新河。河道幹流總長142.7公里。
潮白河由潮河、白河兩大支流組成,均發源於河北省沽源縣南,在密雲縣以南匯合始稱潮白河,至香河吳村閘潮白河長度為284公里;吳村閘以下稱潮白新河,至寧車沽閘匯入永定新河,潮白新河河道長度為183公里。
薊運河主要支流有泃河、州河和還鄉河,州、泃兩河發源於河北省興隆縣,於九王莊匯合後始稱薊運河。還鄉河發源於河北省遷西縣,薊運河至閻庄納入還鄉河(分洪道),南流至北塘匯入永定新河入海。薊運河幹流長度為157公里。
(2)永定河。永定河是海河流域北系一條主要河道,上游有桑乾河、洋河兩大支流,分別發源於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和山西高原的北部,兩河在河北省懷來縣朱官屯匯合後稱永定河,流域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其中官廳以上流域面積4.34萬平方公里,官廳到三家店為官廳山峽,區間面積1600平方公里,三家店以下為中下游地區,集水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
永定河自三家店以下河道全長200公里左右,分為三家店~盧溝橋段、盧(溝橋)~梁(各庄)段、永定河泛區段和永定新河段等四段。永定河泛區出口屈家店以下大部分洪水由永定新河入海,小部分洪水經北運河入海河幹流。永定新河於大張庄以下納北京排污河、金鍾河、潮白新河和薊運河,於北塘入海。
(3)大清河。大清河流域位於海河流域中部,西起太行山,東臨渤海灣,北鄰永定河,南界子牙河,流域面積4.31萬平方公里。大清河水系中上游分為南、北兩支。北支主要支流有小清河、琉璃河、拒馬河、中易水等。拒馬河在張坊以下又分流成南、北拒馬河,小清河、北拒馬河在東茨村匯流後稱白溝河,南拒馬河在北河店納中易水後,在白溝鎮與白溝河匯流。以下,大部分洪水由新蓋房分洪道入東淀,少量經白溝引河入白洋淀。白溝鎮以上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公里,其中張坊以上4280平方公里。
大清河南支主要支流有瀑河、漕河、府河、唐河、瀦龍河等,各河均匯入白洋淀,流域面積2.10萬平方公里。南北兩支洪水在東淀匯流後,分別經海河和獨流減河入海。除東淀外,主要滯洪窪淀還有文安窪、賈口窪、團泊窪、唐家窪等。
(4)子牙河。子牙河系主要支流有滹沱河、滏陽河,流域面積46868平方公里,其中滏陽河艾辛庄以上14877平方公里,黃壁庄以上23400平方公里。滹沱河發源於山西省五台山北麓,流經忻定盆地至東冶鎮以下,穿行於峽谷之中,至崗南附近出山峽,納冶河經黃壁庄後入平原。滹沱河發源於太行山東側,支流眾多,主要有洺河、南洋河、泜河、 槐河等,各支琉均匯集於大陸澤、寧晉泊,以下經艾辛庄至獻縣與滹沱河相匯後稱子牙河。子牙河原經天津市海河幹流入海,1967年從獻縣起新辟子牙新河東行至馬棚口入海。
(5)漳衛南運河。漳衛南運河是海河流域南系的主要河道,上游有漳河和衛河兩大支流,流域面積37584平方公里。漳河發源於太行山背風坡,經岳城水庫出太行山,在徐萬倉與衛河交匯,流域面積19220平方公里。衛河發源於太行山南麓,由淇河、安陽河、湯河等十餘條支流匯集而成,流域面積15229平方公里。漳河和衛河在徐萬倉匯合後稱衛運河,衛運河全長157公里,至四女寺樞紐又分成南運河和漳衛新河兩支,南運河向北匯入子牙河,再入海河,全長309公里;漳衛新河向東於大河口入渤海,全長245公里。
2. 天津海河是什麼河``從入海口進入能延伸到什麼地方``
海河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華北地區最大的河流,總流域面積達31.8萬平方公里,涵蓋了北京、天津全部,河北絕大部分,以及河南、山東、山西、內蒙等省市區。
海河包括了五大支流:北運河、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以及許多更小的支流,如果從最長的支流濁漳河算起,全長為1329公里。但其幹流只有73公里,從子牙河與北運河交匯的天津市內金剛橋三岔河口算起,到塘沽區大沽口入海,實際直線距離只有不到50公里。最後進入渤海。
現在海河主要是旅遊觀光。
3. 被稱為海河的河流是
沽河,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主要的大河之一。由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條河流自北、西、南三面匯流至天津後東流到大沽口入渤海,故又稱沽河。其幹流自金鋼橋以下長73公里,河道狹窄多彎。海河流域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地跨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區。流域面積為31.7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3.3%,其中山區約佔54.1%,平原佔45.9%。
4. 海河五大水系之一,被稱為「上西河」的是哪個
大清河
【大清河】一稱上西河.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在河北省中部.源出太行山和恆山南麓,由拒馬河,唐河,瀦龍河等水匯合而成,東流經大片窪淀地區,在天津市匯子牙河後入海河.長448公里.上游多支流,源短流急,汛期同時漲水,下游宣洩不暢,解放前水災頻繁.解放後在上游修建水庫,中游整修河堤,下游開掘獨流減河,排洪入海,以減免水患.
5. 白河為什麼改名叫海河
海河的名字最早源於明朝末年,當時因為天津已經設衛了,因此以「河海相通」,叫海河。到清朝的時候,在一些官方文書上,把海河叫做「白河」。這是因為北運河的上游有潮白河。比如鴉片戰爭,英軍在廣州失利,到了定海又失利,就北上到了海河口,有一個著名的「白河投書」,而歷史上白河其實就是海河。上面明細片有白河的英文書寫pei-ho,應該是威氏拼音法音譯的白河。
6. 從哪開始叫海河,子牙河和月牙河是海河么
海河幹流,
又稱沽河,起自天津金鋼橋,到大沽口入渤海灣。以衛河為源,全長1,050公里,其幹流自金鋼橋以下長76公里,河道狹窄多彎。
7. 天津的由來五個河的由來
天津名稱的由來: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天津五河:
南北運河得名與大運河。
永定河古稱㶟水,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舊名無定河。
大清河,今大汶河下游,又名北沙河。古漆溝故瀆,下游曾稱鹽河。據《東原考古錄》載:水清莫如濟,故濟以清名。濟水原在鄆城分流南北,南濟水為南清河。元、明時期稱南運河,清咸豐時期稱牛頭河。北濟水為北清河,因汶濟合流,又名大清河,名屬「濟」不屬汶。自濟水伏流不見以後,大清河所屬惟汶水,故沿稱大清河。汶水未入濟瀆以前,東至戴村壩,西經東平城北統稱大清河。城南古汶河(左右汶)亦沿稱大清河,別稱小清河,統為汶水。
子牙河名稱由來不可考。
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鋼橋附近的三岔口匯合成海河幹流,由大沽口入海。
北運河是流經北京市東郊和天津市的一條河流,為海河的支流。幹流通州至天津也即京杭大運河的北段。古稱白河、沾水和潞河。其上游為溫榆河,源於軍都山南麓,自西北而東南,至通州與通惠河相匯合後始稱北運河。
南運河,又稱御河。原為古老河道,後經人工開鑿,為京杭運河的北段(見京杭運河、海河)。南運河南起山東省臨清市,流經德州,再經河北省吳橋、東光、泊頭市、滄縣、青縣入天津市靜海縣,又經西青區楊柳青入紅橋區,流經紅橋區南部,至三岔河口與北運河會合後入海河。全長509公里。
永定河,古稱㶟水,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舊名無定河,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是河北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積47016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45063平方千米,平原面積1953平方千米。永定河全長747公里,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區、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共43個縣市。全流域面積4.7萬平方公里。
大清河系位於海河流域的中部,西起太行山區,東至渤海灣,北界永定河,南臨子牙河。流域面積4513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佔43%,平原佔57%),流經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四省(市)。上游分為南、北兩支。
子牙河,海河水系五條重要支流(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北運河、永定河)之一。河道長706公里,上游有滹沱河、滏陽河兩條支流。滹沱河發源於山西省五台山北側,沿途在山西、河北境內接納清水河和冶河,東流在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稱子牙河。滏陽河源於邯鄲市和村附近。
8. 天津在唐朝時叫什麼
天津在唐代叫「漁陽」也就是現在的薊縣。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水陸交通暢達,自古就是軍事屯兵和角逐的戰場。戰國時期,燕、趙、齊等諸侯國逐鹿中原,屢屢挑起戰爭。唐朝經常對北方用兵,漁陽(薊縣)成為軍事重鎮。宋遼兩國以海河為界隔水對峙。金設直沾寨,明建天津"三衛",都作為屯兵防禦的軍事要地。相傳,天津設寨時,居民才有七姓。至明代燕王率兵掃北,大批的隨軍家屬和移民到天津落戶,"築城設池定為今名",天津始成為繁華的城鎮。燕王與其父朱洪武揭竿舉旗發端於蘇北,皖南,自然隨之而來的以這一帶人居多。天津民間舊時曾流行著:"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說法。從飲食習俗看,天津人以麵食為主,特別是面條與餃子和喜慶聚散有關系,這同山西人以麵食為主的習俗是一樣的。而天津的節今時俗又源於河北、河南、山東的農村。由此可見,天津眾多的居民是由退役的軍人和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拼湊組合的。軍人粗獷驃悍的性格和移民火爆一團的習性對後來天津民風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天津歷來就有著分幫結伙的特點。如漕運的山西幫、廣東幫、寧波幫等等。就是在同行業問,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抵禦外部或外地勢力的侵入,也自發組成團伙,出現了腳行、魚行、糧行、油行等組織。
幫會和團伙內部重義氣,守信用,互助互利。早年有所謂"鍋伙",合夥吃飯,平分工錢,是原始的互助互濟形式。幫會與團伙之間互不相讓,爭利奪勢。甚至武力火並。李鴻章在《續天津縣志》序中寫道:"顧其人情風俗輕生赴斗,猶有漁陽上谷之逸……蓋斯民之富者,多好倡為善義行;其貧者,就死不悔……親上死長,勇於赴難而不屈,亦多忠義才傑之倫。"這是講了好的一面。而其副作用也尤為突出,以土產"混混兒"出名。所謂"混混兒"皆地痞無賴亡命之徒。"混混兒"之間為了搶佔地盤,除經常打架械鬥外,往往還採用"自戕"的特殊方式來鬥狠。如有"刺破頭"自造傷殘嫁禍於人的;有熬打"賣味兒"滾刀肉的;也有爬釘板;跳油鍋的。當然,"混混兒"僅是個別的,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早已絕跡,但它畢竟是移民特定時期幫會團伙習氣的產物,其行為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清代,由於政治的相對穩定,天津逐漸失去軍事要塞的地理位置。駐軍執行屯田制,穿渠引水,開荒種田,以保證計養的來源,漸漸由"軍"轉"農"。當政者因勢利導,改軍事管理為行政管理,興辦學校,提倡儒家教育,頗有成效,民風也隨之一改。地方誌上有著"貴德恥爭,民淳訟簡":"文風日盛,家弦戶誦,以氣節相高,無論貧富,見義必為,饒有古遺風"等記載,貴德恥爭、樂善好施一時成為時尚。一人有難,眾人相幫的好民風一直流傳至今。敢於直言公理,樂於幫助弱者的事情總是屢見不鮮;而欺弱凌下常常會引起公憤。比如,觀看球類比賽,天津人從來都是為暫時失利的一方搖旗吶喊。排隊購物,小夥子"加塞"會引起眾人的齊聲反對,而老年人偶爾不排隊人們是能夠容忍的。天津人說話辦事很講究:外場",得過別人的好處;總要以某種方式回報。初次辦事總是把話說得十分周全,讓人心裡熱呼呼的。事後還要說::用得著說一聲","有事找我去"。一但別人有事相求,不管能否辦成滿口應允,極力去促成,有些難處也自我承擔,從不對外宣揚。天津人以"失約"、"食言"為恥,稱這樣的人為"大梨"、"庇庇";以"管閑事"為樂。社會上歷來有民間自行排解糾紛的風氣,稱排解糾紛者為"大了"。"大了"往往是德高望重極善言談,他們了事一般不糾纏細節,盡量使問題簡單化,要求在大方面雙方都過得去,常說:"看我的面子完啦"。所謂了結,不是評理,而是使雙方找回一點"面子"。
清末,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經濟地位日益突出,一躍成為華北地區的商貨中心--大商埠。外來事物不斷涌進,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電燈、電話、高樓大廈、租界,日新月異。天津人幾乎每天都在接受新東西,見多識廣,轉化成自我驕傲、誇耀的資本。滋生一種城市人心理上的優越感。天津人動不動就把外鄉人稱為"老呔兒"、"傻冒",特別愛在外地人面前宣揚自己的所見所聞,目空一切,居高臨下。天津人交往時一般不休陣,有自信心,善於處理各種復雜的局面。天津人講話直爽、簡潔、潑辣,不兜彎子,喜歡直來直去。但是,有時不免虛張聲勢,強詞奪理,出言不遜。因此"京油子、衛嘴子"的流行說法也帶有貶意。
天津衛的民風是隨著地理位置的變遷、經濟發展而產生變化的。天津人的性格也是多元的。"由兵轉農","由農漸商"是沿用了天津民風三變的傳統說法。